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53400000004

第4章 旧学宗师(3)

1922年4月1日,梁启超来到北京女子高师(北京师范大学前身之一),发表了《我对于女子高等教育希望特别注重的几种学科》的演讲。他认为,中国男尊女卑的关键,在于女子不能和男子享受同等教育。中国若想摆脱积弱的命运,只有广设女学。若女学得兴,则“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梁启超还说:“中国女子,不能和男子有受同等教育的机会,是我们最痛心的一件事。”“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他从国家兴亡的角度,充分肯定了女子师范教育的重要性。

正是由于对师范的高度重视,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梁启超积极支持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向师范大学的历史性过渡,否定了一些人要求废止师范教育的错误主张;并力促他在长沙时务学堂时的学生、民国初年曾4次出任教育总长的教育家范源濂,出任北京师范大学的第一任校长;而他自己则出任北师大的董事长,并在学校任教。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第一个师范大学,对我国师范教育体系的完善、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而梁启超此举的贡献,正如姜松年在写给梁思成的信中所说:“任公先生出了很多力去维持师大,中国教育赖以维持。”

梁启超在北师大主要教“中国文化史”和“国文教学法”。他的学生梁容若回忆他讲课时的情景:“讲起来有许多手势表情,笑得很爽朗。他引书成段背诵,背不下去的时候,就以手敲前额,当当作响,忽然又接下去。敲几次想不起来,就问当时陪听的教授钱玄同、单不庵、杨树达等。”“他在北平的公开学术讲演,常常有一两千以上的听众,在师大照例用风雨操场,窗子都挤满了人。”

另一位学生回忆他在北师大上课的情形时写道:“1926年我在北京师大求学的时侯,正是梁先生息影政坛,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阶段。他在师大教的是中国文化史,只讲到社会组织编,每周也只来两次。由于他的名气大,学识渊博,他每次来授课,教室里都是挤得满满的,以致室无隙位,有的还站着听。有些同学虽是学自然科学的,但届时宁可牺牲本门功课也来听他的讲授,可见他的吸引力是如何的大了。”

结缘南开,教书育人

梁启超是南开史学奠基时代的学术大师。早在1915年前后,梁启超便渐生摒弃政治之心,致力于学术研究。他嫌“京师太嚣杂”,遂定居天津,在“饮冰室”专心于“不朽之盛事”。当时,天津是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中心。梁启超久仰南开的盛名。而南开学校的两位创始人严修、张伯苓,对这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也是心仪已久。1915年1月30日,严修、张伯苓两人与梁启超约定赴南开参观讲演,不料却因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之事而搁浅。直到1917年1月31日,梁启超终于如愿履约。

在参观完南开学校后,梁启超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发表演说,他称赞南开学校:“使全国学校能悉如南开之负盛名,则诚中国前途之大幸。”又勉励南开学生磨练脑力、坚定意志、开倡新风气。当时,即将毕业的周恩来怀着景仰的心情聆听了演说,并作了详细的笔录。

1919年,张伯苓与严修在赴美考察美国大学制度之后,“壮游归来,即着手增设大学”。南开大学建校伊始,设有文、理、商3科。为扩充文科的学术实力,张伯苓想延请寓居天津的梁启超来南开大学讲学。而梁启超也对新生的南开大学期望极高。在1921年的南开大学开学仪式上,梁启超应邀而至,并有感而发:“我们要希望大学能办得欧美那样好,能发扬中国固有的学术,不能不瞩望于私立的南开大学了。南开师生有负这种责任的义务,如是南开大学不独为中国未来私立大学之母,亦将为中国全国大学之母。”

1921年9月,梁启超正式接受张伯苓的邀请,在南开大学讲授“中国文化史”。这门课程成为南开全校学生的必修课。每周一、三、五下午4时至6时举行,后来每周又增加2课时。由于梁启超学识过人而又文采飞扬,每次讲授,听讲者多达数百人。天津各学校的教员、学生也争相赶来旁听,成为天津文化界一大盛事。学期结束之后,梁启超将“中国文化史”的讲义整理定名为《中国历史研究法》,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22年1月出版。

