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对方特点才能瞬间办成事
求人办事前,一定要对办事对象的身份地位、性格爱好和心理作客观深入的了解。求人办事时,要想达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根据对方特点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把握分寸,才能把事情办好。
16.求人办事就要因人而异
求人办事之前,一定要对办事对象的情况作客观的了解,根据各种人的身份地位、性格爱好和其心理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并把握分寸,才能把事情办好。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知识渊博,门下的弟子众多,但是孔子教育这些弟子从来都不搞一刀切,而是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个性的弟子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
有一次,弟子子路问孔子:“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对吗?”
孔子说:“对,就应该这样。”
过了两天,另外一个弟子冉有又问孔子同样的问题,可孔子却说:“只需要考虑两遍就可以,不用三思。”
针对同一个问题,孔子却有两种不同的回答,人们很不能理解,于是就问孔子:“同样的问题,两个不同的弟子,为什么您给出的答案却不一样呢?”
孔子说:“我是按照他们两个人的性格特点作答的。子路为人鲁莽,不喜欢思考,所以我告诉他做事要三思而后行,以免他没有考虑成熟而在仓促之间作出决定;冉有生性优柔寡断,对于一些事情往往是前思后想却难以作出决定,所以我告诉他考虑两次就行了,没必要考虑三次,用意在于鼓励他大胆尝试。”
人们恍然大悟,纷纷称赞孔子教育方法得当。
教育要因材施教,求人办事的时候也要因人而异。如果对方重感情多于理智,那就以情动人;如果对方是谨慎有条理,那么自然就应该同他说理。
在做事的时候因人而异,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方法的事例有很多,隋朝的徐文远也是这方面的典范。
徐文远祖上本为南朝贵族,因为战乱,幼年时跟父亲一同被抓到长安。当时生活十分艰苦,经常是食不果腹,可徐文远没有因此而自暴自弃,反而勤奋好学,诵读经书,成为著名的学者,并开馆授徒。隋末唐初的一些风云人物,如杨玄感、王世充、李密等,都曾经在他门下学习过。
隋朝末年,洛阳一带因为战争而民不聊生,徐文远的生活也很艰难,不得不外出谋生,被昔日的学生、瓦岗军领袖李密碰上。李密便把徐文远请进了自己的军队里,好生招待,尊敬有加,并请求徐文远留在军队中为他出谋划策。
徐文远没有立即答应李密的要求,而是给李密讲了一番大道理,意思是说要自己帮他可以,但是李密必须有忠义之心,心怀天下,不可胡作非为,祸乱百姓。李密一一答应后,徐文远才在李密的军营中留了下来。
后来李密行动失败,徐文远又归顺了自己的另外一个学生——驻守洛阳的王世充。王世充见老师归顺于他十分高兴,赐给他锦衣玉食。同样是昔日的学生,徐文远对王世充的态度却十分谦恭,每次见到都对他行君臣之礼,丝毫不敢怠慢。
有人知道了这件事情以后很是诧异,就问他:“听说您对李密非常不客气,并坦然地接受他的尊敬,可是对王世充怎么会如此恭敬呢?他们二人同样都是您的学生啊!”
徐文远说:“李密是个正人君子,所以我用狂傲的方式对他说话,对他态度不客气,他也能够接受。王世充却不同,他是一个阴险狡诈之人,不用说我只是他的一个老师,为了自己的利益,就是他的亲朋好友都有可能被他杀害,所以对他说话、行事我必须小心谨慎才行。同一件事情,面对的人品性不同,自然应该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难道不是这样吗?”
后来徐文远投降了唐朝,也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
待人如此,求人办事也是这样,面对不同类型的人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所谓因人而异就是这个道理。
《三国演义》中,马超率兵攻打葭萌关的时候,诸葛亮私下对刘备说:“只有张飞、赵云二位将军,方可对敌马超。”这时,张飞听说马超前来攻关,主动请求出战。诸葛亮佯装没听见,对刘备说:“马超智勇双全,无人可敌,除非往荆州唤云长来,方能对敌。”
张飞说:“军师为什么小瞧我!我曾单独抗拒曹操百万大军,难道还怕马超这个匹夫!”
诸葛亮说:“马超英勇无比,天下的人都知道,他渭桥六战,把曹操杀得割须弃袍,差一点丧命,绝非等闲之辈,就是云长来也未必能战胜他。”
张飞说:“我今天就去,如战胜不了马超,甘愿受罚!”
诸葛亮看作用起到了,便顺水推舟地说:“既然你肯立军令状,便可以为先锋!”
