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吴亮在谈到韩琦时说:“韩琦器量过人,生性淳朴厚道,不计较疙疙瘩瘩一类的小事。功劳天下无人能比,官位升到臣子的顶端,但不见他沾沾自喜;他所担任的责任重大,经常在官场的不测之祸中周旋,也不见他忧心忡忡。不管什么情况下,他都能做到泰然处之,不被别的事物牵着走,一生不弄虚作假。在处世上,被重用,就立于朝廷与士大夫们公平议事;不被重用,就回家享受天伦之乐,一切出自真诚。”韩琦一生处于危险之地,而又一直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为什么呢?还是用他自己的话来回答吧:“天下之事,没有完全尽如人意的,一定要学会忍。不这样,连一天也过不下去。”即使是“君子和小人在一起时,也要以诚相待。只不过知道他是小人,就同他少来往罢了。”这就是韩琦处世高人一筹的秘密。从根本上说,韩琦已经把忍的精神作为立身之本,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他能容忍同事的缺点,容忍部下的过失,也能容忍小人。他对社会看得很透,知道小人到处都存在,他不回避小人,主张以君子的姿态诚恳地去待小人,以正压邪。即使是小人捣鬼,也用不着耗神费力去和他计较,最好是不理睬他,让他自讨没趣。所以韩琦办起事来总是那样得体,让人赞叹。
忍成大事
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退守在会稽山上。越国要求跟吴国讲和,吴国的条件是要勾践夫妇到吴国给夫差当仆役,勾践答应了。
勾践将国事委托给大夫文种,让大夫范蠡随他夫妇前往吴国。到了吴国,他们住在山洞石屋里。夫差每次外出,勾践就亲自为他牵马。有人指骂他,他也不在乎,低头顺眼,始终表现一副驯服的面孔,很讨夫差的欢心。
一次,夫差病了,请了医生诊治,需要有人去尝其烘便。勾践亲口尝了尝夫差的粪便。夫差认为勾践比自己的儿子还孝顺,深受感动,就把勾践放回国去。
越王深为会稽之耻而痛苦,一心伺机报仇。他睡不好觉,吃不好饭,不亲近美色,不看歌舞。他苦心劳力,对内爱抚群臣,对下教养百姓,经过三年,百姓都归顺了他。
为了更好地笼络群臣百姓,每当有甘美的食物,如果不够分,自己不敢独吃,有酒把它倒入江中,与人民共饮。勾践靠自己耕种吃饭,靠妻子亲手织布穿衣,吃喝不求山珍海味,衣服不穿绫罗绸缎。为了坚持锻炼自己的斗志,不过舒服的生活,勾践连褥子都不用,床上铺的是柴草,还经常预备一个苦胆,随时尝一尝苦味,以不忘所受之苦。他还经常外出巡视,随从车辆装着食物,去探望孤寡老弱病残,并送给他们食物吃。然后,他召集诸大夫,向他们宣告说:“我准备和吴国开战,拼以死活,希望士大夫踏肝践肺同日战死,我跟吴王颈臂相交肉搏而亡,这是我最大的愿望。如果这些办不到,从国内考虑估量我们的国力不足以损伤吴国,从国外考虑结盟的诸侯也不能毁灭它,那么,我将抛弃国家,离开群臣,身带佩剑,手举利刀,改变容貌,更换姓名,去当仆役,拿着箕帚侍奉吴王,以便找机会跟吴王决战。我虽然知道这样做危险很大,要被天下人所羞辱,但是我的决心已定。一定要想办法实现!”
后来越国终于与吴国在五湖决战,吴国军队大败,越军包围吴王的王宫,攻下城门,活捉了夫差,杀死吴国宰相。灭掉吴国二年后,越国称霸诸侯。
《论语》中有一句人人皆知的名言:“小不忍则乱大谋。”对于日常的琐碎之事,不必去斤斤计较。在大事业之前的小事若无法忍受,将无法成就伟大的理想。
人的一生中,令人发怒的事不计其数,倘若每件事都斤斤计较,耿耿于怀,是成不了事的。反之,只要胸怀大志,就会“忍人所不能忍”,对于许多小事情就不会放在心上,而是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奋进。
做人要严守本分
做人,要能自我把持,严守己之本分,分清事有可为不可为,克制自己之私欲,方是智者之“礼”也。
《周书·苏绰传》中曾说:“凡人君之身者,乃百姓之表,一国的也。表不正,不可求直影;的不明,不可责射中,今君身不能自治,而望治百姓,是犹曲表而直影也;君行不能自修而欲百姓修行者,是犹无的而责射中也。”
“正人先正己”是这段话的最好注脚。我们在想要求别人廉洁、公正、无贪欲、无恶行时,应该先自省、检视一下自己的言行是否合理合法,是否达到了要求别人做到的标准,否则,“表”歪何以求“影”正?