1922年、1923年暑假,1924年春天,梁启超还先后讲学于南开大学。他利用自己在国内外文化界的巨大影响,邀请国外著名学者如罗素、泰戈尔等人以及国内学界名流张君劢、梁漱溟、张东荪人等来南开讲学。

梁启超在教书的同时,更注重育人。他鼓励学生积极向上,爱国勤奋。他不仅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时刻注意道德教育和人生观教育。1922年12月,梁启超在苏州学生联合会的讲演中指出,徒有知识,并不一定会做人。各门知识固然重要,但那只是做人的一种手段,不能单靠这些手段就可以达到做人的目的。需要具备完美的道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梁启超还说:“你如果做成一个人,智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智识却是越多越坏。”

梁启超反对中国照搬美式教育,只注重教授知识,而不顾精神教育。他认为,大多数美国青年一生忙忙碌碌,忙考试、忙升学、就业、花钱,就像是消耗面包的机器,毫无生活的意义。梁启超断然指出:“今后的世界,决非美国式的教育所能域领。”梁启超尤其反对洋奴教育,强调划清国民教育与奴隶教育的界限,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梁启超号召青年学生先树立高尚完美的人生观,以达到精神生活自由的目的。

梁启超的诲人不倦和谦逊的态度,是尽人皆知的。据郑伯麒回忆:“1922年3月4日,梁任公先生在北京大学礼堂作了一次关于《老子》成书年代问题的学术讲演。礼堂座无虚席,连窗台上都坐满了听众。任公先生在演说中,认为《老子》有战国时期作品之嫌,并风趣地对听众说:‘我今将《老子》提起诉讼,请各位审判。’”

几天后,梁先生真的收到了一份“判决书”,作者名叫张煦,即后来编纂《汉藏大词典》的张怡荪,当时只是一位20来岁的青年。他称任公为“被告”,《老子》为“原告”,自称“审判官”,其“判决”如下:“梁任公所提出的各节,实不能丝毫证明《老子》一书有战国产品嫌疑,原诉驳回,此判。”

郑伯麒说:“就是这样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居然敢于批评当时早已名满天下的大学者梁任公先生:‘或则不明旧制,或则不察故书,或则不知训诂,或则不通史例,皆由立言过勇,急切杂抄,以致纰缪横生,势同流产。’……梁任公先生收到这篇文章后,并不介意作者的尖刻用语,而是深自赞许作者的才华,尽管不同意作者的观点,仍然亲自为之题识。一个是少年豪气,敢于向权威挑战;一个是学者风范,热情奖掖后学。文章一出,学术界纷纷传为佳话。”

但开风气不为师

从清末从事维新变法开始,梁启超始终沉浸在引领时代思想的激越和亢奋之中。他不断捕捉新知、投身新潮。在《清代学术概论》中,他以“新思想界之陈涉”自诩,“以其人本身之魄力,及其三十年历史上所积之资格,实应为我新思想界力图缔造一开国规模,若此人而长此自终,则在中国文化史上,不能不谓为一大损失也”,道出了他内心深处的抱负。梁启超并不想做所谓的“以学术为业”的专业知识分子,而是想跻身于王阳明、顾炎武等大儒的行列,但开风气不为师。

南京的东南大学,原是清末兴办的“三江师范学堂”。为进一步振兴教育事业,1921年7月改办为“东南大学”。当时中国只有两所国立大学:一所是以蔡元培为校长的国立北京大学,再一所就是号称“东南最高学府”的东南大学。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主张“自由讲学”,延揽了国内外许多名流学者,不分党派,利用这个最高学府讲坛,充分发表个人的政治主张,让学生也自由选择自己的政治信仰。

