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86400000002

第2章 未及相逢:望向同一片星空的眼睛(1)

当世界遇见才子

有人说,世间之大,每个人都是过客。我们来到世上,为了找寻,为了前世的约定,为了重逢,为了今生的情缘。

一九一〇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也就是清末宣统二年的农历十月二十日,随着一声嘹亮的啼哭,一代才子呱呱落地,这便是钱钟书。那时,世间还没有那个叫作杨绛的温润女子。

身在襁褓中,他只是稚嫩的幼子。没有人知道,有朝一日,他会长成家喻户晓的名人学者,会写出一部流芳百世的《围城》。上帝在云端,眨眨眼,眉一皱,头一点,便给了他与众不同的脉络轨迹。

杏花春雨,钟灵毓秀。他的故乡,迷离在江南的烟雨之间,漂浮在烟波浩瀚的太湖之滨,落脚于轻灵秀美的文化名城──无锡。生于斯,长于斯,在人文荟萃、底蕴深厚的东吴宝地,他长成锦心绣口的人才,仿佛也是理所当然。

当世界遇见才子,一切自当与众不同。

钱钟书是长孙,生于封建传统的诗礼之家,祖父钱福炯已年过六旬,是个秀才,父亲钱基博更是一代国学大师。他的出生,无疑为钱氏家族注入了无限希望与欢乐,抱孙心切的祖父,对这期盼许久的宝贝长孙自是倾爱有加。

书香门第,世家望族,钱钟书的大家庭在当地颇有些名气。祖父育有四子:长子钱基成,次子钱基全(早夭),还有三子钱基博和四子钱基厚一双孪生兄弟。

封建家族,自有封建家族的礼仪传统。三十多岁的钱基成膝下只有一女,不能为后,祖父便按传统将钱钟书过继给了大伯父。一直无子的大伯父自是欣喜不已,他冒着倾盆大雨,连夜去农村为钱钟书寻来了健壮的奶妈。

钱钟书出生那日,家中恰有人送来《常州先哲遗书》,大伯父便为他取名"仰先",字"哲良",小名"阿先"。"仰望先哲",向先哲致敬学习,这是大伯父对他的期许与祝福。

周岁的抓周礼上,跌跌撞撞的幼小孩童,抱起一本书咿呀学语,乐坏了一应长辈,他的名字,也正式定下"钟书"二字。从此后,在大伯父和父亲的双重关爱和教育下,小钟书一日日成长开来。

他三岁了,大伯父便开始教他识字。只是将他视为珍宝的大伯父,如慈母般亲昵,不忍对其严格要求,也不愿他太早承受读书之苦,只是每日将他带在身边,逛大街,上茶馆,听说书,四处游玩。

如果说伯父是慈母,那父亲钱基博便是真正的严父,他看着兄长带着儿子四处玩耍,心中暗暗着急,害怕惯坏了钟书,也怕他荒废学业。只是在敬重的兄长面前,他不便干涉什么,只能委婉地建议大哥,将钟书早些送入学堂。

一九一五年,五岁的钱钟书进了私办的秦氏小学,懵懂地识字造句。只是不到半年,他便生了一场大病,病好后,恐慌心疼的大伯父便为他办了停学,只在家中休养。

后来,他又与堂弟钱钟韩(叔父钱基厚之子)一同去亲戚家的私塾复学,钟书念《毛诗》,钟韩念《尔雅》。两个相差只有半岁的兄弟,一起玩耍,一起读书识字,颇为要好。只是因接送不便,大伯父又将他们接回了家,由自己看管教育,还对担心不已的两个弟弟说:"连你们两兄弟都是我启蒙的,我还教不了他们?"

