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在进同事家门之前,要先看鞋上是否带泥。擦掉之后,先行敲门再走进去。雨具、外衣等要放到主人指定的地方。如果主人较自己年长,那么主人没坐下,自己不宜先坐下。自己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要锁好,放在不影响通道的地方,如果放的位置不好或忘锁被盗,不仅自己受损失,也给主人带来麻烦。
(5)要知道吸烟属个人嗜好,有人喜欢有人讨厌,抽烟时一定要征得主人的同意特别是女主人的同意,因为间接吸烟也危害他人的健康。如果主人家未置烟灰缸,多半是忌烟的。如果掏烟打火,让主人匆忙替你找烟灰缸,是不尊重人的举动。
当然,同事应酬中没有永远的主人,也没有永远的客人,做个懂礼之客固然重要,做个能得体待客的主人也很重要。事先得知同事来访,要提前准备好茶具、烟具。客人进门后,要热情迎接并请上座。如果客人是从远道而来,要问问是否用过餐。对一般客人,在饭前只给烟茶就可以了,茶壶可以放在桌子上,对尊敬的客人或领导、长辈、同事,要在另外的屋里把茶倒好送进去,每次倒茶要倒八分满,便于客人饮用。
如果是“不速之客”,也要起立相迎。室内来不及清理,应向客人致歉意。不宜当着客人的面赶忙扫地,弄得满屋灰尘。接待时,要问明来意。比如说:“你今天怎么抽出空来了呢?”对方如答:“有事要麻烦您。”可又不一下子直说出来。就不要立即追问,恐怕是因为还有家中其他人在场,难以启口。那就不妨改变一下接待方式。
总之,在拜访朋友时和接待朋友时,都要注意必要的礼貌,只有这样,你的朋友才能维持得长久,你的关系才能稳固而可靠。
不把朋友当拐杖
张超是个很讲义气的小伙子,大学毕业后分在省级机关工作。自打成家有子之后,他越来越有一种负疚感:自己到底是不是那种薄情寡义之人?
他越来越怕接到朋友或家乡故人的电话或信,内容无非是说“我几时几时要到你那儿,请你帮忙买张卧铺票”、“联系个着名的医生”、“陪我逛逛百货大楼”、“托你带件什么东西”、“帮我……”诸如此类的事。你要说这些事有多难吧,也确实没多难,你要说没多大事吧,可每次总把人折腾得筋疲力尽。更可怕的是朋友到家里来住,地方小倒腾不开,再加上还要吃喝用拿。自打朋友走后的那几天,妻子的脸色总是怪怪的,阴晴不定,时不时嘴里冒出一句:“狐朋狗友!”弄得张超左右为难、尴尬万分。
张超的感觉其实没有任何错,错出在他的朋友身上。在和朋友交往的过程触犯了交往的几大误区:
(1)误区一:出门靠朋友
人作为主体与周围客体发生联系的时候,总会发现有的客体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有的则满足不了,多数人总是会选择与前者进行交往。
(2)误区二:没有真正为朋友着想
真正的友谊不在于共享欢乐或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而在于危机时的关心、指点、理解与支持。
(3)误区三:滥用他人的友情
关键的朋友要留在关键的时候再用,不要把他们的善意滥用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就像遇到危险之前要保持火药干燥一样。倘若你迫不及待地让朋友为你办事,日后还有什么能让他为你做呢?能够帮你的朋友比一切都珍贵,珍贵之物决不应滥用。
友情确实可以成为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动力机器,但它毕竟马力有限,需要不时加油。为了让它发挥正常的功效,正常运转,请注意别让友情超载。
①给别人以爱你的理由。传统的友情总是抱定一种不讲道理的假设:“是朋友就该如何如何”。事实上,任何人都没有这种必须帮助你的义务,假若你够朋友,你就不该要求别人如何如何,在友情的逻辑中,上述假定应更改为“只有如何如何,才能够朋友。”
②计较得失是正常的。一个健康的个体必然充分注重保护自己各方面的权利,他总是希望得到有价值的东西,选择对自己有价值的交往。许多人常常为功利与情义而纠缠不清,总想把自己真实的动机掩盖起来,其结果反而是两败俱伤、一无所获。要记住,积极健康的个体并非无私无欲,但能取之有道。
③注意到朋友的另一种付出。都市人的生活就像军营一样,上班、下班、吃饭、熄灯都是整齐划一的。不同的是,这种秩序不是靠纪律而是靠生产和生活方式决定的。你找都市里的朋友帮忙时,或许没耗费他们的金钱与精力,但却可能打乱了他正常的生活秩序。为了搞车票,要耽误工作而且欠人情;为了陪你吃饭,没能接孩子,妻子不高兴……朋友也许不好意思说他的付出与牺牲,但你若将这一切视为当然或应该,时间久了,就不会再有朋友了,因为你的心中只有自己。
④要想友谊天长地久,就要相互理解体谅。无论在哪里,都不能一味地“靠”朋友。拿朋友当拐杖则是贬低朋友,滥用朋友的情义。
在交朋友的过程中,这些误区犹如“地雷”,没有碰到它当然平安无事,一旦碰到它,炸响了就会使双方都受伤。这样的结果是任何一个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说,要想把朋友交好就千万注意不要去碰这些“地雷”。
