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作为相关政策部门,应该及时地通过各种形式公布国家及省政府在收费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措施规定,让人民群众能够随时了解、查询。这些年,国家及各省政府对各种收费项目有废除的、有停止的、有新规定的,比较全面广泛。但是有的相关部门在宣传告知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并不到位,网上倒是挂着政策法规栏目,不过需要的找不到,不需要的倒是一大片。有些东西也许通过文件的形式下发到相关单位,但是这些红头文件,又有几个是老百姓能够见到的?政策法规不公示不透明,无形中从执法的依据上就给乱收费开了一个口子。当然,有的地方在这方面做得就很好很到位,很值得学习,像侯马开发区,他们将各种收费的项目、标准、范围、对象和依据都公布在网上,这种公开透明的做法,对老百姓来说是心理清亮,该交不该交一目了然,对收费人员的道德和行为则具有直接的约束作用。
作为财政部门,应该对收费票据严加管理、核查。乱收费一般都是打着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旗号,有些收费人员拿着的发票有的一看就不是正常的票据,有的看上去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印制的票据。如果不能从票据这个环节严加监管、核查,该收的发给票据,不该收的绝不发,对于假冒票据予以及时纠察,那么,从票据这个环节上就有可能为乱收费又开了一个口子。
作为收费单位,由于人浮于事等等原因,往往把收费作为发工资、挣补贴、吃吃喝喝、打理小金库的手段,因而,找些借口,制作些牌牌,就成为上门收费的依据。现在各种税费一般都是设厅收取,没有依据的上门收费本身就存在乱收费的嫌疑,更不要说有的收费人员由于道德品质、职业操守不高,也就借此作乱。
作为上级领导,有的人思想认识不到位,对乱收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不认为这种行为失当,反而认为这样的单位有办法、会工作,无意中也纵容了乱收费。
作为老百姓,国人素来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很少有抵制乱收费的意识,对于收费的依据、票据的真伪往往也不做鉴别,如果能够贪图一点小便宜,对方少收上几块钱,还会感激得连票据也不要了,这就在无形中又放纵了乱收费。
许多事情就是这样,并不是我们没有治理,没有监管,而是我们方方面面采取了纵容的态度,这就使得不该发生的一再发生,不该存在的持续存在。乱收费在有的地方也许一时没有产生多大的危害,但其社会影响却值得关注,它可能会形成小金库,导致腐败,它可能影响社会的和谐甚至稳定,它可能会使有的人思想道德逐渐下滑,职业操守出现毛病。因而,我们方方面面都应该像石家庄市委组织部门和纪检部门那样,对乱收费的人和事处理的要有力度,要得民心,采取不纵容、不手软的态度予以坚决的治理。
刊载于2009年8月10日《临汾日报·财经周刊·经济观察栏目》及2009年8月22日《临汾日报·理论专刊》
(第七节)切实解决好农民养老问题
从相关数据显示看,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呈持续加剧之势,截至2008年底,全国老年人口已增至1.69亿,占总人口的12.79%,并以年均近千万的增幅在增加。值得注意的是,老龄化程度城乡倒置情况十分突出,农村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城市。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农村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总数的七成以上。并且,农民的养老问题已不是单纯的养老问题,它涉及消费、内需、发展、稳定多个方面。切实解决好农民养老问题,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从历年来的中央1号文件反映出,中央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力度不断加大,而关注三农问题就直接关注到了农民的养老问题,因为三农问题归结起来其实就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归结起来其实就是养老问题,养老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70岁以上的老中之老的养老问题。养老问题解决了,其他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养老问题解决了,农民就敢花钱了;敢花钱了,消费就拉动起来了;消费起来了,内需就扩大了;内需扩大了,就推动了生产发展;生产发展了,回过头来又利于养老问题解决。这样,经济社会发展循环就灵活了。
从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可以看出这一点,政府已不再是单纯地就经济论经济,在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力度、增加农业农村补贴的同时,提高了对农民的公共服务,还加大了对改善农村地区民生问题的关注力度,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农民养老。