这样,钟书又开始了跟着大伯父一起游玩读书的日子。早上,他跟着伯父四处乱逛,去茶馆喝茶、找熟人聊天或者办理杂事。伯父总是给他买些大酥饼、猪头肉一类的吃食,有时还会为他租些《说唐》、《济公传》、《七侠五义》一类的小说。

大伯父无疑是爱他的,也希望他有美好的未来。曾经,有风水先生预言钱家风水不旺长房旺小房,并说长房一般无后,就算有,也不会有什么出息。对此,他很是耿耿于怀,怕不幸连累了钟书,便偷偷带他去祖坟祭拜,还偷偷在代表长房的半边树旁埋了好几斤头发。

钱钟书站在大伯父身边看着,很是不解。大伯父说:"要叫上半的树茂盛繁壮,将来保你做大总统。"

说来也怪,那长房一边的树确实长得细小稀疏,而小房一边的树高大繁茂。姑且不论迷信与否,多年后,当伯父泉下有知钱钟书成为名满天下的学者,自会欣慰不已吧。

钱钟书爱读书,七岁以前便囫囵吞枣地看完了家中收藏的《西游记》、《三国演义》一类古典名著。看罢,他只觉意犹未尽,便在书摊租些别的小说看,每一次都看得津津有味,沉浸在小说的世界里忘了回家,直到伯父出来寻他。

他记忆力好,口才也好,回家后,便滔滔不绝地向两个弟弟讲他看过的内容,连武打的场面和人物的对话都描述得绘声绘色,讲到兴处,还手舞足蹈,不能自已。

此外,他还心细如丝,总有些奇怪的联想和对比。看了《说唐》,他只觉《三国演义》中关公八十斤重的青龙偃月刀,敌不过李元霸那对八百斤重的锤子,而李元霸的锤子,又如何敌得过《西游记》中孙悟空一万三千斤的金箍棒?

可以将小说中好汉们的兵器重量记得一清二楚的钱钟书,却独独识不得"1、2、3"几个阿拉伯数字,让一贯严肃的父亲气得咬牙切齿,颇有几分恨铁不成钢的意味。

看着整日只知跟着伯父吊儿郎当闲逛、贪吃贪玩贪看小说不完成正经功课的儿子,钱基博很是生气,只得趁着兄长不注意,抓钟书学数学,只是教来教去,钟书就是不开窍,气极的他发狠使劲拧儿子,还呵斥他不准哭,也不准告诉伯父。

钱钟书真的不哭不说。只是晚上,伯父看到他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还是知道了。气恼加心疼的钱基成,将钱基博好好训斥了一番。

小孩子不免爱玩,再加上长孙的地位,及大伯父的宠爱纵容,他在自家十余个堂兄弟间,常以老大自居,有人说他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其实,这个老大,他确实当之无愧,因为他口才好,根本没有人能吵得过他。

而他,小小年纪,确实也有几分狂态。不管是什么人什么事,他都不在乎,敢当面批评嘲弄。当然,他威严的父亲除外。

一九二〇年秋,已满十岁的钱钟书与钱钟韩一起考上了东林小学一年级。只是入学没几日,便传来了大伯父去世的噩耗。虽然对死别还有些许懵懂,但他却真真切切地感到难过,他一边哭喊着"伯伯",一边向家里跑,他扑在伯父身上哭着叫着,只是那疼爱自己的伯父,再也听不到那声声的呼唤。

伯父去世了,从此后,他的教育,成了父亲一个人的事。伯父是慈爱和蔼的,令他时时怀念,而父亲却是严肃刻板的,在他心里平添了几分畏惧生疏,从不会想到向父亲要钱,哪怕是买书买笔买本子。

他是顽童,常常把课堂搞得鸡飞狗跳,有时拿着弹弓射人,还曾经把抓到的小青蛙带进教室。为此,他常被训斥罚站,只是他嘻嘻哈哈,混混沌沌,边站边乐,没有丝毫胆怯之意,更谈不上愧疚之说。

