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显,大通曼哈顿银行的管理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双头政治”,戴维和乔治·张比盎共同指挥着这家富有现代气息的全美第二大银行的运作,但是二人却并没有相互争斗,更没有导致公司管理上的混乱。相反,他们一直保持着真诚的合作,把争执和矛盾仅仅局限在两人的办公室内,对公司、对外界则保持高度一致,相互赞扬、相互吹捧,向外界传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大通曼哈顿银行虽然有两位领导者共掌大权,但是二人在思想上是完全相通的,大通曼哈顿是一个团结的公司,是一个有竞争力的公司!
戴维和乔治·张比盎愉快的合作了8年。1969年3月1日,乔治·张比盎正式退休,戴维终于登上了大通曼哈顿银行行政金子塔的最高点,集银行董事长和总经理两个职权于一身,成为大通曼哈顿银行这家庞大金融机构的掌门人。
4,世界的洛克菲勒
“你看他(戴维·洛克菲勒)那双棕色眼睛,就知道他大脑里的每个细胞都在不停的奔跑,这是一个活资本家。”
——波兰前共产党总书记盖莱克
戴维·洛克菲勒执掌大通曼哈顿银行后,家族的各项事业更是如鱼得水,完成了洛克菲勒家族三代人的夙愿。他和其他几位兄长一起,共同管理着家族的巨大产业。而且,和他的几位兄弟一样,戴维也非常热衷于参与国际事务,扩大自己和家族的影响力。
早在戴维参军之前,他就加入了对外关系协会,通过这个协会的活动,他了解了欧洲的劳工和税务问题、北约组织、对外贸易政策、中国以及联合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等实质问题。1969年,当约翰·麦克劳埃卸任大通曼哈顿银行董事长时,他也辞去了对外关系协会会长的职务。而戴维则以副会长的身份理所当然的接替了麦克劳埃的会长位置。
1953年,戴维·洛克菲勒和伯恩哈德亲王等人倡议召开了比尔德堡会议,并形成了惯例,此后每年一次召开西方政治家、银行家和商人巨头开会,广泛的讨论世界政治、经济事务。
1972年,戴维·洛克菲勒发起成立了一个与外交关系协会有密切联系的“三边委员会”,该委员会由美洲、欧洲、日本三方非政府领导人参加,该委员会秘书是著名国际关系专家兹比格尼埃·布热津斯基。卡特当选美国总统后,他的政府中相当多的高官是来自“三边委员会”的美国公民,他所任命的国务卿、财政部长、国防部长、国家安全事务顾问都是“三边委员会”委员。
从戴维·洛克菲勒庞大的私人财富、往来关系以及经常抛头露面的情况来看,他已经成为为西方资本主义出谋划策的核心人物,并常常活跃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当然他的政治活动都是以拓展大通曼哈顿银行和洛克菲勒家族的事业为基础的。
1971—1972年,戴维·洛克菲勒对东欧进行了旋风似的业务旅行。在匈牙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波兰四国,戴维与政府首脑和银行巨头就国际贸易有关问题进行了会谈,并在会议上宣称:“美国与苏联两个大国之间应该建立更密切的联系,尤其是经济、贸易的联系。铁幕应当为玻璃板所代替,这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呼声。”戴维的主张博得了这些国家的信任和支持。
1973年,经过戴维·洛克菲勒的接洽,大通曼哈顿银行宣布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向苏联提供8000万美元的贷款,用于修建世界上最大的卡车厂项目。这是大通曼哈顿银行历史上的最大一笔私人贷款业务,并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首先,它第一次启动了东西方自冷战以来的金融联系,为东西方的经济联系架设了一座桥梁;其次,这笔业务还告诉红色的苏维埃政权及其人民,尽管有美国政府的敌视,作为一家金融机构,只要能获得商业利润,大通曼哈顿银行还是愿意向他们提供建设所需要的资金的。同年,戴维在贷款业务的基础上,通过活动,终于得到了苏联政府的批准,在莫斯科开设了自1929年以来的第一家外资银行,该分行坐落于马克思广场1号,离克里姆林宫仅有一条街。因为他们最先步入这片红色区域,西方的商人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大通曼哈顿银行对这个资本主义世界陌生的地方有较其他金融机构更多的了解,并深信他们与苏维埃政权有着特殊的联系,因而更愿意通过大通曼哈顿银行与苏联做生意。
1972年尼克松访华。紧跟尼克松的步伐,戴维·洛克菲勒于1973年开始了他的中国之行,周恩来总理亲自会见了这位资本主义世界的代言人。在谈话中,戴维·洛克菲勒提出由他担任会长的对外关系协会与北京的民间外交组织——人民外交协会之间建立一个非官方联系渠道的想法,得到了周总理的赞同。同时他还建议,由他担任理事长的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与中国的有关机构进行合作,加强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交流。
