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59800000003

第3章 诗词是非谈(2)

“群童”,自诗人定居以来,对诗人一直很好:前一年春水暴涨,是他们前来“报急流”的;平日常到诗人门前嬉戏,诗人见群童捕鱼猎鸟,采莲挖藕,不小心碰伤鱼鳞或藕上带泥,怕他们上市卖不上好价钱,便给他们讲顾客的购货心理。诗人与群童的家长们相处得就更融洽了:寒食节家家争相邀请;樱桃熟时,满笼相赠;夜能赊酒,隔篱呼饮。可今天的“群童”却为什么一反常态“公然抱茅入竹去,忍能对面为盗贼”呢?“盗贼”者,非骂人之谓,乃言其为何径自干起同“盗贼”一样的事来。“归来倚杖自叹息”,“叹息”二字足以说明老诗人此时此地的感情:五月至八月灾情严重,受难之苦,家家如此,一时惜茅如命,心急如火,谁也顾不上谁了,群童再无平日的嬉戏可爱,老诗人也“唇焦口燥”,失去平时的儒雅之风,真是苦难逼人啊!

杜甫从北方到成都沿途所见之苦难比比皆是:当兵的,“边庭流血成海水”,在家的,“禾生陇亩无东西”,“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不仅一家如此,不只一年如是,“寂寞天宝后,园庐尽蒿莱。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吃不上,“田家最恐惧,麦倒桑枝折”,穿不上,“焉知南邻客,九月尚绤”。但见“老弱哭道路”,“死人如积丘”。今天诗人眼见“南村群童”与自家同苦,再追思往事,怎能不“长夜沾湿何由彻”呢!怎能不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声?“寒士”在这里,岂止仅仅指的是知识分子?难道不包括昔日所见的难民?不包括今日的惜茅如命的“群童”?

“士”,不能片面地只理解为“学而优则仕”的仕,是高贵层。古代以从事耕种的男子或作战的兵丁统称为“士”。《易》:“士割羊无血”,《楚辞》:“矢交坠兮士争先”,故“寒士”,乃贫寒之苦难灾民也。“穷年忧黎元(百姓)”,“路有冻死骨”,杜甫早在北方为官时已在忧国忧民了,岂能到四川受灾时反而与贫穷农民对立之理?

§§§第4节刘禹锡两首“桃花诗”新解

(一)

历来诗评对刘禹锡游玄都观写下的两首桃花诗,都认为是讽刺当朝的讽刺诗。事实并非如此简单。笔者从诗的本身与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交游几方面加以探讨,认为第一首《戏赠看花诸君子》不是讽刺诗,而第二首《再游玄都观》则确系讽刺诗。

先看《旧唐书·刘禹锡传》对这两首诗的评介: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欲复置之郎署。时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诸君子》诗,语涉讥讽,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乃改授连州刺史。”

“大和二年,自和州刺史征还,拜主客郎中。禹锡衔前事未已,复作《游玄都观》诗,序曰:‘予贞元二十一年为尚书屯田员外郎时,此观中未有花木,是岁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还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红桃满观,如烁朝霞,遂有诗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于今十有四年,得为主客郎中。重游兹观,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其前篇有‘玄都观里桃千树,总是刘郎去后栽’之句,后篇有‘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之句,人嘉其才,而薄其行。禹锡甚怒武元衡、李逢吉,而裴度稍知之。大和中,度在中书,欲令知制诰。执政又闻诗序,滋不悦,累转礼部郎中、集贤院学士……”

《唐才子传》也载:“久之,召还,欲任南部郎,而作《玄都观看花君子》,诗语讥忿,当路不喜,又谪守播州……乃易连州,又徒燮州,后由和州刺史,入为主客郎中至京后,游玄都观,且言:‘始谪十年,还辇下,道士种桃,其盛若霞;又十四年而来,无复一存,唯兔葵燕麦动摇春风耳。’权近闻者,益薄其行。”

《全唐诗话》等也有如斯记述。

据此后人几乎皆本此说,甚至有人还特别加以渲染,夸大其辞。约而言之:

首先肯定两首桃花诗都是讽刺当局的,而且由于刺痛当局,又再度被贬;甚至说刘禹锡是咎由自取,又说他明知因此会遭到迫害,但是他不怕,由此证明刘禹锡是富于斗争精神的。

其次,认为“桃花”是指被讽刺的新权贵,“种桃道士”喻指朝廷的执政者,“看花人”指的是趋炎附势,攀高结贵的势利小人。

(二)