不过,农民养老问题目前依然存在着相当严重的薄弱环节。首先是历来的政策重视不够。
这一点也能从1号文件里找到,如1号文件提出,今年的重点是夯实农业农村基础,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农民将获得更多农业生产补贴。政策性信贷同样侧重于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而对农民养老问题却没有这样侧重。即使1号文件加大了对农村民生问题的关注力度,但侧重点并不在养老方面,而是在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农村危房改造方面,此外还有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水平方面。
如果从农民的养老角度分析,所有这些投资、倾斜政策应该说是重年轻、轻老年,因为不论是投资、补贴,能够有能力获取的必然是年轻人,而对60岁以上的农民来说,也许还可以争取到一些,但对7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来说,是不可能挣到今天的钱,获得今天的补贴,得到今天的好处的,这部分人已经没有这个能力。因而说,农民养老的实质问题基本上没有涉及。因为年轻人虽然得到了补贴,挣到了钱,但因为养老没有得到保障,由此惧怕花钱,不敢消费,甚至不愿意在老人身上花钱费事,这仍然是情理之中也是现实存在的事。据说,闻喜有个村子,老人看病时超过3000元后便自觉地不再治疗。
其次,农民自身经济能力不够。
相对城市养老,农村很艰难。城市市民有各种保障,尤其是大部分人有工资,并且一部分人的工资还相当高,因而其养老不论是儿女养,还是养老院养,都不是问题。农村则不然。农民越没钱越惜钱,越舍不得在老人身上花钱。从目前的农村发展情况来看,一代人基本上养不了一代人。
一些生活在城市附近的农民或者少数有机会的农民,在干了一辈子后,还有较多的积蓄,可以供自己后半生生活,而大部分农民,尤其是离城市较远的农民,积蓄一般都不很多,随着物价上涨,币值由过去的小面额变成大面额,过去看起来还觉得可以的一点积蓄,等到自己由青年变为老年的时候,实际上已贬值得不值几个钱了。而此时再去挣钱,对上了70岁的人来说,显然无能为力。
同时,上了岁数的老年人,消耗更多的一个方面是看病。近年来,虽说是有了医保,但对已没有经济来源的农村老年人来说,那也只是一只美丽的花瓶。从农村医保来看,不出村医疗是全额报销,到乡镇医院治疗是按70%的比例报销,到县医院治疗是按50%的比例报销,而现在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由于食物、环境、心情各种原因,患的都是心脑方面的重病,必须到县医院治疗,尤其是有一些病就目前来说,几乎没有治愈而不存在后遗症的可能,农民苦干一生,到最后,大部分积蓄就流入这种无底洞了,加上一些药店恶意宣传,一些药一个疗程就是几千元,好多老年人将最后一点积蓄也就消耗殆尽了。而此时,他们需要更好的照顾,要么找保姆,要么进养老院,这些都需要很高的消费。作为农民的子女,要么出钱照顾老人,要么自己停止打工劳作去照顾老人,无形中影响到下一代人的生活水平。
再次,新农保力度不够。
前边已提到,目前实行的一些政策,普遍性的都是重视解决长远问题,但对眼下的问题却重视不够。某种程度上说,对中青年人有利,对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没利。如,中央政府启动实施的新农保政策。依据这一政策,当前全国有1500多万符合条件的农村老年人领到了基础养老金。但这种基础养老金每月只有55元,如果一个老年人要住到养老院,这连个零头都不够。
目前,最有效的办法是采取国家养老,尤其是对失去劳动能力的70岁以上的老年人。国家应把农民养老问题作为调整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出来,一方面扩大农民养老补贴在整个财政支农补贴中的比例;另一方面将70岁以上的农民养老问题作为一个专题,从民生问题中分离出来,重点研究,重点解决。对70岁以上有病的老人再做重点之中的重点解决。解决的标准应该是一个老人在养老院的花费。
国家这样做,也是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源上支持农村发展解决农民问题的一种策略。一直以来,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由于各种原因,不可能成为农民积累财富、扩大生产的最有效的生产资料,辛辛苦苦干上一辈子,攒上一点钱,又因为贬值而朝不保夕,虽有医保,但因为救治过程中的浪费、损害以及医保存在的不足之处,大病依然不能保障,养老更无法保障。所有这些与我们的历来政策都有关系,因而,国家养老也是一种对农民弥补的办法。
2020年,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而7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届时能有多少尚存于人世,为什么不能让这部分人提前享受上小康社会的幸福呢?这也就是10年的时间,国家完全有这个能力,也可以将一部分外援转移进来扶内,这也是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举措。
