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学生在选择工作时,追求安稳和安逸,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有些学生自我意识较强,缺乏稳定性,做事爱冲动,也因此出现频繁跳槽的情况,缺乏定性。这些都是影响择业的社会因素。
四、当前大学生择业观的积极表现和消极表现
(一)积极表现
当前大学生择业观方面的积极表现主要为竞争意识的增强,在就业形势趋于严峻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竞争的残酷,他们开始主动并下意识地在学校期间培养并训练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为将来找工作奠定基础。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原则,在90后大学生身上理解得相当透彻,他们表现出了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年代的强烈的竞争意识。另外,90后大学生群体并非传闻中的缺少独立精神,他们有独立的意识,在找工作方面,遵循自己的意愿去寻找理想的工作,对家人的依赖心理并不是很重,主流思想是非常积极的。
(二)消极表现
当然,当代大学生在择业现实下,部分学生也存在一定的误区。比如说,功利主义择业观的存在,有些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工资薪水、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将工作的前途和个人兴趣排在了后面,这种功利主义择业观缺少了对自身发展和兴趣的考虑,不利于长久的发展。二是保守择业观,保守择业观主要针对当前大学生固守于铁饭碗的思想,认为稳妥、安稳是择业的首要因素。保守择业观的学生往往缺少激情,贪图安逸,新型产业和竞争激烈的行业难以吸引他们的目光。三是依赖心理过重。有一部分大学生,对家庭和父母依赖较重,在找工作的方面,认为工作是拼爹的事情,所以将工作放到拼关系、讲背景的层面上,自己本身缺少一定的动力。
造成消极择业观的原因,除了学生自身因素之外,其次就是家庭因素了。每个学生的成长均离不开家庭的观念影响,很多时候父母的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有的学生一直认准铁饭碗,多半是受父母的影响,父母向孩子输入了不正确的价值观,从小生长在这种环境中,自然也就认可了这种选择模式。另外,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会带给学生一定的影响。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提下,社会上物质资源丰富,西方诸多文化流入我国,学生受西方不良文化的影响,一心向物质看齐,向消费看齐,缺少了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部分学生在物质化的时代,思想也变得现实和浮躁起来。除此之外,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大学生择业观造成了最大的冲击。应试教育模式下,一切以成绩为重,以证书为重。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在选择员工的时候,偏向于高学历、成绩好、证书多的学生,这种倾向性造成了很多专业性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被浪费。除了以上这些原因之外,很多企业将学生的入职和很多能力之外的因素进行捆绑,比如有的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会要求大学生是本地户口、性别是男等,这些因素相对狭隘,将一部分能力卓越的优秀大学生排除在了工作之外,这种因素是不应该的。高校就业指导方面的缺失和不完善也是造成学生产生消极择业观的一定因素,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很多情况下只是流于形式,不能切实帮助学生,没有起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就业观的作用。高校就业指导方面的缺失和高校不断扩招,使得很多学生处于一种迷茫和困惑的境地。因此,我们应该从全方面去考虑学生的择业观,然后设身处地找出各种办法,来帮助大学生就业。
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及调查案例分析
人是社会的生物,人的一生中离不开社会生产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际交往就是社会关系中的一种,人的一生包含工作、恋爱、学习都离不开人际交往,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成长环境下的人际交往观念亦有所不同。那么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相关观念又是怎样的呢?本书对此做了一定的调查。
一、人际交往的基本内涵
