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模仿位置的人,永远做不了大师,也永远成不了第一。格力能够成为国内空调行业第一,因为它不去模仿别人。当格力刚成立,跟在春兰、东宝等空调大恶的屁股后面时,它成不了第一,因为它是在学习对方。当格力自主创新,走出一条迥异于其他企业的道路时,它才成为了第一。
“一个没有创新的企业,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企业;一个没有精品的企业,是一个丑陋的企业。”这是格力电器董事长朱江洪在2005底的一次中层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2005年11月7日,这一天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但对格力人而言,却是一个刻骨铭心、引以为荣的日子。
当天上午,在由建设部、发改委等国家有关部门和中国制冷学会、中国制冷工业学会等权威机构专家联合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估会上,格力最新研制成功的超低温数码多联中央空调一致通过了专家们的鉴定,被认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回顾空调发展的百年历史,一直都是由美国和日本两国相继垄断了大部分核心技术。世界第一台空调就是美国发明的;二战后,日本企业在分体机上进行创新,并超过了美国;但美国在中央空调领域始终拥有绝对优势。朱江洪认为,中国要“赶美超日”,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而不能指望美、日的技术施舍。从多年的打交道当中,美、日巨头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在核心技术上封锁中国企业,企图扼杀竞争对手。
董明珠也认为,依赖于贴牌、纯加工维持自己的企业,这个对企业来讲长久来说不是可靠的,也不可能长久。作为一个家电企业来讲,格力在很多年前就意识到了要想打造成一个世界级的品牌,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技术。
当格力卧薪尝胆,自主研发出多联式中央空调的技术时,整个世界震惊了。而具有戏剧性的是,以前是日方拒绝格力购买技术的请求,现在却是先后有3家日本企业来到格力考察,并恳请并购合作,与几年前不同,这次坚持“拒绝”态度的是朱江洪。
仅仅在几年前,中国多联式中央空调市场还是日本品牌“一统天下”,而如今,华东、华北和华南等重点市场已经“三分天下,格力有其一”,不仅如此,在海外市场,日本企业也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威胁。
美国企业也震惊了。因为就在格力超低温多联中央空调问世的2个多月前——2005年8月,中国家电行业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中央空调——离心式冷水机组在格力电器也正式下线,打破了此前由美国“四大家族”对离心机的技术垄断,并从美国企业的手中,先后夺下了安徽黄山徽州大酒店、珠海华润万佳商场、山东曲阜国贸中心等近百单大工程。
中国的制造业一度被称为“世界加工厂”,虽然贴牌生产,为外国企业加工产品曾经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活力,但面对越来越严酷的市场竞争,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中国的众多企业越来越感受到缺乏核心技术的尴尬境地。
其实,不光是中国的企业,世界上任何一家缺乏核心技术的企业,都将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困境。以日本的“三洋”为例,三洋的核心产品是其零部件的生产能力,一些整机的生产则通过合资公司完成。可以说,三洋在零部件的生产上面拥有技术领先的优势,也正是因为如此,当年一些缺乏研发能力的企业,如索尼、东芝、三星等都不得不向三洋购买机芯。如今,这些企业都在自主研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把产业链向前延伸到了零部件的研发制造,他们用自己研发的产品来替代三洋的产品,并且对外提供自己新研发出的产品。于是,三洋不但失去了原来的大客户,而且这些大客户摇身一变还成了它的竞争对手。
这其实就是自主创新的力量。当一家公司具备了自己的核心技术时,它就已经在市场上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恰恰就是三洋,和格力也算是有过“一面之缘”。2006年,陷入财务危机的三洋在新管理层的变革下,向格力抛出了橄榄枝,希望格力能够收购它名下的小家电业务,对此格力没有回应。不过,董明珠表示,对三洋的芯片技术,格力倒是考虑过是否可以作为产品延伸。
其实,即使格力考虑三洋的芯片技术,估计也只是短期战略。从长期发展战略来看,格力最终也要走上三星的路子,自己研发芯片的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就像被别人抓住了把柄一样,主动权都在别人的手里,这对习惯于掌握主动权的董明珠来说,是难以容忍的。
什么才是真正的自主创新?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自主创新就是能够立足自身的实际,在分析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能够不断地开发自我的潜能,创造出新的成果来。
