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和尚不明白师父的意旨,径自坐在门前,半天纳闷不语。很快,天色暗了下来,雾气笼罩了四周的山冈,树林、小溪、小鸟也渐渐变得不明朗起来。
这时,师父在寺内朗声叫他的名字,小和尚进去后,师父问:“外边怎么样了呢?”
慧能答:“全黑了。”
“还有什么吗?”
“什么也没了。”慧能又回答说。
“不,外边还有清风、绿草、鲜花、小鸟,一切都还在。”
慧能顿悟,明白了师父的苦心,这些天笼罩在心头的阴霾一扫而空。
快乐与美丽一直都存在于我们的内心之中,只是被悲观的雾遮掩起来暂时不能看到而已。那为什么不用乐观的阳光驱散浓重的雾气,重见美丽?这就是幸福的真谛。
快乐和痛苦其实就在人们的一念之差,只是不同的选择而已,是由人们的心态所决定的。有快乐的思想,就会有快乐的心情;有痛苦的思想,就会有痛苦的心情。对待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态,就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
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有的时候要学会放弃那些渴望不可及的目标,你就会感觉到幸福是一种平淡的生活。人生要有所获得,就不要让太多的诱惑迷惑我们的心,要学会简化自己的人生行囊,要学会经常地放弃一些无所谓的东西,轻装前行,幸福就会在不远的地方等着我们。
幸福有时就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们不能苛求环境的改变,而是要学会适应不同的环境,要及时调整不能适应环境的那种心态,人有时要顺应命运的潮流,随时随俗,才能抓住幸福的机会。想得开,放得下,放弃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失去的也不一定是最完美的,与你形影不离的才是最适合你的。面对幸福的选择,就是学会随遇而安的心态,把功名利禄看淡,远离红尘梦幻,脚踏实地,抓住怀中拥有的。
心灵寄语:
人生要学会换位思考,幸福有时就是一种痛。肉体的痛,能够证明你生命的存在;心灵的痛,能够证明你生命的价值;身心的痛,会不停地激励你生命的奋进,将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诠释我们生命中永恒的灵魂,让我们从痛楚中寻找一份喜悦,在困境中发现一份激情。只要我们的心灵永远充满理想,就实现生命自我价值的意义,幸福自然会伴随在我们的身边。
控制自己的欲望
怀有一颗知足的心,就会发现处处皆美景,人人是佛祖。“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却病方。”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懂得去发现美丽和善良。这才是快乐的真谛!
有一个人跑去向如来佛诉苦,这个地球给他住起来还不够舒服,他说他要住在一个有珍珠门的天国。
如来佛起初指着天上的月亮给他看,问他说,那不是一个好玩的玩具吗?他摇一摇头。他说他不愿看月亮。接着,如来佛指着那些遥远的青山,问他,那些轮廓不是很美丽吗?他说那些东西很平凡。后来,如来佛指着兰花和三色堇的花瓣给他看,叫他用手指去抚摩那些柔润的花瓣,问他道:“那色泽不是很美妙吗?”
那个人说:“不。”
具有无限耐性的如来佛带他到一个水族馆去,指着那些鱼的颜色和形状给他看。可是,那个人说他对此不感兴趣。
如来佛后来带他到一棵多荫的树木下面,一阵凉风向他吹来,如来佛问他道:“你不能感到个中的乐趣吗?”那个人却说:“我觉得那没有什么意思。”
接着,如来佛带他到山上一个湖边,指给他看水的光辉、石头的宁静,和湖泊中的美丽倒影,给他听大风吹过松树的声音。可是那个人说,他还是不感到兴奋。
如来佛以为眼前这个生物的性情不很柔和,需要比较兴奋的景色,所以,便带他到喜马拉雅山顶,到长江三峡,到那些有钟乳石和石笋的山洞,到那时喷时息的火山口,到那有沙冈和仙人掌的沙漠,到长白山的雪地,到黄山上的花岗石峰,问他:“上天难道没有尽力把这个行星弄得很美丽吗?”可是那个人还是在吵着要求一个有珍珠门的天国,并说:“这个地球给我住起来还不够舒服。”
如来佛说:“你真是狂妄不逊、贪心不足啊!这么美丽的地球给你住起来还不够舒服。那么,我要把你送到地狱里去,在那里你将看不到浮动的云和开花的树,也听不到潺潺的流水,你得永远住在那里,直到你完结了你的一生。”
这个人显然是很难满足的。即使得到了那珍珠门,不久后,他也一定会感到相当厌倦,到那时候,他仍然会不开心的。
