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86100000014

第14章 叹时光·"时光倒流,我还是照老样"(1)

钱钟书和杨绛是幸运的、乐观的。他们没有被巨大的风雨影响到。外界雨声越是激烈,他们的心中便越是澄净。或许在这样鲜明的对比下,才能够看出渺小的人可以拥有的心的强大。钱钟书和杨绛相互扶持地活着,亦是因为,他们还有活下去的理由,生命那样宝贵,他们必须安静走完全程,哪怕这个过程,并不容易。

历史的洪流

一九四九年五月,春夏交接的时节。蝉声细微,流淌于荫荫树木间如一缕流水,顶着初露狰狞的日头,一封邀请函辗转南北,送至钱钟书家中。这是一封来自清华大学的邀请函,彼时,北平被和平解放,吴晗已被中央任命为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和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他素知钱钟书学富五车,上任之后即刻邀请钱钟书夫妇前往清华大学执教。

时光聚散,恩怨早已远成触不到的往事。对于吴晗的邀请,钱钟书欣然应允。不久后,夫妻两人携女北上,一同坐上了前往北平的火车。车窗外,人声鼎沸,行人来来往往、步履匆忙,太平里的热闹看了,也不觉得令人心烦。因为此时的喧嚣,总是带着一份隐约的欢喜,每个人的行踪,都由自己做主,没有喋喋不休的盘查,也没有诡秘危险的跟踪,所有人都成为了自己的主人,当家做主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脸庞上。

这段北上的旅途,或许使他们都回忆起了当年的情景。那时,他们都还年轻,怀着一颗闯荡的心,自由地奔向梦想的殿堂。一路上风萧萧,绿意如流水匆匆而过,掠过他们青葱的鬓角,谁可想到他们会携着手一同浪漫地老去。时光不曾辜负过他们,梦想已触及,而爱情的结晶也健康地成长着,偶尔俯身过来,在父母耳畔说一句甜蜜的悄悄话。

幸福,不过如是。

八月二十六日,一家三口抵达北平。钱钟书和杨绛重新踏入了清华大学校园。风景依旧,而昨日已成往事。他们在这里相遇,相知,相爱,又从这里走向辽阔世界,十余年后功成名就地归来。像是一个宿命的圆,这里是毋庸置疑的起点,亦是终点。在钱钟书几十年的余生里,除了后来短暂的干校之行之外,他们再也没有离开过北京。钱钟书在清华大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研究生,学以致用,这再好不过,而那时,他不过三十九岁,还未到不惑之年。

由于清华大学有规定,夫妻俩不能同时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因此杨绛只能在清华大学中兼任教授,不算正式职工,关于这点小小的不公平,杨绛也不以为意,她像她丈夫一样用一种闲淡口吻自嘲自己是散工,世间任何女子,若是有杨绛那样的豁达心胸,都是十分加分的。夫妻两人都是外文系的教授,两人一同研究学问,夫唱妇随,但杨绛有问题却轻易不会去问丈夫,因为她生怕打扰到他,所以她自食其力,自己去查字典或资料,断然想不出时才找机会问钱钟书,而丈夫的回答,不仅极快,而且头头是道,每次都令她十分崇拜。

清华大学不仅仅是两人的母校,他们的许多老同学老朋友也都在这里。当时的清华大学校长是叶企孙,文学院院长是吴晗,赵诏熊是外语系主任,都是两人的旧故,而北京城里又有沈从文、张兆和、梁思成等好友。重归这个交际圈,几乎不需要磨合与融入。钱钟书和杨绛都是不爱客套形式的人,偏生新中国百废待兴,自然有说不完的事情,作为清华大学教授,开会是寻常事,钱钟书却对此十分头痛,甚至在给友人的信中发牢骚,抱怨例会之多。

