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04400000003

第3章 源远流长的山西民间舞蹈历史(2)

唐代对外交往频繁,许多外国及少数民族把他们的风俗习惯带到我国中原地区。当时群众性风俗舞蹈《泼寒胡戏》也曾在山西流传。该舞举行于农历的腊月间,在大街上,人们穿着漂亮锦绣的“胡服”,骑着骏马,在一片鼓乐声中,相互追逐、泼水,有许多人裸露着上身,鼓舞跳跃,非常热闹。此舞从武则天当政末年兴起,到唐中宗时曾大为盛行,由于中宗对这种风俗的喜爱和提倡,当时京都各大城市举行的《泼寒胡戏》规模颇为盛大。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并州清源县令吕元泰上书,对中宗提倡《泼寒胡戏》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像这样旗帜飘扬,鼓声震天,人们穿着胡服,骑着骏马,奔驰追逐,喧闹喊叫,简直就象打仗一样,为了举行这一活动,还得向贫苦百姓收敛费用,贵族们为了夸耀锦绣美服,却给从事刺绣的妇女带来了灾难。况且光着身子在大街上相互泼水也不太雅观。从吕元泰的议论中,可见当时山西的《泼寒胡戏》场面极为热闹、盛大。人们化装游乐,布置场地,装饰街道,要花很多钱,而这些钱得由老百姓负担。故而引起民怨,父母官吕元泰为民代言。此时正值大旱之年,皇帝为了向天表示至诚,主动让官员们提意见,而中宗当时并未采纳这条意见。该舞在中原一直盛行,至开元元年(公元713年),玄宗下令方被禁止。

山西《隰州志》载:“神庙中,歌舞神前日赛”。从不少《县志》来看,以歌舞礼乐祭神,迎神赛社,历来都是山西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89年,在山西长子县东大关村,发现了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的民间古抄本《唐乐星图》。是唐代形成的在民间举办迎神赛社活动时有关礼乐的法规。我国古代非常重视礼乐,并将其作为国家兴衰的象征。而在民间,人们便将人间之“乐”与天上之“星”予以联系,五声与五行对应,十二律吕与十二月应合,谓“乐星”。而《唐乐星图》又将唐代大曲二十八调与二十八星宿相互对应,且依二十八星宿值日供盏演奏。从这本《唐乐星图》看,在山西民间的祭祀活动中,有着数量可观的大曲歌舞和民间音乐,在这盛大而庄严的民俗事象中,舞蹈活动、乐舞艺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向着世俗化、艺术化、娱神兼娱人的方向发展。

唐时,娱神、求雨的巫人和巫舞在山西也相当流行。唐元和时(公元806—820年)晋阳建屋巧匠党国清,在汾水附近的村镇中亲见巫在醮神时的表演情景:主人设宴,箫鼓齐鸣,经过装扮的巫翩翩起舞,并时而大声叫喊。唐会昌年间(公元841—846年)山西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太原地区大旱,在太原为官的狄仁杰后代狄惟谦按照习俗请女巫至晋祠祈雨。女巫祈雨不至,反诬狄惟谦为官不廉。狄惟谦忍无可忍,将女巫“鞭背二十”,投入晋水。

元宵舞灯,以灯摆字的形式,来源于宫廷,但它却表达了民间祈求平安吉祥的美好愿望。《闻喜县志》载:“元宵前一日至二十三日,乡村竟闹社户……有所谓‘拐子灯’者,择十龄内外幼童八至十二人饰古女子,宫妆,各持丁字灯架一,两端悬小红灯二,盘旋交舞,排‘天下太平’四字,每一字毕,班立两行,又起舞,乃唐宫旧戏也。”迄今,山西《九连灯》、《跑灯》等灯舞中,仍沿袭舞灯毕,摆“天下太平”字样的旧习。

具有戏剧因素的歌舞戏《踏摇娘》、《傀儡戏》也在山西出现,并在原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