可以说,钱钟书从没有规规矩矩地听过课,不管是国文、数学还是英语。他不看课本,只顾浏览自己带的小说,而这个小顽童,也只有沉浸在小说的世界里才会安静下来。

他的数学,依旧糟糕得一塌糊涂,而他的国文,却出奇地优异,尤其是作文。小楷虽然潦草,歪歪斜斜,但他的文采却是有目共睹,常常得到"眼大于箕"、"爽若哀梨"一类佳评。或许,舞文弄墨真的需要些天分。

他是倨傲的,满不在乎,万事不愿求人。他也有些许自负,有着目空一切、信口开河的性情。他的父亲对此很是担忧,怕他祸从口出,得罪些什么人,便特地把他的字改为"默存",告诫他能"以默获存"。只是这匹桀骜的骏马,真正做到"以默获存",恐怕已经是"文革"时期了。

一九二三年,他与钟韩一起考入了苏州桃坞中学。那时他十三岁,依旧不知用功,数学烂得一如既往,英语也不十分突出。但因文学的兴趣和天赋,他自由驰骋,随心发挥,入学不久,便在初高中同学共同参加的中文竞赛中获得了全校第七名,大受校长和老师们的青睐。

桃坞中学是一所教会学校,校长是外国传教士,外文课也是外教来上,地理等其他课程也是全英教学。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他渐渐喜欢上了英语,迷上了外文原版小说,在课堂上,他从不听课,也不看教科书,只低头阅读一本又一本的西方原著。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中学里,他读完了《圣经》、《天演论》等许多西方名著,英文成绩也有了质的飞跃,不仅名列前茅,还明显高出其他同学许多,连外教都夸他英文纯正,没有丝毫中式英语腔调。

一九二四年,钱基博远赴清华大学任教。少了严父管教,他成了脱缰的野马,在一大批小说杂志间恣意翱翔,包括《小说世界》、《红玫瑰》、《紫罗兰》,还有两小箱"林译小说丛书"。

只是钱钟书自由散漫惯了,总经不住父亲突然归来查岗。那天晚上,父亲回来了,第一件事便是命他和钟韩做篇文章,他因不文不白的措辞、庸俗怪诞的用字,得了父亲一顿痛打,狼狈不已。

这顿痛打,仿佛把他打醒了。他开始发奋用功,不再偷懒,治学态度也由杂览转为专攻,只是一切仍以兴趣为重,常常别出心裁,下笔有神。

一九二七年,江浙沪一带被北伐军占领。国民政府不准基督教《圣经》作为教会学堂的必修课,惹得桃坞中学停办抗议,钱钟书与钱钟韩只得重新考入无锡辅仁中学学习。

当年,辅仁中学举办了国文、英语、数学三科的全校竞赛,刚入学的钟书国文、英语全是学校第一,而钟韩则国文、英语第二,数学第一,两兄弟以绝对优势压倒一干高年级学生,引起极大的轰动。之后不久,两兄弟分别考上了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

他不是循规蹈矩之人,也不算刻苦听话的乖乖少年,却也从时时挨父亲打的顽劣孩童,长成了学有所成的勤奋青年。他是聪明的,用一腔热情与天赋,自会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传奇。

当世界遇见才子,便不只给他天赋,还会给他经历。

君生我未生

未及相逢,他徜徉在迷离的江南水乡,走过岁月,慢慢成长。

如果真有冥冥之中一切都已注定,如果他们出生、成长,独自走过二十几年的旅程,只为了圆满相逢时可以匹配的爱情,那么曾经有些孤寂的年月,也会充盈上别样的风采。

只是遗憾无处不在,处在人生路,他们各安一隅,无人知晓未来的点点滴滴。素手调墨,羽笔轻拈,相思腕底,静待流年,何时才能见到,那纯白如羽的华裳?