可除了开会,钱钟书对生活是知足的。虽然那时他们生活得十分清贫,远没有在国外时那样悠然自得。他们家中的客厅,连椅子都没有,只有两个竖起来的木箱子,有朋友来了,就请他们坐在木箱子上,招待他们。北方的冬天极冷,可他们也烧不起火,只能挨着冻做学问。条件是非一般的艰苦,可两人还是觉得快活、充实。生活就是需要不断地追求和努力,才不会在灯灭时分觉得空空荡荡,连做梦都不香甜。除了上课和开会之外,钱钟书和杨绛总是借着昏黄的灯火,专心致志地做研究。那时,没有计算机,没有数据硬盘,信息储存和搜索都只能依赖头脑,所幸钱钟书记忆力极好,文史领域范围内的知识,鲜少有他不知道的。

城内的朋友时常同钱钟书与杨绛联络,城外的朋友也会来探望他们,定居上海时的好友傅雷便曾来清华大学探望他们。傅雷是著名的翻译家,尤其精通法语,吴晗得知傅雷将要来清华大学,很是心动,打算将他留在清华大学任教,然而傅雷对教授法语毫无兴趣,反而愿意成为美术评论的教授,然而当时清华大学并没有开设这门课,无奈之下,吴晗只好放人回上海。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央宣传部打算将《毛泽东选集》翻译成英文,为此,中宣部特意成立了一个英文编译委员会,至于人员组成,英文讲得炉火纯青的钱钟书自然名列其中。然而,对于这桩差事,钱钟书心知肚明,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专心学问,却并不是书呆子,自然明白政治的危险性。他甚至同杨绛说,这桩差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要能平平淡淡地过去就好。他心里再不愿意,却也无法将此回绝,在他答应前往工作的那天,在外交部工作的清华大学同学乔冠华特意赶来祝贺。虽然受到了隆重的欢迎,可钱钟书的心里,却是沉甸甸的。

钱钟书离开之后,家中只剩下杨绛一人。当时,阿圆已经在城里的寄宿学校读书,除了节假日很少回来。杨绛牵挂着丈夫和女儿,便养了许多猫,来排解寂寞。其中有一只叫作花花儿的小猫,很是得钱氏夫妇的钟爱,杨绛曾为了这只小猫特意写了一篇《花花儿》,就连钱钟书也给这小猫写过诗。这样的殊荣,就算是人,天底下都没有几个,可以说,这当真是天下最幸运的小猫了。

社会秩序的新建,必然有人无法适应,但是在历史的洪流之下,个体的悲欢忧惧是渺小的沧海一粟,任是谁都无法违背历史逆流而上,因此,人们只能调整自己,去适应和迎接新生的挑战。

在一片"红流"中白了发

人,究竟有多渺小呢?在茫茫的宇宙里,在浩瀚的尘世里,在望不到尽头的人海里,人是多么轻微的存在啊。宛如一颗沙砾,宛如一片轻鸿,宛如一缕烟雾,仿佛一瞬间就能够消散得无影无踪。这样轻微渺小的存在,或许只要历史一根手指头,就可以将它碾碎成粉末。在漫长的历史中,有太多太多这样的小人物,浩荡的云烟,由他们的笑容和眼泪组成,最后他们却被历史伤害或遗忘,像无心丢弃的玩偶,多年后都不再提及。

幸而,钱钟书和杨绛是幸运的、乐观的。他们没有被巨大的风雨影响到。外界雨声越是激烈,他们的心中便越是澄净。或许在这样鲜明的对比下,才能够看出渺小的人可以拥有的心的强大。

一九五二年,清华大学各院系响应国家政策,对各院系进行了调整。当时,国家提倡经济发展,对理工科也就相应重视,文科相对而言有所忽视。而钱钟书夫妇都是外文系的教授,如此一来,未免有些"多余",加之外国文学在中国一向是不被重视的,于是他们便退出了外文研究所。对于这样的命运,他们并无怨言,国家的方针政策,不是一人一言就可以改变的,他们唯有顺应历史的发展。但那时,他们并未想到,这只是一个开始。

《毛泽东选集》出版之后,政府开始对知识分子进行改造。早在一九五一年的九月,周恩来总理便在京津高校教师学习会上,做了一份《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知识分子被要求站在人民立场上,认真学习,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让自己成为文化战线上的革命战士。

