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一点的认识我们还得再回到对“怀特计划”的进一步分析。首先,根据怀特的设计,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采用存款原则筹集资金至少50亿美元,由会员国按规定的份额缴纳。份额的多少根据会员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及国民收入、对外贸易、对外投资以及拥有的外国债务等因素决定,而这也是将美国推上基金领导地位的基本条件。其次,基金由成员国选出的董事会进行日常管理,通过投票来完成重大决策,每个成员国有100张固定选票,但是成员国如果想获得更多选票的话,可以以100万美元为单位来购买额外的选票。其实怀特另有打算,他在向小摩根索建议时说:“美国必须拥有否决任何建议的选票量,也就是说至少得高于20%。”实际上,他建议的基金缴纳额可以掌握25%的选票,再加上拉美国家的35%,美国控制了60%的投票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的英国和苏联只占到17%和3%。
接下来对贷款的限制则显得更加苛刻:成员国可以从基金贷款来弥补国内赤字,但是数额不得超过所缴纳的数量。但是此举仍不能扭转逆差而要获得更多贷款时,则要接受货币基金的一系列条件,其中主要包括不能擅自调整汇率、不能对货币兑换实施政府控制、不能与别的国家订立双边清算条约、不能擅自进行国内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以及必须承诺实施关税减让等。对这些条件的改变必须征得基金成员五分之四票数的同意。这一条件明显地有利于美国,因为他自己的投票权就占25%。当时因为学者尖锐地指出:“要求加入基金的国家把部分经济主权交给货币国际联盟,实际上这意味着将之交给了美国而不是基金,因为这个国家拥有对货币变动和得到贷款的否决权。”32事实上,根据怀特计划建立起来的国际国货币基金组织确实很好地贯彻了这一原则,也受到世人的批评,而美国这种通过国际制度来主导国际事务的方式,被约瑟夫·奈称为“软权力”。
另外还有提及的一点就是在货币基金的权利和独立性,因为在这一点上凯恩斯和怀特分歧较大。凯恩斯是从抵制美国霸权角度来分析的,他认为世界需要有能制衡美国经济实力的某种机制,即要建立一个能双向调节信贷流动的世界中央银行。怀特却认为,由于美国强有力的经济支撑,这个机制应附属在美国经济实力之下,即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建立以美元为核心的、可促进世界贸易平衡增长的某种机构。这一设计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埋下一个致命的缺陷,即因为国际储备与国际贸易是同步增长的,各国在贸易顺差的刺激下需要大量的美元来作为外汇储备,这就使得美元的供应处于经常性膨胀,这样一来,就很难保证美元币值的稳定。当时,凯恩斯很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认为,走出这一两难处境的办法,是在以美元作为储备工具的同时,再创立一种国际信贷工具。但是怀特认为该计划太大,难以实施,因此拒绝了。
最终“怀特计划”战胜了“凯恩斯计划”,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创建过程中更多地借鉴了怀特的建议。但这并不能表明怀特本人比凯恩斯更聪明或学术造诣更高,很明显,美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在这次争论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本土均未受战祸的美国,除地理原因令它的经济基础没有受到战争破坏外,它还采取“租借法案”这样的方式,挣了不少参战盟国的钱财。因此,美国在二战后一跃而为称雄世界的金元帝国。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为美国立下汗马功劳的怀特,在此后却因力邀苏联代表参加货币基金而受到怀疑,差点儿被打成“苏联间谍”,他不得不于1948年8月反复到国会接受质询。不久,他便含冤病逝。并且由于他一直从事幕后的工作,所以也一直不被人所了解,正像林肯所说的,“很少被人们提起,也不会被人们长期记忆”。直到1953年11月,在怀特逝世5年后,他的照片才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
经济学界对怀特的经济主张评价是,看似是在金融业提倡自由的合作性竞争,实则是为已经在市场上占绝对优势的美国金融巨头提供优先发展的空间。而其它国家金融业的发展,将必然在特殊地位的美元挤压下受到遏制。这种美元一统天下的格局,给世界各国金融业造成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这一格局直到欧元出现才开始受到挑战。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布雷顿森林小镇:美元成就霸业
