登陆注册
2659800000004

第4章 诗词是非谈(3)

“岂意天未剿绝,仁人持衡,纡神虑于多方,起烟尘于久废。居剥极之际,一阳复生;出坎深之中,平路始资。通籍郎位,分曹乐都。乔才展旧国之思,行云有故山之恋,姻族相贺,壶觞盈门。官无责词,始自今日。禽鱼之志,誓以死生。”

这里的“天”,当然指的是宪宗及其爪牙,是这些人想把他“剿绝”,使他久废烟尘,居处剥极坎深之中,永世不得翻身。这里的“仁人”,当然指的是敬宗、文宗以及裴度、窦易直等,是这些人使他重起复生,还都复官,再无责怪之词,但享禽鱼之乐。

这就是第二首桃花诗的写作思想基础。诗前小序讲得明白:

“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前一首诗确实是“以志一时之事”的,这次重游玄都观,大有今昔之感:昔日灿如红霞的满观仙桃,而今竟“荡然无复一树。”于是“再题二十八字”,诗曰: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同十四年前第一次被召还一样,心情是激动昂扬的,到了长安又立即去玄都观看桃花,即景抒情又写了这第二首桃花诗,但是这次感慨深于前次。如果说十四年前召还时还曾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天真地以为一切从此皆好,那么这次归来则怀着饱经忧患的伤痛。所骄傲的是,那些诬陷过自己用“桃花”来讥讽朝廷的人早已不在,就连他们培植如桃花火红的政治势力,也“荡然无复一树”,被“兔葵燕麦”所代替,更显示出“神秘道士”之可悲,而被他们一贬再贬的刘禹锡而今却独自归来。一个“又”字,俨然有鹤立鸡群,屹然独立,雄视无前之概。

如果说初游玄都观诗没有讥讽之意,那么这首再游诗则确实语含激情,情蕴讥讽。“以俟后游”,拭目以待,这就明白宣示:纵使今后我或许还会遇到你们对我这样的打击,但是我相信也长久不了。打击者的命运也还要像道士、桃花一样落成得个“归何处”,“净尽”的下场,而我们这些真正为国为民的忠良会一游再游……永远自由地“摇荡于春风”之中的。

这首诗标志着刘禹锡在人生道路上、在政治上、思想上一个较明显的转变。他由十四年前那种天真、热情、奔放的青年革新家,转变为成熟、冷静、刚毅的中年政治思想家。他在一首《浪淘沙》里说得好:“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历史就是这样无情:兔葵燕麦可以代替桃花,沉沙可以淘出真金,而被历史所抛弃的终归还是那些表面上汹汹的浊浪。基于这样的认识,刘禹锡才写出了寓有讽刺意义的第二首桃花诗。

刘禹锡这样写诗,是被逼出来的。这是一种报复,一次反攻。刘禹锡的斗争精神也正表现在这里:没有俯首折腰,而是横眉冷对,是以一位胜利者的姿态屹立于“百亩庭中”。自身的波折,使刘禹锡悟出了:“有味之物,蠢虫必生;有才之人,谗言必至。事理如此,古今同途”。显而易见,在那黑暗的没有真理可寻的封建时代,他的话是有一定揭露鞭挞的意义的。

§§§第5节[附]《文摘报》1985年1月摘要

历来诗平对刘禹锡游玄都观两首桃花诗,都认为是讽刺当朝的讽刺诗。马乃骝撰文从诗的本身与创作背景及诗人的思想感情等方面提出,第一首《戏赠看花诸君子》不是讽刺诗,第二首《再游玄都观》确系讽刺诗。

刘写第一首桃花诗在唐宪宗元和十年,正是他参与“永贞革新”失败,被贬往连州十年,与好友柳宗元一起复被召还之时。刘、柳是被召还的“五司马”中最积极还朝的成员,以为英雄又有了用武之地,愿竭诚报效国家。他满怀喜悦,到玄都观赏桃花,写下第一首桃花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春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全诗充满喜悦兴奋的赏春之情,并没有也不可能有丝毫讽刺之意。

但刘禹锡此诗当时竟被诬为讽刺当朝,引起执政不悦,再次贬往边远之地十四年之久,于唐文宗大和二年春才被召回。迫害他的几个君主已先后死于非命,但老母和好友柳宗元也均去世,连玄都观里的桃花也荡然无存,诗人不胜今昔之感,写了第二首桃花诗,“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表达了慨叹激愤、嘲讽责问、骄傲自豪的复杂感情。

