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羽故里东北方向的绛邑,有一座小华山。据传是沉香劈山救母时,溅过一块石头来,落成了这座山,因此得名。当地的老人们说,关羽少年时曾在这里寻访名师,学艺练武。
关羽小时候,个头就比同龄孩子高出一头;到十五岁时,健壮的身板颇像当铁匠的父亲,秉性也跟冯铁匠一样:刚烈豪爽,仁义耿直。
有一次,解县有一个恶少让冯铁匠打了件铁器,不但不付钱,还把冯铁匠推了个趔趄,骂骂咧咧扬长而去。小关羽要扑上去拼命撕打,被母亲硬拉住了。
关羽气得脸儿红红的,问:“为什么我们累死累活,还受有钱人的欺负?”
母亲无奈地叹口气说:“祖坟上风水不好呗!”话音刚落,就听有人声如洪钟般地说道:“错了!我看你家祖坟恰在中条山正中,群峰交拥,势弛万马,又有盐池绾结,盘旋襟带,真乃山雄水阔,地脉中灵,必是发祥之地也!”
一家人抬眼望去,见是一位童颜鹤发的老人,手拄一根龙头拐,稳健地走进门来。冯铁匠忙招呼老人坐下,恳请老人多多指教。
老人端详着关羽说:“寒门出贵子。你家风水就应在这孩子身上。老话说:有本事走遍天下。可让他前往绛邑小华山,找五岳大仙的弟子学艺,将来定有作为!”说罢头也不回,径自走了。
关羽听了这话,当下就闹着要去小华山。父母怕他年龄小,放心不下,关羽却不服气地说:“男儿十五夺父志。纵有千难万险,我也不怕!”父母拗不过他,只好为他打点行装。
第二天,关羽一路奔波,夕阳西沉时到得小华山脚下,但见山峰陡立,如同刀劈斧削一般,无路可行。他想起人常说:路在嘴边,便向近处一位白发婆婆问讯。婆婆告诉他:“这是沉香劈下的山石,曾经有多少人想攀登上去,都没成功,有的还丧了性命。你一个小孩子家,赶快回去吧!”
关羽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认定了的路子,九头大象也拉不回。他在崖下绕来绕去,发现陡壁上吊着一根刺藤,便心一横,牙一咬,拽着刺藤,“噌噌噌”一气攀到半山腰,只觉双手被扎得渗出血水,火辣辣地钻心疼。
关羽不气馁,继续攀登。看看天色越来越黑,忽听狂风大作,阴气嗖嗖,还夹杂着鬼哭狼嚎,令人毛骨悚然。黑暗中有一个颤声在叫:“回去吧,否则性命难保!”关羽大声应答:“不!学不到本领,我决不回头!”那颤声又道:“你若敢踏上这两只火烧铁靴,就放你过去!”关羽定睛一瞧,面前果真掷来两只通红的铁靴,还“嗤嗤”地冒着火花和青烟呢;再看看自己的脚板,已是布满血泡,哪里经得起火靴折腾呢。他又转念一想:日后要干大事,非能受得常人吃不了的苦才行。我倒要试试我的筋骨!于是,他跨步向前,勇敢地踏入火靴。谁知脚不但没被烧坏,血泡反而好了,爬起山路来健步如飞。他奇怪地用手去摸靴子,嘿!手上的刺也没了,不由得满心欢喜。
黎明时分,关羽终于到达山顶,只见一座石塔下立着一人,恰是山下指路的那位白发婆婆。他上前叩见,婆婆对他说:“你的精神可嘉,志气可喜。我这儿现有金银珠宝,你可拿回家去,置房买地,享受富贵。”
关羽说:“我来这儿并不是为了金银珠宝,只愿寻得五岳大仙的弟子,拜师学艺,还请婆婆引见。如不答应,我便长跪不起!”他刚说罢,就听一阵呵呵大笑,抬头一看,白发婆婆不见了,而是指点他前来学艺的那位老人正看着他大笑,急忙便拜。
老人捋着长须说:“我就是五岳大仙的弟子。看来你是个有诚心、有决心、有恒心的小伙,今天就收你为徒吧。”关羽大喜,便在小华山住了下来。
月圆月缺,花开花落,转眼过了三年。老话说:业痴者大成,艺痴者大作。关羽把刀、枪、剑、戟十八般武艺练得精熟。一日,师父对他说:“你的武艺学成了。日后一定要记住:小则为民除害,大则安邦定国,须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才算得上大丈夫!”
关羽洒泪告别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父的话,我永记心中!大恩不言谢!”说罢,恋恋不舍地下山了。
如今,关羽习武练功的小华山,成了当地一大风景。石塔下常有人焚香对奕,进庙许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