1922年夏天,学校董事会决定仿照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开办暑期学校。担任暑期学校课程的教师,除本校权威教授外,还罗致了海内外知名之士,其中就有梁启超,他讲授的课程是《先秦政治思想史》。为此,学校利用暑假为讲师们开了一个欢迎大会,学生们簇拥在礼堂,纷纷对大师们的仪表品头论足。梁启超谦逊严谨的治学作风,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学生们眼中,梁启超是一位广额深目,精力充沛,语音清晰,态度诚恳的学者。此时,梁启超暂住在成贤街的校舍中。每逢星期天,不少青年都要到那里去拜访他,亲眼见证了梁启超精神饱满的治学作风:他右手写文章,左手不停地挥动着扇子,有时一面写,一面答复同学提出的问题。当写完一张时,便吩咐他的助手拿到另一间房屋去打字;一篇打字机印稿还未打完,第二篇稿又摆在桌面上了。此外,他每天还要阅读京沪日报和《新青年》等杂志,一边看,一边摘录下必要的资料。在与学生们的交谈中,他常以“万恶懒为首,百行勤为先”这句话来勉励他们。

由于大师们各有千秋的讲学,学员们很快便形成了自下而上的自由评论之风。对于学员们提出的种种疑问,梁启超表现得很谦逊,常以“我不能赞成”一词来作答,从而引起许多学员在“学者态度”上的争论。有人主张真理愈辩愈明,应大力提倡杨杏佛教授的学者态度;有人则认为多言多败,应永远保持虚衷自守、对政治“三缄其口”的戒律。这些话很快传到了梁启超耳里,他很敏感,立时郑重地说:“讲学的自由和批评的自由原本是双生的。我并非反对自由批评,而是反对批评的不自由,我的态度同杏佛并无两样……我也说过同大家一起进行改错。”经他这么一表态,学员们关于学者态度的争论就此涣然冰释了。

梁启超在南京讲学期间,还参加了东南大学文、史两系全体师生在鸡鸣寺举行的一次联欢会。当时正是盛暑时节。鸡鸣寺当家的老和尚见到梁启超到来,十分高兴地捧出文房用具索求墨宝。梁启超略为沉吟片刻,便奋笔写下了陆游的集句:“江山重叠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联欢会上,一位学员趁梁启超高兴之际,向他提问:“现在南京延揽国内外名流学者公开讲学,有人说只有诸子百家争鸣才能与今天的盛况媲美,依先生看,这种提法是否合适?”梁启超听了顿时庄重起来:“我认为非常不合适!主要是没有新东西,诸子百家各有独到之处,二千年后的今天还值得重新估定它的价值。今天的自由讲学几乎找不出一种独立见解,不过二三十年后,就会被人们遗忘得一干二净了。”

脱离政坛,趣味人生

从1916年始,梁启超几度宣示脱离政坛。1920年开始其讲学生活,1921年10月至12月在天津、北京两地讲演7次;1922年一年之间在北京、济南、上海、苏州、南京、天津等地30余次。梁启超说:“我被各学校包围,几乎日日免不了演讲。”梁启超讲学的真正用意,不完全在于造就几个读书种子,而是效法宋明大儒,培育学行俱佳的门徒,造就未来能影响社会政治与思想的一股势力。钱穆曾经这样评价梁启超讲学的深层旨趣:“学术领导政治,学统超越政统。”

梁启超对自己的个性颇有自知之明。他坦率地告诉公众,自己对新知有强烈的探索欲,感受敏锐而浅尝辄止,趣味驳杂而多疏。他还打过一个比方,说自己读书治学素秉“趣味至上”的原则,“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元素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仅有个0了。”更有趣味的,是他留给儿女们的一副“自画像”,他说:“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初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至少也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

1922年夏天,梁启超还为东南大学暑期班学员作了一次颇有趣味的专题讲座——《为学的趣味》,表达了他的趣味主义人生观,引起了学员们的极大兴趣。他认为,人生最合理的生活,应该是“觉得天下万事万物都有趣味”,“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捱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了沙漠,要它何用?”对于趣味的意味,梁启超解释说:“凡趣味的性质,总要以趣味始,以趣味终。所以能为趣味之主体者。莫如下列几项:一、劳作;二、游戏;三、艺术;四、学问。”他认为除此之外,像赌钱、吃酒、做官之类的事,并不能得到真趣。他提倡做学问,认为“学问的本质能趣味始,以趣味终……”他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总是津津有味,而且兴致淋漓,用他自己的话说,“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就在失败里头也感到趣味。”这种积极的人生观,无疑成为梁启超一生勤奋探索救国真理的精神动力。