警惕交际危险期
在交际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交际范围和相互了解的增加,人们的态度、行为方式和感觉都会有所变化。交际带来的新鲜的快乐和甜蜜,同样也会慢慢消逝,代之而来的是个体的差异所引起的矛盾和冲突,潜伏着危险。
我们不妨把交际过程的开始阶段称为交际“蜜月”期,在这期间,大家都有一种新鲜感,希望尽可能多地了解对方,并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发展双方的友谊。更有甚者还会“一见钟情”。交际“蜜月”期的长短与交际中个人的社会成熟度、年龄、文化程度、经历及性格有关,也与交际对象和交际环境有关。个人和交际对象的年龄越小,文化程度越低、经历越简单,那么交际“蜜月”期也会越短。
那么,交际危险期有些什么表现可以使人们能够加以识别呢?首先从交际中的个人来说,就是个人对周围的环境和人已感到很熟悉了,并已了解和看到环境和个人的一些缺点和不足,不愿再去主动注意与了解环境情况和交际对象的思想要求,开始有一种烦躁不安的感觉。这时,交际中的个人对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怀有某种无所谓的批判情绪,甚至想逃避的敌视情绪。不管处于交际的什么时间,只要你有这些表现和感觉,你大概已经处于交际的危险期中了。
其次是交际对象态度的变化。在交际“蜜月”期中,大家对你会有一种友好的关照和信任,有什么话可以不用回避你,工作上尊重你的意见,即使不同意也会耐心地解释,每天见面总要打个招呼。但过了三四个月或六七个月后则不再这样,首先是对你的询问少了,甚至每天见面了也不太乐意打招呼。许多事不再当着你的面商量或交谈,而是回避着你。有时你会发现你出去一会儿再返回你上班的地方时发现大家正聚在一起说话,见你来了则忽然停下来,然后慢慢散开。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就说明你的交际过程已处于相当危险状态。在这个阶段你可能会从一个或两个人的口里听到这样一类话:“你才来不久,在有些地方应该注意一下。”或是“大家对你有些事有点看法,说你做得不太好”等等提醒告诫之类的话。
再次,就是在交际中出现问题、矛盾和冲突。这时你认为有人不喜欢你,并知道是哪些人,同样你也不太喜欢他们。在言谈、工作上别着劲,采取不合作态度,甚至会发生口角和冲突。这是表示处于交际危险期最明显的特征。
那么,如何度过交际危险期呢?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是泰然处之。既然危险期来了,就让它来好了,这是一个必须有的过程和阶段,大家都一样。要做到镇定自若,在这个期间要保持与大家的正常交往,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不要害怕扭捏。与人交往要热情,尽可能地帮助他人。
第二是公正待人。对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应一视同仁,不能搞感情倾斜。即使看到不同人之间的区别,在态度上也要始终一贯,对上司不要刻意讨好,做到不卑不亢。对你愿接受和不愿接受的人不能表现得“爱憎分明”,尽量做到平衡。不能参与原有的派别之争,要甘于当一个局外人,搞“全方位外交”。
第三是避免冲突。直接对抗和公开冲突对交际中个人的形象损害最大,一定要避免,即使别人找上门来跟你“决斗”,你也要忍辱负重地陪笑脸,并迅速转身走开。罗斯福曾对手下的人说过:“我很少发火,我从不在敌人布下的陷阱上往下跳。”
第四是埋头工作。不要向组织或个人提出什么要求,朝着埋头工作、做出成绩来以站稳脚跟。这时你可能会因为交际上的不如意而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这些以前你并不太乐意干的工作。有位特别能干的大姐曾经对笔者说过:“越是你不愿做的事,你越是要努力去做,早点做完,你就不用做了,也得到解脱。”同时也不要对他人的工作提出大的或小的意见或建议,专注于你自己的事,有什么好主意不要说出来,而要干出来。
第五是私下交际。在别人不在意、不注意的情况下随便地谈谈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情况和问题以及工作进展情况。只谈工作,时间一般为3~5分钟,听完对方的意见,然后说:“人不说我还真不知道,是该这样,我该去做事了。”然后不动声色地走开。
当你被大家所接受、欣赏,时常有人叫你的名字说一些无关紧要的事的时候,当你认为自己掌握了一些主动权,交际过程变得自如而快乐时,就说明你已经顺利地度过了交际危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