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05700000007

第7章

我们村,只有初级小学,四个年级三十来个大小孩子挤在一间教室里上课。后来我才知道那叫“复式教学”。考上高小,我们要到七里以外的神泉村去念书,称作“跑高小”。

小学六年级,记得有一篇课文讲骆驼,题目是《沙漠之舟》。我们的班任老师生病,教五年级的李老师给我们代过一节课,就是《沙漠之舟》。李老师新来,据说毕业于平定师范幼师专业,舟船之舟,她断然念成了“丹”字。

传统戏《蝴蝶杯》,也叫《游龟山》,山西梆子经常演出。男主角田玉川有一句唱词:江湖上漂来了一只舟船。一般老百姓都会唱的。李老师即便没看过那出戏,她不认识的字,不会查字典吗?

也是少不更事,我当堂指出了那个错误。而这却是犯了更大的错误。我的操行评语上,就有了“有时骄傲自满”这样一句评语。

41、方丹

不知经过怎样的流传渠道,我七叔手头竟然存有一本天主教的读本《创世纪》。或许是老乡当年赶集上店,得到传教士免费散发的所谓福音书。而老百姓有“敬惜字纸”的传统,保存了下来。

地头饭场,大家不免扯闲篇,东扯葫芦西扯瓢。我七叔有一次当众卖弄,给大伙讲圣经上的大洪水故事:发了大水,人家外国人不怕!人家坐上那“方丹”就走啦!

方舟说成“方丹”,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七叔讲得兴致勃勃。我汲取了教训,不敢再次骄傲自满。

42、木易千秋烈

《蝴蝶杯》戏文里,田玉川打死人命,化名逃亡。田玉川三字,添加一些笔画,改成了“雷全州”。

杨家将故事,被俘的杨四郎则将杨字分拆,更名木易。其实,杨字分拆,是木与昜。易与昜,是两个字,不同音。大家以讹传讹罢了。

有一年,大家去参观代县杨家祠堂,题字留言。我当场拟了一副对子:

木易千秋烈,

弓长一寸丹。

“一寸丹”者,是说我当场的一点心境。韩石山惯爱煞风景,说:你们张家尽是些奸贼!

43、司马冯同

司马是复姓。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忍辱完成伟大的《史记》。

司马后人为了避祸,将复姓拆开,改为“冯、同”两姓。

至今,司马迁故里依然有冯同两姓,声称是司马迁后代。两姓绝不通婚。

据说,西汉开国勋臣韩信被杀害,家族为避祸而逃亡。并且将韩字分拆,改成“卓、韦”两姓。

又据说,广西壮族多姓韦,此韦即是源于韩信后人之韦。

44、十个撒拉九个韩

中国青海、甘肃的少数民族撒拉族和东乡族,最早的族群都是元朝初年成吉思汗的大军从中亚裹挟迁徙而来。

当撒拉族的一支从中亚的撒马尔罕地方于700年前辗转迁徙来到中国时,中国官员要按习惯登录他们的姓氏。没有中国姓氏的撒拉人灵机一动,反问道:你姓什么?那具体负责的官员说姓韩。撒拉人就随口回答了,你姓韩嘛我也姓韩。

结果,渐渐接受了汉姓的撒拉族,其中以韩姓者最多。

45、哥哥姓张弟弟王

一年到云南中甸藏区游览,开同一辆出租车的司机是兄弟二人。上午,哥哥开车,介绍说姓张;下午,弟弟开车,变成姓王。

原来,藏民普通百姓,没有姓氏者居多。强巴、格桑,名字重复的很多。上学读书,老师一般都会给取个汉名。于是,就出现了亲兄弟不同姓的怪异情况。

但藏民自己不以为怪。本来没有姓氏观念,老师规定姓什么,无所谓。

46、女人不识数

农村文化教育缺失,至今有儿童失学。父辈当年,男孩子尚且没有机会读书,遑论女子。所以我们村,如果多数男人不识字,那么就有相当部分的女人不识数。

我敬爱的祖母,调教七个儿媳、统领偌大家族的老太太,第一不认识钟表,第二不认识纸币。

乡村自古无钟表。男人收工、女人煮饭,看日头。阴天怎么办?估计、约摸。父亲孝顺,曾经多次接祖母到太原来游玩。祖母自是闲不住,扭了小脚做饭。做饭的时间,还是要到院子里看日头。

乡间生活古来基本自给自足。扯布打酒,也是男人赶集上店,不兴女人家抛头露面。妇女很少机会购物,从未经手过银钱。况且过去使用铜钱,可以数得来个数;后来换了纸币,花花绿绿的,女人们哪里认得?