梁启超对于东方精神文明的精华——佛经同样有精深的研究。他在南京讲学的后期,几乎每天都由成贤街坐车到支那内学院(金陵刻经处),聆听佛学大师欧阳竟无讲授佛学,风雨无阻,连小病也不旷课。据他自己说,他的趣味主义人生观,就是从佛经和儒书中领略得来的。

梁启超在南京讲学约有半年时间,除东南大学以外,他还常常在晚间到金陵大学、女子师范学校、第一中学等校作演讲,许多立论非常精湛,引起广大听众极大的兴趣。1923年1月中旬,他离宁北上,给南京众多学子们留下了深深的怀想。

清华校训,字字珠玑

梁启超晚年主要致力于讲学。他曾说,儒家道术千言万语,各种法门,最后归结为“内圣外王”,“即专注重如何修养健全人格。人格锻炼到精纯,便是内圣。人格扩大到普遍,便是外王。”

1914年,梁启超因喜欢清华幽静的环境而住在工字厅西客厅,取名“还读轩”,并在那里完成了《欧洲战役史论》一书的写作。

1914年11月5日,梁启超来到清华大学,在同方部以“君子”为题演讲。他勉励清华学子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完全人格,要做“真君子”。他说:“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推本乎此,君子之条件庶几近之矣。”又说:“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他希望:“清华学子,荟中西之鸿儒,集四方之俊秀,为师为友,相蹉相磨,他年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子,行将焉属?”他还对清华学子寄予厚望:“崇德修学,勉为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梁启超的字字箴言,后来便成了永远镌刻在清华人心中的信条,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同类推荐
  • 震撼中国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

    震撼中国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

    这是一次对英雄事迹的重温,也是一次对烽火年代的回望。所有的重温和回望,都是因为在这些远去的英烈们的身上,深藏着我们民族不可失落的魂魄。阅读他们的故事,从中感受到生命的韧劲与执著;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心灵会得到无数次震撼与洗礼。
  • 苏东坡旷达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苏东坡旷达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人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有着太多太多的智慧等待着我们去汲取、领悟;思想是一片宽广无垠的大海,有着太浓太浓的魅力吸引我们去畅游其中。名家的人生,闪烁智慧的光芒,为我们折射出人生的光彩,波荡出生活的弦音;名家的人生,尽显思想的魅力,引领我们享受心灵的美丽旅途,体味生命的丰富元素。驰骋于睿智的思想海洋,让我们的精神变得充盈,心灵变得纯净而通透。
  • 黄继光

    黄继光

    黄继光,1930年出生在四川省中江县一个贫农家里,幼年就给地主放牛、当长工。1949年四川解放后,他积极参加清匪反霸和土地改革运动,曾两次被评为模范。 1951年,黄继光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表现了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纵身扑向敌人火力点,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枪口,为部队开辟了胜利的道路。 为表彰黄继光的伟大精神和不朽的功勋,中国人民志愿军授予他“特级英雄”称号,并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朝鲜政府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黄继光伟大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永垂不朽!
  • 创造艺坛神话的璀璨明星

    创造艺坛神话的璀璨明星

    本书介绍了创造艺坛神话的璀璨明星,人物包括:好莱坞电影奇才,国际影坛第一代功夫巨星,太空独舞,时尚百变女王,舞之女神:篮坛飞人,一代球王,美国人的心灵女王,喜剧表演大师等璀璨明星。通过他们的简介、生平、经典语录、以及影响领袖生平的传奇事件几方面,向读者真实还原明星的传奇人生。
  • 民国那些教育家

    民国那些教育家

    书稿详细介绍了六位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并适时地与今天的教育做对比,都认为教育的宗旨是人格的培养,对我们反思教育的功能,都非常爱国又非常重视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引进,探讨教师的作用,明确家长的职责,他们是傅斯年、潘光旦、陶行知、叶圣陶、陈鹤琴及舒新城。他们都经历五四新文化的洗礼,寻找教育的出路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都反对知识的灌输和现代科举制度…… 作者在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本书介绍了20世纪上半叶对中国教育有过重要影响的六位教育家,以通俗易懂、明白流畅的笔触对近现代教育所做的一次探讨
热门推荐
  • 姐要嫁人:前夫不要搞破坏!