一九一〇年十一月,钱钟书出生时,杨绛还只是一个小胎儿。一九一一年七月,杨绛出生了,而钱钟书也只是咿呀学语的襁褓孩童。他们在不同的天空,顺着人生脉络,向着同一片星空缓缓前行。

谁人懂得"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的哭泣,又有谁懂得"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遗憾。不过还好,作为观者,我们知道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走过了静水流深的温润的六十六年。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未老。这样的不紧不慢,才是刚刚好。

那么,请将视线远放到民国初年的古都,看看刚刚出生的美丽女婴,怎样长成钱钟书中意的模样。

她是杨家第四个女儿,乖巧可人,小名唤作季康。杨家也属名门望族,父亲杨荫杭是刚正不阿的江南才子,精通东西方政治法律,也是一位热心革命的新派人士。

在安详的四合院里,在飘逸着书香的灵动阳光下,她快乐地成长。父母虽是旧式夫妇,却相亲相爱,如一对老朋友,后来,杨绛如是写道:"我父母好像老朋友,我们子女从小到大,没听到他们吵过一次架。旧式夫妇不吵架也常有,不过女方含有委屈闷在心里,夫妇间的共同语言也不多。我父母却无话不谈。"

父母至情相爱,家庭和睦美满,无疑给揉着惺忪睡眼来到世间的儿女们更多的温暖。在父亲豁达幽默的言谈间,在母亲细致入微的爱抚下,小季康度过了滋润幸福的童年。

最让杨绛感动的,是六岁那年的一个寒冬。那是个风雪弥漫的晚上,大风呼啸,摇曳着阵阵尘埃,忙忙碌碌的母亲突然着急地说:"啊呀,阿季的新棉被还没有拿出来。"随后她差人拿了洋灯,匆匆穿过白雪盖地的后院,去箱子间拿为小女儿置办的新棉被。

依旧懵懂的杨绛却心细如丝,她在温暖的房间,看着母亲手中摇摇晃晃的洋灯和同样摇摇晃晃的母亲的背影,禁不住想要泪流满面。她不知道为什么想哭,只是模模糊糊,一种别样的情绪,涌上心头。

岁月淡淡流淌,时代的列车轰隆隆地行进着。一九一六年,杨绛五周岁,父母把她送进了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女高师")附属小学念书,那时她的三姑母杨荫榆正巧在女高师任学监,有时也会来附属小学转转。那时的三姑母还是个和蔼可亲的女青年,一点也不怪,很受女高师学生的喜欢。有一次,杨绛正和小伙伴们在饭堂里吃饭,三姑母带着几个外宾进来参观,正在叽叽喳喳的同学们顿时没了声响,只神态肃然地埋头吃饭。

那时,小杨绛背对门坐着,饭碗前掉了些米粒儿。三姑母从她身边走过时,低头在她耳边轻轻说:"粒粒皆辛苦。"乖巧早慧的小姑娘赶紧把碗前的米粒儿吃了,别的同学瞧见,也纷纷将零落的米粒儿塞进嘴巴。

因着深受三姑母的爱戴,女高师的女大学生们也很喜欢听话的小杨绛,常常带她去大学部打秋千,当秋千如张开翅膀的鸟儿飞向天空,她的心怦怦直跳,双手紧紧抓着粗壮的绳子,她是害怕的,只是乖巧如她,自是不会说的。

有一次,女大学生们开恳亲会,要演三天戏,她们便借杨绛演"花神"。于是,一个辫子盘起,插满花朵,还穿着贴满金花的戏服翩翩起舞的花仙子便活脱脱地现了身,惊羡旁人。

还有一次运动会,一个跳绳的女大学生让她扮演小卫星,围着自己绕圈圈,还专门为她准备了台词。小小的杨绛,便在天高地阔的运动场上,含羞带怯地绕圈跳绳,只是说台词时,太过细语轻声,惹得一位老师直说:"你说了什么话呀?谁都没听见。"

这是她的童年,琐细间包裹着不张扬的快乐,而这份快乐,与她的三姑母是分不开的。后来,杨绛回忆说:"演戏借我做"花神",运动会叫我和大学生一同表演等,准是看三姑母的面子。那时候她在学校内有威信,学生也喜欢她。我绝不信小学生里只我一个配做"花神",只我一个灵活,会钻在大学生身边围绕她跳绳。"