我四大娘能够打煤油、割豆腐,祖母当众是要批评的:

一个女人家,敢去割豆腐,把她张狂的!

但在私下,颇为羡慕:

看看人家,一个女人,能割回豆腐来!

47、三八二十五

大宗采买,人们得进城赶集。平时,则有货郎走村串乡,贩卖些针头线脑,方便大家。货郎担里,松紧带、琉璃球,五色丝线、头绳裹腿,琳琅满目。货郎进村,简直就是妇女儿童的盛大节日。即便不买东西,看一看,也高兴。

我记事的年龄,建国初期,一分钱还是一百元,而且纸币与铜钱通用。一个铜元,打一两煤油、买一只烧饼,和一只鸡蛋价钱相当,都算三分钱。

一个民间故事,讲有个女人买线。彩线七个铜钱一绺,那女人捧了一把铜钱来,大呼小叫的:掌柜的,买三绺儿线!三八二十五,我数得对对的!

货郎觉得遇上了糊涂老婆,贪图一个小钱的便宜,也不数钱,哗啦扔进钱匣子。待会儿,那女人出来找后账:掌柜的,我家男人说了,三八二十四。我多给了你一个钱!

货郎无法,只好找还女人一个钱。他却不知道,那女人狡狯得很,一早捧来一把钱,只有二十三个。

48、黑鸡大娘

我的老家,偏僻山村,历来贫困。合作化时代,光棍成群。而女孩子不论痴傻丑笨,不发愁出嫁。惯常的说法是:手把猪头,不愁找不到庙门。

父亲老弟兄七个,总算没有打光棍的;但祖母门下七个媳妇,倒有两三位不识数。首屈一指的,是我大娘。

大娘一是脚大。也裹脚,却是那种玉米棒子萝卜脚。迎娶进门的时候,村里三天无大小,都来围观。上面遮了盖头,大家首先要看脚。小脚妙手,那是女人惹人怜爱、看去很美之处。大娘的村子,比我们村还要山沟,没法通大车,用一匹毛驴驮了来。人们一看那长条萝卜脚,嘴毒的就说:嗬!还要打塌驴膀子哩!

其次,大娘脸黑。脚儿既大,大家等着挑盖头,看新娘的长相。结果,更加大失所望。尖刻观众便又说:嘿!还不如看他娘的脚哩!人们送号黑草鸡,与以前的“霉谷”、“黑老鸹”区别开来。

大娘脚大脸丑也罢了,压根不识数。村里女人,什么时候用得着问年龄呢?一是先生瞧病开药方,一是选民登记。每当这时,大娘就很无奈,眼睛巴眨的,自言自语:嫁过来的时候,和他三叔同岁,谁知道这会儿呐?

选民证登记,大娘名叫王双玉。单听名字,与黑草鸡很难联系在一起。

49、海马

村里老一代风流女人,有个绰号叫“海马”的。

据说,海马当新媳妇的时候,可谓脚小腰细,粉面乌云,十分打眼。新媳妇人材非凡,搀她下轿的女人不可随便草草,特别叫二嫂来服侍。二嫂长相虽不及海马,最是一双小脚赢人。人们一定要看个高低,结果海马穿不上二嫂的弓鞋。

长舌婆娘们不免传言:新媳妇千般好,一双脚比不过二嫂!

海马过门已经十八岁,为争一回高低,决定重新裹脚。骨骼已然定型,怎么办呢?听说,海马竟然是用碾轱辘碾碎了脚骨!