§§§第6节雪夜没有雁飞吗?——对《塞下曲》“质疑”的驳议

唐诗人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本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可是最近在《辽宁青年》上却看到华罗庚先生写诗质疑,“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有人赞扬:“华罗庚的分析入情入理”,并且引用古人的话,“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说华先生的科学态度是觉悟和长进的范例。乍看似觉有理,特别由于对华先生的景仰,一时不敢有他想。可是,脑海中总也抹抹不掉十多年前在坝上中秋经过的一场搅天风雪,当时大雁尚未南飞。如果这是孤证,不足以服人的话,那么唐诗:“胡天八月即飞雪”,总该是人所共知的吧?“阴月南飞雁”,阴月即十月,这是雁常规南飞的时间,怎么雁与雪不能同时并存呢?颀诗:“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再看高适诗,“北风吹雁雪纷纷”。不只塞上雪早,内地又何尝没下过秋雪?李商隐句:“秋雪堕前峰”就是证明。至于说月黑天高看不见雁,这倒也是,可是雁过留声,看不见过还听不着“哀鸣”之声么?

卢诗虽只二十字,却意境深邃令人警醒,也完全合乎生活逻辑,单于趁月黑隐蔽遁逃,由于仓皇惊起雁群冲天飞起,惊动了唐营,主帅正欲率轻骑追击,大雪忽从天而降,霎时覆满弓刀。先写黑再写雁,黑天雁本不飞,可今夜却飞起,正是发生敌情的表现。这黑与飞的矛盾,正是诗人从战争实际生活中获得的独到感受,是锐眼观察到的特写镜头,我们怎好认为是不科学的呢?更何况诗是艺术的结晶,是意境美的最高体现,岂能用科学的尺度来任意剪裁?用辩证观点看应是:当疑则疑,疑而解则进;不当疑勿疑,疑而误则退。所以我也唱四句奉和华先生,“胡天八月雪,群雁尚未归,单于惊雁叫,月黑也知飞。”

余兴未尽,再来几句就教于原文作者:“诗贵有意境,岂宜常理疑?白发三千丈,谁说一尺一?月黑难见雁,耳听并非虚。千载名句在,前人未敢欺。非因皆迷信,不当疑——勿疑!”

§§§第7节疑而解则进疑而误则退——对卢纶《塞下曲》质疑的商榷

唐·卢纶写的《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对这首名诗,曾看到有人质疑,说什么:“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于是,有的同志便认为“分析入情入理”,并引文称赞:“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认为质疑者“对名篇佳作没有迷信,”是“科学态度”是“觉悟”“长进”的范例。

一看似觉有理,一时确实不敢有他想。可是,脑海里总也抹不掉在坝上中秋时节遇到的一场漫天大雪,当时大雁尚未南归;也难忘却幼年时曾见过冬雪霁后,群雁飞来,落在雪地上,它用自己的体温融化积雪,觅取食物,用以充饥。大雁何时飞回南方?无法否认秋分以后大雁南归的事实。也许个人的记忆不足为证,那么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总该是公认为可靠的名篇吧!“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雪还真大:“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还真冷:“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大雁何时南归呢?“阴月南飞雁”。阴月者,旧历十月也。八月飞雪,十月岂不更要雪飞了吗?

唐·李欣还真有诗为证: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不只塞北有秋雪秋雁的景色,内地又何尝没落过秋雪呢?刘禹锡就写过《望终南秋雪》,李商隐甚至在河南还吟过“秋雪堕前峰”的句子。可见雁和雪不是没有因缘的。另外,我们还可以从诗人元好问《惠崇芦雁》的“雁奴辛苦候寒更,梦破黄芦雪打声”得到启迪。至于说月黑天高看不见雁飞,倒也是。可是,别忘了“雁过留声”啊,嗷嗷的“哀鸣”,它要使人“不堪愁里听”呢。看不见,还听不到吗?