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农民感到并看到后顾无忧,由此改变由于养老这一最大隐忧,使得百姓改掉惜钱爱钱、捂紧口袋不敢花钱的旧习惯,自然而然形成能挣钱、敢花钱的新习惯,进一步扩大内需,推动消费的良性循环。
荣获山西省第十二次老年学学术讨论会优秀论文优秀奖
并登载于2010年2月26日《联合早报网》(8880)
(第八节)全面提升70岁以上老人的幸福指数——关于养老的战略构想
中国的老龄化趋势,已经严重到引起全社会乃至全世界的关注。而今,作为步入老龄化初期的老人,也就是60岁以上这个阶段而今,作为步入老龄化初期的老人,也就是60岁以上这个阶段的老人,在身体状况健康的情况下,养老问题基本上还没有什么大碍,这部分人还有能力劳作,不论农村城市,也不论有无工资保障,都还不存在忧虑。一旦步入老龄化中期,也就是70岁以上的老人,尤其是步入老龄化晚期阶段,即80岁以上的老人,在完全丧失劳作能力的情况下,不论是老人自己,还是子女,往往都会陷入一种无奈的尴尬境地。中央12套节目《道德观察》栏目,于今年5月29日上午曾播报关于向成仙向成龙四兄妹协议养老的事情,就能看出这一点。这件事情过去曾经报道过,再次播报,也可以看出这种现象在整个社会中表现出的严重性。节目主持人的口气,似乎有谴责子女不尽心的意味。不过,观察许多地方的养老状态,普遍存在老人难养的现象。就像向家四兄妹一样,也是各有原因,正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传统的家庭养老出现了危机。有人说,就是因为儿子多,你看我,我看你,才出现不养老的问题。也有的说,是因为老人没钱的问题。也有的说,是老人偏这个,向那个,偏心的结果。统观现实,养老不在乎儿多儿少,也不在乎有钱没钱。
有的老人有几个孩子,却相互推诿,正应验了过去老人们说的,一娘能养十孩,十孩养不了一娘。有的老人有一个孩子,但因为养老的问题夫妇间吵得也是不亦乐乎。由此可见,养老的问题,并不是兄弟姊妹多寡的问题。
在养老的过程中,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有的老人有钱,或者是挣工资的,也有子女不管的。有的是子女没时间的,有的是子女在外地工作。
现实中还有一种较为平常的现象,就是老人能干的时候,帮了某一个,老了,却要别的几个管,这种情况下,意见最多,最难协调。
可见,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确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不养老的现象,不仅今天有,古已有之。不记得是哪个朝代,老人到了60岁,便要送到山上埋掉。当然,那个时候人的寿命短,活的岁数小,60岁就是很老的了。谁能活个70岁,那真个是古稀之年了。
而出现不养老的现象,应该与我们的思维有关系。人们往往为了子女可以付出一切,时间、精力、金钱、物质、精神,包括生命,只要能给的都可以给,心念中装的都是子女。而对于老人,心里想到的就是累赘,包括老人自己也觉得只要有口饭吃就行了。社会除了从舆论上给个人、家庭施加压力外,并没有从根本上想办法解决,因而,养老问题一直是个问题。
目前,我们国家的养老基本上还处于一种以家庭为主的自然养老的状态。虽然在民生事业不断受到重视的情况下,各地也出现了许多或社会或个人举办的养老机构,但这些养老机构都是市场运作下的产物,并不是福利机构,有能力有资本入住养老的,必须是有钱的,或者自己有工资的,要么只能是望养老院兴叹,要么就是给子女加重负担,以损害子女的生活质量水平为代价来入住。
面对这样的养老状态,老人、子女、社会、国家,方方面面,都有太多的事情要做,都有太多的地方需要改进,全面提升70岁以上老人的幸福指数,事关民生事业发展的兴衰,事关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
笔者以为,最好的办法是由国家统筹管理,由政府统一举办养老机构,把失去劳动能力的70岁以上的老人从家庭中完全剥离出来,全部由国家养起来。
当然,由此可能会出现养老资金的问题。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对70岁以上有薪酬的老人,70岁以前的财产可以归子女,70岁以后的所有的薪酬将不再发放,统归养老系列管理使用。
二是采取税收的办法,征缴养老税。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老不忧,幼不贪。老年人不会因为自己行动不便怕打搅子女,怕成为负担,怕没法生活。子女也不会再为老人的财产争来争去,发生纠纷,影响和谐。同时可以消解退休制度上的不公平带来的待遇差距问题,不论是干部、是工人、是农民,不论是老板还是雇员,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所有的人在70岁后实现真正的平等。
目前,国家在重视民生事业、加强社会保障建设方面的力度不断加大,在城市有低保,实行最低工资、医保、养老保险,在农村有新农村合作医疗,有五保、低保,并且正在试行新农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