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的保持、巩固和发展,离不开谅解。友谊是两个人之间的交往,马尚有失蹄的时候,人哪能没有些失误、过失?诸如此类的情况,每个人都可能遇到:朋友可能不问青红皂白,没头没脑地说你几句;朋友可能一时傲慢,对你不恭不敬;朋友可能一时失言,揭了你的疮疤(短处),触犯了你的避讳;朋友可能无意中讽刺、挖苦了你,使你下不来台;朋友可能误解了你,使你蒙受了委屈,自尊心、自爱心受到损伤……这时就需要能够谅解对方,友谊之花离不开谅解的精心护理。谅解首先需要理解,即体谅对方的处境、心情,从而原谅对方冒犯自己的言行。有些时候,理解比拔刀相助更令人感到温暖。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自己做了一件对不起朋友的事,担心得不到朋友的谅解,可是朋友反倒来安慰自己——自己该会多么激动不已呀!谅解还需要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就是通常所说的“宰相肚里能撑船”,能够容其辱,听其骂,咽下火,吞下怒。谅解还需要着眼于友谊的大局。斤斤计较对方的态度,锱铢必较,就会使友谊出现裂痕,将会导致友谊的破裂。蝼蚁之穴,能溃千里长堤啊!
共同进步是友谊的原则。我们经常说,思想进步、学习进步、工作进步的话,朋友之间通信的最后一句话往往是“祝你进步”。进步向上,有所进取,有所作为,是我们的希冀。如果友谊中失去了“共同进步”原则,就如一株鲜花没有花茎一样,不成其为鲜花,不成其为友谊了。用“共同进步”的原则来培养友谊之花,要求我们不断克服影响进步的缺点、毛病。人的进步,就是一个克服缺点的过程,不断克服缺点就是不断进步。我们赞美友谊,就是因为朋友与自己比较接近,有益于发现自己的缺点。“责备乃朋友之礼物,姑息乃小人之所为”,这句古话就很有道理。
患难、利益与时间的考验
所谓患难,主要是指个人遇到的困难,遭到的不幸。摆脱困难,战胜不幸,不能完全依赖组织,要靠我们自己的力量,要借助友谊的力量。
友谊,不仅仅是在那欢歌笑语中和睦相处,更是要在那困难挫折中互相提携,相濡以沫。有的人在无忧无虑的日常生活中,还能够和朋友嘻嘻哈哈地相处,可是一旦朋友遇到了困难,遭到了不幸,他们就冷落疏远了朋友,“友谊”也就烟消云散了。这种只能共欢乐不能同患难的友谊,不是真友谊。莎士比亚曾说过:“朋友必须是患难相济,那才能说得上是真正的友谊。”列宁也说过:“患难识朋友。”他们都十分珍重在患难中得到的友谊,把此誉为“真友谊”、“真朋友”。这是因为,友谊本身就意味着在困难时的忠诚相依。否则,友谊就毫无意义。
当朋友遇到了困难的时候,你应该伸出友谊的双手。当朋友生活上艰窘困顿时,要尽自己的能力,解囊相助。对身处困难之中的朋友来说,实际的帮助比甜言蜜语强一百倍,只有设身处地地急朋友所急,帮朋友所需,才能体现出友谊的可贵。
当朋友遭到了不幸时,应该伸出友谊的双手。例如,在朋友不幸病残、失去亲人、失恋的时候,就要用关怀去温暖朋友那冰冷的心,用同情去安抚朋友身上的创伤,用劝慰去平息朋友胸中冲动的岩浆,用理智去拨散朋友眼前绝望的雾障。反之,若是对朋友的不幸置之不理、幸灾乐祸,那两人之间就没有什么友谊可谈了。
当朋友遭到打击、孤立的时候,应该伸出友谊的双手。如果在朋友遭到歪风邪气打击的时候,为了讨好多数,保持沉默,或者反戈一击,那就成了友谊的可耻叛徒。正如巴尔扎克的《赛查·皮罗多盛衰记》中所说的:“一个人倒霉至少有这么一点好处,可以认清楚谁是真正的朋友。”一个好朋友常常是在逆境中得到的。假如你在遭到打击、孤立的时候,有人与你本不熟悉,但却理解你、支持你,坚决同你站在一起,那你一定会把他视为挚友,会为找到一个真正的朋友而感到高兴。
当朋友犯了错误的时候,应该伸出友谊之手。朋友犯了错误,自己感到羞愧,脸上无光,这是正常的,也是一种好现象。但是,担心继续与犯了错误的朋友相交会连累自己,因此而离开朋友,这是自私的。友谊的价值之一,也就是在于帮助犯了错误的朋友一起前进。
相互间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也是对友谊的一个考验。生活是复杂的,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例如,在评奖金、评先进、参军的时候,只有一个名额,或者自己,或者朋友,两者必取其一;在选择对象的时候,两个人同时看中了一个人等,都是对友谊的考验。如果友谊像小草上的露珠一样,一经太阳照射,便无影无踪了,就是没有经受住考验。在利害攸关时,把利益让给朋友,自己“吃亏”了,才是真正的友谊。那种只想占便宜的人得不到友谊,即使得到了友谊,也会很快被友谊所抛弃。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交几个朋友很容易,三句话投机就可以成为朋友,但是只有日久才能见人心。获得友谊并不难,保持和巩固友谊则是不易的。友谊的婴儿是在时间的摇篮里成长起来的,深厚的友谊往往同数年之交连在一起,一两天交往、三两次谈话,显然不能称其为深厚的友谊。在时间的摇篮里,我们一方面看到了朋友的毛病,从而尽朋友之谊,帮其克服;另一方面,更发现了朋友的长处,从而使自己汲取了营养。一方面,两个人之间出现了摩擦,从而在矛盾解决的基础上,使友谊向前发展了一步;另一方面,“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来我往,从而情谊越来越深……