只是,童年的记忆不只是欢乐,有时还夹杂着点点悲伤。一九一七年五月,时任京师高等检察厅厅长的父亲,为维护民主法治的公义,把贪污巨款的交通总长许世英拘押起来,还不准保释。

这便是她的父亲,刚正不阿,连上级和民国政府有头有脸的人物为此事打来电话,他都没有妥协。只是这样"铁面无私"的模样,得罪了不少人,第二日,他便被停职审查,杨家一时间陷入了困境。

祸不单行,六月,张勋复辟,乱了北京城,也乱了人心。为了家人安危,父亲只得带家人去外国朋友家避难。那时,杨绛的两个姐姐在上海读书,正值暑假,因北京太乱便没让回来,只去了无锡老家。只是想家心切的二姐,回校没几天便得了风寒,进了医院。

母亲得了消息,很是不安。母女连心,或许她已感觉到些什么,她当即乘船去了上海。只是还是晚了,当她赶到上海的医院时,杨绛的二姐已目光涣散,直拉着母亲的手哭。

不久,母亲回了北京,只带回了大姐,杨绛再没有见到过二姐。而母亲,也因为伤心哭坏了眼睛。看着神色悲伤的一家人,只有七岁的杨绛从那时便懂事了,为二姐为母亲伤心流泪。

同类推荐
  • 绝代佳人:西施

    绝代佳人:西施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绝代佳人:西施》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绝代佳人:西施》在深入挖掘和整理绝代佳人西施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京剧大师梅兰芳

    京剧大师梅兰芳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张海新编著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为丛书之一,介绍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戏剧人生。 《京剧大师梅兰芳》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叱咤世界经济风云的金融大鳄

    叱咤世界经济风云的金融大鳄

    你想在商界纵横遨游么,你知道香奈儿时尚界传奇的创业历程么,你知道苹果之父乔布斯的经典语录么,你知道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成长经历么,你想成为下个IT界的戴安娜么,那么关注这些叱咤商界的精英们吧。
  • 胡适新论

    胡适新论

    本书是作者1987年至1995年间胡适研究的相关成果。内容涉及很多方面,从《新青年》的思想及“新青年”群体的分歧乃至分裂,到胡适本人的思想及其与各界的关联,如胡适的文化观与价值观,他在国语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他在抗战前及抗战期间的思想与活动,他与蔡元培、陈独秀、梅光迪的关系及其思想、学术与政治态度的比较,等等。其中《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一文,批评某些人以所谓“全盘反传统”来否定新文化运动是不实之词,反响很大,纠正了学界对这一重大历史阶段的认识偏差。作者认为:对胡适的认识的改变和深化,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中国社会的进步,反映出开放社会条件下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热门推荐
  • 肥婆皇后

    肥婆皇后

    “慢着!我是怎么死的?我前几天去过医院,我没有病的啊?”萧清雅往后飘了几步,她还不能死,她的妈妈还在牢里,必须经常去看妈妈才可以啊。“你是没病,不过你的阳寿以尽,走吧!”黑无常上前,不由分说的拉着她一晃,清雅感觉一阵晕乎乎的不断的向前飘去。不知道飘了多久,等停留下来后,清雅张大嘴:“阎王殿!”看着那三个大字,愣愣的念了出来。而她现在就只穿了一件白色的长袍,这感觉是像鬼魂,真的……
  • 解读《权经》