1944年7月1日,美国新罕布什尔州风景优美的布雷顿森林打破了往常的宁静,二战中的44个同盟国在英国和美国的组织下召开了联合国家货币与金融会议。从1日到22日三周的时间里,华盛顿山宾馆通宵达旦灯火通明,热闹非常,会议室里不时传来各种语言的质问和争辩声。实际上,在这之前以怀特和凯恩斯为代表的美英政府之间的争论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双方虽然仍存在诸多分歧,但是双方的交流也为的此次国际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这次会议上的主角仍然是英国和美国。英国为了维持自己的大国地位,在之前的两国争论中一直据理力争,搞得双方很是紧张。在这次会议上,怀特为了回避这个强硬的对手,还是很巧妙地做了一些安排。这主要体现在大会分组上。怀特精心制定了大会的分组方案,将会议分为三个专门小组,由他来负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的讨论和研究,而把凯恩斯分到国际复兴银行和开发银行组,剩下的关于研讨加强国际金融合作的其他方式则由墨西哥财政部长负责。事实上,对于怀特来说,他最关注的还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银行在他的方案中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只是一个向外提供贷款的机构。凯恩斯一直关注的就是建立一个世界银行来抗衡美国,所以任命其负责国际复兴银行和开发银行的建设也算是投其所好。另外由于每个成员国的投票权利相同,所以会议的形式显得很民主。然而专门研究该会议的学者埃克斯的评价确是入木三分,“会议的结构不能改变全球政治和经济现实:别的国家或许可以联合起来投票反对美国,但是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任何货币稳定和重建援助计划都不可能投入实施和运转”33。
即使对分组进行了调整避免了一些麻烦,但矛盾依旧存在,国与国之间的利益纷争不会因为一次分组而化解。当时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美英之间分歧最多,争论的也更激烈。其中成员国主权问题是当时的一个焦点。根据之前怀特与凯恩斯之间达成的共识,成员国拥有不超过10%幅度调整本国货币汇率的权利,这本来就是在凯恩斯的积极争取下美国做出的让步。但是随着美国认缴份额的确定,英国开始担心一旦这个国际组织成立,则管理整个世界经济的将不再是自己。而凯恩斯也意识到英国已经是强势不再,已经很难与美国在国际上进行竞争,因此,退而求其次,他开始转向追求国内经济的繁荣。如果赋予成立的国际组织权利过大的话,凯恩斯担心这将会使其干预成员国的经济政策,所以他开始转向为成员国争取更大的经济主权。经过长时间的交涉,会议最终稍微放宽了一些限制,同意如果成员国调整汇率的幅度超过10%的话,需要提前向基金组织申请,获得批准后方可。但是如果在72小时内得不到批复,成员国依然可以进行未授权的浮动,但这是有代价的,即该成员国不能再获得基金组织的资金。事后证明,这一小小的改动还是非常有用的,为成员国实施符合自己经济状况的货币政策提供了一定的自由空间。
美英之间争论的另外一个焦点则是基金组织选址问题。根据之前凯恩斯的计划,两个国际组织的总部应该设在伦敦和纽约,但是美国显得相当自信,坚持认为两个组织的总部应该都设在美国,甚至其代表成员公开宣称,华盛顿有足够的信心把两个组织的总部设在它喜欢的任何地方。甚至美国都不担心别人关于“美国图谋控制战后金融世界”的指责,因为美国明白这次会议是自己的独角戏,别的国没有足够的实力与自己抗衡。本来凯恩斯还有推出会议的设想,但是一方面改革国际经济体系是自己多年追求的目标,另一方面,他也担心如果因为英国的推出可能会导致这次会议失败,这对英国以后的经济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凯恩斯只能又一次选择让步,但碍于面子,他同意由认缴份额最大的国家决定两个组织总部的设置问题,这就等于是默认了。
最终于7月22日由怀特小组完成了长达96页的《最后协定》,根据规定,如果在1945年年底以前得到三分之二以上参与国的批准,最后协定即可生效。1945年12月31日,英国议会批准布雷顿森林协定,该协定获得签字国批准的法定多数而开始生效。经过一系列准备,1947年3月3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投入营业。
布雷顿森林体系可以说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国际货币合作的产物,该协定可以简洁地概括为六大原则,他们对称的适用于所有成员国。(1)成员国确立本国货币之官方平价汇率,必须以黄金或某种可与黄金兑换的货币为基准,实际上就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除此之外,禁止黄金用于所有私人交易活动;(2)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短期内,成员国必须将汇率波动控制在官方平价1%幅度之内;长期而言,若会员国法定汇率的变动超过10%,就必须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批准。(3)确保经常项目交易之货币自由兑换,实施资本管制以遏制货币投机。(4)成员国货币对称的适用于对外交易(如外汇市场干预),包括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交易。(5)成员国运用官方外汇储备和国际货币基金信用额度解决短期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成员国实施冲销干预,消除外汇市场干预行动对本国国内货币稳定之影响。(6)确保各国成员国宏观经济调控之自主权:每个成员国政府自主确定本国价格水平和相应的就业目标,没有一个共同价格之锚约束成员国的宏观经济政策。