现在先就诗论诗。请看第一首《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就字面来看,全诗充满了喜悦兴奋的赏春之情,看不出丝毫讽刺之意。

京城大道上,车水马龙,人潮汹涌,踏起的飞尘,如红霞紫雾,扑面而来,紫陌在唐代虽已是京道的通称,但是用在这里,紫与红相照映,极渲染了长安三月赏花的盛况,由于百花盛开,直闹得京途染紫,扬尘变红没见花,已烘托出花事的繁盛。这是从视觉观察所得。再从听觉来写:“无人不道看花回”。“无人”,正是人人:“不道”正是异口同声都道。“无”和“不”两个词一限制,更加夸张地写出人们赏花之心胜。

看的是什花呢?《国史补》记:“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暮春,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据陈寅恪先生考证,“三十余年”者,正当德宗贞元朝,“此花于高宗武后之时,始自汾晋移植于京师,当开元、天宝之世,犹为珍品。至贞元、元和之际,遂成都下之盛玩,此后乃弥漫于士庶之家矣。”

但是,这里写的是看桃花。其实看桃花在贞元,元和年间也是赏花盛事之一。白居易诗中就有“华阳观里仙桃发,把酒看花心自知。”“村南无限桃花发,唯我多情独自来。”而且还有专咏《夜惜禁中桃花》的诗。刘禹锡集中更有直接写桃源薛道士“手植红桃千树发”的诗。

赏花,无论是赏牡丹还是赏桃花,在当时确是盛极一时的乐事。那么,而今“玄都观里桃千树”,岂不标志着赏花又出现一新高潮么?新就新在已不是在禁中、村南、此、河洼有桃花,而是在寺观里也大种特种起桃花来。难怪长安人们争着看花,直闹京城万紫千红,春意盎然。桃花是什么时候栽植的呢?饮水思源,看花不忘栽花人,是刘郎去后栽。刘郎在时,无此盛况,“刘郎去后”才栽出这么多,这么美的千树红桃来。“尽是”,以极肯定的语气,极尽诗人的由衷赞叹之情。

(三)

再从刘禹锡此次被召回的心情看,也是充满兴奋喜悦之情的。写这首诗的前三月,即元和九年十二月,接到召还的御旨,刘禹锡与同被召还的好友柳宗元联袂北上沿途唱和,抒发了还京之情。

柳宗元感到这次被召还简直是“疑比庄周梦,情同苏武归。”刘禹锡更感到有如“云雨湘江起卧龙,武陵樵客蹑仙踪。”两位诗人越是回忆十年贬谪的痛楚,就越加感到召还的不易:“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前者匆匆袱被行,十年憔悴到京城。”召还简直是一次再生:“十年楚水枫林地,今夜初闻长乐钟。”而且满眼前程似锦:“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花开处处新。”“十年毛羽摧颓,一旦天书召回。看看花时欲到,故候也好归来。”他们激情澎湃,高歌英雄又有了用武之地:“采仗神旗猎晓风,鸡人一唱鼓蓬蓬。”“赐环留遗响,五马助征马非。不羡衡雁,春来前后飞。”他们苦恨年华空逝:“铜壶漏水何时歇?如此相催即老翁。”“投荒垂一纪,新诏下荆扉。”他们路过战国时代齐使淳于髡墓地时,借吊古之机抒发了壮志豪情,表示要像淳于髡那样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使楚重”,“救齐成”,为朝廷效力,“刘伶今日意,异代是同声。”“刘伶”指禹锡,当然也包括宗元在内。

值得注意的是,刘、柳是被召还的五司马(原为八司马,其中韦执谊和凌准已死去,程异早在元和四年已升迁,剩下的除刘、柳外还有韩泰、韩晔和陈谏)中最积极还朝的成员。刘诗有《元和甲午岁,诏书尽征江南逐客。余自武陵赴京,宿于都亭,有怀续来诸君子》,既把二韩一陈看成是“续来”者,那么刘、柳当然是早还者了。他们还朝的心情这样急切,又都被春光吸引着唱出“花开处处新”,“花时欲到”之句,心中充满着盎然的春意春情,所以乍回长安,便立即去玄都观欣赏桃花,在这样心情下,岂能以花寓讽,敌视朝廷?