何谓人际交往,顾名思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的一种活动。但是其基本内涵,不同领域的专家给出了不同的概念。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但不管究竟人际交往的内涵是什么,其包括的内容是被各个领域所广泛认同的:诸如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每个个体均有其独特之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然而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人与组织之关系均有极大的影响。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的生活离不开人际关系,美国心理学家S·沙赫曾经做过一个人际剥离实验,即在一个房间里,没有报纸、书籍、电话、信件等一切和外界有来往的信息工具,让房间与外界处于一种隔离的状态,看看人在里面能够停留多久。这个实验共有五名应征者,其中一个人只在房间里停留了两个小时,三个人停留了两天,最后一个人停留了八天,这个人说:"如果再让我在里面待一分钟,我就要发疯了。"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没有一个人愿意同社会隔离,同他人隔离。所以,人离不开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而人际关系则是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各种交际关系。人际关系包含人与家庭的关系,人与群体的关系,群体与群体的关系等。阿特曼等人曾提出社会渗透理论,他们认为人际交往需要两个维度:一是交往的广度,即交往或交换的范围;二是交往的深度,即交往的亲密水平。关系发展的过程是由较窄范围内的表层交往,向较宽范围内的密切交往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发展,一般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情感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意义
"上帝分给天堂和地狱两把长勺子。地狱的人们把食物只往自己嘴里送,可勺子太长了,他们根本就吃不到食物,结果所有人都只有不断受到饥饿的煎熬。而天堂的人们却把食物往对方嘴里送,他们互相喂食,互相帮助,美美地享受着美食。"这个富有寓意的小故事就是人际交往意义的一个简单写照。就大学生而言,人际交往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现如今,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人际交往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能力。一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强弱与否是衡量是否适应社会的一个重要尺度。所谓学会生存,其中就包含着人际交往的能力。在经济化的今天,就工作而言,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事业的提升。同样是做销售,人际交往能力强的人就要比人际交往能力弱的人销售业绩好很多。同样是做客户沟通工作,人际交往能力强的人就要比人际交往能力弱的人,遭遇的投诉和刁难少很多。就感情而言,人际交往能力强的人,朋友自然也就多,在遇到感情困扰和情感压力时,朋友多的人就更加易于排解。除此之外,在遇到生活挫折时,人际交往能力强的人更容易得到帮助。如此看来,人际交往对于大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人际交往除了单纯意义的志同道合之外,还包含很多方面,要了解一个人的人际交往情况,就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交往动机、交往能力、认知情况、沟通能力。因此,在做90后人际交往能力调查时,我们也从这四个方面来进行。
三、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
本调查从交往动机、交往能力、认知情况、沟通能力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如下:
(一)交往动机方面
1.什么是你选择成为朋友的首要元素()
A.志同道合B.性格相符
C.聊得来D.有地位,有钱的人
根据数据显示,选择志同道合的和性格相符的各占40%,经过调查发现,有很多人认为志同道合和性格相符是一回事儿,一般性格相符的人都会志同道合。而对于聊得来的比例占到了19%,一部分学生认为,聊得来只能说明两个人可以成为聊伴,但不一定可以成为朋友。
90后大学生思想相对开放,易于接受各种观点,他们认为和自己聊得来的人有很多,但真正志同道合的不一定有几个。所以在这项选项中,选择聊得来的比例并不高。选择有地位和有钱的人,这种目的性交往,很多学生都不屑于这个选项,所以这个选项的比例仅占1%。从数据来看,90后大学生在择友时,侧重于自身的感受,主流思想是健康和积极的,具有较为正确的择友观。
2.朋友之间应具备的品质,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A.同甘共苦B.互相体谅
C.相互信任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E.其他