在当时,这场运动是受到不少知识分子的欢迎的。他们真心地热爱着这个国家,认为自己确实应该受到革命的洗礼,应该让革命的红色热流洗涤自己的灵魂。时间日久,他们终于发现,当初的炽热其实有些偏激,他们应该用更加平和公正的态度去看待这一切,包括后来对这场运动的评价。不是对错的分别,在那个年代,当人心被高高激荡,思想和领悟都并不是在平静状态下产生的,他们只是追随着心的方向,去思考,去奔跑,等到停下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跑到无人的旷野。

在红色激流的席卷下,清华大学也失去了往日的宁静。它被改名为工科大学,文科部分被并入北京大学。钱钟书夫妇则被派往新成立的文学研究所,隶属北京大学。这个文学研究所的所长是著名的作家郑振铎先生,他还兼任古代文学研究组组长,或许是出于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他十分赏识钱钟书,甚至将钱钟书从外国文学研究组调到了古典文学研究组,自此之后,钱钟书再也没有回到外国文学研究组中去进行过他的工作。

气氛日益紧张,一向醉心学问的钱钟书也感受到了这种凝重的气氛。他虽然不参与政治,但他熟读历史,对于历史的演变,他本能地发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东西。于是,他变得小心翼翼,拿出十二分精神来,应付可能会发生的事情。但是,再小心谨慎,也难以逃避被"批斗"的命运。那是一个人人自危的年代,夫妻、父子、师生,所有的道德关系都被打乱,群情激奋的红卫兵们打着"革命"的旗号,在这片沉重的土地上到处横行。那时,批判是唯一的主题。

作为国内知名的学者,钱钟书夫妇自然无法避开这个主题。一日,也就是一九六六年的八月九日,杨绛下班回来,半分苦涩半分调侃地对钱钟书说,今天她被揪出来了,他那里又怎样了呢?钱钟书平静地回答,现在还没有,但或许也快了。他心里有那么一点预知,当身边的人们都被批斗过,被安上所谓的罪名,那么凭什么他钱钟书,就会被命运眷顾,得以逃脱呢?他像是迎接宿命一样,迎接这场批斗,不急不躁,不怒不悲。

那一日很快到来了。他很平静,仿佛被安上罪名,拉出来在众人面前示众的那个人不是自己。他像是在看一场闹剧,剧本是黑色幽默的主题,导演是一群迷失了心灵的年轻人,观众是不敢抬头不敢出声的中国人,而主演,就是他。在这场闹剧里,他被安上了"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的罪名,戴着纸帽子和名牌,接受无产阶级的批斗。而妻子杨绛的罪名则是"资产阶级学者"。其实这个罪名,说来可笑,几乎也是对夫妻俩的一个肯定,一位是学术权威,一位是学者,只不过前面带了资产阶级的字样,就必须被打倒。

他们都不用再去上班,接受改造是他们唯一的工作。有一次,钱钟书被剃了个十字头。这种头型十分可笑,顾名思义,就是头发被剃成了十字。一向乐观的钱钟书对此倒是有点发愁,这种发型出去实在是没法见人。还好杨绛下班回来之后,帮他把所有头发剃掉,虽然成了个"和尚",好歹还能继续接受"改造"。糟糕的事情当然还不只这个,那段时间,钱钟书的背上经常会被沾上唾沫、鼻涕等脏东西,杨绛的头发也被剪掉,各种奇形怪状的事情层出不穷,仿佛所有的人,都像是在一夕之间疯狂了一样。

钱钟书被剪了个十字头,杨绛则被剃成了阴阳头,当时被打倒的女性知识分子大多遭到了这种待遇,头发一半被剃光。可是杨绛总不能像钱钟书一样当个"和尚",看到这种情况,一向冷静的钱钟书终于无法冷静了,他像是困兽一样,不断地问妻子,到底该怎么办。这个世界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究竟还要多久,它才会恢复原来的模样。

她柔声安抚他,终有一日,总会有那么一天的。看着自己糟糕的发型,她终于想出了个办法,做了一顶假发,出门时总算能遮掩一二。但条件有限,假发做得并不好,走在外面时经常有小孩子跑过来拽头发,无奈之下,杨绛只好买了一顶帽子来戴。可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她只好减少了出门的次数,就连买菜也让钱钟书代劳了。