    解读《权经》

    权力是封建时代人们争夺的核心,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只有深谙权力之道,才能成为权力场上的获胜者。作为权力场上的“佼佼者”,冯道对权力的认识和体悟当有“不凡之处”;作为权力场上“奇迹”的创造者,冯道的《权经》也必有“过人之见”。 《权经》分“求权”、“争权”、“用权”、“固权”、“分权”、“夺权”、“拒权”、“让权”等八卷。作为专门研究权力的学问,它是系统而全面的,囊括了权力的方方面面、各个要点,可以说是无一遗漏;作为中国古代唯一的“权力”专著,它的权威性和深刻性又是无人能比的,毕竟冯道不是在空谈,他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他不仅是权力的“理论大师”,更是权力的“行动大师”。
  • 笔墨人寰

    笔墨人寰

    尽管收入的文章都是近20年的,也不能说作品就有多么成熟。原因在于,我一直想保持青涩的风貌。我以为作品的成熟和果实的成熟不乏同理,成熟了不是糜烂,就是坠落,惟有青涩才能永葆生机。因之,近年来我不断谋求散文的多样性,简单地说就是贴近要表现的客体对象的形和神。这等于说,写质朴的物事,用质朴的语言;写绚丽的物事,用绚丽的语言。这个愿望,说起来容易,行起来很难。难就难在,一个作家的成熟,往往是语言的成熟,成熟即风格,形成风格后基本就固定不变了。所以,大凡阅读名家的作品,不看名字也知道出自谁的手笔。我这样要求自己未免苛刻,然而,如不这样就是跻身文坛也没价值。于是,下定决心这么做了。
  • 龙的传人游三国

    龙的传人游三国

    龙越千年定三国,群雄并起百姓苦,龙领豪杰天下定,日光普照百姓福。驭风转向笑苍天,龙腾世间傲气存。多少豪杰造时世,却看今世吾顶天。
  • 浮生诗草

    浮生诗草

    竹三的诗,写得很有特色,不仅风格清朗明畅,遣句行云流水,更重要的是,这些诗,是诗人半世生涯的写照。一方面,它概括抒写了我们这一辈人的共同心路;一方面,又写出了他自己独特的经历。在这个点上说,《浮生诗草》具有一定程度的典型性意义。
  • 商业经理学习辅导

    商业经理学习辅导

    本书编写方法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原理与方法结合,传统管理与新的经验结合,目的是帮助商业经理掌握较深厚的基础知识,打下较扎实的功底。因此,本书不仅辅导应试,还是商业经理和其他商业干部的日常工具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包括各种业余大学)商业专业学生的辅助读物。
  • 丫鬟小呆养成记

    丫鬟小呆养成记

    我大义凛然:既然柳老板对你情深意重,你就从了她吧,我退出好了。砰!一张桌子被拍碎,赵夕白气的发抖:你是不是没心没肝没肺!糟!没心没肺的本质被看穿了!我赶紧谄媚道:诶呀别生气嘛,就当我刚才什么都没说!赵夕白怒道:你到底有没有原则啊!糟!没有原则的本质也被看穿了……
  • 千古一帝

    千古一帝

    九霄诸天,以无上法力建立九幽血狱,少年叶东因一滴从天而降的鲜血,不但得到旷世功法,更是获得了开启血狱之能,成为血狱之主,从此之后,带领血狱亿万囚徒,踏上一条逆天之路!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寒情王爷的鬼面医妃

    寒情王爷的鬼面医妃

    五岁之前,她只是一个单纯的小女孩五岁之后,在亲眼看到父母在自己面前被人杀害以后,她成了无血无泪的人花费了二十年时间,她报了父母的仇,然后自己也举枪自尽了醒来之后,她发现自己穿越了成了一个一动也不能动的婴儿还有一个让她震惊的消息就是她的身份一个被人陷害的一国公主但是她却并不想回去四周都是恐怖的狼叫声就在她以为自己要死的时候,她被一个怪老头抱回了一个林子后来她才知道这个老头就是江湖上赫赫有名的神医‘风老子’可是她只叫他‘疯老头’然后她开始了漫长的学习过程后来的二十年间,她最常听到老头一句话就是:“风无情,你这个死小孩怎么就这么冷血无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