红色中国与资本主义隔绝了几十年之后,接待了第一位资本主义银行家。
这次访问使得戴维·洛克菲勒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他在回国后不久就向新闻界宣布,大通曼哈顿银行已经取得了受官方支持的中国银行在美国纽约的代理行地位,大通曼哈顿银行已经可以办理中美之间的诸多资金往来业务。
1971年3月,戴维拜访了埃及的新总统萨达特。1974年中东局势稍微缓和之后,他率先在开罗设立分行,并为埃及的石油管道工程提供了大笔贷款。
戴维·洛克菲勒还与70年代伊朗统治者——巴列维国王有着密切联系,两人私交甚厚。巴列维因为对洛克菲勒家族的名望、庞大的国际关系网和出手大方的基金会,而把戴维视作取得美国支持的关键人物,并因此加强与石油工业之间的联系。因此,戴维得到了巴列维国王的反复保证:大通曼哈顿银行在伊朗发展的前景非常美好。
毫无疑问,作为大通曼哈顿银行的董事长和首席执行人员,戴维·洛克菲勒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银行家。他曾这样评价自己的所作所为:“我是属于洛克菲勒家族的,也是属于世界的。”
(第六节)金融寡头的统治
1,家族的第三代力量
约翰第三
小洛克菲勒的大儿子约翰第三是洛克菲勒财团所设立的各种基金委员会的家族主要代表人物。约翰第三和他的父亲小洛克菲勒一样,热衷于慈善事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位洛克菲勒家族的第三代长子成为远东问题特别是日本问题的专家。他曾于1951年随同杜勒斯及其代表团访问日本,准备缔结和平条约,并在后来成为日美和平条约谈判会议美国代表团顾问,同时担任日本协会的主席。
远东地区是洛克菲勒财团一直想打入的地区,这个地区是标准石油公司还没有从欧洲石油联盟手中夺取领导地位的唯一一个在资本主义控制下的重要产油区。很明显,约翰第三在帮助家族实现经济扩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标准石油公司在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印度以及日本的开采、冶炼和销售力量成倍增长,在这些地区的石油投资占据所有战后投资的48%。
纳尔逊·洛克菲勒
纳尔逊·洛克菲勒是拉美问题的专家,后来成为处理美洲事务的国务院助理国务卿,同时他也是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的理事和洛克菲勒中心的首席行政人员。
洛克菲勒财团很好的利用了纳尔逊在拉美的势力,在各领域的投资突飞猛进。例如,新泽西的标准石油公司除了从阿根廷和哥伦比亚的石油生产上以及设在拉美各地的销售机构中获得利润之外,仅来自委内瑞拉的利润就占据了该公司利润的半数。
纳尔逊·洛克菲勒是家族中最光耀门楣的政治明星,他曾创下了4次连任纽约州州长的惊人纪录(1959年—1973年),并三次被列为共和党总统提名人。1974年,在尼克松和他的副总统阿格纽因水门事件辞职后,他被杰拉尔德·福特任命为副总统,从而极大的提高了洛克菲勒家族在美国的政治地位。
劳伦斯·洛克菲勒
劳伦斯·洛克菲勒是家族在那些非石油公司董事会的主要代表。这些公司主要包括东方航空公司、国际镍公司、奥林·马锡森化学公司等家族控股或参股的企业。这位洛克菲勒家族的第3代传人,尽管含着金钥匙出生,却不是一位纨绔子弟,他从祖父那里继承了赚钱的天赋,并在有生之年成功的开了风险投资的先河。·
1937年,劳伦斯继承了祖父买下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从华尔街踏上创业之路,开了美国风险投资的先河。出人意料的是,他并没有大量购入蓝筹股,而是更多的投资于新成立的企业。他的第一次尝试非常偶然。当时,他预备定制几件家具。当他看到芬兰设计师阿尔瓦阿尔托设计的曲木家具照片时,预感到这些家具会成为现代家居的理想选择,于是订购了一批,并在纽约开了一家专卖店,结果家具十分抢手,直到1940年货源因芬兰冬季战争受到影响,生意才被迫中断。
劳伦斯的第二项投资则更有影响力。他结识了一战飞行员埃迪·瑞肯贝克,认为瑞肯贝克关于商业空运即将兴起的看法很有见地。于是,他于1938年资助瑞肯贝克成立了东方航空,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战后,东方航空公司为劳伦斯带来了巨额的投资收益。此外,他在1939年投资的麦道航空公司也让他获益匪浅。
劳伦斯在风险投资方面最成功的案例是对麦克唐纳公司所做的投资。他首先出资45万美元支持一个飞机设计师成立了麦克唐纳公司,后来通过家族在政府中的关系为该公司获得了大量订货,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揽到了6000万美元的生意。战后,劳伦斯追加了麦克唐纳公司的投资。不久,这家公司便得到了喷气式飞机的订货单。1949年最大一次破纪录的订货是价值3亿美元的F3H“恶魔”式海军歼击机的订货单。由于这批订货,麦克唐纳公司的股票价格飞涨,劳伦斯则获得了超额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