诚如朱江洪所说:“格力要做的决不是复制品”。自主创新既不是一种简单的复制模式,也不是一种“尾随战略”。它实际上是一种超越前人的做法,也就是说,它形成的是一种“持续改进,迎头赶上”的运行机制。
我们看到,美国在加快信息产业革命步伐的时候,已经逐步甚至主动地把汽车产业让位给了日本,这种“让与”不是主动“拱手让与”,而是更胜一筹的自主创新策略。现在早已不是制造业时代,如果中国众多的企业不能在第三波新经济浪潮中迎头赶上,必将失去更多的市场份额。
“中国制造”已全球闻名。“中国制造”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已经多达约170类,包括玩具、自行车、电脑显示器、鞋类、微波炉、空调和冰箱等。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品牌在世界“名牌录”中的空白。目前在全球最有价值的100位品牌排名中,我国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而这些品牌每个的价值都超过10亿美元。根据有关测评,2004年422项上海名牌的无形资产总价值达到1100多亿元。虽然已经取得了明显的增长,但平均品牌价值只相当于世界前100位平均值的3.2%。我国出口额目前已经上升为世界第二位,但是全国自有品牌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比重不足10%。
自主创新,加强核心技术的开发和品牌力的建设,已经成了中国众多制造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实,从格力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看到,自主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董明珠所创的“格力营销模式”、“淡季返利”、“年终返利”等等,无不属于自主创新中的一部分。全方位的自主创新,才是格力成功的关键。
从某种意义上说,格力正是在营销上有了自主创新,才敢和国美、苏宁等大的渠道商叫板。可以说,自主创新,不但让企业获得了竞争的优势,而且还在竞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格力在自主创新方面,又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发现,它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施了“三步走”的“务实赶超”自主创新模式。
第一步是“市场专攻型”,即集中力量研发市场急需、适销对路的空调产品,并在制冷量大、节能、安静、使用寿命长等方面建立起自身的竞争优势。如针对沙漠地区超高温的室外环境,格力电器在1999年自主研发的能在60摄氏度以上室外高温下正常运转的“沙漠空调”,一经投放中东市场,当年就销售1万多台。以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需求为导向,格力电器每年均推出100多个品种规格、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第二步是“国内补缺型”,即在关键领域逐步打破国外垄断,实现自主开发。在中央空调领域,“变频一拖多”、离心式冷水机组等核心技术长期由美日少数企业垄断。格力电器凭借技术实力,不到两年便自主研发出“变频一拖多”技术。此后又相继自主研发出变频多联中央空调、变容多联中央空调等系列产品,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中央空调产品群。2005年8月中国首台离心式冷水机组的问世,更使格力电器在大型中央空调上取得了先发制人的优势。
第三步是“国际赶超型”,在一些关键领域研发出世界领先的成果,引领世界潮流。在空调的智能化霜方面,格力电器就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技术。眼下,绝大多数空调品牌仍采用第一代化霜模式,化霜不完全,造成制热能力严重不足。少数空调品牌近年开始采用第二代化霜模式,但仍存在化霜不完全、化霜时间偏差较大等现象。格力电器成功研制出应用全新化霜模式的冷暖空调,可根据室内外温度变化等综合情况判断是否化霜,实现了智能化化霜除霜。这种全新的化霜技术,在国内外空调行业均处于领先地位。
2006年,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第三届年会上,格力是惟一入选“2006自主创新竞争力十大品牌”的家电企业,而董明珠则是家电行业惟一入选“2006自主创新竞争力十大人物”的企业家。这一荣誉来之不易,因为本次评选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无论是人物还是品牌奖项,都有空缺。
董明珠认为,企业在自主创新中责任重大。一方面,在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方面,要脚踏实地、多干实事、少说空话、长期作战,要耐得住寂寞;另一方面,不仅要注重现实的消费需求,还要关注消费者的根本需求,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用企业力量推动社会发展,让行为对未来负责。
最近几年,中国政府越来越强调企业的自主创新,但现状仍然不容忽视。经过分析,董明珠认为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缺失有三个原因:第一,内外资企业享受不同的政策待遇,使得部分企业家急功近利追逐优惠政策,而不愿潜心钻研经营和技术进步;第二,国家的相关出口政策没有对自主品牌和贴牌出口产品形成差异扶持,导致市场竞争力下降;第三,一部分企业家耐不住制造业的艰辛,经受不住其他行业的诱惑,半途而废。