卢诗虽只有二十个字,却意境深邃,令人警醒。他写的完全合乎逻辑,一点也不违反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单于趁月黑之夜隐遁逃,可是由于落荒而逃,不料惊起大雁冲天飞起,这就惊动了唐营的哨兵,哨兵感到定有敌情,于是报告主帅,主帅立即率领轻骑出击追敌,这时大雪忽然从天而降,霎时间雪满弓刀。诗人完全是从唐营方面来写的,所以先写夜里,再写雁飞。“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乃是生活的正常情况,但是,现在单于逃跑了,于是月黑也有雁飞镜头。我们怎好认为不科学呢?

历代著名诗人留下了不少描写雁飞与雪夜典型情景的名篇佳作,反映了生活的侧面,得到世人的承认,绝非偶然,更何况诗是艺术的结晶,是意境的最高体现,不该用想当然的态度任意裁剪。诗贵有意境,岂宜常理疑?白发三千丈,谁说一尺一?月黑雁难见,耳听并非虚。千载名句在,前人未敢欺。非因皆迷信,不当疑勿疑。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应该是:“当疑则疑,疑而解则进;不当疑勿疑,疑而误则退。”

所以,我们亦诌上四句奉和质疑人:“胡天八月雪,群雁尚未归。单于惊雁叫,月黑也知飞。”

§§§第8节[附]华罗庚和一首唐诗

马世德

华罗庚是我国著名数学家,他的数学成就在国内外是很有名的,可是许多人却不知道他在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高深造诣。实际上华罗庚对古文、古诗等都有相当高的修养。有一首唐诗,名叫《塞下曲》,原诗写道: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千千万万著名的和不著名的文人都没有稍稍批评或非议过这首《塞下曲》,可是作为一位数学家的华罗庚却对这首诗首先提出了质疑,他同样以一首五言绝句反问道:

“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

如果没有古典文学的丰富知识,如果对唐诗缺乏研究,怎么会运用自如驾轻就熟地写出这样自然、晓畅的五言绝句?如果缺乏独立思考和善于提问的精神,怎么能发现《塞下曲》中的问题呢?

从这件小事中我们至少可以悟出两个道理:一、不能“重理轻文”,“文”和“理”犹如一只鸟儿的两个翅膀,如果不幸缺少一个,就很难凌空翱翔。二、要下苦功夫钻研学问,不能浅尝辄止。要善于开动脑筋,独立思考,疑前人所未疑,创前人所未创。只有这样,才能在事业上做出一定成绩,对国家做出若干贡献。我们应该从华罗庚对唐诗提出的疑问中得到启发。

§§§第9节王维《鸟鸣涧》是静中动,还是动中静?

初中一册语文有王维的诗《鸟鸣涧》。课文提示说,这诗“着重从动中表现山林的幽静。”是这样吗?请看原诗: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很明显,头两句写静,后两句写动,全诗是从静中写出月夜春山的动趣。

人们已入睡,诗人看到桂花轻轻地落下。放眼远望,黑黢黢的山影空寂。夜显得格外幽静空阔。

桂花好像谙熟人们惋惜的心理,趁“人闲”之机,悄悄落下。白天捧献春光美景供人欣赏的远山也趁“人闲”拢起春光景色,变得空寂起来。“花落”,落得有意,“山空”,空得堪怜,道是无情却有情。

忽然,月出明亮,惊得山鸟飞起,以为白昼光临,唱起悦耳歌声。在山涧里飞翔,仿佛看到涧溪闪闪波光。连用两个“春”字形容山与涧,看出诗人对春光的留恋。夜静不忘山是开满春花的山,涧是流满春水的涧。在静美的夜色中,添了一番春之生气。“出”、“惊”、“鸣”,立刻把“闲”、“落”、“空”的静境转化为动境,以静衬动,绘声绘色。

这首小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在静趣中对春光的留恋之意,而且还更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在动趣中对春光的无限的赞美歌颂之情。

从诗题上也看出:《鸟鸣涧》诗眼在“鸣”字上,“花落”、“山空”是写诗人白日赏春之余兴未尽,即在夜深人静时也还不忘赏春。头两句只是鸟鸣涧的起兴之笔,是全诗的衬景,只有月出,才弥补了春山的空阔;鸟飞,才打破了春山的寂静;鸟鸣,才取代了花落的伤怀;涧流,才增添了春夜的风韵。这时,也只有这时,一片盎然的春意,才在诗人的笔下动人心灵地化为诗情诗境,形成一种静中动趣的自然之美。

