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34700000006

第6章 北京的怪(3)

第二,注意饮食清淡,明代御膳以鲁菜、清真菜为尊,康熙却感觉油腻,他特别推崇淮扬菜,主张淡而有味,清代御厨有关外烧烤,但食后必饮酸汤,据记载,清朝皇帝每日只吃两顿正餐,除皇太极、雍正可能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外,其他人体重大多偏瘦。

第三,喜爱体育锻炼,清代以弓马得江山,非常重视骑射,特别是盛期的几位皇帝,经常打猎、骑马。不仅如此,还通过摔跤、武术来锻炼身体。清代摔跤分两种,一是宫里跤,一是宫外跤,前者不许用绊子,练习者不容易受伤,对臂力、腰腹肌肉锻炼更充分。康熙一生射杀153只老虎,当然,其中绝大多数并非是自己的功劳,而是由手下人先将老虎打个半死,他再最后负责一击,但作为一国之君,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

第四,生活节制,虽然妻妾成群,但清代家法甚严,故像同治这样荒唐的皇帝比较少,明代有好几个皇帝因生活不检点死于意外事故,清代就少得多。与历代相比,清代皇子课业最重,不少皇帝满腹经纶,有较高的修养,有助于延年益寿。

历代宫廷都重养生,但明代皇帝偏信黄老之术,不能自拔,甚至整日服石炼丹,导致中毒而死。清朝皇帝虽然也很迷信,但相对理性,坚持“诸教为我所用”的实用原则。基本以服用动植物补药为主,重视温补。

有趣的是,清代皇帝寿命虽长,公主的平均寿命却很短,只有21.8岁。清代为江山社稷考虑,经常采取政治联姻的手段,仅远嫁到蒙古的公主就超过了30位。清代皇家教育也是重男轻女,公主们基本没有什么体育锻炼的基础,嫁到环境不熟悉的异域,自然会影响寿命。此外古代妇女生育是一大难关,死亡率颇高。即使是没被远嫁的公主,因身份特殊,她们的婚姻也往往不幸福,又无法倾诉,往往在忧郁与隐忍中,匆匆走完生命历程。

香山为何多黄栌

每年11月初到月中,是观赏香山红叶的最佳时期,众所周知,香山红叶以黄栌树为主,但黄栌在中国的原产地是西北和南方,非本地树种,是谁把它们“搬”到了香山呢?为什么要如此集中地种植呢?

香山开发,始于金代,以后历代皆有扩建,但在乾隆之前,并无香山红叶一说。直到乾隆十年(1745),这里定名为静宜园,情况才发生了改变。

乾隆喜欢爬山,曾165次登上香山,甚至更远也更高的盘山(今属天津市),他也爬过32次。乾隆喜欢香山,传说是因为它山顶似香炉,很像江西庐山的“香炉峰”,香山之名亦由此来,但这个说法并无实证。还有一种说法称,山上杏花颇多,开放时香气四溢,故称香山。

这些说法,未免望文生义,中国从南到北,叫香山的地方不下几十处,这或者仅仅是一种惯用称呼。但后一说法却透露出一个信息:香山的杏花曾比红叶更有名。事实上,在乾隆时,香山主要的树种是槐树、榆树、枫树、银杏,黄栌并不多,这里的枫树是所谓“元宝枫”,当地人俗称它为槭树,叶呈五角,秋天也会变红,它外貌近于“五角枫”,但比较矮。

其实,乾隆喜欢爬山,不是为了锻炼身体,而是用它来弘扬尚武精神。八旗马上得天下,到乾隆时,八旗子弟游手好闲,战斗力已有较大下降,对此乾隆非常警惕。他倡导“国语骑射”,并立了“下马必亡碑”。为征服大金川的反叛,乾隆在香山脚下仿建了碉楼,供特种部队练兵。以后金川之役已胜,碉楼却并没废弃,而是又添造了许多,继续训练,可见乾隆对武备的重视。

香山的黄栌,固然是为了娱乐玩赏,但更重要的是,红叶为关外常见之物,在宽甸、本溪等八旗先人的聚居地,都有大片的红叶林区,在香山广植红叶类植物,有追念先人、不忘根本之意。望红叶而思前人创业艰难,这不失为砥砺士气的妙法。只是关外的红叶多为枫树,关内种植者不太熟悉其习性,因此改种黄栌。黄栌可制漆,果实、根等能入药,不易生病,树形也漂亮。更重要的是,它耐旱畏湿,特别适合在山地种植。

