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诚心是做人的根本,忘其本,轻则招来口舌是非,失财毁名,重则有性命之忧,亡国之虞,到头来,自己念念不忘的荣华富贵亦只是过眼浮云,如镜中花、水中月般虚无缥缈,更留得一世骂名了,那是多么可悲呀。
一个人内心刚直、讲究原则并不会影响其涉世时的灵活、机智、委婉、变通及情趣。纵观历代建功立业之人,均是善于灵活变通之人。
再以唐朝名臣魏征为例,他虽以极言直谏,敢于触犯龙颜而流传千古,但实际上,魏征除了得遇明君之外,主要还是因其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能委婉机智的处理事物,善用虚心圆转的方式来说服君王采纳自己的意见,达到自己直谏的目的。
俗话说:“没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一个人只要本本分分做人,本本分分做事,以真诚、仁厚之心待人,坚持原则中不失机趣,终能不惧小人、不畏权势、不屑声名、不耻寒贫,以安闲之心涉世,方能“笑天下可笑之人,容世间难容之事”。
做人莫口是心非
今天,人们在交往中有一种普遍的心理:那就是对别人特别容易产生不信任感。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之一大概是生活中口是心非的人太多了。口是心非,毫无疑问,就是表面上说得天花乱坠,而内心则全非如此;表面上对你百依百顺,而实际上则是我行我素;嘴里说着对你的赞誉之词,而内心则是在诅咒你……试想一下,如果长期生活在这些人当中,吃过几次亏之后,不论是谁都会增强戒备之心,对他人的话加上几个问号。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每个人都变成了这样,都像戴着一副面具那样,那生活还有什么意思呢?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爱都到哪里去找呢?所以说,我们每一个人,要努力去扭转这个局面,要学会真诚,切不可做个口是心非的人。
口是心非,对别人不真诚,会使人失去许多宝贵的东西。就像上面说的,你嘴不对心,表里不一,对别人人前一面,人后一面。反过来,别人对你也会如此,细想一想,这样的生活你还会觉得有意思吗?每天都要去琢磨别人讲的每一句话,哪句话是真的,哪句话是假的,时间会在你的眼前无声无息地流逝掉。生活中其他的事你就会无暇顾及。
口是心非的人最善于勾心斗角。因为他就是每天都在考虑如何表面应付别人,行动上又如何去算计别人。与这种人为伍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你不知道他心里到底是怎么个想法。在文学史上,《伪君子》中的答丢夫是个口是心非的最典型的代表,他已成为“伪善、故作虔诚的奸徒”的代名词。他表面上是上帝的使者,虔诚的教徒,而实际上则是个色鬼,是个贪财者;他表面上对奥尔贡一家恭维,而实际上则用最卑鄙的手段去谋害这一家人。可以说他是个表面上好话说尽、实际上则是坏事做绝的最无耻、最卑鄙的男人。但是他最终的结局呢?他的这一套无耻的手段终于被人识破了,西洋镜最终被人揭穿,答丢夫成了万人唾弃的小人。他整天苦心于算计别人,最终倒把自己推进了万丈深渊。
口是心非与虚伪可以说是等同语。因为口是心非的人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想法,必然要用谎言去应付别人。谎言说多了,被别人识破了,他也就成了一个虚伪的人。我想,只要有点自尊心的人是不愿被别人称为“伪”人的。一旦在别人的心目中是个虚伪的人,那你的生活将是很痛苦的,到处是不信任的眼光,到处是不信任的口吻,转过身来人们对你应付一下,转过身去你将成为众矢之的,那滋味真是难受极了。
口是心非或说谎,即使它可能在某些场合发挥作用,但总之,其罪恶是远远超过其益处的。因为经常口是心非或说谎决不是高尚的人而是邪恶的人。当然,一个人不可能一下子就变坏。一个人起初也许只是为了掩饰事情的某一点而做一点伪事,但后来他就不得不做更多的伪事,说更多的谎话,以便于掩饰与那一点相关联的一切。总结起来,做伪事说谎话、口是心非大概出于以下几种目的:其一是为了迷惑对手,使对方对自己不加防备,以便达到自己的目的;其二是为了给自己留一条退路,这也是为了保全自己,以便再战;其三嘛,则是以谎言为诱饵,探悉对手的意图,这种人是最危险的。西班牙人有一句俗语:“说一个假的意向,以便了解一个真情。”也许,这些目的有的可能不能算作太恶。但作为口是心非者,其说谎或作伪的害处却是很大的。首先,说谎者永远是虚弱的,因为他不得不随时提防被揭露,就像一只伪装成人的猴子一样,他要时刻防备被人抓住尾巴;其次,口是心非者最容易失去合作者,因为他对别人不信任、不真诚,别人也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最后,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口是心非者终将失去人格毁掉他人对他的信任。我想,世界上恐怕没有比失去人格更可悲、可痛的事了。
因此说,做人就要做个真诚的人,要言行一致。“口声之,身必行之。”墨子这句话是很对的。对待别人要诚实,不要两面三刀。林肯讲过:“你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某些人,也能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的人,但你不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所有的人”。是的,在工于心计、算计别人中度过一生,是不可能的,同时可能也是很累、很痛苦的事。坦诚地做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别人,千万不要做一个口是心非的人。