§§§第10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岂是“断缯裂帛”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写得何等好啊!老舍曾赞叹头两句仅用十四个字就写出两种鸟儿,一种树,还有一个大的天;四个颜色:黄、翠、白、青;两个动作:鸣和上;两个数量,活画出一片活泼而鲜明绚丽的春光景色。可是从古至今却不断有人说这不是一首好诗。杨升庵说它“四句相对”,“不相连属”。胡应麟甚至斥之为“断锦裂缯”之类。现在也有人说它尾联对偶,未能加强全诗的感情。考其原因,是未弄清这四句景物含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杜甫距我们年代久远,固然无法走访请教,但是翻阅一下他的有关诗作,参照对读,总还可以的吧?

此诗作于广德二年(764)重返草堂之时。先一年十月郭子仪收复京师,杜甫闻讯曾多次赋诗抒发欣喜之情,流露厌蜀还乡之意。他送归京友人时说:“叹君能恋主,久客羡归秦。”《游子》诗更道出居巴蜀的苦闷和东归未遂的怅惘:“巴蜀愁谁语,吴门兴杳然。”在《破船》诗中更羡飞鸟的自由,愧对东流逝水,又一次表露久居他乡、不愿久留之情:“仰看西飞翼,下愧东逝流。”“所悲数奔窜,白屋难久留。”在另一首寄友人诗中更叹息久居异地的可怜心境:“永作殊方客,残生一老翁。”他说如能与仙人换骨,就可以“遣御清风”了。

了解了诗人此时此地的心境,再读这首七绝就不难理解了。你看黄鹂唱得多么欢快,白鹭飞得多么昂扬,久困巴蜀的游子怎能不羡煞鹂鸣于翠柳的自由、白鹭上青天的气魄呢?下面一转,面向现实:窗对着千秋雪的西岭,令人愁苦,甚至凝滞,心灰意冷;门口停着可以去东吴的万里征帆,——啊,曾几次梦想乘上它,“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应须理舟楫,长啸下荆门”。可惜,二月闻知老友严武再镇巴蜀,遂改变东归北上的计划,由阆州又回到成都草堂。“扁舟系缆沙边久”,眼巴巴望着这船一天天地破旧下去,自己还是离不开这“千秋雪”的凄冷之境。诗人正是以眼前景、口头语写出弦外音、神远意,所谓“语近情遥”是也。读到这,谁又能说尾联没有加重感情,四句互不连属呢?古人说,作诗“以含吐不露为贵。”这个“不露”,既是作诗难处,也是读诗的难处。许多解诗家只顾讲说这四句写景之美,却忘了景中所“含吐不露”之情了。而情,正乃诗之魂。读诗只顾迷人景色,忘了神远之情就会出现谬误。故曰:写诗难,读诗也不易啊!

同类推荐
  • 李白诗歌语言研究:并列式复合词

    李白诗歌语言研究:并列式复合词

    本书全面统计出李白诗歌中共有复音词14563个,其中有并列式复合词1223个;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联系唐代文化背景和全唐诗的语境,通过艰苦的考证和分析,相当准确地解释了其中218个并列式复合词的语义,包括一些宗教色彩颇浓的词语;分析了构成李白诗歌并列式复合词两个语素之间的各种语义关系;论证了这些复合词是以上古单音词作为语素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归纳出这些并列式复合词意义的类聚特点,揭示李白诗歌中并列式复合词应用的鲜明系统性以及李白诗歌用词“无一句无来历”的特点。
  • 莫言小说语言专题研究

    莫言小说语言专题研究

    本书是从语言的角度专门研究莫言小说语言中的语言运用方法和技巧的一部著作。
  • 听李敖讲学问

    听李敖讲学问

    李敖大师满腹经纶、学识渊博且著作等身,“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 王国维文选

    王国维文选

    本书收录了王国维著作中的精华篇章,展示了王国维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所表达的独立意志,在历史研究中的严谨深厚,在教育研究方面的自由思想等等。
  • 心中风景

    心中风景

    本书当代名家散文丛书:心中风景内容包括:亚美利加天空的温情;辉煌的震撼;依稀明晰的梦境;在维也纳感到失落;维也纳的“金戒指”;那里的高雅羞辱了我;临近赤道的故乡;拉让江畔的约会;“长屋”的节日;香港的启示;金马伦山麓;“水果刀”的祝福;维多利亚海滨绿意;夜香港的魅力;登太平山看香港夜景;说不尽的西子湖;绍兴的感动;深厚的中原腹地;寻找雨花台;消隐了的桨声灯影;有关北京城墙的话题;被遮蔽的风景;电话亭上的招贴;消失的故乡;崇武半岛
热门推荐
  • 一刀惊春