但这并不是终点。红卫兵们甚至打算给钱钟书安上"轻蔑毛泽东著作"这样的罪名,只因为他曾翻译过《毛泽东选集》。这是钱钟书最为担心的事情,早在他接受这个任务时便心存隐忧,没想到这个担忧竟然成了事实。如果这个罪名被落实,那就不是游街剃头示众这样屈辱却不伤及性命的事情了,等待他的命运将会变得更加黑暗。为了自救,他们写了份小字报,交给有关人员,希望事情的真相被调查清楚。在两人的协力合作下,钱钟书才算是逃过了此劫,但杨绛却因此遭受了牵连,被拉出去游街示众了。

这个世界如此混乱,黑白颠倒,是非不分。人们不晓得这样的日子究竟何时才是尽头。有许多人看不到曙光,苦难消磨了最后的心志,为了保住最后的气节和自尊,他们选择了自我了断,在茫茫的黑夜里,了结了一切希望。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钱钟书夫妇身边就有不少同事、朋友,不堪忍受屈辱,毅然结束了生命。杨绛最害怕钱钟书也这样想不开,虽然事情这样糟糕,可只要人还活着,一切都还有希望。人生最害怕的事情不是身陷绝境,而是黎明即将到来,生命却已经终止。

俗语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人还活着,就不怕看不见明天的阳光。关于这一点,他们就做得非常好。每当心里有所郁结,他们并不是将惆怅困在心里,渐渐堆积,最后难以遏制。他们总是将黑暗的情绪讲出来,彼此安慰劝解,鼓励对方绝对不能轻言放弃。正是因为黑夜里还能够彼此取暖,他们终究没有走上绝路。他们像是对方人生道路上的一盏灯,光芒不够明亮,却可以温暖心头,照亮脚底的道路。

在这场风暴中,为了自保,有太多父子断绝了关系,夫妻离开了对方,朋友划清了界限,甚至是互相揭发彼此。人性的真伪在历史这面镜子之前原形毕露。而钱钟书和杨绛,却始终没有松开彼此的手。不管多么艰难,多么痛苦,他们都守护在彼此的身侧,不曾离去。如果说他们之前的爱情像是一场童话,那么此刻,还有什么童话可以如此壮丽坚贞,生死不渝地握紧双手。经历了这场非难,他们是不幸的,可他们亦是幸运的,因为这场风雨让他们的灵魂更加紧密、完整与自由。

五七干校

同类推荐
  • 林徽因画传

    林徽因画传

    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福建闽侯人。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新月派女诗人,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 画坛大隐李琼久

    画坛大隐李琼久

    中国画史自隋、唐至宋、元,历代大师巨擘辈出,到明、清却每况愈下。二十世纪以来,人们在批判自审中,苦苦探索、寻找出路,创新浪潮袭来,终于为中国画的复兴带来历史机遇,但“穷途末路论”、“笔墨等于零论”等的出炉,又似乎宣告了中国画百年改革的失败。然而请记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个单薄而巨大的身影从蜀地走来,以他的奇才演绎的峨眉神话,一夜间震动了巴山蜀水,尔后名震京师,享誉大江南北,以他的杰出才华表明了中国画生生不息,与时俱新,可以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这样一个事实,像一块磁铁般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 金岗山麓的追忆

    金岗山麓的追忆

    经过一年多的征稿、搜集、访谈和整理,将文化部丹江“五七”干校部分文化名人的访谈等汇编成册。
  • 卡帕传

    卡帕传

    英国是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奠定了世界近现代的行为规则。不仅四大文明古国都有大英帝国灵机一动划分出的奇怪疆界,孕育的年轻国家,就连如今横行世界的英语语法,交往规则也大多出自大英帝国之手。现在好多人都批评美国世界警察,其实英国才是给警察制订法规布置任务的幕后人物。
  • 伟大导师:列宁(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伟大导师:列宁(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热门推荐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开国功臣:徐达

    开国功臣:徐达

    徐达(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人。他出生于一个世代种田的农民家庭,小时曾和朱元璋一起放过牛。元朝末年,他目睹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慨然有“济世之志”。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在郭子兴起义军中当小军官的朱元璋回乡招兵,他“仗剑往从”,从此开始了戎马倥偬的军事生涯。《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开国功臣:徐达》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明朝开国元勋郭子仪传奇的一生。
  • 最美的情郎最美的诗