    姐要嫁人:前夫不要搞破坏!

    我一直不明白我前夫为什么要和我离婚,我长得漂亮,会做家务,而且温柔体贴,还很听话,孝敬公婆,几乎是面面俱到,可还是离婚了。直到昨天我才知道我错在哪里,我前夫为什么和我离婚。我不是狐狸精。前天下午我下班,路过常去的那家咖啡厅只是那么不经意的看了一眼,结果就看到了我前夫。一样的英俊帅气,一样的温润如玉,一样的谈笑风生,只是对着的人不一样了。我好奇的推开门走了进去,然后……
  • 重阳节

    重阳节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重阳节》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书在深人挖掘和整理中华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人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一纸婚书:帅哥,嫁给我吧

    一纸婚书:帅哥,嫁给我吧

    What?不同意离婚?拜托帅哥老公,当初五百万换你一纸婚书,你嫁给了我,期限一辈子!但你舍不得孩子,就套不到娘啊!况且家花哪有野花香,老娘已经腻你了,现在是付钱的是女王,爱啥时候甩你都可以!反正姐有的是钱,下次买个貌美的老公来玩玩……
  • 僵尸问道

    僵尸问道

    僵尸出没!小心!!!宅男张洋在机缘巧合之下穿越到修真界,成为一头最低级的小僵尸,凭借着一本《太阴炼形》混得风生水起、霸气凛然,留下了一段“僵尸会法术,谁也挡不住”的传奇。
  • 请君入瓮

    请君入瓮

    一年前,面对苏素的百般讨好,某个男人挑了挑眉,“你,离我远点,别让我再看到你。”一年后,面对某个男人的百般求饶,苏素抱紧怀中的孩子,嗤笑一声。“对不起,先生,您说的人在一年前因为滚得太远,暂时回不来了。”
  • 挖坑埋王爷:邪君狂妃

    挖坑埋王爷:邪君狂妃

    废材小姐逆袭崛起,绝代风华!一个狂傲霸道的王者对上桀骜嬉笑的现代异能者,腹黑对上腹黑,谁要坑了谁?……他:“拿了我的东西还说不是我的人?”她扯着手上脱不下来的镯子:“丫丫个呸,能拿下来我立马还你!”他:“哦~把手剁了!”她狗腿,笑:“哎呦,权爷您大人有大量,不用和我这个小女子计较才是。”【群号:375699229】
  • 没有不该承担的责任,只有不愿承担的责任

    没有不该承担的责任,只有不愿承担的责任

    不论是楔形文字,还是象形文字;不论古今,还是中外;不论家庭,还是职场。历史的变迁、地域的隔阂、工作的转换……却不妨碍我们对责任相同的理解,责任是人生命的一部分,应该承担的任务,应该完成的使命,应该承担的后果。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锦绣太子爷(全本)

    锦绣太子爷(全本)

    陆锦鹤,丫是这京里的太子爷整个儿就一纨绔子弟吊儿郎当的不说,还天天儿拽得跟二五八万儿似的您要问我,二五八万啥样儿啊?嘿,我告儿您,就他那样儿:怀里搂着一俏妞儿,电话里还调戏着另一个您要是问他,哟,陆爷,哪位是您的妞儿啊?他会看着怀里娇笑的俊妞儿,痞痞的笑着回您:不是这个!★☆☆★☆☆★董二新浪微博:http://m.pgsk.com/1501394493小说志围脖:http://m.pgsk.com/m.pgsk.com亲们,红袖ID直接进就可以了,等着你哦亲!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