50、跳火盆

娶亲发丧,历来礼仪繁复,最能保全传统文化。

娶亲虽不若发丧那样守旧,但许多仪式至今沿袭不衰。比如,要新娘下轿或下车后跳火盆,即是一例。

我女婿家在山东济宁,新娘下车后要用火把绕着车子熏燃那么一圈。

我们老家,传统做法则是要将一个耕地铁铧烧到通红,新娘迈过铁铧时刻,在上面浇一瓢醋。酸雾蒸腾,呛人咳嗽不止。

跳火盆,以及与此相仿佛的种种做法,人们多半认为是祈祷红火、吉祥,或者是逗弄新媳妇,渲染热闹气氛。

我想,古老的仪式也许保全了人类远古时代的“驱邪、祈禳”习俗:从外面部落捉一个女子来,必须进行消毒杀菌,以利本部落的健康与安全。

51、撒账

过去,举行婚礼必须有一位撒账先生。仿佛如今的司仪,主持婚礼合乎礼仪进行,同时说一些祈祷祝福话语。《快嘴李翠莲记》里面就有撒账先生出现,在快嘴新娘面前败下阵来。

我记事的年代,尽管已是建国初期,号召移风易俗,但婚礼上还要请懂礼法的老人来撒账。念叨的词儿很文雅,也好听悦耳。比如新人拜堂之前,念叨这样几句:

太极初分两仪开,

周公之礼定三才。

阴阳交合乾坤义,

却叫新人拜堂来!

52、凤冠霞帔

中国是衣冠古国,服饰文化极其发达。有几种现象,发人深思。

其一,爱美的女性最能追赶服装潮流。信息时代,通讯发达,北京流行什么,几乎在第二天,若干省会就立即紧步后尘流行什么。婚纱摄影,足够新潮,亦且洋派,而许多县城都有影楼,偏远山村的新婚夫妇也要闹一张婚纱照。

其二,在特定历史环境里,女性服装却又相对保守,呈现一种恒定态势。比如清兵入关,强迫汉人雉发,异服改制,妇女们则坚持了传统。所以,汉人自我安慰:我们是“男降女不降”。

少数民族服饰,也呈现女性服装更为保持传统那样一种趋势。

保持传统,婚礼服饰相当突出。红色的唐装与旗袍,对抗着白色的婚纱。

在韩国,婚礼上新郎要着古代官员的官服;新娘也要穿类似诰命夫人的礼服。

建国初期,我国的新娘过门还要乘花轿,还在穿着凤冠霞帔。

53、送女客

女儿出嫁,城里新式婚姻要有伴娘,而村里规矩要有一个“送女客”。

送女客,别称大客人。是举办婚礼的男方对这位重要客人的称谓。一般都是女孩子的大娘、婶子一辈,要夫妇健在、儿女双全,为人正派有威信,还得见过世面懂得礼法规矩。这样一位大客人来送亲,才能显出女家的身份派头。

比如我祖母,寻常被本家本族邀请出任送女客。

婚礼上,坐席面的时候,送女客一定要坐在新娘的上手。这是最起码的规矩。否则,可就出了大洋相。

在我们家乡县里有一句地方特色极其鲜明的民谚。说的是:

城武村的送女客,又能吃来又能喝。

一位大娘,精干利索,当送女客也颇懂规矩。只是一项,能吃能喝。七盘子、八碟子,吃了一个六够。撤了席面,新郎家服侍人们洗手净面,端上香皂和洗脸水来。送女客虽然见过世面,却不曾见过搪瓷洋盆,更不曾见过那洋胰子。当下,又不能显出外行山气,于是大大咧咧说道:

亲家母!这盆汤我可是喝不下了,我就吃了这疙瘩小饼饼吧!

54、挂家谱

城武村,离县城五里,是个大村。或许因为这个村里的人,本不是城里人却要以城里人自居,惹人讨厌,所以我们盂县本地笑话,拿城武村来说事的不少。

有一家,不知过节还是庆寿,要挂家谱。家谱上有祖宗名号,还有开山立祖的画像。

先要在墙上砸个钉子,家谱放哪儿呢?顺手夹在腿裆里。到钉好了钉子,找不到家谱了;嘴里不干不净诅咒:龟孙子长着腿啦?发现原来夹在腿裆,自己好笑:哈,真是骑着毛驴找毛驴!

挂好家谱,小孩子哭闹,指着祖宗画像哄孩子:看,这是娃娃!

到摆上供品,孩子抓食,又急忙吓唬:不敢,那是巴巴!

