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34700000007

第7章 北京的怪(4)

清定都北京后,八旗主力驻扎在城内外,称为“禁旅八旗”。除正阳门外,八个城门都有旗兵驻防。清朝统治者认为最大威胁来自北方,因此德胜门和安定门是防守的重中之重,皇帝亲自指挥正黄、镶黄两旗驻防。清朝在京城的北部郊外也部署了相当的兵力,正因为如此,北京北面以“旗”、“营”为名的地名特别多,而其他三个方向类似的地名就比较少。

清初八旗驻防分布是:镶黄旗居安定门内,正白旗居东直门内,镶白旗居朝阳门内,正蓝旗居崇文门内,正黄旗居德胜门内,正红旗居西直门内,镶红旗居阜成门内,镶蓝旗居宣武门内。简单来说,就是两黄旗守北,两白旗守东,两红旗守西,两蓝旗守南。

康熙年间开始,八旗逐渐移居城外,因为当时在西郊营造圆明园,便从北京城内抽调八旗官兵前往保护安全。圆明园落成后,几朝皇帝每年都要在圆明园住上几个月,并设朝理政,圆明园事实上已成紫禁城之外的另一座皇宫。为了护卫圆明园的安全,于雍正二年(1724年)设立八旗护军营,规划为:镶黄旗驻圆明园后树村西,正白旗驻树村东,镶白旗驻长春园东北,正黄旗驻萧家河村北,正红旗驻北安河桥西北,镶红旗驻玉泉山东北,正蓝旗驻海淀东,镶蓝旗驻颐和园南蓝靛厂。八旗兵驻扎城外,在地名中可以反映出来,比如“厢红旗”、“蓝旗营”等。

乾隆十四年(1749年),清在香山成立了“健锐云梯营”,是一种为攻城而单独训练的特种兵,以后这里也出现了正白旗、镶白旗等地名。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的西三旗、西二旗、东三旗、东二旗等地名与八旗制度无关,它们是明代的地名,明代军队中“旗”是最基础的单位,每“旗”10人,5个“旗”上有“总旗”。这些地名都是明代牧马的军队驻地。

今天的北京地图上,会找到北营房、南营房、东营房之类的地名,这里都是驻守城门的八旗兵的营房。北京宣武门外有一条胡同叫校场口,历史上这一带曾经是八旗兵练兵、习武的地方,西城区还有“校场胡同”,过去北京各类“校场”非常多,今东安市场原来就是“校场”,因长期废弃不用,后来被小商小贩占据。

有趣的是,德胜门外西北,是清军正黄旗旗营所在地,这是当时八旗最精锐的部队,被认为是太平之地,所以此地被人们称为太平营。

明代天坛已“开放”

1918年1月1日,天坛公园正式对外开放,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但这是它成为人们游玩之所的开始吗?其实,从明代起,许多人已经开始拿它当公园了。

据明代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记载:“京师唯天坛游人最盛。”每年端午节,这些“游人”在此地举办骑马射柳比赛,不少太监也参与其中。

堂堂皇家祭天之所,怎敢如此践踏?因为,天坛内有神乐署,大祭时负责配乐,平时授徒,相当于皇家音乐学院,就在天坛内办公,为增加收入,他们先在坛内开茶棚,渐次把天坛当公园,坐收门票。

明朝初期实行天地合祭,天坛活动不断,如此沿袭了多年,到明嘉靖年间,明世宗“大礼议”,改为四郊分祀,又建了地坛、日坛、月坛,天坛的地位相对下降,祭祀活动也不那么频繁了,后来明世宗在宫内几乎被宫女勒死,搬到西苑居住,长年不参加祭祀,天坛大祀只派官员替代,管理日渐粗疏。

明亡清兴,天坛制度依旧,只要有钱,照样可以进进出出,连《顺天府志》都记载道:“挈酒游高粱或天坛,坛中有决射者,盖射柳遗意。”当时文坛领袖王士祯还写诗记载了自己在天坛品茶的感受。可见大家习以为常,没觉得有什么不对。

祭坛本是圣洁之地,为何管理如此模糊?因为它是皇帝的财产,和老百姓没什么关系,所以没人爱惜它。

作为农耕国家,敬天法祖本是了不得的大事情,在意识深处,大家也觉得它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换言之,天坛属于公共财产,应该保护好它,可围上墙,大家平时看都不能看,那么,谁还会觉得那里面也有自己的一份呢?