孔子曰:“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此言虽是古代做臣子的道理,而用之今日仍可为处世待人之法。
当我们一心一意执法,一心一意待人,一心一意为公,一心一意处事时,自然能做到“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以浩然之气常驻世间。
东汉杨震被派任山东东莱,赴任途中要经过昌邑县,此县县令王密曾是杨震的学生,也是杨震推荐才做了官。因此到昌邑县后,王密当晚便带了黄金十斤去拜见自己的恩师,一是为了尽地主之谊。二是为了感谢恩师对他的教诲和提拔之情,三则是想在日后能继续得到恩师的垂青和提携。不曾想,杨震却十分生气,他对王密说:“当初我是因为理解你才举荐你为官的,而不是出于师生之情,现在你这样做就是没有理解我的为人原则。”王密还以为是恩师为了面子,怕给人留下话柄才这样说的,于是就自作聪明地对杨震说道:“恩师,现在已是夜深人静,此处又无外人,没人会知道的,你还是收下这些礼物吧。”不料杨震却更加生气,立即正色地反驳道:“此事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能说无人知道?你赶快把这些东西拿走!”王密这才知道自己误解了恩师,十分惭愧地低下了头,乖乖地收回了金子。
如果说我们不能克制自己的贪念,不能把持住自己的德操,不能以公正廉洁之心对人对己,则终会被贪欲所腐蚀,入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一代名主唐太宗曾认为:“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抑或一个家庭、一个人,只要能自我约束,以正理、正道行事做人。则可不惧外人之诋毁、恐吓,也能因自己的言行合乎道义而得到别人的尊重与效仿,由己及人、由此及彼、由小及大地使整个家庭、国度呈现出一片祥和、安宁、廉正无私的氛围,达“在地则为河岳、在天则为日月”之境界,待老之将至时,方不畏良心、道义之谴责,百年过后,方不被后世万代所指责、唾骂。
晏婴是齐国有名的丞相,历经三朝而未遭难,实乃不易。究其因,并不是因为他三心二意,善于阿谀奉承讨君王欢心,相反,正是因为他有一心一意为国为民之心,只是善于采用不同的方法达到此目的而已。如同“条条道路通罗马”一样,目的相同,途径各异。
做人处事自应有其原则,不可为了利益就趋之若骛,也不可因有了祸害而唯恐避之不及。
隋朝时的大理寺卿赵绰,就曾因隋文帝的命令不合法而拒不执行,虽险招杀身之祸,但仍因自己的一身正气护法而终得隋文帝谅解,同时也得到了他人的尊敬。
唐朝的魏征以自己的刚正、忠直赢得了唐太宗的赞赏,不仅成为了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亦是后世万代人的一面“镜子”,一面旗帜。
赵普是宋朝幽州人,字则平,宋太祖时官任中书令。一次他举荐了一个人为官,可此人不合宋太祖之意,被驳了回来,没有录用。第二天,赵普又推荐此人,仍未录用,第三天,当赵普再次向宋太祖推荐此人时,引起了太祖的怒火,撕毁了赵普的奏折掷之于地。赵普拾起奏折回到家中修补好,第四次向宋太祖举荐终于成功。事后证明,赵普推荐之人到任后非常的称职。
赵绰、魏征、赵普都不以冒犯“龙颜”为俱,不畏人言,不畏死,一心一意地以国家、社稷为重,坚持自己的原则,忍受失官之忧,丢命之虞,忍受误解、非难,守己做人处事之本,其心不惑,其行不偏,如皓月当空,气贯长虹,方能百世流芳。
守本克欲是为职之道,亦是做人之道。无论君臣、父子、夫妻、同事、朋友之间,若“做人无一点真恳的念头,便成个花子,事事皆虚;处世无一段圆活的机趣,便是个木人,处处有碍”。
西汉末年,皇太后王政君揽权,给王氏子弟封侯许爵,汉朝的实权均落到了王家手中,王氏家族一时间权倾朝野,一个个穷奢极欲,骄横无比,唯有身为皇太后侄子的王莽与其他人背道而驰,没有同流合污。王莽的父亲死得早,没能封侯,故而王莽一直生活俭朴,刻苦勤奋地攻读诗书,平日里对那些纨绔子弟避让疏远,只与名士们交往,不仅待人谦和恭敬,行事更是小心谨慎,圆滑机巧,对待长辈们也是温驯孝敬。侍汤奉药、嘘寒问暖,全无怨恨之言、骄奢之气,遍获美誉的王莽,以致被世人奉为道德的典范。不久,封侯的王莽便成为了平辈的王家子弟中最显赫的一人。
仕途上一帆风顺的王莽越发的小心谨慎了,尽其所有的网罗天下名士,这些投奔他的宾客们又成了王莽的“活广告”,一传十,十传百,王莽的德望今万众仰慕,如日中天。
为了维护自己克己奉公的美名,王莽不惜以自己的一个儿子的性命为代价,换取了“安汉公”的封号。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王莽又在“大义灭亲”的幌子下,逼死自己的长子,网罗罪名害自己的叔父、室弟及有牵连人数百名,铲除异己的同时掩盖了自己的真面目。
渐渐地,王莽开始露出了狐狸尾巴,毒死汉平帝,自己做了“摄皇帝”又做“新皇帝”,将汉朝改为“新”朝,复古改制,倒行逆施,弄得人心惶惶,民怒人怨。此时,人们才明白王莽从前的一切作法,俭朴、忠孝、勤政等等只是为了要使自己称帝而使用的手段而已。
当民众忍无可忍,揭竿而起攻入长安时,贪念不绝的王莽竟还手执短刀守在60万斤黄金与无数的珍宝前不肯离去,落得个遗臭万年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