(四)

刘禹锡的兴奋喜悦心情绝不是偶然的冲动,是有一定的思想基础的。他在被贬的十年中,曾多次给当朝要人上书,申冤呼救,一再表示一旦昭雪回朝,定当尽力效命。仅以他给老宰相杜佑的信来看,不难体会到他的这种情绪:

“间者昧于藩身,推致危地,始以飞谤生衅,终成公议;抵刑旬朔之间,再投裔土。外黩相公知人之鉴,内贻慈亲非疾之忧。常恐恩义两乖,家国同负,寒心销志,以生为惭。虽欲沥血以自明,于天以自诉,适足来众多之诮。”

他总是殷殷地渴望着早日昭雪:“傥浮言可以事久而明,众攻茕茕嗤可以时久而息,弘我大信,以祛群疑,使茕茕微志无已矣之叹,觊乎异日,得夷平民,然后裹足两向,谢恩有所,复以尘缨黧貌,称故吏于相门。此言朝遂,夕死可也。”

他并不希望重升高官,只求能像秦末夏侯婴那样,“置身于荥阳伍中,得奉安舆”,倘有献力为国的机会,“誓当斋志,没齿尽力于井臼之间”,他说这是他的“遂心之愿”。

清白做人,忠君爱国,就是他的大志,“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虽身处逆境,也还是“初心不可忘”。元和九年的被召回,不正是又一次使他的“斋志”“初心”要迸发出来的火花么?

(五)

再从朝臣中当权者和刘禹锡的关系上看,刘禹锡也不会讽刺这些人的。

元和九年以来,宪宗最倚重的是老宰相杜佑,最信赖的宰相是李绛,宰相任期较长的是李吉甫,两度任相的是武元衡,还有一位新任宰相张弘靖。这几位对刘禹锡的贬谪是深表同情的。

当刘禹锡“模为口语所中”时,是杜佑“深明”他的委曲;“及不已而退”时,又是杜佑“为之流涕以诀”;“又不得已而谴”时,还是杜佑“为之择地以居”。禹锡在杜佑门下十年,被视为“不懈于位”的干才。所以禹锡被贬的第七年,“心如寒灰”时,杜佑立即复给“手笔一函”,“称谓不移,问讯加剧,重复点串,一无客言”,使禹锡有“忽疑此身犹在门下”之感。后来,杜佑又及时告诉他朝廷宽宥的消息,并鼓励他“振刷”起来,大干一场。

禹锡谪居八年时,李绛曾让主簿杨归厚致书,“憨色甚深”。李绛因“久以讦谟,不于宥密”,所以这时对禹锡“沛然垂光,昭振幽蛰”,禹锡深自感到“否运将泰”李曾援救过裴武、柳公绰,白居易等而对禹锡尤加垂爱,李与刘曾同为“布衣游”,同“仕畿服”,今天李为当朝宰相,对禹锡仍“不以名教革初心”。

禹锡被贬后,李吉甫对他有“阴施之德”,禹锡表示“受恩同人,盟死以答”。

武元衡不只当年在御史中丞任上曾指导过禹锡关于吏途文律之事,而且对禹锡的被贬,“亦慰重伤你”。武在川南节度使任曾专书问讯,并寄赠“衣服缯彩”以为慰藉。禹锡敬武如师表,“重罹不幸”便立即向武上书申吐冤情,切望其救援。禹锡不只在武的生前有诗呈寄,即当武遇刺身亡之际,也曾赋诗悼念,其情深词切,非一般可比。

另外,老宰相权德舆对禹锡更是器重,“终荷荐宠,始见知名”。另两位宰相于頔和袁滋,禹锡也都曾有《挽歌》哀悼过。即新相张弘靖对禹锡也有援荐之情。

宰相们对他如此,那么其他重臣呢?从现有文献得知,与禹锡关系好的,当时朝臣中有王涯、王播、窦易直、段平仲、柳公绰、卢坦、吕元膺、韩弘、崔群、裴度、令狐楚、独孤郁、元稹、白居易、杨于陵、韩愈等。

朝中即有这么多重要人物同情他、爱护他、援救他,他一旦回朝又怎能对这些当权的友人进行嘲讽或攻击呢?