性格有时会影响做事的效果。诸葛亮针对张飞脾气暴躁的性格,常常采用“激将法”。每当遇到重要战事,先说他担当不了此任,或说怕他贪杯误事,激他立下军令状,增强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他的斗志和勇气,扫除他的轻敌思想。
我们在办事时,虽然被求者的情况有种种不同,如对方的兴趣、爱好、长处、弱点、情绪、思想观念等,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内容,但身份与性格无论如何是很重要的“情况”,不得不优先注意。因此,我们在求人办事之前,一定要对办事对象的情况作客观的了解。
17.因人制宜巧妙把事办成
宋朝知益州的张咏,听说寇准当上了宰相,对其部下说:“寇准奇才,惜学术不足尔。”这句话一语中的。张咏与寇准是多年的至交,他很想找个机会劝劝老朋友多读些书。
因为身为宰相,关系到天下的兴衰,理应学问更多些。恰巧时隔不久,寇准因事来到陕西,刚刚卸任的张咏也从成都来到这里。老友相会,格外高兴,寇准设宴款待。在郊外送别临分手时,寇准问张咏:“何以教准?”张咏对此早有所考虑,正想趁机劝寇公多读书。可是又一琢磨,寇准已是堂堂的宰相,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怎么好直截了当地说他没学问呢?张咏略微沉吟了一下,慢条斯理地说了一句:“《霍光传》不可不读。”当时寇准弄不明白张咏这话是什么意思,可是老友不愿就此多说一句,言讫而别。回到相府,寇准赶紧找出《汉书·霍光传》,他从头仔细阅读,当他读到“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时,恍然大悟,自言自语地说:“此张公谓我矣!”(这大概就是张咏要对我说的话啊!)是啊,当年霍光任过大司马、大将军要职,地位相当于宋朝的宰相,他辅佐汉朝立有大功,但是居功自傲,不好学习,不明事理。这与寇准有某些相似之处。因此寇准读了《霍光传》,很快明白了张咏的用意,感到从中受益匪浅。
寇准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为人刚毅正直,思维敏捷,张咏赞许他为当世“奇才”。所谓“学术不足”,是指寇准不大注重学习,知识面不宽,这就会极大地限制寇准才能的发挥,因此,张咏劝寇准多读书加深学问的意思既客观又中肯。然而,说得太直,对于刚刚当上宰相的寇准来说,有失颜面,而且传出去还影响其形象。张咏知道寇准是个聪明人,给了一句“《霍光传》不可不读”的赠言让其自悟,何等婉转曲折,而“不学亡术”这个连常人都难以接受的批评,通过教读《霍光传》的委婉方式,使当朝宰相也愉快地接受了。“借它书上言,传我心中事”,张公辞令,高雅至极。
聪明人都是懂得看对方的身份、地位来办事的,这也是自己办事能力与个人修养的体现。
人各有其情,各有其性。有的人刚愎自用,你用激将法,才能使他把事办好;有的人脾气暴躁,讨厌喋喋不休地长篇说理,跟他说话办事就不宜拐弯抹角。所以,与人办事,一定要弄清这个人的性格,依据他的性格,投其所好或投其所恶,才会对办事有好处。
春秋时期,齐国有田开疆、古冶子、公孙接三勇士,很得国王齐景公宠爱。三人结义为兄弟,自诩“齐国三杰”。
他们挟功恃宠,横行霸道,目中无人,甚至在齐王面前也“你我”相称。乱臣陈无宇、梁邱据等乘机收买他们,阴谋夺取政权。
相国晏婴眼见这股恶势力逐渐扩大,危害国政,暗暗担忧。他明白奸党的主力在于武力,三勇士就是王牌,屡次想把三人干掉,但他们正得宠,如果直接行动,齐王肯定不依从,反而会弄巧成拙。
有一天,邻邦的国王鲁昭公带了司礼的臣子叔孙来访问,谒见齐景公。景公立即设宴款待,也叫相国晏婴司礼;文武官员全体列席,以壮威仪;三勇士也奉陪,威武十足,摆出不可一世的骄态。
酒过三巡,晏婴上前奏请,说:“眼下御园里的金桃熟了,难得有此盛会,可否摘来宴客?”
景公即派掌园官去摘取,晏婴却说:“金桃是难得的仙果,必要我亲自去监摘,这才显得庄重。”
金桃摘回,装在盘子里,每个有碗口般大,香浓红艳,清芳可人。景公问:“只有这么几个吗?”
晏婴答:“树上还有三四个未成熟,只可摘6个!”
两位大王各拿一个吃,佳美可口,互相赞赏。景公乘兴对叔孙说:“这仙桃是难得之物,叔孙大夫贤名远播,有功于邦交,赏你一个吧!”
叔孙跪下答:“我哪里及得上贵国晏相国呢,仙桃应该给他才对!”
景公便说:“既然你们相让,就各赏一个!”
盘里只剩下两个金桃,晏婴复请示景公,传谕两旁文武官员,让各人自报功绩,功高者得食此桃。
勇士公孙接挺身而出,说:“从前我跟主公在桐山打猎,亲手打死一只吊睛白额虎。解主公围的,这功劳大不大呢?”
晏婴说:“擎天保驾之功,应该受赐!”
公孙接很快把金桃咽下肚里去,傲眼左右。古冶子不服,站起来说:“虎有什么了不起,我在黄河的惊涛骇浪中,浮沉九里,斩骄龟之头,救主上性命,你看这功劳怎样?”