诸如此类。

55、盂县城四大拗

盂县,与寿阳、平定三县,过去属平定州。偏远小县,照例也有自己本县骄傲的四胜八景之类。

不过,县城周边村寨,名称与方位相反,首先倒有一个“四大拗”。

城东有西崖底,城西有东小坪;城南有北庄,城北有南沟。

类似情况,平定则有八处之多。更称为“八圪尥”。

圪尥,山西方言,不平整、拧麻花、别扭、错位,都可以形容其圪尥。

56、懒驴卧道

乡下人不识字,过年也要贴对联。对联,请人写了,左右句子可能贴反了,对联本身却很少上下倒置。因为大家看字犹如看人,头上脚下,腿叉子都在下面哩!

这家,求教书先生写对联,先生欺负老乡不识字,胡乱编些话语嘲弄人。

正房大门两侧写的是:红猴满窝,猪泔一锅。

牲口棚这儿是:老驴卧道,不吃草料。

灶王爷那里是:你坐我站,我吃你看。

有识字的见了,告诉主家详细。主家只是不信:这些字,黑黑的怪好看,能成了你说的那话语?

57、瞧先生

农村百姓,向来敬重文化,所以也格外敬重读书人。奶奶大伯的话语里,不过有两种人称作“先生”:一种,是教书的老师;一种,是看病的医生。

建国后,我们村成立了新式小学,但老乡们依然尊称老师是先生。四时八节,要请先生来家里吃饭。开学放假,队里要备一匹驴,差人专门接送老师。

谁家有病人,请医生来看病,至少也要一匹驴。请医生呢,和城里人看病的语言仿佛,叫做“瞧先生”。瞧,在我们家乡的话语系统里,完全当做“请”的意思。老乡对话,就变成这样:

干啥去呀?

瞧先生。

拿啥去瞧呀?

这不,拿毛驴!

58、先生吃饼薄如纸

民间笑话,估计是多少有点文化的人、落第秀才之类,编撰加工出来的。

老百姓敬重文化人,但民间故事里,调侃教书先生的也相当多。

先生要学生做诗,做不出,不许回家。已到吃饭时分,先生管自开始烙饼,准备开饭。学生一下子来了灵感,当下吟诗一首:

先生吃饼薄如纸,

吃到肚里变成屎;

吃饼变屎太费事,

不如干脆就吃屎!

59、杂种先生

一个私塾先生,布置学生作对子,提的上联是:

六尺红绫三尺系腰闲三尺。

学生年幼,对不来。他的姐姐很聪明,有才学,随便来了一个下联:

一张锦被半张盖体空半张。

先生明白学生没这样水准,拷问出是姐姐帮忙。这先生心猿意马的,就想到别的地方上了。半张锦被,空了半张,莫非小姐思春?于是,琢磨一个上联,以便探路:

山高林密叫樵夫如何下手?

学生如法炮制,央求姐姐帮忙。姐姐一看,识破先生心术,回敬一联,表明态度:

水明沙清劝渔夫枉费心机!

先生满腔希冀,遭一瓢冷水,不禁忿忿。又出一个上联,有质问之意:

桃李杏果诸般鲜花到何时才开?

见先生纠缠不休,死皮赖脸,到底动气,骂还回去:

麦黍稻粱这些杂种是什么先生!

60、而已汤

《聊斋志异》上,列举讨厌行为不可忍耐者数端。其中有“市井人作文语,秀才充文豪”。教书先生,穷酸秀才一类,故作文语,之乎者也,大概也是极其讨厌。民间故事不免调侃挖苦,故事多多。

农家习惯,隔些时日要请先生来家吃饭,饭食呢要尽量精美可口。这家真心请客,让孩子去问老师,什么好吃家里就给整备什么。老师文绉绉说道:最好吃者,不过饺子而已。

孩子回家告说母亲。女人便着忙:饺子咱家能做,可那“而已”是什么东西?让孩子赶紧到街上找他爸爸询问。而已,究竟是个什么?那汉子正在下棋,输得一塌糊涂,哪有好气?劈口说道:而已是你妈的屄!

孩子只好如实告诉给母亲。女人心里可就不满意了:这个先生没羞,什么不好吃,你要吃老娘的这样物件?

请客如期进行。饭食果然是饺子,先生吃得很满意。临了,上汤。孩子的妈妈尿了一泡,端将上来:好个先生,我那“而已”,可是不能让你吃了;你就凑合喝一碗而已汤吧!