从以上分析可知,第一首桃花诗不可能是嘲讽之作。说他“语涉讥讽”,完全是欲加之罪,是诬陷不实之词。为此,我们为刘禹锡辩诬,还第一首花诗的本来面目,不能让刘禹锡的冤情还沉埋于后世。

(六)

那么是谁把刘禹锡等五司马召回,又是谁把他们又重贬远州的呢?我们从史书上可略窥端倪。

据《旧唐书》宪宗元和元年八月条记称:“韦执谊……等八人,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刘禹锡传》也记有“禹锡、宗元等八人犯众怒,宪宗亦怒,故再贬,制有‘逢恩不赦’之令。”宪宗对御史中丞裴度说:“今禹锡所坐,更合重于他人。”看来宪宗是贬刘的主宰:“逢恩不赦”,乃其诏旨,“重于他人”,乃其口谕,一贬再贬,皆出其令,贬中之尤,以刘为首,恨恨之情,历历可见。

即下令“逢恩不赦”,何以贬后十年又召回呢?《刘传》说:“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资治通鉴》也说:“执政者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由于刘等“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所以宰相再怜才,宪宗不点头也是不成的。因此,不难得知,此次召还五司马的主宰者,还是宪宗。是的,恨八司马的宪宗,因为八司马当时是他上台的绊脚石,所以他一登皇位便立即杀了王叔文,贬了王的同党。召还的又是他,因为他毕竟是个爱才的君主,八司马是人才,而刘、柳又居八司马之冠,宪宗又怎能不欲召之身边呢?因此,这第一次召还,禹锡对宪宗也不会产生嘲讽之情的。那么,何以史书及诗评都说第一首桃花诗是一首讽刺诗呢?据《通鉴》说:“谏官争言其不可,上与武元衡亦怒之。”按:当时谏官之首御史中丞是裴度,裴对刘最要好,武对刘也最要好,他们不会说刘坏话的。所以“争言其不可”者,当另有人在。他们就是宪宗爪牙——宦官一类小人。是这群小人鸡蛋里挑骨头,对刘的桃花诗有意歪曲,硬说是讽刺当权的,是反朝廷的,把好端端的一首即兴抒情诗给扣上了“反诗”的大帽子,以便对禹锡进行近一步的打击。

在封建社会里为人臣的是绝不许说主上半个不字的。虽然如此,刘禹锡的态度却是十分明朗的,他对有恩于他的君主都写过挽诗悼念(当然对顺宗没有挽诗,这好理解,正如他不敢挽王叔文一样,是为了回避网罟,心中挽之可也),可是对于打击诬陷他的宪宗则无只字悼念,对于不召还他、一再调换他的穆宗也无只字悼念。宪宗死前,禹锡正在连州刺史任上,因母丧,遂解官回洛,守丧二年。在护灵柩北上途中,又突闻好友柳宗元噩耗,至亲至友接连伤逝,哀何以堪?禹锡写《祭柳员外文》时,正值宪宗死的前一日。六月后又写《重祭柳员外文》,后又代李大夫写祭柳文,可谓三祭故友。他在《祭柳员外文》中迸发过血泪控诉:“千哀万恨,寄以一声”,哀什么,恨什么?还不是哀刘、柳同命受难,恨宪宗“胡宁忍此”,所以不挽宪宗,正看出禹锡在宪宗朝十五年中一再遭贬,使禹锡陷入“周章失图,吞声咋舌,显白无路”的境地,“以不驻之光阴,抱无涯之忧悔,当可封之至理,为永废之穷人,闻弦尚惊,危心不定”。召还报国的幻想破灭了,不白之冤蒙受了,前途茫茫,如堕九渊。禹锡等五司马元和九年被召还,只是昙花一现,空喜一场。再次遭贬,使得他含不白之冤去国又达十四年之久!

