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江西省鄱阳湖是世界上七个重要湿地之一和我国最大的吞吐性淡水湖,该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长江洪水的调蓄和长江水资源的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鄱阳湖南北长173千米,东西最宽处达74千米,平均宽16.9千米,湖岸线长1200千米,湖体面积3583平方千米(湖口水化21.71米),平均水深8.4米,最深处25.1米左右,容积约276亿立方米。它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淮、海三河水量的总和,是一个季节性、吞吐型的湖泊。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平方千米,约占江西省流域面积的979/5,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其水系年均径流量为1525亿立方米,约占长江流域年均径流量的16.3%。
鄱阳湖在九江的水面约20万公顷,流域有都昌、湖口、星子、永修、德安、庐山区等六个县(区),它是赣北的一颗明珠。烟波浩渺、水域辽阔的鄱阳湖,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形成南宽北狭的形状,犹如一只巨大的宝葫芦系在万里长江的腰带上。由于带有大量水蒸气的东南季风的影响,鄱阳湖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从而形成“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的湿润季风型气候,并使该地区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
在我国的湖泊中,鄱阳湖具有最大的淡水水产养殖的水域,是长江中一些珍贵鱼类漫游、产卵与育肥的场所。水域中有鱼类122种、浮游植物50种。鄱阳湖还有200万亩草洲,每年10月至翌年3月,有数十万只珍禽候鸟来这里越冬。1983年6月,江西省政府在永修县吴城镇建立了鄱阳湖候鸟自然保护区;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个保护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越冬白鹤群体所在地,白鹤种群约占全球的98%以上,也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鸿雁群体所在地,鸿雁数量达3万只以上。保护区栖息着54种国家级保护动物,有13种鸟类被国际鸟类保护组织列为世界濒危鸟类。丰富珍贵的鸟类资源为我国赢得了声誉。世界自然基金会会长——英国菲利普亲王,丹麦亨利克亲王及国内外专家、学者都专程来到这里考察,众多的国内外旅游者纷纷慕名前来游览,称这里是“珍禽王国”、“中国第二长城”。每年都有许多游客和外国人冬季到保护区观鸟,观鸟的季节为11月至翌年3月。
湖区著名的景点有紫阳堤、落星墩、湖滨沙滩、火焰山、老爷庙等。
紫阳堤,是由花岗石砌成的堤坝,为宋朝朱熹任南知军时修建,因朱熹号“紫阳”,当地人民为纪念他而取名“紫阳堤”。
落星墩,位于星子县城南2千米的湖中,郦道元《水经注》中载:“落星石,周回百余步,高五丈,上生竹木,传曰有星坠此以名焉”,星子县便因此而得名。五代时,落星墩被封为宝石山,宋初曾在其上建亭院,王安石、黄庭坚、朱熹游此皆有题咏,王安石诗中所形容的“万里长江一酒杯”更是千古名句。驻足落星寺,远眺庐山秀色,近看鄱湖美景,金鳞竞跃,白鹭翻飞,田园诗人陶渊明当年“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的归田情景,仿佛依稀可见。
湖滨沙滩,由落星墩乘快艇向东南行八分钟,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垠的“十里金滩”。这里坡平沙细,阳光充足,是非常好的阳光浴、沙浴、湖浴场所,湖滨沙滩将以自然、纯朴的丰姿,使游客尽情享受沙滩而不必去沿海。
火焰山,位于旅游码头东北8千米的湖中,由砂砾岩组成的石群千姿百态,形状各异且呈赤色,所以当地百姓皆称此景为“火焰山”,置身其中,不禁令人赞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特。尽享神秘、幽静似仙境般的美妙。