《踏摇娘》或作《踏谣娘》、《谈容娘》。其故事起源于隋末(一个说为北齐),是由真人真事演变而来的民间歌舞戏。唐贞元年间出现在山西。然,在并、代演出中又有了新的发展。据唐杜佑《通典》载:“踏摇娘生于隋末,河内有人丑貌而好酒,常自号朗中,醉归必欧其妻。美色善自歌,乃歌为怨苦之词。河朔演其曲而被之管弦,因写其妻之容。妻悲诉,每摇其身,故号踏摇云。并、代优人颇改其制度,非旧旨也。”人们用歌舞戏的形式,塑造了一个美丽善良而又令人怜爱的妻子和一个好酗酒横蛮,又妄自尊大的丈夫形象。有人物、有情节、有矛盾冲突,以歌、舞、说唱诸形式,表现妻子动人心魄的悲苦哭诉,引起观者“不知心大小,容得多少怜”的感叹。

《傀儡戏》又称《窟儡子》。唐时已“合市盛行”,并列入歌舞戏,和《大面》、《拨头》、《踏摇娘》等一起演出。这时的《傀儡戏》,多用于嘉庆娱乐,但也有沿袭旧制,作为丧家祭献的演出。据《封氏闻见录》载:“唐大历年间(公元776—778年)太原节度辛景云葬日,诸道节度使人修祭。范阳祭盘最为高大,刻木为尉迟鄂公,突厥斗将之像。机关动作,不异于生。祭讫、灵车欲过,使者谓日:‘对数未尽。’又停车,设项羽与汉高祖鸿门宴之像,良久乃毕。”

这一时期,山西民间舞蹈的姿态,造型,也有一部分保存在文物里:

浮山县贯里村《天圣宫》,有建于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的八角石柱上刻一女伎扬臂踏足,轻歌曼舞于氍毹。

太原南郊金胜村唐墓中出土有舞巾女俑四尊,头梳椎髻,上着开领短衫,腰系拂地花裙,手执短巾作舞。舞蹈动作幅度不大,但姿态、神情各有所异。

长子县德兴寺唐大历八年(公元773年)所建燃灯塔上,有乐伎浮雕,姿态婀娜。

平顺县实会乡大云院有五代(公元907—960年)壁画21平方米,其中8名乐伎舒腰曲臂,飘逸欲仙。寺外七宝塔上有7幅19个浮雕乐舞人,潇洒扬袖,应节踏足,十分生动。

6、宋代庞大的民间舞队

宋代以来,由于城市发展,商业繁荣,行会制度兴起,出现了庞大的民间舞蹈表演队伍——“舞队”。这种表演队伍将舞蹈、杂技、武术和音乐多种技艺集合起来,一面游行,一面表演。这一时期,山西各地的民间艺术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每逢年节,城市和乡村的人们就自愿结社闹红火,组成“舞队”,游行于街市,竟相表演,俗称“社火”。舞蹈传授通过民间艺人口传身授,师徒相袭,代代相传,致使不少民间舞蹈节目得以流传。

《迓鼓》产生在宋代,初时是军中的舞蹈,通过瓦舍勾栏的传播流入民间,而由民间艺人演出时,则成了装扮各种角色的小型歌舞。“如舞讶鼓然,其间男子、妇人、僧道、杂色,无所不有,但都是假的。”(《朱子语类》卷139)现在山西阳泉尚保留着这一民间舞蹈形式。

民间舞蹈《音锣鼓》也产生于宋代。民间艺人说,宋代某王被困庆侯桥,朝中大将率精兵潜入敌方,他们身穿彩装,贴身藏暗器,以演奏《音锣鼓》作掩护,救宋王出营。

北宋年间,晋南、晋东南的一些城镇乡村已出现了砖砌木构的固定舞楼,如万荣县桥上村后土庙舞亭、沁县威胜军关亭侯新庙舞楼、平顺县东河村九天圣母舞楼等。这些舞楼较《东京梦华录》中描写的四面对观众、上无顶盖的“勾栏”、“瓦舍”、“乐棚”形制更为完备和进步。可见,当时山西的民间舞蹈演出活动已具相当规模。