乾隆朝以后200年,香山的黄栌树越种越多,已接近10万株。风景更加雄壮震撼,但物种过于单一,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病虫害等,对景区构成威胁。

其实,不仅是北京香山多黄栌,在山西、山东、河北等八旗驻地附近,也曾大量种植黄栌,可见,黄栌不仅仅是观赏树,还有着更丰富的精神内涵。

“老北京”怎样管物价

物价升降,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在商品经济尚不发达的时代,一旦价格波动,为患深远,那么,“老北京”的物价是如何管理的呢?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历代统治者对物价问题都高度重视。以明代为例,商家所有商品价格需每月上报,粮、盐、马匹等重要商品的价格均需皇帝批准,绝不能私自作价。北京地处天子脚下,设有东南西北中五城兵马司,每三日校勘各商家,一是检查度量衡是否准确,二是执行价格监督,对乱涨价的,“杖八十”,乱降价也不行,扰乱市场秩序,要“笞四十”。

到清代,物价管理更严,乾隆时价格监管的商品多达2620多种,连瓦工工资、木匠工资都有规定。如此大包大揽,优点是确实平抑了物价,康熙以后一百多年,正常年份的粮食价格上涨还不到1倍,堪称奇迹。但缺点是抑商过度,影响了经济进步。

在农业社会中,粮食价格最为敏感,也最难管理,为什么古人却能百年只有微涨呢?因政府设有“常平仓”,丰年高价收购,歉年低价售出,不仅打击了投机行为,且防止了谷贱伤农。“常平仓”在战国时已出现,隋唐充分发展,明清则相当成熟。

但“常平仓”也有弊端,它是一笔巨大的流动资金,很容易被挪用,皇家自己就经常挪用“常平仓”的粮秣,加上各级官员层层扒皮,“常平仓”亏空甚多。为弥补制度漏洞,只好增派官吏,互相牵制,但时间一长,互相牵制的官吏间很可能媾和,结果编制增加了,行政效率却降低了,亏空依然故我,只好再增加新的制约部门,于是冗员越来越多。

到清末年,统治者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两度准备精简机构:第一次是“戊戌变法”,百日即告失败;第二次是所谓“新政”,结果百官集体辞职,皇家完全被架空,急得慈禧要跳中南海。随着皇家管理能力下降,到清代末期,物价已失控制,但有趣的是,与后来相比,这一阶段物价波动并不太大。因为当时各行业均有较成熟的行会组织,商家们通过自组织、自律等方式,不仅平抑了物价,还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秩序。

管好物价,才能创造稳定的局面,但为此牺牲市场公平却会得不偿失,与其人为平抑,不如更多依靠市场力量,当市场健康时,物价自然会趋于平稳。

老北京皇家养大象

大象,陆地上最庞大的哺乳动物,喜温暖,非北方所产,但有趣的是,它与老北京城却曾结缘700年。

皇家饲养大象,宋代已有,因其罕见,且身躯庞大,可彰显天朝“万物皆备于我”的气势,故得到特别重视。在北宋都城汴梁,经常会有皇家大象炫耀性的游街活动,小贩们趁机跟在后面兜售大象玩具,作为旅游纪念品。

元代北京成了都城,始有大象,但待遇不高,需干力气活,比如忽必烈在景山搞绿化,就派大象驮树种。元代皇家仪仗队由6头大象打头阵,此外皇帝还经常会乘大象拉的车(即玉辂车)。元代大象养在积水潭边,因大象好水,需经常洗澡,当时的积水潭比今天大得多。

明代故宫门口用两头大象看门,按规定,还应有虎豹,但实际上很少用。明代大象多是南亚各国进贡而来,养在宣武门内,主要负责在南北郊祭时驮祭器、驾车等。此外就是在朝贺时,站在两边,等官员们全过去了,鼻子一搭,仿佛关门。一次日常规模的朝贺,需用6头大象。

由于宣武门一带无水塘,大象只能出宣武门到城壕中洗澡,日久天长,成了景观,所经过的街道也被称作“象来街”。到清代,洗象成了每年6月“天贶节”的固定仪式。洗象的工具很复杂,比如有推象进退的“叉”,有专门的竹刷。为了看洗象,这一天宣武门外酒楼临水座位的价格,甚至要“千钱”。