学会尊重别人
许多人都懂得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理论,这个理论指出,当你向一个物体发出多大力量时,这个物体将反作用给你一个完全相等的力,这一原则同样可以从物理学上应用到人际交往中。事实上就是这样,当你对别人的尊重多一分时,别人对你的尊重也在增长。以下由两个着名谈判专家所讲述的小故事也许可以说明这个原理:
我和一位同事去曼哈顿出差,由于在那天早上的第一个约会前有一点时间,我们可以从容地吃顿早饭。点完菜之后,我的同事出去买份报纸。过了五分钟,他空手回来了。他摇摇脑袋,含糊不清地小声骂街。
“怎么啦?”我问。
他答道:“我走到对面那个报亭,拿了一份报纸,递给那家伙一张十美元的票子。他不是找钱,而是从我腋下抽走了报纸。我正在纳闷,他开始教训我了,说他的生意决不是在这个高峰时间给人换零钱的。”
我们一边吃饭,一边讨论这一插曲,我的同事认为这里的人傲慢无理,都是“品质恶劣的家伙”。他以后再不让任何人给找十美元的票子了。饭后,我接受了这一挑战,让我的同事在饭店门口看着我,我横过马路去。
当报亭主人转向我时,我和顺地说:“先生,对不起,我不知道你能不能帮个忙。我是个外地人,需要一份《纽约时报》。可是我只有一张十美元的票子,我该怎么办?”他毫不犹豫地把一份报纸递给我道:“嗨,拿去吧,找开钱再来!”
我兴高采烈拿了“胜利品”凯旋。我的同伴摇摇脑袋,随后他把这件事称为“五十四街上的奇迹”。
我顺口道:“为我们这次出差任务又多得一分,一切在于方法。”
事实正是这样,尊重他人正是你获得合作的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就能建立起公平和信任,并能互相交换实情、态度、感情和需要。有了这种自由的相互影响和共同分担后,就可以找到创造性的解决办法,从而使双方都成为胜利者。
做人不能得过且过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两个和尚住在隔壁,所谓隔壁是:隔壁那座山。他们分别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庙里,这两座山之间有一条溪,于是这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久而久之,他们便成为好朋友了。
就这样,时间在每天挑水中,不知不觉过了五年。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哪知第二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一样,过了一星期,还是一样。直到过了一个月,右边那座山的和尚,终于受不了了。他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过去拜访他。看看能帮上什么忙。
于是他便爬上了左边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等他看到他的老友之后,大吃一惊,因为他的老友正在庙前打太极拳,而且一点也不像一个月没喝水的人。他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喝水吗?”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说:“来来来,我带你去看。”于是,他带着右边那座山的和尚走到庙的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五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口井。即使有时很忙,能挖多少就算多少。如今,终于让我挖出水,我就不必再下山挑水,我可以有更多时间,练我喜欢的太极拳。”
人性有一种无可救药的弱点,这个人性共通的弱点是得过且过,苟且偷安。然而,规划闲暇供自己在家研读进修的工薪人士,很少在基层单位久留。他们的行动开启了步步高升的坦途,一路上消除了许多障碍,并引发有办法提携他们的人拉他们一把的兴趣。
在家研读的训练方式,尤其适合抽不出时间上学,或离校后又发现自己有心要多吸收一些专业知识的人。
斯托·卫尔原想做个营造工程师,并一直朝这方向打点自己,但后来美国经济大恐慌,使他的就业市场付不出他要求的收入,他盘算估量了自己的能力,决定改行学法律,便回到学校,修习将来可以当律师的特别课程。完成训练之后,他通过法庭考试,很快就顺利执业了。
很多人会说:“我还要养家糊口,我不能去上学。”或者说:“我太老了。”这往往是给自己的安慰或一种借口,其实斯托·卫尔回学校上课的时候已年逾不惑,并且已婚。更甚的是,斯托·卫尔仔细挑选了法律最强的多所院校去修高度专业论的课程,大半法学系学生需要花上四年的课程,他只花费两年就读完了。
大家都希望在工作五年、十年或十五年以后,能够升级,但是很少有人在刚刚步入社会的时候,就已经具有担任高职位的能力。他们必须一面工作一面学习,同时从经验和特殊训练之中学习。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是有的。”不要找任何借口,积少成多,你会挖出一口又一口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