朋友之间要以诚相待
以诚待人,要坦荡无私,光明正大。一旦发现对方有缺点和错误,特别是对他的事业关系密切的缺点和错误,要及时指出,督促他立即改正。虽然人总是不喜欢被批评,但意识到批评者确实是为自己着想时,便能理解接受。这样,彼此的心灵才会得以沟通,友情也会得到发展。
以诚待人,应当知人而交。当你决定捧出赤诚之心时,先看看站在面前的是什么人,不应该对不可信赖的人敞开心扉。否则,适得其反。要想得到知己的朋友,首先要敞开自己的心扉。要讲真话、实话,不遮遮掩掩、吞吞吐吐,以你的坦率换得朋友的赤诚和爱戴。正如谢觉哉在诗中写道:“行经万里身犹健,历尽千艰胆未寒。可有尘假须拂拭,敞开心扉给人看。”
以诚待人,能在可以信赖的人们之间架起心灵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打开对方心灵的大门,并在此基础上并肩携手,合作共事。自己真诚实在,表露真心,“敞开心扉给人看”,对方会感到你信任他,从而卸下猜疑、戒备心理,把你作为知心朋友,乐意向你诉说一切。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的思想深处都有内隐闭锁的一面,同时,又有开放的一面希望获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然而,开放是有原则的,即向自己信得过的人开放。以诚待人,能够获得人们的信任。以一个开放的心灵换取到一位用全部身心帮助自己的朋友,这就是用真诚换来真诚。如果人们在发展人际关系中,能用诚信取代防备、猜疑,就能获得出乎意料的好结局。
很多人交友是为求心灵的沟通。人除了物质需求之外,还有精神需求,吃饱喝足了,自然渴望精神需求的满足,而精神的满足则离不开友谊。譬如,一个人在遭遇不快时,就渴望向朋友倾诉。
君子之交,是为了心灵的沟通,并不具有功利的思想。而它对中国人影响之深也令人感叹。在一个特别重视交际、讲究关系的民族中,是不该以“不善交际”为美德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君子之交,因为它强调的是“淡、简、文”,甚至“木讷”。
君子之交淡如水,是道家庄子的名言。与儒家《中庸》上的“君子之道,淡而不厌”,是一个道理。君子的交友之道,如淡淡的流水,常流不息,源远流长。现代人将交友比作花香,说“友谊就像花香,越淡就越持久”,也与古语有异曲同工之妙。
无事也登三宝殿
中国人串门落座之后常爱说这样一句话:“无事不登三宝殿”,言外之意是有事相求了。其实这正是台下功夫不到家的一个明显例子。会处世的人常常无事也登三宝殿,平日里很注意与人保持联系——哪怕是一个电话也好,让别人知道,他们在自己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如果非到有事才找人,未免显得太过功利主义,未免惹人反感,这也是许多穷人之所以贫穷的重要原因。一个很久未与你有联系的昔日同事,突然打电话请你帮他贷笔巨款,恐怕你感到的不仅仅是为难,还有极大的不快吧?
八小时之外常到同事家做做客以加强联系和沟通,看来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过也要提醒你一句:要把握一定的分寸,懂得做客的学问。免得落个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1)预约与客户的拜访要严格遵守时间,别忘了“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预约的拜访不能准时赴约,要提前打电话通知,即使责任不在自己,也要道歉。
(2)主人向自己介绍新朋友时,一定要站起来,以示谢意,同时一定要在第一次介绍中记住对方的姓名,免得谈话里不好称呼。对一些自己不认识的长辈或领导同志,要主动站起来,先自我介绍,让对方了解自己。介绍自己要亲切有礼,态度要谦虚,不能自我吹嘘。
(3)在同事家中做客,受欢迎的人绝不大大咧咧地径直坐到床上,直到主人说过才能就座;等人时,不要左顾右盼,主人奉茶之后,先搁下来,在谈话之间安静最为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