古人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都是欲望惹的祸。人的追求是无止境的,问题是看追求什么。若是追求获得更多的知识,追求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就是一种崇高的追求;追求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追求有一份安稳的工作,也是人之常情;若是一味地追求名利、地位、女色,则就十分危险了。所谓欲壑难填,一旦陷入金钱、权力、美色追逐的旋涡,就很难自拔。
人的欲望是多方面的,是多层次的,我们提倡尽可能地满足正当的、高层次的欲望追求,以期不断完善自我。欲望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要使欲望朝着有利于自我发展的轨迹运行,就必须每时每刻以高尚的伦理标准要求自己,以健康的生活方式规范自己。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大凡都是利弊参半的东西,就看人怎样去适应它、利用它。人的天性总是在天使与魔鬼之间游荡,只有理性的光芒才能驾驭它。
心灵寄语:
一个被欲望控制的人即使得到一切他想要的东西,他仍然不会快乐,还会心生更多的贪念,折磨得他更加痛苦。一个人想要看到触目之处的美,感受生命的乐趣,唯有控制自己的欲望,放下贪婪,才能获得心灵的平静,才有笑看世间的心情。
苦乐在于自己的感觉
一位疲惫的诗人去旅行,出发没多久,他就听到路边传来一阵悠扬的歌声。
那是一个快乐男人的声音。
他的歌声实在太快乐了,像秋日的晴空一样明朗,如夏日的泉水一样甘甜,任何人听到这样的歌声,都会被歌声感染,让快乐把自己紧紧地包裹起来。
诗人驻足聆听。
歌声停了下来。一个男人走了出来,他的微笑甚至比他本人出来得更早。
诗人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笑得这样灿烂,只有一个从来没有经历过任何艰难困苦的人,才能笑得这样灿烂,这样纯洁。.
诗人上前问候:“你好,先生,从你的笑容就可以看得出来,你是一个与生俱来的乐天派,你的生命一尘不染,你既没有尝过风霜的侵袭,更没有受过失败的打击,烦恼和忧愁也没有叩过你的家门……”
男人摇摇头:“不,你错了,其实就在今天早晨,我还丢了一匹马呢,那是我唯一的一匹马。”
“最心爱的马都丢了,你还能唱得出来?”
“我当然要唱了,我已经失去了一匹好马,如果再失去一份好心情,我岂不是要蒙受双重的损失吗?”
快乐与否只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无论遇到何种不幸,不幸本身已经是一种损失,何必又因此再失去快乐。
有一位学僧向慈受禅师请教“道”的真谛,跟禅师进行了下面的对话:
“禅师,禅者悟道时,能把所悟之道的境界及感受之类东西表达出来吗?”
“既然是悟出来的道,就好比虚空里捉出来的风,是说不出来其中的奥妙的。”
“禅师能形象地说明一下悟道又说不出来的情形到底是什么样子吗?”
“就像哑巴吃蜜一样。”
“禅者没有悟道的时候,善于言词,讲得头头是道,他说的话算不算禅语呢?”
“既然还没悟道,怎么能算禅语,不过是鹦鹉学舌罢了。”
“哑巴吃蜜跟鹦鹉学舌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哑巴吃蜜是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鹦鹉学舌是不知,如小儿学话,不解其意。”
谈话及此,聪明的学僧突然发问道:“照这么说,那禅师现在知还是不知呢?”
慈受哈哈大笑道:“我现在犹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又好像鹦鹉学舌,讲得非常像。你倒是说说,我究竟是知呢,还是不知呢?”
学僧言下拜服,连连道谢说:“多谢禅师指点迷津,弟子感激不尽!”
森林比丘说:“人的感觉就像一条蛇,蛇头是痛苦,蛇尾是快乐。”所以人们往往总想去抓住蛇尾,可是在去抓蛇尾的时候,蛇头反过来会咬你。人只要有一颗纯真之心,不管快乐还是痛苦都是神圣的体验。
每当昙照禅师开示信徒时都要大声说:“快乐呀!快乐呀!人生好快乐呀!”
可是有一次他生病了,在病痛中不时地叫着:“痛苦呀!痛苦呀!好痛苦呀!”
住持大和尚听到了,就来责备他:“一个出家人有病,老是喊苦呀,痛呀,这多不好!”
昙照禅师问:“健康快乐,生病痛苦,这是当然的事,为什么不能叫苦呢?”
住持和尚说:“记得有一次你掉进水里,快要淹死的时候还面不改色,那种无畏的样子,真是视死如归。你那种壮志豪情到哪里去了?你平时都讲快乐、快乐,为什么到生病的时候,要讲痛苦、痛苦呢?”
