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话——一诺千金
班主任老师在新学期的开始就用一翻激情饱满的话激励同学们要同心协力来争创文明班,并郑重承诺:在“六一”儿童节前拿到流动红旗,就带同学们搞一次野炊。在这两个月里,同学们都表现的十分积极,每周都能得到流动红旗,但是因为“非典”学校禁止了一切集体活动,同学们很沮丧,但是师生并没有忘记自己说的话,又不能违反规定,一时很难想到办法?在一次班队活动课上,老师给同学们每人发了张白纸要同学写出心目中的“六一”儿童节,同学们非常沉沦地把自己的想法都写了上去:有的想去乡下玩,有的希望老师在“六一”那天不布置作业……老师看了同学们的心愿,分别都作了安排,节日那天同学们都得到了自己的心愿,都说自己的节日过得非常开心。
老师对孩子们说的话很多,但是有时候说错了或是说了没做就会失去自己在孩子们的心中的地位,还可能给孩子们带来不少不健康的因素,连自己的人格魅力也要失去。在把诚信放到嘴上时,我们就不能出尔反尔、言而无信,否则我们所搞的师德承诺就成了纸上谈兵。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虽然我们改变不了社会一些不良因素对孩子们的影响,但是我们可以给他们树立良好的形象、做出正确的引导,首先要做到一诺千金。美国政治家福克斯的父亲是位绅士,有一天,他觉得园中的那座旧亭子应该拆了,而小福克斯对拆亭子很感兴趣,他请求父亲:“我想看看怎么拆掉这座旧亭子,等我从寄宿学校放假回来再拆好吗?”父亲答应了。可孩子上学后,工人却很快把旧亭子拆了。孩子放假回来,斥责说:“爸爸,你对我撒谎了。你说过的,那座旧亭子要等我回来再拆。”父亲二话没说,很快召集了工人,让他们按照旧亭子的模样重新在原地造一座亭子。亭子造好后,他叫来了孩子,对工人们说:“现在,你们开始拆这座旧亭子。”从表面上看,父亲完全没有必要将亭子进行拆了再建、建了再拆的处理,他也可以做孩子的思想工作或通过其他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补偿。但为了兑现自己的诺言,他不厌其烦、果断干练,在孩子心目中树起了一座诚信的丰碑。正是这座丰碑,指引着孩子的人生之路。
然而,在完善自身素质、优化人格魅力、丰富个人修养的同时,教师必须想到要与现行的制度和管理的规范相结合,教师对学生的承诺必然要重视诚信,才能在学生心中建立很好的形象和地位。
让学生做教室布置的主人
在一次参观教室时,我特意看了教室里面的一些布置和装饰,大都是一样的:正前方挂着一些国家领导人的相片,两边则是挂了一些名人名言,我问了一些同学你们认识这些人吗?同学们只是摇头说“不认识”。又问他们,你们理解那些意思吗?同学们又摇头,此情形让我有些惊讶!
教室是孩子们生活、学习的地方,怎样的布置让孩子们感到快乐和温馨这是教师们该思考的问题,把一些孩子们根本理解不了的名言挂在那里只是一种形式,孩子们根本不会去理会那些他们看不懂的东西,也不能给孩子们带来快乐。
一个好的具有个性的学习环境,是教育工作者应该为孩子建设的。但是孩子对这样的设置没有什么兴趣,也失去了“因材施教”的目的。
环境课程的开发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考虑的问题,应该让孩子们亲手完成对自己学习环境的装扮。首先,我们应该让孩子们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根据实际情况用他们喜欢的内容来布置。如果孩子从童话世界一下子改变到严肃的环境中,孩子的心理过渡衔接不是太顺畅,大多数孩子不会觉得现在的新环境有意义。首先,要让学生在趣味洋溢的氛围中增长知识,接受有意义教育;其次,要给孩子自主权。张家港市有位小学校长曾进行过一次调查,要学生写出或说出教室正前方标语的内容,结果,80%的同学写不出。对这些天天见面的几个字,孩子们怎么记不住呢?学生说,这是老师布置的,他们至今也没太在意。校长想:教室是孩子们的教室,为什么要由老师布置呢?于是,他下令将各教室墙壁上的“名人名言”全部撤下来,改由学生自己打扮自己的教室。结果,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自己设计、自找材料,其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个性也得以充分张扬。
在新的教育理念变革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让学生体会布置的过程。这布置的过程不是形式上的表现,而是在布置的过程中激发学生、鼓励学生,让学生的布置创造出自己的理念,在教室这个学习环境中,培养出学生的能动性。
在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改过程中,应让每部分的教育资源都能表现出它的作用来。
潜移默化,不令而行
在一次接女儿下晚自习回家的路上,女儿看到一位同学将手里的废纸随手扔到路边,便自己捡起扔到垃圾箱里。我为女儿的这种行为感到十分的自豪,从小我们对孩子自身素质的培养就十分关注,在一些小的细节上尤为重视,在爱国教育方面也很重视,让孩子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让她对中华民族有一份诚挚的热情,亦可说是对中华民族的诚挚感情,是与我们的教育密不可分的。有一次,我们参加学校活动,亲眼目睹升旗时孩子的那种凝重,心中说不出的自豪。要相信我们中华民族的青少年都会热爱自己的祖国。