根据数据显示,朋友之间最重要的品质,45%的学生选择了互相信任;35%的学生选择了互相体谅。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同甘共苦的比例仅各占5%,其他选项为10%。经过访谈得知,一部分90后大学生认为,在竞争白热化的时代,夫妻都不一定能同甘共苦,朋友则更不敢期望了,朋友之间只要相互信任,在有难处的时候互相帮扶就可以了,同甘共苦是理想主义的思想,并不现实。所以在这套题目的选项上,选择互相信任的比例略高,但选择同甘共苦的比例很低。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被很多人认为,并非朋友之间最重要的品质,这一点无所谓。而相互体谅则被很多人认同,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不顺心或歇斯底里的时候,这个时候朋友之间的表现应该是包容和体谅,所以互相体谅一点是朋友之间珍贵的品质。选择10%的其他因素里,经过笔者走访得知,有些学生认为朋友之间最珍贵的品质是帮扶,有的则认为最珍贵的品质是支持,总之在选择其他这一选项的人群中,答案可谓五花八门。从数据来看,90后大学生群体有一种怀疑的精神,有一部分同学甚至是怀疑论者,他们无法绝对相信别人,至于同甘共苦,他们更认为在现实面前,一切共苦都是不堪一击的。这种思维反映出了90后身上所特有的迷茫和怀疑,但同时也能从中看出90后对优秀品质的渴望和期待。
3.在经常联系的朋友中,哪一类朋友联系最多()
A.好朋友B.异性朋友
C.网友D.酒肉哥们儿或姐们儿
在这项调查中,选择好朋友的比例为45%,选择异性朋友的比例为30%,选择酒肉哥们儿和姐们儿的占15%,选择网友的10%。从调查数据反馈情况,我们可以发现90后大学生交往范围的多元化。除了好朋友外,网友也占据了一定比例,可见网络文化对90后大学生生活的影响已经占据了一定比例。所谓酒肉哥们儿和姐们儿,在调查中,90后部分大学生是这么理解的,可以在一起喝酒、吹牛、侃大天的人,不一定志同道合,不一定是知己,只是聚在一起挺开心,这种酒肉哥们儿有很多是老乡会或是各种社团结识的。至于网友,选择这项选项的一个大学生说:"大学生活离不开网络,除了和同宿舍的人接触之外,网络游戏里的哥们儿比较有共同语言,我们每天都会约定一起在网上的游戏里相见打游戏。所以对于我来说,联系最多的恐怕就是网上的游戏玩伴儿了。"可见,90后大学生群体的回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4.你在大学里人际交往的动机有哪些,可多选()
A.学习动机,可以共同进步,互相促进
B.亲密动机,寻找异性朋友也就是恋爱动机
C.友情动机,希望获得真挚的友情
D.功利动机,希望可以从对方身上获取好处E.其他
由于是多项选择,选择亲密动机和友情动机的比例最高,分别为95%和94%,可见90后大学生在校期间有强烈的交友动机和恋爱动机。选择学习动机的比例较少,仅有30%。在访谈中我们得知,很多人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从朋友身上无法获得学习的动力。功利动机在选项中大约占到了20%,这个比例也不高,但是选择这项的学生指出,进入社会后不可能有那么多纯粹的关系,在校园里同学之间的关系相对纯洁,如果一个学生可以帮助你进步,可以帮助你获得你想获得的东西,为什么不与之交往呢?这种功利动机表现出了一部分学生的现实性。选择其他的约占10%。
小结:调查中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交友愿望强烈,这一点和他们的好奇心和逐步成熟的心理特征有关。究其原因,大概是由于在中学阶段,学生的主要精力都能集中于学习生活上,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过多的人际交往。进入高校,学习模式发生了变化,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其他事物上面,另外由于离开了家人和以往的朋友,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交友动机变得十分强烈。在交友方面,由于性心理逐步成熟,他们对异性的兴趣和愿望表现强烈,他们希望能够交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异性朋友。在交友方面,他们的渠道比较多元化,有通过网络认识的,有通过社团认识的,有同乡会也有各种兴趣协会。通过交友动机的调查,可以发现,他们更看重的是亲密动机和友情动机,他们希望从中获得感情,至于学习和功利方面,他们表现得比较不屑。不过,经过走访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虽然交友动机强烈,却有不少人不愿意主动去结交朋友,处于一种相对被动的局面。这一点和他们缺少社会实践经验以及对人际交往知识甚少和成长环境有关。
(二)交往能力方面
1.当您和同学们聊天突然陷入沉默,您会()
A.依旧沉默B.不吭声,静观其变C.引出话题,活跃气氛D.借故走开
根据数据显示,选择引出话题,活跃气氛的占35%,选择不吭声,静观其变的占30%,选择依旧沉默的为25%,借故走开的为10%。从数据反馈情况来看,主动引导话题活跃气氛的学生比例并不高,仅占约三分之一。其他大部分学生要么静观其变,要么依旧沉默,总之不会去起到调节气氛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群体有相当一部分较为孤僻,社交能力略有欠缺。
2.您会与老师交流学习心得或生活点滴吗()
A.有必要就去B.一般会去
C.等老师找才去,自己不主动D.不去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选择被动等老师找,自己绝不主动找老师的比例很高,约占80%,可见大部分学生是不会将生活中的困惑和学习心得与老师进行交流的。在访谈中我们得知,很多学生始终将老师看作一个有尊严的长者,对于老师,很难做到像朋友一样无话不说,也很难放轻松心态进行交流,所以选择等老师找的比例达到了一个惊人的高度。其次选择有必要就去的占10%,选择一般会去的占5%,选择不去的占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