靖康之变,北宋王朝覆灭,金人掳中原人口,其中包括徽、钦二帝及大批伎艺人。他们经河东地区沿太行山北上,路过大同至燕山以至会宁,中途逃亡严重,“逮至燕云,男十存四,女十存七。”这些伎艺人流落在河东、上党和晋北一带,成为路歧散乐人,其中包括宫廷艺人及宗室儿女。为了生存,他们和当地民间艺人相结合,展开了大量的民间艺术活动,对提高山西民间舞蹈的技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相传,民间舞蹈《霍县秧歌》就是当地人将此表演形式记录下来,编排而成的,其中,主要表演者“鼓手”一边不时地甩动额头上用竹条盘绕的“缠絲”,一边击打花鼓的动作,不仅技巧性强,而且风格别具,在山西民间舞蹈中实属罕见。

此外,具有哑剧形式的舞蹈《大头和尚》也曾出现在宋代民间舞队中。

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白店村,历史上曾叫裴店的约五里地处,发掘了一批属古晋国遗址的金代墓葬。从中发现了许多关于民间社火活动情形的砖雕,其中一块砖雕上刻着1位打伞者和身着长袖衣裙的女角等5人,与现在的《白店秧歌》颇为相似。

在新绛县南范庄金墓中,出土了《狮子舞》的砖雕。1人扮狮,1小儿引逗,另1小儿敲锣指挥。该墓的东、西壁,还雕有一幅民间“社火”图,有人敲锣,有人击鼓,有持伞者,舞扇者,也有空手舞袖者,较为形象地反映出当时民间舞蹈活动的盛况。

金代,是佛教盛行时期,每逢大旱,人们便到寺庙求神祈雨,偶尔得雨,便抬神游行,以表谢意。在抬神这天,须选1名童男,1名童女,用以敬神。清徐县的《背棍》、《铁棍》便源于这一活动。

元朝,与昔阳交界的河北井陉一带有强寇占山为王,经常四处活动,搜刮民财,掳男霸女,致使人人切齿痛恨。一伙青年男女,决心为民除暴。他们练了一身武艺,装扮成俊男靓女,暗藏武器,佯装经山寨前行,强寇将他们劫回山寨,命他们唱歌起舞,陪自己饮酒作乐。青年们乘机灌醉强寇,杀死山大王,破了山寨,从此,这一带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后人为纪念这些青年男女的正义行为,也扮作他们的模样,模仿他们歌舞,每逢新春佳节,沿街表演,使民间舞蹈《拉话》得以流传。

相传,《八大角秧歌》产生于元末,农民们为反抗盘剥他们的统治者,于农历正月十五闹秧歌之际,装扮成各种角色,怀揣短小兵器,由化了装的“鞑子”引路,混入县城,铲除了贪官,攻下城池。之后,秧歌队中便增加了“引路鞑子”的角色。

7、明、清时期与民俗紧密结合的民间舞蹈

明、清时期,是继汉、唐以来,山西民间舞蹈历程中的又一高峰。全国舞蹈衰弱,而山西独盛,这与山西的经济发达,人民整体生活水平富裕有极大关系。在清代,全国商业领域,人数最多、资本最厚、散布最广的是山西人,要在全国排出最富的家庭和个人,最前面的一大串名字大多也是山西人。甚至,在京城宣告歇业回乡的各路商家中,携带钱财最多的又是山西人。山西,是中国最富有的省份,号称“海内最富”。(龚自珍《西域置行省议》)

这一时期,山西民间舞蹈与戏剧相携与民俗祭祀联袂,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象。从全省现存200多种民间舞蹈形式来看,绝大多数的历史都可追溯到明、清时期。

明人姚旅著的《露书》中,记载他在山西洪洞见到了多种民间舞蹈,如手持小凉伞,随着音乐节奏而起舞的《凉伞舞》;舞蹈而不歌唱的《回回舞》;手持檀板,舞起来如“飞花着身”的《花板舞》等等。