景公说:“真是难得,若非将军,一船人都要溺死!把金桃和酒赐给他。”可是,另一位勇士田开疆却说:“本人曾奉命去攻打徐国,俘虏500多人,逼徐国纳款投降,威震邻邦,使他们上表朝贡,为国家奠定盟主地位。这算不算功劳?该不该受赐?”
晏婴立刻回奏景公说:“田将军的功劳,确比公孙接和古冶子两位将军大10倍,但可惜金桃已赐完了,可否先赐一杯酒,待金桃熟时再补?”
景公安慰田开疆说:“田将军!你的功劳最大,可惜你说得太迟。”田开疆再也听不下去,按剑大嚷:“斩龟打虎,有什么了不起?我为国家跋涉千里,血战功成,反受冷落,在两国君臣面前受辱,为人耻笑,还有什么颜面立于朝廷上?”拔剑自刎而死。
公孙接大吃一惊,亦拔剑而出,说:“我们功小而得到赏赐,田将军功大,反而吃不着金桃,于情于理,绝对说不过去!”手起剑落,也自杀了。古冶子跳出来,激动得几乎发狂地说:“我们三人是结拜兄弟,誓同生死,今两人已亡,我又岂可独生?”
话刚说完,人头已经落地,景公想制止也来不及了。齐国三位武士,无论打虎斩龟,还是攻城略地,确实称得上勇敢,但只是匹夫之勇。两个桃杀了三个勇士。晏婴就是抓住了他们不能忍耐自己骄悍之勇的性格,而达到自己目的的。
18.用兴趣牵牢被求者鼻子
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什么事儿有兴趣或认为什么事儿有满意的回报,就会乐于对什么事儿投入感情,投入精力甚至投入金钱。求人办事时要求我们设法引起对方对这件事儿的兴趣,或者设法让对方感觉到办完这件事儿后会得到自己感兴趣的利益。
具体可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1)用兴趣牵着对方的鼻子走。利用那些新颖的东西,与对方的经验接近,引起对方强烈的注意和好奇心,使其常常情不自禁、穷追不舍地要弄个明白,不由自主地跟你“黏”在一起,再进一步。
有一天,一个推销员在温斯波罗市兜售一种炊具。他敲了公园巡逻员比尔先生家的门,他的妻子开门请推销员进去。比尔太太说:“我的先生和隔壁的乔治先生正在后院,不过,我和乔治太太愿意看看你的炊具。”推销员说:“请你们的丈夫也到屋子里来吧!我保证,他们也会喜欢我推销的产品的。”
于是,两位太太把各自的丈夫也请进来了。推销员做了一次极其认真的烹调表演。推销员用他推销的那套炊具做了一道菜,然后又用比尔太太家的炊具以同样的方法做了同样一道菜。推销员的表演和菜的色、香、味之差给两对夫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男人们显然装出一副毫无兴趣的样子。
一般的推销员,当看到两位主妇有买的意思,一定会趁热打铁,努力鼓动她们去买。如果那样,还真不一定能将产品推销出去,因为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人们往往觉得它没有什么珍贵,而对于得不到的才认为是好东西。聪明的推销员深知人们的心理,他决定用“欲擒故纵”的推销术。烹调表演结束后,他洗净炊具,将其包装起来,放回到样品盒里,他对两对夫妇说:“嗯,多谢你们让我做了这次表演。我也希望能够在今天向你们提供炊具,但我今天只带了样品,你们以后再买它吧。”说着,推销员故意起身,准备离去。这时,两位丈夫对那套炊具立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都站了起来,想要知道究竟什么时候才能买到这种炊具。
比尔先生说:“现在能向你购买吗?我现在确实有点喜欢那套炊具了。”
乔治先生也说道:“是啊,你现在能提供货品吗?”
推销员真诚地说:“两位先生,实在抱歉,我今天确实只带了样品,而且到底什么时候发货,我也无法知道确切的日期。不过请你们放心,等到可以发货时,我一定会记得你们的要求。”
比尔先生坚持说:“也许你会把我们忘了,谁知道啊?”
这时,推销员感到时机已到,他便自然而然地提到了订货事宜。他说:“噢,也许……为保险起见,如果你们愿意买,就先交付一些订金吧,一旦发货就给你们送来。因为这可能要等待一个月,甚至可能要两个月。”
人们对于未知的事情总是很感兴趣,所以在求人办事的过程中,如果能充分利用人心的这一特点,那么一些困难的事情可能会变得简单一些。
当我们很谨慎地根据他人的经验、兴趣,而设法接近他人时,除了拿出“新颖”的东西之外,还得掺和着一些别人“熟悉”的成分。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不但要引起他人的注意,还必须把握住他人的注意力而使他人折服。
(2)吊人胃口,让对方感觉到希望的牵引。人们对待事物,总是持有越朦胧越想弄清楚的心理。有时越把谜面说得扑朔迷离,人们就越想寻求真正的谜底。在处理某些事情的时候,如果能恰当地吊起他人的胃口,事情可能会处理得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