    最美的情郎最美的诗

    他是西藏活佛,是雪域最大的王,却生性喜好游乐,放荡不羁,他用25岁短暂的一生给高原大地留下了一道永不消褪的彩虹。多年以后,人们忘记了他的达赖身份,因为他的情诗已经在很多人口中交相传诵。他就是藏地诗佛——仓央嘉措。命运让他有了一个特定的身份,让他不能够参与人间情爱,只能远观。可偏偏他又是个多情少年,他只能选择叛逆和逃避。虽然他的爱情最终指向的是幻灭,但他一直在无奈中苦苦挣扎,在世俗的偏见中煎熬并反抗。多少年后,那种饱含着诗人无限深情的歌吟才传遍了四野。
  • 万寿寺

    万寿寺

    王小波的作品一直盛行不衰,王小波的小说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创造出属于他的美,这美就像一束强光,刺穿了时间的阻隔,启迪了一代又一代刚刚开始识字读书的青年的心灵。其次,这个现象也表明,王小波批评的对象有些还活得好好的。而到今天,这些话语、这些思想仍是我们的社会所需要的。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世界经典历史故事(中册)

    世界经典历史故事(中册)

    怎样快捷地了解世界,首先我们要从了解世界历史入手。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从地球上有了人类那时起,人类的第一个活动便是生产活动,而且从未间断过。人类文明的演进,社会的发展,只能在生产力进步的基础上实现。旧石器时代使得氏族社会形成,金石并用时代又促成氏族社会解体,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在自然经济状态下,只可能有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却孕育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器时代和信息时代将人类社会的进展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这是二、三百万年来人类文明进程所确凿的事实。《世界经典历史故事》大体上是按照这个线索来编写的。
  • 道陵尸经

    道陵尸经

    一桩离奇案件,牵出一个已经失踪半年之人一朱慈烨:当荷心看见朱慈烨时,他已是半人半尸,极难治愈:为了帮其清除体内的“七阴尸毒”,荷心与沈珂雪等人勇闯将军墓,决命燹嘏滩,险渡澜沧江,巧离普陀岛,最后到得西湖之下的水晶龙宫,与“鬼影黑藤”、恶蛟、尸人等凶残之物展开殊死搏斗:然而主谋之人术法高强,荷心一行佛、道、术、蛊联手皆不是其对手:正当众人步步后退,性命堪忧之际,神秘莫测的水晶龙宫,突然来了位极其神秘的人物:此人是敌是友?众人能否化险为夷?这一连串险恶用心的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阴谋?面对灭族之恨和复国大业,南明后人朱慈烨又将何去何从?
  • 漫步在武侠世界

    漫步在武侠世界

    我见过小龙女的痴,也听过赤练仙子在耳边轻吟情为何物。我曾与仪琳一起叩首求过佛,也与教主在黑木崖绣过花。我从赵敏手中夺过倚天剑,却也见过周芷若的情与泪。我吃过商秀珣亲自下厨做的食物,与师妃暄论过道,也与婠婠在那月前一起赤脚而舞。……我是谁?一名游走在武侠世界与都市的旅者而已,猖狂而来,却也该纵歌而去。书群一173195143(已满),书裙二54055741欢迎大家入裙!新书《系统评测家》已发,请大家支持!
  • 大决战:辽沈战役

    大决战:辽沈战役

    反映的是解放战争的主体——三大战役中的辽沈战役情况。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在北平至沈阳的铁路线,即北宁线上打响,首要目标是切断国民党向东北地区运送军队和武器弹药的运输线,形成我东北野战军对国民党军队关门打狗的局面。结束的时间以1948年11月1日我东北野战军进驻沈阳为标志。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自南昌起义诞生以来所打的第一次大战役。它打出了规模,打出了威风,打出了信心,打出了经验,打出了为以后的两大战役服务的重要基地。该次战役,不仅战胜了国民党军队陆海空三军的协同作战,消灭了当时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中的两大主力共47万军队,解放了整个东北,使得全中国战场上国共双方的军力对比发生了决定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