春节、元宵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隆重的民俗节日,也是民间舞蹈和各种民间艺术荟萃一堂,争相竟演的高潮。从城镇到乡村,到处张灯结彩,锣鼓喧阗,人们自发地组织起来,游村进户,走街穿巷,舞龙灯、踩高跷、舞狮、舞竹马、跑旱船、扭秧歌等等。在一些县志中,可看到对这一盛景的文字描述:

秧歌队队演村农,

花鼓斑衣一路逢,

东社穿来西社去,

入门先唱喜重重。

《临县县志》清末进士刘如兰作《竹枝词》

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深秋,应山西平阳知府的邀请,著名文学家、戏剧家、诗人孔尚任从山东曲阜老家千里迢迢来到平阳,篡修《平阳府志》。翌年新春和元宵佳节,目睹了平阳地区演春、迎春、试灯、踏歌等习俗活动,观赏了当地台下的“秧歌”、“竹马”、与台上的“昆曲”、“乱弹”争芳斗妍,相映成趣的文艺盛景,写下了著名的《竹枝词》把我们带入康熙时代平阳元宵佳节的情境中:

暖阁前头十二钗,

看春踏脱几人鞋。

平阳不是寻常郡,

歌舞从来上帝阶。

雨点花攒鼓衬锣,

春风吹袂影婆娑。

是谁传与江南曲?

压倒仙人踏踏歌。

迎神赛社是山西民间舞蹈的重要载体。在隆重庄严的礼乐祀神活动中,不仅要以真诚、肃穆的礼节叩拜神灵,而且还要献乐娱神。献乐的目的,在于使人神之间能在一种欣喜愉悦的氛围下勾通情感,从而为人间消灾得福。所以,迎神赛社中必备歌舞、乐奏、唱颂。“偃赛以象神,婆娑以乐神”的舞蹈表演,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村头累累梨枣熟,农家收获登新谷。千树万落庆丰穰,捣珠炊玉香满屋。大巫作歌小巫舞,迎神报赛喧箫鼓。绿酒黄鸡进杂沓,此时谁道田家苦。”《沁州复续志》(清·光绪版)卷四艺文。

《迎神赛社礼节传薄四十曲宫调》是迎神赛社祀神活动的礼节程序,系潞城县南舍村明万历二年的手抄本,它记录了当时献演的音乐、舞蹈、队舞、队戏、院本、杂剧等表演形式达245个之多。它不仅是上党地区古代堪舆家(阴阳)主持民间迎神赛社活动的经典文献,也是研究山西民间祀神乐舞的重要史料和宝贵线索。《调鬼》这一民间舞蹈,是雁北一带古老赛戏的开台节目之一,也是五台等县举行迎神赛会活动中的一种艺术形式,由当地赛赛班艺人在固定的赛日举行,保留了原始古朴的风貌。

傩舞,是一种以驱鬼逐疫为目的的古老傩祭礼仪,到明、清,虽然保留了傩祭的古老遗存,却熔多种祭祀礼仪于一炉,表达了人们祈求消灾免难,驱邪除魔,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等共同理想。这种带有宗教礼仪的傩舞在山西民间舞蹈中约占十分之一的比例,其中有戴面具装扮神鬼而舞的;有手执扇鼓、神鞭、铃刀,连说带唱,连唱带舞的;有劝慰人们积德行善的;还有恐怖色彩较浓的。一般来说,傩舞动作比较古朴、简单,举手投足显得僵直,粗犷强悍而充满神秘感。主要突出了威猛、凶恶、狞厉的特征。其宗旨是驱除鬼魅,祈神纳吉。在这一个人神共处,仙鬼杂陈的宗教世界里,谲诡奇异,神秘莫测。它是宗教,是信仰,是祭祀仪式,又是一种行为模式,是极具东方色彩的神秘文化,有人曾经称之为鬼文化,抑或是一种具有艺术——非艺术双重品格的具有原始形态因素的神秘文化。