    一刀惊春

    唐门一扯淡姑娘被逐出门派后,浪荡了半年,上夫家认了个门儿,就被某不靠谱男青年认领走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历史与个人

    历史与个人

    本书介绍了决定论与非决定论,历史个人作用的前提,历史个人作用的机制,历史个人作用的方式,个人历史活动的动机与效果等内容。这本书的篇幅不大,但涉及的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人间词话新释

    人间词话新释

    《人间词话》最早发表在《国粹学报》上,是王国维自己删定的,共64则,可分成两大部分:一至九则是总论,标举王国维论词的一个纲领,就是“境界说”。十至六十四则是具体批评,以“境界说”为理论基础,融合中西文艺美学思想,具体评论从李白一直到宋代的许多诗词名家。这是《人间词话》的正文。被王国维删掉的49则后来重新整理刊印出来,叫《人间词话删稿》。此外,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之外的著述中的一些论词语录,被人摘编成《人间词话附录》,共29则。本书注析《人间词话》,收录范围包括正文和删稿共计113则。
  • 蓝色百合

    蓝色百合

    这是一个青年女子对一个陌生人的奇怪情感。水青有爱她的丈夫和稳定的工作,生活安宁妥帖,但是她内心中并不平静。她时常会碰到一个陌生男子,一个“高高的个子,有些清瘦,捧着一张报纸,边走边看”的人,这个陌生人像一个谜,她开始幻想,并试图接近这个陌生人……水青对陌生人的兴趣,可以说是对庸常生活的一种反抗,是对诗意的一种追寻。
  • 邪王妻管严:腹黑杀手妃

    邪王妻管严:腹黑杀手妃

    原本的格局,理想有多远你就滚多远吧。离王,天人之姿,帝王之才,谁知无意中倒霉的惹到一个外表“温软好看又顾家”实则阴险狡诈,心底的孤独伤痛掩盖在外表温柔慵懒之下,自取名为“离”,穿越成相府倾城之貌却被嫡出小妹欺辱而死的庶女。软弱的无能女再睁眼端庄高贵,独活于世,与人无扰,步步为营,本是慵懒无心之人,却对她一见倾心,因她的到来而彻底改变,从此万劫不复,为她处处谋划,王牌杀手被爱人杀死含恨死去,只是侯门水深,宫府无情,她傲睨万物,她倾情自由,更将他当成洪水猛兽,黑心黑肺的臭男人,那颗冰冷的心怎会轻易融化。还对她死缠乱打,大言不惭的要宠她护她,简直可笑!男人,腹黑无情。可倾你心,寸土恰似虚弥
  • 颠覆童话之人鱼泪

    颠覆童话之人鱼泪

    与他。【水】胜哪堪情,花落任别离,道是无情人,却是有真心。那一天的相识,那一瞬的相视。她的心略感朦胧爱意,却不知那人真意……与他。【镜】中寄离人,旧时长相思,一如梦初醒,哪话今时念。那一次的相触,那一次的相拥。复仇这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中,他寻得了她,然,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转身神尊

    转身神尊

    一次意外,让主角龙天佑穿越到了修真大陆,此时的修真大陆正值西方异界的入侵,这是一个强者为尊的世界,只要你有能力就可以掌控整个世界,主角初来驾到,他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他究竟能不能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生存下来,成为世界的王者?龙天佑与遇到了怎么样的巨大阴谋?让我们一起来体验龙天佑的经历与遭遇。
  • 金匮要略(四库全书)

    金匮要略(四库全书)

    《金匮要略》为《伤寒杂病论》中一部分,共3卷25篇,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专门研究杂病的医学专著,与《伤寒论》一起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准则,被后世推崇为中医经典著作。清代徐彬将其整理编次为24卷(原书分3卷),每卷列一种病证,文中有注有论,注释简明,论辨精当,引经析义,见解独到,密切联系临床,特别注重脉证辨析,揭示脉证规律。本书根据《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参考清光绪五年(1879)扫叶山房藏版点校而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