老爷庙,又名“显应宫”。史料记载:“元末,明太祖与伪汉战于鄱阳。初失利,走湖滨,遇老人舣舟近岸,太祖得济,赐以金环,返顾之则鼋也。足夕,宿祠中,题诗于壁。”之后,明太祖御封之为“元将军庙”。老爷庙门前的水域有“中国百慕大”之称,水流湍急,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更使老爷庙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鄱阳湖是白鳍豚、江豚、中华鲟、白鹤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近些年来,由于长江水质污染加重,生态环境恶化,白鳍豚、江豚等珍稀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它们的数量骤减。现在这些珍稀动物在长江流域已经很难见到,在鄱阳湖等少数几个地方偶尔会出现。在鄱阳湖,过去白鳍豚很常见,现在却难觅芳踪;而江豚的数量还保持相当的规模。据鄱阳湖管理局负责人介绍,最近2年只发现一到两头白鳍豚在江中活动,但发现了江豚300多头次。白鳍豚等野生动物数目减少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江豚、白鳍豚自然繁殖能力比较低,生长周期比较长,发展能力比较弱;二是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由于捕捞强度加大,鱼类资源有所减少;三是人工的挖砂、爆破、长江航运的影响;四是环境等各方面的污染也对这些动物的生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保护这些珍稀的动物,当地政府在鄱阳湖地区设立了江豚等动物的保护区,保护区内每年都进行几个月的休渔,以便使这些动物能够更好地繁殖。通过多年来的宣传和管理,珍稀候鸟被捕杀、走私的现象明显地减少。与此同时,保护区内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渔民也就告别了靠捕鱼为生的传统生活方式,这样就使人与鸟争鱼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可以为鸟类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
鄱阳湖湖面范围北起湖口,南达三阳,西起关城,东达波阳。南宽北狭,形似葫芦。葫芦的长颈是一条狭长的通往长江的港道。鄱阳湖湖面水位的涨落,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湖面的伸缩范围在1000千米左右。湖水最大量在3~7月份,这是由于江西境内春夏两季降水最多的缘故。秋冬两季,湖面可缩小1/7~1/6,仅剩几条航道,湖滩出露,绿草繁茂,形成坦荡的湖滨区,是冬候鸟的理想的越冬地。
湖上风光在西鄱湖“葫芦颈”一带最佳。那里水深崖陡,美景天成。在“颈”的深处,北离湖口不远,碧波中突起一座小石岛,名为大孤山(亦称大姑山),与长江又一石岛——小孤山遥遥相对。这引起历代许多诗客的旅思,其中尤以唐人顾况的“大孤山远小孤山,月照洞庭归客船”(《小孤山》)最为深沉隽永。
大孤山一头高一头低,远望似一只巨鞋浮于碧波之中,故又称“鞋山”。它高出湖面约70米,周长百余米,一峰耸峙,峻峭秀丽,古时有“蓬莱仙岛”之称。山上劲松挺拔,绿树葱郁,林中点缀着一座美丽的古代建筑——天花宫,殿宇雄伟,塑像辉煌,平日晨钟暮鼓,梵乐声声,令人飘飘欲仙。登山四顾,茫茫鄱湖云水和西面庐山秀色,悉在眼下。明代陈云德有诗赞道:“谁削青芙蓉,独插彭湖里。平分五老云,远挹九江水。日月共吞吐,烟霞互流徒。大力障狂澜,与天相终始。”
关于湖岛鞋山,当地还流传着一个神话传说故事。据说古代有一个渔夫叫胡青,他在湖上打鱼时,与天界瑶池玉女大姑相遇,后来相爱成亲。此事被渔霸盛泰得知,即要抢大姑。玉帝得知此事,派天兵天将把大姑带走,盛泰乘机抓去胡青。大姑从天上丢下一只绣花鞋把盛泰一伙压住,这只绣花鞋便变作了鞋山。鞋山又名大姑山,其由来大概也出于此。
在鞋山的西南,有一伸入湖中的山嘴,嘴的前端有一块上大下小的孤立石墩,高约16米,墩粗11~12米,好像一只嘴向鄱阳、背依庐山、鼓噪蹲立于湖滩上的大青蛙。它与鞋山一样,都是湖浪“吞食”未完的“湖蛙”。其向湖面受波浪拍击,下部渐渐向内凹退,上部显得突出悬空在湖面上。远远望去,活像一只顶波送浪、跃跃欲试的青蛙,迎扑着湖中遥遥相对的鞋山,真乃栩栩如生。