显然,前两条原因都是政府才能解决的问题,只有第三条原因是企业家自身的责任。令人欣慰的是,随着2007年“两会”的闭幕,政府正在积极地践行自己的职责。两税合并后,很多外资企业,特别是非高端技术的企业,税率将由10%左右上升到25%,这无疑给本土企业提供了一个和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的机会。相信随着政府对自身职能的正确定位,很多对本土企业竞争不利的政策慢慢会得到修正或者消除,到那个时候,企业之间的竞争就真的是技术的竞争、实力的竞争了。
也就是在2007年的全国两会上,董明珠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两项议案,其中一项就是建议政府采购向自主创新企业倾斜。对此,董明珠说出了她的理由:“当政府提出来要求我们自主创新,而我们创新了很多技术,甚至于我们的很多技术已经超过了国际水平的专业技术,但我们在政府招标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这样一个告知:只采购进口品牌。又不要求对方采购不符合质量的产品进去,只要我们达到同等质量标准,对方应该允许我们竞标。而且我觉得我们本土品牌的质量达到或者可以超越它的时候,你应该无条件地选择本土品牌,你应该支持我们本土品牌的自主创新。”
董明珠之所以如此对政府的某些行为不满意,是有客观原因的。2006年11月16日,合肥市政府采购中心发布《合肥市国土资源局综合楼中央空调系统设备招标公告》,由合肥政务文化开发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对合肥市国土资源局综合楼中央空调系统设备进行国内公开招标。
招标公告称,合肥市国土资源局综合楼项目公开招标的中央空调系统设备包括螺杆式冷水机组2台、冷却塔2台、空调离心泵和空调末端若干。其中,螺杆式冷水机组和空调离心泵的整机明确要求是“欧美日原装进口”。除了原装进口设备外,其他设备必须为制造商直接报名投标。
显然,这一招标公告只能让国产品牌的厂商们成为一边的“看客”。不管你的空调质量多么好、技术多么过硬,只要你的“出身”不合要求,你就没有资格投标。这是“唯出身论”的思维,也是崇洋媚外的表现。做为政府部门,理应在扶持本土企业发展上做出表率,现在却做出这样的行径,实在让人困惑。
事实上,相关的行为,不止这一件。上海在对商业街的升级改造过程中,不是也明确提出禁止本土品牌进入部分繁华商业街吗?甚至是很多销量比外国品牌还好的本土品牌,也因为“出身”问题,而无法在繁华的商业街租到店铺。倒是那些“挂羊头卖狗肉”,虽然挂着洋文,实则是为人家贴牌加工的本土企业,得以在这些繁华的商业街租到店铺。
如果说以前我们“崇洋媚外”,是因为国外的产品在质量上确实比我们好。现在我们有的产品质量和技术已经高于国外同类产品,为什么还出现这种现象?对此,董明珠迷惑不解,这也是她在两会上提交方案的原因。毕竟,即使是美国政府在和国际化接轨以后,自己还有明文规定:使用本土产品政府采购不能低于90%。
何况,目前来说,格力空调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质量上,都在行业内达到了高端水平。
目前“格力”品牌空调器已出口到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菲律宾、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等国。近年来,格力品牌也高调打入了美国市场。而自主品牌的销量,也在格力全球销量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例。
不仅如此,格力还进入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主流销售渠道,得到了主流消费人群的认可。如在巴西,格力空调借助品种齐全、技术精湛的优势,成功进入了巴西圣保罗、里约热内卢、桑托斯、维多利亚等主要城市的大型超市并设立了专卖柜,大大树立了中国家电精品名牌的形象。巴西的许多影视明星、足球大腕和政府高官,家里使用的都是格力牌空调。2006年3月,格力凭着自己的产品质量,被巴西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授予“巴西人最满意品牌”称号。
2006年中国空调行业清冷开局。年库存1500万台、原材料涨价、市场开拓乏力等像几座大山一样横亘在所有企业面前。
怎么办?有人指出了三条路:规模扩张、加大出口和技术引进。
继续进行规模扩张大打价格战,目前低技术含量空调市场已经远远饱和,显然不可行;扩大出口,中国空调主要出口美国和欧盟,美国能效比在2.8以下的空调不许在市场上销售,欧洲的能效比最低线是3.2,而我们的空调大部分能效低于2.6,出口之路并不轻松。只剩第三条道路可圈点。实际上,这也是中国空调企业真正走向光明未来的命脉。
但技术引进绝不是简单的“买来”,企业必须有技术投入和技术积累,只有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进而实现自主创新,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最终掌握主动权。
只要我们能够看到2006年格力的逆势飞扬,我们就能明白这第三条路是目前惟一的出路。
3四个创新
——格力创新的内涵与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