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公画像或塑像中,表现关公夜读《春秋》的为数不少,后人评议他是:“熟读春秋文夫子,单刀赴会武圣人。”而在关公故里,人们传说他之所以得到《春秋》,和连解三个哑谜有关。
关羽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不能供他上学。他八九岁时,看见隔壁教书的胡先生家里有不少藏书,非常羡慕,请求借一册看看。胡先生平时很喜欢邻家这个聪明过人的男孩,有意考考他,于是说道:“书是无价之宝,我轻易不外借。如果你能解了我的哑谜,我就借给你一册。”
关羽借书心切,忙说:“什么哑谜?请讲。”
胡先生道:“你找两样东西来,一样是‘肉中骨’,一样是‘骨中肉’。”
关羽回到家,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安,想呀想呀,忽然看到瓦盆里的红枣与核桃,猛然醒悟:这枣肉里边有核儿,岂不是“肉中骨”嘛!核桃壳里有仁儿,岂不是“骨中肉”嘛!他捧着红枣与核桃送给胡先生,说:“你要的两样东西,我找到了。”
胡先生高兴地点着头:“好!好!好悟性!”让他在书架上挑了一册好书。
关羽看书很爱惜,还书时完好如新。胡先生很满意。当他提出再借一册时,胡先生又出了个哑谜说:“你去给我找个‘布兜风’和‘纸包火’,我办事等着用呢。”
布怎么能兜住风,纸又怎么能包住火呢?关羽跑到解县城转了大半天。忽然,他听到一阵锣鼓声由远而近传来,看见一伙人舞着绸布、花扇在扭秧歌,迎面感受到一阵阵扇出来的和风。陡然间,他开了窍:这不是“布兜风”吗?可是“纸包火”又在哪里呢?他沿着大街小巷转呀看呀,直到夜幕降临,玉兔东升,忽见一家门口高挂着两盏彩纸糊的八角灯笼,里边点着烛火。噢!这不就是“纸包火”嘛!难题终于解了,他一溜小跑,回到家里,让母亲做了一把布面扇子、一盏纸糊灯笼,交给了胡先生。胡先生欣赏着这两样东西,拍拍关羽小脑瓜,说他是“豁牙子啃西瓜──尽是道道”。他让关羽又在书架上挑了一册好书。
关羽把书借回来,读得如饥似渴,过目不忘,二次还书时还给胡先生背诵了一些精彩的篇章,谈了他的读书感想。胡先生听了,惊喜得脸上皱纹都笑成了一朵菊花,捋着山羊胡子沉思了一阵,又给他出了个急转弯题说:“我想要中条山那么大的馒头、盐湖水那么多的香油。你去给我办吧。”
关羽低头想了想,朗声回答说:“这件事要办成,先有个条件,请先生告诉我:中条山的尺寸是多少?盐湖水的重量有多少?”
“哟!这孩子反倒难住我了。”胡先生哈哈笑了几声,对家人说:“老话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孩子年龄不大,聪慧非凡,前途无量,后生可畏!”他又转过身去,一边取书一边对关羽说:“这套《春秋》就送给你吧。以后想看什么书,尽管来拿。”
之后,关羽常到胡先生家去读书、请教,切磋琢磨,很受先生夸赞,长大后与胡先生的女儿胡玥结婚,成了先生的乘龙快婿。那套《春秋》,他走到哪里都随身带着,读得滚瓜烂熟,心领神会,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