在这次会议上,确立了美元充当国际货币的地位。美国政府承诺,保证“美元和黄金一样可靠”,各国政府可以按1盎司黄金相当于35美元的价格,随时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这就等于规定了美元的黄金含量,使美元的币值稳定有了保证。再加上美元存款可以获得利息,而黄金只能在银行的金库中积累灰尘,因而世界各国都愿意接受美元,并将美元用于贸易结算。于是,美元便成为关键性的国际货币。最后,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还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个组织的主要职责是监督贸易秩序,执行有关的货币合作安排,为国际收支有问题的国家提供临时贷款。不过这种贷款是有条件的,逆差国先要及时“把自己的屋子收拾好”,进行必要的改变——换句话说,就是要降低通货膨胀率,刺激出口部门的发展,还要削减政府开支,提高税率或利率,以便抑制进口。
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成就了美国的霸权,但是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扩大了各国间的经济交往也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行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对战后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环境。
布雷顿森林体系与美元霸权
从国际经验看,任何一个大国在崛起的过程中,都伴随着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金融中心的变迁已经成为强国兴衰的重要标志。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使纽约取代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美国成为二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
在此我们简要回顾一下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历史:回溯到13世纪的威尼斯,由于其地处欧、亚、非三大洲贸易交汇要冲,并且当时浓厚的民主的政治氛围以及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促使威尼斯成长为当时西方世界的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进入16世纪,面积狭小的荷兰率先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1609年,阿姆斯特丹成立了历史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发达的金融市场使阿姆斯特丹在17世纪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并使得荷兰成为当时的世界海上霸主。但由于受到“郁金香泡沫”的影响,荷兰经济从此走向衰落,阿姆斯特丹也丧失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最早进行产业革命的英国,抓住了这一契机,成就了近两百年的帝国梦想,伦敦取代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十九世纪末期,随着第一次重工业化浪潮的兴起,华尔街迅速崛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新的世界金融中心开始向纽约转移。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使美元与黄金挂钩,确立了美元国际货币的地位,美元成为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战后初期,遭受战争洗礼的世界各国纷纷进行重建,各国恢复和发展经济需要从美国购买大量的商品和物资,这些商品和物资都是用美元结算的,这样就形成了战后至整个20世纪50年代的“美元荒”。这样就使人们觉得储备美元比黄金更有利,因为各国可以通过购买美国国债获息,而储备黄金则无法获息,因此各国很少用美元兑换黄金。美元的强势还表现在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相应地就具有较大的特权。比如,当别的国家出现了贸易赤字,就必须压缩外汇开支,采取鼓励出口一直进口的措施。但是美国则不用这样做,它只需开动一下印钞机就可以弥补。这就等于说,只要美国政府只需要开动印钞机,就可以换取别国的商品和劳务。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实际上成了世界的银行,国际货币的发行权被美国控制,美元的霸权地位就这样慢慢地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