61、你说不如驴放屁

小两口,生了一个儿子。要给孩子取名,互相推让起来。汉子说:你说!老婆也说:你说!来回推让一夜,没个结果。于是,孩子名字就叫了个“你说”。

到二儿子出世,夫妻俩记取了教训,约定二日天明,在大门口看见什么,就给孩子取名什么。也是不巧,第二天,门口正经过一匹驴子;驴子驮了重物,给压得直放屁。有约在先,这个孩子只好叫了个“驴放屁”。

两个孩子不觉长大,一块到私塾读书。这天,家里请客,请先生来吃饭。吃饭当中,家长关心孩子学习情形,询问究竟。老师说,都不错。似乎二的比大的还略好些。

这家女人嘴快,接口道:看来,你说还不如驴放屁呐!

62、先生独吞

同类推荐
  • 印象乡村

    印象乡村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大多数国人都是踏着唐诗宋词的韵律走上社会的,我也不例外,小时候,一手被李白的浪漫主义牵着,一手由杜甫的现实主义拉着,开始咿呀学语,习字诵诗。读初中的时候,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候学生中涌动着一股强劲的读诗写诗的热潮,大家都跟着舒婷北岛疯狂,我因生命的底蕴而好诗喜文,就糊糊涂涂地跟着感觉走,渐渐地就走进了诗里。
  • 在牛津和剑桥听讲座

    在牛津和剑桥听讲座

    本书节选不同领域大师的演讲原文,倾听来自世界一流学府的顶尖智慧。史蒂芬·霍金、布莱尔、丘吉尔等科学巨匠、政界要人、文学大师与你进行一场心灵对话。 演讲者的精彩原文,展现智慧的光芒和魅力。
  • 荒野的狐灯

    荒野的狐灯

    重新演绎了袁枚的著名鬼怪笔记小说《子不语》里的精彩故事。一个死人千里赴约,去向同窗好友交代身后之事,执念不舍,一直到化作了一具僵尸,作势扑人!一个青年爱上了一个姑娘,染红了她的长发,却看见圣庙门前的一个赑屃头上猩红耀目,一个仙女思凡,对一个卖鸡的农夫暗生情愫,在城门口拦住他,说:你卖掉鸡会得钱八千四百文,一个书生去深山里寻死,却不期遇见了已死的相好——一个妓女。而旧相好再不肯跟他缱绻,说:我已经是仙女了。这是一场场人与鬼之间的缱绻缠绵。它惊骇诡异,曲折动人,描摹出了一切魑魅魍魉最本色的一面。它让我们突然惊觉,有些鬼怪,竟然如此可爱!《子不语》,又名《新齐谐》,中国历史上最伟人的志怪小说之一。
  • 一年之痒

    一年之痒

    我曾经说过,小的时候,理想之一,就是卖文为生。实现了之后,发现自己的生活在别人看来,特别单调。每日里就是看书,写字,看书像是从书页上把字一行行拆下来,而所谓写文章,按王朔的说法,就是码字,像小时候在农场砌墙一样,一块一块往上码。所以说,我的生活等于是一边拆字,一边码字。拆别人的,码自己的,码好了给别人去拆。 习惯了这样生活的人,除了读的写的,都非自家喜欢的东西,一般来说,是不会感到枯燥的。因为拆字的时候,是生活在别人营造的世界里;码字的时候,则是生活在自己手工的世界里,总有新鲜可觅。足不出户,一样好玩儿。
  • 吹满风的山谷

    吹满风的山谷

    本书是他近两年来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又向我们吹来一股浓浓军队风情,兵的喜怒哀乐。辛酸荣誉又跃然纸上。,北京实力派作家作品精选丛书。著名军事小说作家衣向东,曾著有《我是一个兵》、《一路兵歌》,而为读者广为熟知
热门推荐
  • 名人演讲词大全集(优秀青少年必读)

    名人演讲词大全集(优秀青少年必读)