昙照禅师对住持和尚道:“你来,你来,你到我床前来!”
住持到了他床边,昙照禅师轻轻地问道:“你刚才说我以前讲快乐呀、快乐呀!现在却说痛苦呀、痛苦呀!请你告诉我,究竟是讲快乐对呢?还是讲痛苦对呢?”
心灵寄语:
道如果可以说出来,那就不是道了。生活中的痛苦和快乐也是一样,究竟感受如何,只有自己知道,说到底还是那句老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很多时候,生活中得失成败并不会像我们所期望的那样。但是,生活中的苦乐全在于我们的感觉,以豁达的态度对待发生的一切吧!
利欲之心无止境
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但是过分贪婪往往会导致一无所有,或者与初衷背离。
一个乞丐身背一个破旧的褡裢袋,挨家挨户乞讨。他一面抱怨自己的命运太坏,一面观察着世间的千奇百怪。
有些身住高楼大厦的人们,金银财宝花之不尽,生活富裕舒适。可无论钱袋多满,他们却从来不知满足。甚至有的人穷奢极欲,贪得无厌,到后来往往落得倾家荡产,一无所有。
例如,那幢房子的旧主人,经营买卖本来一帆风顺,赚了一大笔钱,但他不肯适可而止,安享晚年,却在春天派船出海,想在海外再赚回一座金山。可是船在海上遇了难,船上的金银财宝全被大海吞没,船也沉入海底,他想发财的愿望也就变成了一场梦。
另一位原本干着承包生意发财致富,本来已经赚到了上百万,但是他总想再翻一番,结果彻底破产。简而言之,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乞丐心里如此认为:他们活该如此,谁叫他们贪得无厌,不知满足!
突然,命运女神出现在乞丐面前,和蔼进言:“其实我早就想帮助你,我搜集了一大堆金币。请你把袋子打开,我要用金币把它装满。不过有一个条件:落入袋子的将全是金子,如果金子从袋子里掉在地上,那就会立刻化为尘埃。请当心,我已预先警告了你,我要严格遵守这个条件。你的袋子已经破旧不堪,可别装得太多,免得被撑破。”
乞丐听罢,高兴得几乎无法呼吸,他觉得自己似乎飘了起来,一时间有些忘乎所以!他连忙把袋子奋力撑开,于是闪闪发光的金币,就像黄金雨似的流进褡裢袋,袋子越来越沉。
“够了吗?”
“不够。”
“可不要把袋子撑破!”
“无须顾虑。”
“瞧,你现在已经十分有钱,就要成为大财主啦。”
“请再给一点,哪怕是一小撮金币!”
“喂,满了!你看,袋子要破了!”
“再给一点点吧!”
袋子突然被撑破,金币全都洒在地上,变成了一堆灰尘。命运女神不见了,眼前只剩下褡裢袋,乞丐一如往昔,只好继续沿街乞讨。
道理人人都懂,就如那乞丐见识了诸多由贪婪而导致的悲剧,但轮到自己却无法克制贪婪的念头,最终一无所获。欲望一旦打开就难以关上,直到夭亡为止,故而想要有得成就的人,必须消除所有贪念。
从前,有一位愚蠢又不通事理的人,口干渴极了,想要马上喝水,看见了由热气流升腾经阳光折射而成的幻影,以为是水,立即追上这片虚幻的水汽,一直到了印度河。到了水边,面对着河水却不喝。旁边的人对他说:“你如此干渴,追逐寻找水,现在到了河边,为何不痛饮?”愚人回答说:“如果能将水喝干,我就喝,可这河水滔滔不绝,不可能喝完,因此才不喝。”当时在周围的人听了这话,都大声地讥笑他。
愚人的行为已经与初衷发生了背离,初衷在于“口渴找水”,结果却变成“能不能把水喝完”。
世人尽管不都是愚人,但他们大多总是在“有我”之中绕圈子,永远也无法满足。要想彻底解脱,只有达到“无我”的境地,才能不再患得患失。一个人贫穷,就难免想有财富,有了财富又要名声、地位、长寿,永无休止,也永不安宁。一个人口渴要喝水;有了水,还非要喝完不可。
心灵寄语:
人们在思想上,也能够意识到欲望的永不满足和贪婪给人生、社会带来的苦果,但往往在现实中却又难以节制自己,从而在泥潭中越陷越深。因此,在纷扰的现实生活中,能够体察出一点有价值的思想,即防止永无止境的利欲之心,是完全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