明、清时期,是山西戏曲形成之时,它吸收了大量传统民间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姐妹艺术的有益滋养,在此期间,大量的民间舞蹈也向戏曲转化,成为歌舞小戏。也有的保持原有的歌舞形式,仍在民间流传,有:《小花戏》、《汾孝地秧歌》、《二人台》、《踢鼓秧歌》等等。戏曲兴盛,而舞蹈也并不衰落。民间舞蹈与敬祭神灵,祛瘟避邪,消灾免难,寄托祝愿和年节自娱的礼仪水乳交融,显示出它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不可忽缺的价值。

(二)新秧歌运动的兴起与山西民间舞蹈的新生

1、声势浩大的新秧歌运动

1937年,抗日战争的烽火燃遍太行山,三晋大地上建立了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三大革命根据地,山西民间舞蹈以其自身的风貌和特有的功能,和其它文艺形式一样,传播思想,团结民众,发挥了它独特的战斗作风。

新秧歌运动的兴起。新秧歌运动在山西革命根据地开展得较早。1941年,晋察冀边区在统一部署下,在元宵节之际,村村秧歌队都演出了以“反内战、反投降”为中心内容的秧歌舞。当时,在晋绥边区领导机关驻地(兴县胡家沟村),组织了百余人的军民秧歌队,军民同欢共乐。临县以秧歌队欢送新参军的战士入伍,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在那时,各根据地普遍把组织秧歌队与办冬学结合起来,群众既学文化、学政治,又搞宣传、搞娱乐,一举数得。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山西各根据地迅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新秧歌运动。

同类推荐
  • 善文化宝典

    善文化宝典

    张刚忍编著的《善文化宝典》是善文化系列丛书之一,本书收录了关于“善”的名言一百句、“善”的故事一百篇,用这种方式来宣扬“善”,使更多的人通过图书了解“善”、认识“善”、践行“善”,对弘扬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 少城轶事

    少城轶事

    本书介绍了成都的历史文化遗存和底蕴:街道、桥梁、河流、公馆、饭店、寺院、商铺、吊脚楼。甚至是一段老城墙。
  • 金字塔的叹息:正说古代埃及文明

    金字塔的叹息:正说古代埃及文明

    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创造了伟大的埃及文明,流芳后世!古埃及人最重要的精神生活是宗教。关心死亡,为将世作好物质准备,是埃及宗教信仰的一个主要特征。金字塔是埃及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中唯一现存的古迹。埃及人制作的木乃伊,与他们的金字塔一样,举世闻名。
  • 汉代婚姻形态

    汉代婚姻形态

    常常有人说,汉代的研究题目都已经有人做过了,很难再做出什么新的成果来。这种看法其实是不对的。汉代历史文化内涵异常丰富,考古发现又日新月异,只要与正确的理论结合,取得新的视角,自然会有柳暗花明的局面,彭卫同志这部书便是佳例。书中环绕着婚姻关系,讨论了许多饶有兴味的问题。即以开卷第一章所谈汉代婚姻关系中的等级性而论,援引大量材料以证成其说,不仅联系到汉以后历代的发展变化,并与中世纪西欧与印度作了对比,眼界之广阔,见解之新颖,使读者深感其吸引力。
  • 山西民俗

    山西民俗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剌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热门推荐
  • 三分生意七分做人:胡雪岩的24堂处世课

    三分生意七分做人:胡雪岩的24堂处世课

    胡雪岩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位商人”。胡雪岩胆识过人,才智超群,有着独特的“生意经”,也有其高超的处世智慧,学习胡雪岩的24堂为人处世课,你不仅可以获得经商之道,还会明白做人的智慧,从而在生活中更为游刃有余。
  • 娘子为夫错了