在鄱阳湖与长江汇合处,即湖口的东南岸,巍然耸立着石钟山。它虽然高不过50余米,但危崖临流,峻峰壁立,由船上仰视,如与天相连,石钟山,实际上不是一座山,而是两座山,都由石灰岩构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钟,面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击,响声如洪钟,故皆名为“石钟山”。两山分据南北,相隔不到1000米。南面一座濒临鄱阳湖,称上钟山;北面一座濒临长江,称下钟山。它两山合称“双钟山”。登两山远眺,襟带江湖,波光浩渺,天高水远,洲渚回合,展现出“水分林下清冷浪,山峙云间峭峻峰”的独特景观,气势雄伟磅礴。
双钟山中,著名的是下钟山,突兀峥荣,傲然屹立于长江鄱湖之滨,犹如一把锁挂在湖口“门”前,故有“江湖锁钥”之称。每到多事之秋,便成为兵家相争之地。承平之世,则游人不绝,成为游览胜境。山上亭阁玲珑,回廊曲折;建筑结构优美,布局变化如画。“江天一览亭”面临长江,“大雄宝殿”雄踞山巅,“锁江亭”、“浣香别墅”、“怀苏亭”、“听涛眺雨轩”、“芸芍斋”等皆因势构筑,上下错综,左右散布,曲径沟通,回廊相接,庭院穿插,花墙点缀,显得处处通幽,美不胜收。
下钟山人工园林优美,天然美景更引人入胜。山前长江的茫茫迷雾和滔滔江水把山的轮廓勾勒得格外嶙峋有致。若乘小船从石钟山脚下驶过,但见红岩壁立,岩壁上的青松直伸入天际,没入水中的岩石被浪涛拍打得玲珑剔透,一行行幽邃曲折的穴缝迎水而入,仿佛通向深深的远处。如登至山顶极目眺望,只见长江浩荡而来,一泻千里,鄱阳湖水万川归一,蜂拥而出。江、湖水的汇合处,水线分明,江流混浊,湖水碧清,以截然不同的水色“划”出了一条奇妙的界线。
石钟山以其雄奇秀丽的景色,吸引着历代众多的文人墨客慕名而至,留下了许多诗文题记。尤其是大文豪苏轼夜乘小船,泊于绝壁之下,探访石钟,写下了著名的《石钟山记》,成为后来脍炙人口的佳篇名记。
靠近都昌县的鄱阳湖中,有一挺拔秀丽的南山,像器宇轩昂的中流砥柱,耸立在万顷碧波中。苏东坡曾慕名游南山,写下了《过都昌》的著名诗篇:“鄱阳湖上都昌县,灯火楼台一万家。水隔南山人不渡,东风吹老碧桃花。”
南山与都昌县城隔水相望,如今,在县城与南山之间,已筑起一道横贯鄱阳湖水面的石砌长堤。一虹长堤成坦途,人可安步到南山,再也不用感叹“水隔南山人不渡”了。
南山的胜迹主要以野老岩和野老泉而载誉。据《都昌县志》记载:“野老岩、泉,在邑治南山上。相传汉时有老人处岩下,武帝南巡,欲举之,老人辞不出,后人因名其岩曰‘野老岩’。岩下有石罅,中出泉,甘洁清冽,虽大旱不枯。宋学士苏轼尝游此,悦其泉,乃于岩上刻‘野老泉’三字,自是泉与岩并知名于远近矣。”
在野老泉的近侧,有一状如圆椅的巨石,这就是“翻经台”。相传南北朝时著名文人谢灵运曾在这巨石上读过经书,因此得名。翻经台上侧有南山古寺,始建于唐代,原名“清隐寺”。宋代熙宁七年(1074年),改名为“清隐禅寺”。宋代著名诗人兼书法家黄庭坚,曾慕名来游南山,写下了《清隐禅院寺》。现存的屋宇,是明代嘉靖年间重建,又经清代重修。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以永修县吴城镇为中心,纵横永修、星子、新建等县管辖鄱阳湖内的九个湖泊,总面积224平方千米。
鄱阳湖属吞吐性湖泊。每年4至9月份汛期,湖水上涨,最大面积达4600平方千米。这时鄱阳湖一片汪洋,水生生物鱼、虾、螺、蚌及水草大量繁殖。10月~翌年3月为枯水期,水位大降,湖水面积减至500平方千米左右,形成大面积的湖滩、草洲、沼泽湿地、浅水湖泊。水退之后,水草、螺、蚌等便成为候鸟丰盛的食物。因此,在每年秋末冬初(11月),从俄国西伯利亚、蒙古、日本、朝鲜以及中国东北、西北等地,飞来成千上万只候鸟,当鸟群飞来时,遮天蔽日,蔚为壮观。它们和原来定居在这里的野鸭、鹭、鸳鸯等一起度过冬天,直到翌年春(3月)逐渐离去。如今,保护区内鸟类已达200多种,上百万只,其中珍禽20多种,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尤其可喜的是在这里发现了当代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以及白枕鹤、白头鹤、灰鹤等,总数达4000只以上,1989年发现白鹤竟达2600余只,占全世界白鹤总数的95%。因此,鄱阳湖被称为“白鹤世界”、“珍禽王国”。
这里的其他珍禽还有白鹳、黑鹳、大鸨、小天鹅、白琵鹭、鸳鸯、鹈鹕、白额雁等珍稀鸟。由于保护区内鸟类密集,时常可见“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的壮观美景。由旅游码头乘船向南四十千米,便是候鸟观赏区。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项目,正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旅游者的青睐。因此,这里成了中外游客冬季观鸟旅游的最佳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