教育未成年人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方面着手。讲述一些好的爱国主义和个人素质方面的故事,让孩子从小就在细节中学习,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孩子多看一些尊老爱幼的公益广告,让孩子自觉地敬老爱幼;这些就是细节给孩子带来的益处。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为人处事应该大方一点,不应过于谨慎小心,要是那样的话,不显得有点做作了吗?没错,做人与教育人,其实是彼此联系、互为因果的。我们要求着重从细节处影响孩子,强调的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教育孩子的责任。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没有形成,需要教育者细致耐心地教导。无论是父母老师还是社会,有必要也必须从小处严格要求,率先垂范,以便给孩子形成较强的号召力、感染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所表达的恰是对孩子的一种隐形的影响。有位叫小明的孩子有个坏毛病,做作业时,边听音乐,边吃零食,作业质量极低。妈妈说过多次,可没有一点用。该如何办?妈妈琢磨:平日自己也是边放着CD机边看书的。于是,她开始改变自己的细节之处,每天晚上坐在桌前,安静地看书写笔记,孩子则坐在对面做作业。渐渐地小朋友不吃零食了,也不听音乐了,做作业速度也越来越快了,质量也开始提高了。可以说,细节上的影响远比空讲道理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希望肩负教育责任的人们更多份付出,多份责任,在细微之处用心,在小节处认真,从而提高教育的效果,促进孩子健康地成长。
主客相融,教学相长
曾看到某饭店洗手间专门设置了一只“呕吐桶”,提供多酒者以备急用。应该说,这样服务意识是好的,他为客人的所想也是很周到、细致的。可又一想,这不是在助长客人们喝多酒吗?酒喝得多了,会误事,后果严重。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现在作个比喻:老师好比请客的主人,学生好比被请的客人。这边是,做教师的十分热情,不管学生是否能接受,就一股脑地把知识全部给学生,致使学生囫囵吞枣,或越学越糊涂,就像喝多酒一样;而这边学生的求知欲太强,把自己当成了一个装知识的箩筐,只要是对自己有用的,不管三七二十一都往筐里扔,造成什么都去学,不精心梳理,不认真辨别,致使每一样都学不好,都不能精通,结果一事无成……
如果在酒席上,主人能淡化些自己的盛情,除提供酒水,进行必要的劝酒外,把自己放在与客人平等的位置,让客人各尽其能,这样客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可而止,那喝酒的风气相对会文明,喝酒也会是件愉快的事情。再来联系教育方面。教师与学生这“主”与“客”,教师尽量地从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来安排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布置作业,并尽量以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让学生都能自由、轻松地学习,学有所得,学有所长,而学生要尽量地反客为主,成为学习的“主人”,对自己不感兴趣的学科,要充分了解它们的重要性,以积极的心态来主动面对,采取早预习、多练习、勤复习的方法学好它;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更要倾注大量的热情,力求学有所专,学有所用。只有师生双方重新定位,则教者会教得愉快,学者学得开心,教与学就自然达到了一种全心的境界。
教师与学生就如同主客一样是一对矛盾体,今天,我们则要努力化矛盾为统一,主客互为一体,师生互为一体,则教学相长。合作学习这一新的学习理念,首要的就是师生合作、师生互动。只有付出心血方能达到此境界。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切实改变教育行为,在怎样完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点真功,从而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共同成长。
深情尽在不言中
据报载:在我国吉林长春工作和求学的30多位老外为学做“活**”,自发组织起来开着私家车在麦客隆超市门口免费接送乘客回家。一位叫胡云燕的小姐刚出超市门,就被一老外“缠”上了,请她上车。胡小姐不理会,老外就扑上去,抱着胡小姐的东西往车上扔,胡小姐吓得直叫起来,引来了超市保安……老外分明是“学**”、做好事,为什么就得不到我国公民的欢迎,这除了文化差异因素之外,与老外“学**”是学其表、而公民不适应这种公开的施舍有一定的联系。由此想到当前正广泛开展的“扶助贫困学生”的活动。
现在中国还有不少的贫困家庭,这些家庭子女求学有困难,于是便有了“资助”他们的义举,很多地方和单位采取发动集体或个人捐资方式来筹措资金,来帮助解决贫困子女“入学难”、“求学难”的问题。许多地方和单位为提高“善行”的影响力,都注重精心设计捐赠活动,场面搞得很隆重,仪式办得上规模,再充分借助于媒体“炒作”,不少贫困学生在讲到经历此场景的感受时,全有一种“羞愧”的感觉,他们站在台上接受捐赠,自己的“自尊”一下子消失了,真正地成了一名弱者,以后在老师、同学面前就会失去自信,与老师和同学之间形成了一道“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