    演讲是时代的音符,是历史的记录,是才情的展示,是艺术的杰作。出色的演讲犹如滔滔江河,震撼人心,也如涓涓细流,滋润心田;能让现场欢声雷动,也让现场鸦雀无声;能让人笑声不断,也让人泪流满面。古往今来,各个时代、各个领域的名人们,以他们杰出的演讲口才,点燃了人们的激情,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征服了历史的狂澜,推动了文明的前进,留下了一代人的传奇,书写了一代人的辉煌。本书精选世界政坛领袖、思想先哲、科学巨匠、文艺泰斗、商界精英、社会名流等各类名人的演讲佳作。这些经典之作,有的高屋建瓴、气势逼人;有的引经据典、高谈阔论;有的慷慨激昂、奔放热烈;有的低回舒缓、委婉哀怨;有的汪洋恣肆、游刃有余,各领风骚。
  • 弗洛伊德6: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

    弗洛伊德6: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

    此卷包括三篇论文。《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发表于1905年,该文深入探讨了诙谐的技巧、目的、动机、心理起因及其与梦、潜意识的关系。《精神分析中潜意识的注释》发表于1912年,该文简明扼要地揭示了潜意识的含义及其在精神分析中的地位和意义。《论潜意识》发表于1915年,是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的一篇重要论文,也是他论述心理学基本理论方面的代表性文章之一。
  • 焰火刀皇

    焰火刀皇

    焰火大陆上每个人都与生俱来着一种能力,根据能力不同,可以分为十八个职业,但其中以“刀师”最为普遍,其他的职业极其罕见,其佼佼者更是少之又少。刀尊李子浩跟朋友胡万丈去他国寻找传说中的三大神器之一——之歌,归途中却遭遇他人埋伏,胡万丈豁出了性命,才让李子浩得以逃脱。然而,李子浩回到家中却遭遇管家背叛,引狼入室,李子浩夫妇被人杀害,不幸中的万幸,二人的孩子被宅院的杂工用性命保护下来。飞龙将军收养了李子浩的儿子,并取名李柏毅,小名泽瑞。之后龙火国被灭,飞龙将军为了抚养泽瑞忍辱逃生,逃到了上品国的一个安静的村庄。故事由此开始了……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虎皮鹦鹉

    虎皮鹦鹉

    吴文君,女,浙江海宁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上海首届作家研究生班学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作品发表在《北京文学》、《大家》、《收获》、《上海文学》、《中国作家》、《钟山》、《山花》等多家文学期刊。
  • 千金归来:溺爱萌妻

    千金归来:溺爱萌妻

    她拒做千金小姐只想平凡,麻雀变身金凤凰,却独独对她无限温柔!“混蛋……”萌妹子提退就是一脚!却不想自己踢上的却是块牛皮糖!他是人人敬畏冷酷霸道的跨企总裁,她摇身一变,你就给我当老婆吧!”男子冷酷的脸庞突然邪魅一笑!“估计我不能再有媳妇了,瞬间亮瞎他们的钛合金狗眼!,她是本该高高在上的名门千金。却不想这个宠他入骨的男人竟是金融龙头宫家继承人当别人指着她,嘲讽她痴心妄想不知高低时,却被命运捉弄成为无依无靠的孤女!
  • 妖孽,离我远点

    妖孽,离我远点

    “死女人,你走到哪里本少爷就跟到哪里!”“死人妖,思想有多远你就给本小姐滚多远!”她,过往成谜,一心想要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嚣张跋扈,一心想要将她拉下水陪他横行校园……她在前面跑,他在后面追……“女人,跟少爷我横行校园!”“人妖,你做梦!”追追跑跑,走走停停,在这场追逐游戏里,是谁的心在跟着沦陷……“对不起,或许,我们都错了……”樱花飞转,花开花谢,苍白了谁的容颜……
  • 魔王独宠呆萌妃

    魔王独宠呆萌妃

    一朝穿越,原本在现世里无依无靠的孤儿变成了王爷的庶女,本来以为能够过上好日子,却没有想到遭人计算被逐出王府,在跨出王府的那一刻,宫小暖就暗暗发誓,再见之时定是你们的忌日。他是人人都敬畏的魔王,却只独宠她一人,只倾心她一人。他深情:“即使知道是利用,我也心甘情愿。”她不屑:“我也只是个替身而已。”他说:“以后,我只为你终守一生。”她不言。历经磨难,历经风雨,她一直被伤害的内心是否可以渐渐愈合?
  • 暴力武修

    暴力武修

    卑微少年被神器穿越器灵抓到,不修炼就得死!不想少年不悲反喜……神级武技、功法、神器、美女、统统都是我的!成神又算什么,大道在前,我独一人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