    娘子为夫错了

    “娘子,为夫错了,跟我回去吧。”“错了还了不起,那边凉快那边去。别挡我嫁人的道。”“你以为你嫁的出去?”“等着娶我娘的人排成队,真不成就嫁给皇帝老爷也不错啊,至少我也弄个公主郡主来当当。呵呵.”“小凤儿,你最好搞清楚你是谁的女儿?谁的种!”“谁的女儿不重要,重要的是谁给我好处,我就上谁的道,啊.别揍我,这是我娘教我的,啊.”六年半的时间让她终于抬起头,不再自卑,曾经的终身一跳,她跳出了自己应该沉默的生活,从知道他活着,他找了她四年,可是找到了她,当初对他唯唯诺诺的她告诉她,她不要他,可是他从不知道伤她多深,只是他不知道他怎么做才能让她带着女儿回家柳思南部分最多几章便完,实话对不住大家了,柳思南篇的,写的差劲,绿杨这儿说对不住了。绿杨开了新坑捡个乞丐老婆太有钱调教堂上夫娘子不回家之叶晚秋捡个乞丐老婆太有钱天下掉下一个秦仙女两朝皇妃指尖红袖推荐朋友佳作:再嫁为妾(十字家的猫)血红装嫁衣染血,孤女含恨!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

    "曾经在陈丹青先生《鲁迅是谁?》的演讲中听到一个别致的观点,他说“鲁迅的被扭曲,是现代中国一桩超级公案”,对鲁迅以“政治上的正确”给予他的作品褒扬、抬高,不可怀疑、不可反对,致使鲁迅作品的层次和人格魅力被过度简化,他本身丰富优美的用字,以及风趣幽默的行文,后人常常视而不见,也许我们真的不小心错过了一个可爱的鲁迅。的确,鲁迅是爱憎分明的,但不等于说鲁迅没有情感,没有他温和、慈爱、狡黠的那一面,他也对人、对动物、对乡土、对自然有着特别的情怀。若是仅仅从某一些方面去解读鲁迅作品内涵的全部,这对他是非常不公平的。
  •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世界古代文学大家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世界古代文学大家

    希腊文学大家,古罗马文学大家,意大利古代文学大家,英国古代文学大家,法国古代文学大家等世界古代文学大家。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 嫡女难嫁

    嫡女难嫁

    前世,她被庶母算计,被庶姐陷害。再生,她魂穿于棺木内,眸光再现,誓要夺回主权*说她晦气太重、命里带煞,所以要请道士做法?哼,装神弄鬼吓她?那就别怪她不客气,一把火烧了他的道观。咦,说她这辈子也嫁不出去?那就别怪她毫不留情,一起剃了头,送进尼姑庵。庶母?口蜜腹剑,恶意陷害,很抱歉,黄泉路上,就免费送你一程。庶姐?蛇蝎心肠、绵里藏针,那又怎样?照样让你生不如死。二姑?嚣张跋扈、吃里扒外,哎呦,直着不会走,那就重新塞回娘胎。本想带着母亲、弟弟安静度日,却不想迎来各方关注。转身回眸,一道温暖的身影始终如一得陪伴她身侧。好吧,嫡女算个毛,嫁不出去便要受人白眼?看她如何华丽转身,创造出一片温暖的人生。不能嫁人又如何?她照样能开出一片富裕的天地。片段一翌日清晨,某院落传来了尖叫声,脚步声纷至沓来。“你又干了什么坏事?”墙头上坐着两个人,身形一高一矮。某女无辜得耸耸肩膀:“没有啊!我以人格担保。”“真没有?”男人拿眼瞟她,“你的人格不值钱!”“好吧,我剃头技术不佳,一紧张,林紫萱的头皮被削了一块。”“林蓦然!”此文一对一,男腹黑,女腹黑,坑品有保证,喜者可入,不喜者可绕道而行。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说话滴水不漏的九大隐规则

    说话滴水不漏的九大隐规则

    说话是一门巧妙运用语言逻辑的学问。一个人的说话能力,可以显示他的办事能力。口才好的人,说话说得使人钦服,往往可以很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目的。一个人如果具有良好的说话技巧,无论是立身处世,还是交友待人,或是工作创业,都一定会潇洒自如。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不朽剑圣

    不朽剑圣

    一个生而不凡的少年,一只本应握着菜刀的手,最终在人情冷暖下,悍然进入江湖,搅动风云。手中的剑,江湖之密,剑圣可得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