(七)

怎样理解禹锡第二首桃花诗《再游玄都观》呢?我们先看看这首诗的背景和诗人的心境。元和十年离开长安,这次遭贬去国一十四年,刘禹锡年近九旬的老母去世;回洛阳护灵途中又闻好友柳宗元去世;第二年春正月宪宗被害,穆宗朝又把他由连州刺史改授夔州刺史;长庆四年正月穆宗又因服毒药而致死,同年刘禹锡又转为和州刺史,敬宗宝历二年冬,他接到召还东都洛阳的命令,及至洛阳时又闻敬宗于十二月被害。文宗大和二年春才由宰相裴度、窦易直的荐拔,调回长安任主客郎中、兼集贤院学士。

禹锡重回长安时的心情,在《谢裴相公启》中写得很具体:

同类推荐
  • 闲居诗韵

    闲居诗韵

    本书以历史、地理、人文为写作范畴,是一本散文为主、诗歌为辅的文学集子。其中诗歌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当代诗歌和古体诗歌。
  • 诗无邪

    诗无邪

    “诗三百,诗无邪”,《诗经》,一部国学经典,数千年来诵读至今,各种研究和解读亦汗牛充栋。《诗无邪:<诗经>鉴赏、评析与考证》系傅斯年先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任中山大学教授时,讲授《诗经》的讲义。作者以深厚的史学功底,提出许多新的《诗经》研究方法、理念和观点,是一部系统、全面研究《诗经》的经典之作。
  • 赤色诗屋

    赤色诗屋

    你擦着那把老枪,就像擦着过去的岁月,你把它擦得乌黑发亮,使我们对用枪的年代充满神秘,那老枪成为你一生中,最得意的一句格言
  • 国旗阿妈啦

    国旗阿妈啦

    仁曲珍是一位深深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藏族老人,在四十五年的时间里,这位老共产党员每天执著地将五星红旗在自己的院中挂起来,成为边陲山村一道美丽的风景。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知道老人的事迹后,都给予了关注与关怀。《国旗阿妈啦》的作者杨年华深入老人所在的樟木镇帮村采访、拍摄,对老人的人生故事进行了解,对她几十年如一日的升旗行为进行探寻,最终写成本书。《国旗阿妈啦》以老人一生的坎坷经历,尤其作为旧农奴,在西藏和平解放前后生活、尊严上的翻天覆地变化为核心,以老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为描写对象,进而将镜头拉远,焦点扩大到老人所在的一个村、一个镇的数十年发展。
  • 当代文坛点将录4

    当代文坛点将录4

    《当代文坛点将录》共五卷,收录五十位作家。文章大都出自名家之手,或为文坛名家或传主的亲友,或同被写的传主关系密切。他们写出的关于某一名家的创作背后的故事或花絮都是第一手材料,对于了解被写名家的创作与生活均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满足一般读者对著名作家的窥私欲。
热门推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幸福之城

    幸福之城

    工作是嘉兴市中级法院的一名法官。已发表小说100万余字,散见于《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中国作家》、《江南》、《山花》、《百花洲》等期刊。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波段炒股就这几招

    波段炒股就这几招

    股市是充满智慧和富有挑战性的竞技场。如果你想在股市一显身手,甚至成为股市中的风云人物,通过阅读本书,你将知道:通过股票投资成为百万富翁不是梦。中国股市跌宕起伏,投机性强,只要善于把握中线机会,波段操作,肯定会体会到投资盈利的喜悦。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一斛珠(上)

    一斛珠(上)

    她满门抄斩后被丢到敌国榻上承欢。好不容易吊个王爷金龟婿,又被诬陷她勾引皇帝。她本是个漂亮可人儿却落了个削发为尼的下场,还不幸痛失她腹中的胎儿!怎么会有那么悲催的女人!她发誓要来个绝地大反击!她该如何在这险恶的后宫中留有一席之地?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小偏方治百病

    小偏方治百病

    偏方,指医疗价值极高,对某些病证具有独特疗效的方剂。它虽取自民间,却是历代相传,经久不衰的中华医学瑰宝。它操作方便、价格低廉、疗效显著。你相信吗?一根大葱就能治疗鼻渊,一块生姜就能防治感冒,一杯白开水就能止住打嗝,刚摘下的绿叶就能使痫证患者马上苏醒……可见,偏方虽“小”却有着不可估量的功效,许多偏方甚至不花分文就能治好疑难杂症。本书收录偏方几百条,可治疗不同病证近百种。每种病证,均有数条偏方,无论你有无医学知识,一看就懂,一用就灵,人人读后都可成为“家庭养生保健师”。
  • 醉红颜

    醉红颜

    有些人,有些事情总是适合在恰当的时候将他忘却;有些人,有些事情总是在恰当的时候将他记起;曾经有过一段无花果一样的爱情;那么的刻骨铭心;曾经有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在新的生活面前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故事情节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