当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时,部分北京人哄抢皇家财物,甚至主动帮助侵略者,他们平时看上去温和、谦恭,谁也没想到,他们内心的不满已压抑到如此程度。

那么,加强管理会不会解决这个问题呢?

其实雍正皇帝知道天坛成了公园后,曾经震怒,严加惩治,在他的努力下,短期内确实起到明显效果,可他死后不久,天坛再度沦为游乐场,到嘉庆时,神乐署内店铺林立,皇帝不得不再次下诏,要求清理。

加大管理力度,皇帝就要面面俱到,也就没时间去考虑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了,即已油尽灯枯,也难免人亡政息,清代关于天坛的管理制度非常严格,条文历历在目,表面上看,权力很强大,对于违反者的惩治也很严,可就这点小事,居然管不好。

1918年,天坛正式开放为公园,但相关制度并未落实,加上战争等因素,使它反而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直到新中国成立,局面才发生根本改观。

老北京的路没人修

道路是一个城市的血脉,所有城市,莫不以修路为要务,可让人奇怪的是,作为明清两代首都的北京城,道路条件却长期得不到改善,堪称惨不忍睹。

古代中国非常重视城市道路的规划,以唐代长安为例,主干道均宽达100多米,但受生产力水平限制,只能是土路,那时连长安城的城墙都基本是土坯,只有城门的外表才用砖砌。如此宽的土路,一旦下雨,则行人举步维艰,故唐代有规定,如赶上雨天,大臣可以不上朝,不是大家想偷懒,实在是路太难走。

宋代煤炭应用逐渐普及,燃料成本大大下降,烧砖已相对便宜,但普通人依然难以承担,穷人经常沿城墙建房,以省下一面墙的材料费,但给城市安全带来很大隐患,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道路自然难有改观。

老北京的道路最早也以土路为主,初期规划很完整,即大街宽24步,小街宽12步,清代一步为五尺,故大街的宽度在40米左右,较唐代距离大大减少。在大街两边设有明沟,以通污水等。道路基本用黄土铺垫,因为它比较干,吸水性强,可应对普通降雨,而北京较少大雨,如此设计,堪称实用。可为什么到后来会惨不忍睹呢?

首先,京城多风,而黄土很轻,动辄漫天黄土,污染极大,令人难以忍受。

第二,路两边本有明沟直通护城河,可常年无人疏通,导致淤死,加之护城河水源不足,清末时已到处是垃圾岛。污水无法排出,只能沿街泼洒,更要命的是穷人家没有厕所,干脆在路边明沟中解决,长年累月,淤积成堆,臭不可闻。

第三,由于土路颠簸,为了图舒适,贵族与商家多用重型马车,往往要五六匹骡子才能拉动,对道路破坏极大,许多路面上的车辙经年不去。

第四,黄土是建筑材料,此外可以用来做煤球辅料,—些贫困人家直接上街挖土,完全不顾行人利益。

几方面都在破坏,情况自然越来越差。清末民初,老北京逐步引入了西洋式马路,每个路口设警察,防止人们丢弃污物、破坏道路,并阻拦重型马车,但西洋马路成本极高,政府投入能力不足,只修了很少的几条路。

按当时国际惯例,许多有识之士也提出了“以路养路”的举措,即征收路捐、马车税、车辆通过费等,可王公大臣们率先反对,普通市民也不认同,大家一片喧哗,结果民意战胜了理性,只能不了了之。

于是,人人都知道现代公路好,但人人都只想搭便车,不想付出,结果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北京城真正像样的路也没几条,而当年修出的几条新路,也因无钱养护,负载过大,成了旧路。其实,即使是在古代中国经济、文化领先的一些时代,我们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也往往落后于其他文明,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老北京皇家的“冬运会”

北京的冬天,寒风彻骨,留下了“猫冬”的说法,意思是要少运动、多保养。其实,这是特指在平日劳动时,寒冷会导致热量消耗增大,所以要“猫”。而闲暇时,则不仅不应该“猫”,反而应增加运动,故老北京冬季运动精彩纷呈。

北京冬天是按“九”来计数的,过去普通人家没挂历,只能“画梅花”,就是在墙上贴张纸,上面有九个格子,每个格子有一朵九瓣梅花,过一天用颜色填上一瓣,晴天填红色,阴天填黑色,下雪不填色。81瓣全填完了,冬天也就过去了,这叫《九九消寒图》。到清代,嫌太麻烦,改成九个字:“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繁体为風)”,每个字都是九画,过一天描一笔,据说这还是乾隆发明的。

有了土日历,人们就可以安排自己的活动了。按老规矩,每到三九,冰嬉就开始了。冰嬉又叫冰戏,宋代就有,清代极盛,乾隆还将其定为“国技”。因努尔哈赤举兵时,专门组建了一支冰上部队,入关后,御林军的健锐营有一支编制为1600人的“冰鞋营”。为保证其战斗力,皇帝每年都要亲自校阅八旗溜冰。

校阅项目分走冰鞋、抢等、抢球、转龙射球、打滑挞等十几种,此外还要请民间艺人在冰上舞龙、舞狮子、跑旱船等。

走冰鞋即花样滑冰,穿传统满式冰鞋,将两个底部有铁片的长木板捆在脚上,一边滑冰,一边做各种各样的动作,包括托举、哪吒探海、朝天蹬、果老骑驴等。

抢等是速度滑冰,一声礼炮,众人争先,先到者有赏。

抢球则是将皮球远远踢出去,看谁先抢到,参与者需穿特制的冰鞋,这种冰鞋下有铁齿,便于急刹车。

打滑挞是从冰山上往下滑,看谁动作潇洒。

转龙射球和走冰鞋很相似,但要边走边射箭,需过两个旗门,门上有球,一为“天球”,一为“地球”,每个旗门可射三箭,必须中一,否则挨罚。

与今天不同,清代八旗都是终身军人,他们的孩子也入军籍,因此阅兵时不仅大人上阵,小孩也要参加表演,以示明日军备一片光明。此时皇帝也会乘坐专门的“冰辇”,由冰鞋营牵引,绕场巡视。传统“冰辇”很重,行动慢,为此,奥地利皇帝还赠送给光绪皇帝一乘西式“冰辇”,造型很像马车,只需八人牵引。

老北京冬天,富裕人家常模仿“冰辇”制作所谓冰床,可乘3—5人,一边观景,一边饮酒作乐。冬季太冷,牵引的绳子勒手,易冻伤,所以要用骆驼毛做,柔软且保暖。

至于普通的老北京人,最经常的运动还是滑冰和抢冰球,后者尤其普及,但一般不扔球,而是一人将碎冰踢远,众人争抢,由于挤在一起,往往一摔倒一片,用老北京话说,这叫“抢冰球,看摔人”。

同类推荐
  • 孔庙历史沿革与祭孔文化

    孔庙历史沿革与祭孔文化

    孔庙建筑历史悠久,已有近二千五百年的历史。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的第二年,鲁哀公就在孔子故乡曲阜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立庙,内藏孔子生前用过的衣、冠、琴、车、书等,“岁时奉祀”。这是中国最早的孔庙。
  • 中国传统文化指要

    中国传统文化指要

    中国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阶段、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等。
  • 中卫文化纵横

    中卫文化纵横

    文化,需要热情培育、城市作为承载地方文化的时空平台,其文化的厚度在于积累,城市文化的特色、风格和品味,离不开民众的热情和关切,也离不开政府的给力和培育。
  • 西口在望

    西口在望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池之一。表里山河的独特自然条件,勤劳智慧的历代先民,造就了得夭独厚的三晋人文资源,被誉为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中国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思想库”,古代东方艺术的“博物馆”。
  • 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人信仰仁爱、和谐、真诚。以前我们提倡文化的复兴,现在我们需要提倡信仰的复兴,信仰的复兴是一项宏伟的精神家园建设工程。民族的复兴,文化复兴是基础,信仰复兴是关键。过去十年间,我们的文化已经走上复兴之路,现在正迎接中华民族伟大的信仰复兴。复兴是在保存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我们永远恪守夫子“述而不作”的原则,不是创造、不是革新,是接受、是弘扬。关注中国人的信仰就是建设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这是一个漫长而温柔的呵护过程。我们在这里赞美的信仰,就是中国人的传统信仰。我们看到,传统的精华,正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贡献巨大智慧。我们的信仰就是人类的共同信仰:我们用仁爱、和谐、真诚,建设人类共有家园。
热门推荐
  • 甜园福地

    甜园福地

    阿圆从丰衣足食的现代落入鸟不拉屎的古代农家,不仅贫穷,还有几个嗷嗷待哺的熊孩子弟妹等着养活。幸好遇到了疼爱自己的忠犬丈夫,重生的长嫂励志要担起责任,开始了温馨无比的致富路!
  • 网络世界

    网络世界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科学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素质的重要因素,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这不仅能使青少年获得生活和未来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青少年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科学教育,让广大青少年树立这样一个牢固的信念:科学总是在寻求、发现和了解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它是创造性的,它又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奋斗。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挫折·走出困境的智慧

    挫折·走出困境的智慧

    “顺境不一定全都是好事,逆境也未必都是坏事!”这样的诠释用来形容挫折怕是再恰当不过了。如果非要对挫折的正面意义再来一个更为精确的阐释的话,再也没有什么比“越挫越勇”这个成语更为适合的了。挫折不一定只能带给我们困苦和疼痛,相反,它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其他一些意想不到的正能量,比如认识到勇气和坚持的可贵,并学会在以后的困境中勇敢地去面对它们。
  • 鬼神文化

    鬼神文化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鬼神文化》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本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绝宠炼药师

    绝宠炼药师

    她灵魂重置,是南遥国的第一美人,可是天有不测,大陆通缉令,灭门之灾,杀父之仇。各种各样的磨难出现在她的身边,混乱的记忆,家门的秘密,一切的谜团。看她披荆斩棘,一步步踏上王者的征途。【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读三国 学管人

    读三国 学管人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的拥有最伟大管理智慧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以其丰富的竞争谋略以及高明的管理哲学成为现代企业管理者的智慧源泉。本书正是借助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国人物和三国典故,以现代社会的网络应用市场为背景,酣畅淋漓地演绎了一篇篇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精彩故事。本书借三国人物之口,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遇到的各种现象与相应的应对之道娓娓道来,旁征博引,融三国智慧与管人精义于一体,妙论迭出、读来有趣又有益,再加上如文学语言一样的叙述风格,相信对读者大有裨益。
  • 小飞侠(世界最美儿童文学第二辑)

    小飞侠(世界最美儿童文学第二辑)

    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小女孩温迪和两个弟弟见到了小飞侠彼得.潘。他们一起飞去了幻想国,那儿有美人鱼、印第安人和各种各样的动物,还有胡克船长率领的一群凶残的海盗。温迪跟彼得住在树洞下的家里,幸福地照顾着一帮孩子。直到有一天,温迪开始想家了……
  • 我在爱情里落了单

    我在爱情里落了单

    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永恒,爱情也如此。如果它流动,它就流走;如果它存著,它就干涸;如果它生长,它就慢慢凋零……
  • 浴血修魔

    浴血修魔

    作为萧家子嗣,无奈之下卷入到乱世征途,却不料当一切苦尽甘来之日才发现,自己只是一颗棋子……万载悠悠空逝水,千山望尽景依旧。当屠神灭魔不在话下之时,他将如何颠倒乾坤,逆乱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