乾隆时,南亚“进贡”大象达17次,共50多头。清规:大象每日待遇是老米3斗、稻草160斤。但大象太多,朝廷负担不起,只好下令以后贡象,均交云南、广东官府代养。清光绪时,一头大象早朝时突然野性发作,带车逃逸,还冲入民宅踩死了人,到晚上才被捕获,从此清廷銮驾再不用大象。

颐和园养大象,则在庚子事变后,传说八国联军入京,慈禧仓皇出逃,临时找了一辆民夫的骡车,驾车人叫武寿峰,武沿途照料甚殷。回京后,恩赏为象官,象房设在颐和园北宫门往北一里多地,原是养御马的安河圈。

武寿峰喂养一对缅甸进贡来的大象,但麻烦的是,公象一齿折断,母象则性喜吸水喷人。为应付慈禧观赏,武寿峰便在象房中掏洞放入老鼠,母象害怕,就用脚封住洞口,自始至终不敢移动半步,自然无暇去吸水喷人了。此外,他还给公象做了金牙箍,接好断牙,对慈禧则称:“左牙镶金,右牙镶银。太后福寿无量,天下四时皆春。”令慈禧大悦,赏了他50两银子。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因为大象并不怕老鼠,此外,清代赏赐多是象征性的,一次给50两银子的情况很少,不会为一句吉言就如此破费。

缅甸大象病死后,西太后按大臣礼节举行了葬礼,停灵九天,并给杉木棺材,葬于玉泉山西边象鼻子沟。清后期积弱,皇家无力照顾,随着大象老病而死,象房也就渐渐凋落了。

军队与北京地名

北京地名中,许多带有军队色彩,比如“校场口”、“蓝旗营”、“北营房”等。提到军队与北京地名的关系,就不能不说八旗军。

同类推荐
  • 晋商镖局镖行义行天下 山西岁时节日与人生礼仪

    晋商镖局镖行义行天下 山西岁时节日与人生礼仪

    保镖是对社会富有者、权势者的一种保护行为。晋商发达必然要产生镖局镖行。岁时节日庆祝与人生礼仪襄赞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形成的一种非制度化的经验,是一定人群约定俗成的地域文化体现。
  • 山西四大梆子唱本精粹

    山西四大梆子唱本精粹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宁夏历史地理变迁

    宁夏历史地理变迁

    《宁夏历史地理变迁》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大庆献礼项目 ——《宁夏历史文化地理》丛书之一。按照历史地理内涵的要求,把宁夏 的地理沿革、疆域变迁、政区演化,以及长城、雄关、重要地名的出现, 还有山脉、河流、湖泊等方面的内容做了系统介绍。从宁夏远古地理环境 和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写起,沿着王朝兴替设章分节逐一进行介绍,注 重史料价值结合地方特色,还特别将宁夏省解放后一直到宁夏回族自治区 成立,以及最近几年_的行政建置与区划变动一一做了记录。
  • 听三毛讲远行

    听三毛讲远行

    好想跟着三毛远行,一同去金色海洋吹风,聆听音乐王国的天籁之音,伴着大西洋的七颗钻石感受清风拂面的恬然情怀。
  •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本书收录了雷海宗先生关于“中国文化”和“中国的兵”的珍贵学术论文。堂堂中华何以一再遭人欺凌。今天读来,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历代盛衰,仍发人深省。,全书分为两编。本书最为独特之处是,通过对于中国兵制的梳理,研究兵的精神,兵的文化。作者以侧锋破题,从“兵文化”入手,试图解答中国文化何以造成千年积弱,根源何在
热门推荐
  • 三十六计大全集

    三十六计大全集

    有人说《三十六计》是南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所作,但具体作者和准 确成书年代都已不可考。全书共分六套计,即胜战、敌战、攻战、混战、并战、败战等计。在这六套计中,每一套均包含有六条具体计谋,总共三十六计,集历代兵家智慧之大成。 本书在结构安排上,分为原文、注释、译文、兵家活用、商家活用、职场活用、处世活用等板块。全面解析经典智慧,给读者以人生启迪。所选的 荟萃古今中外的精彩案例,不但能让你从先人那里得到启示,学会深谋远虑 ,而且能让你在处理各种复杂事务时,更加得心应手,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
  • 不懂谈判,就当不好经理

    不懂谈判,就当不好经理

    经理人成功的谈判,是当双方离开谈判桌时,就不可能做好经理,彼此都是赢家。,谈判技术已经发展成集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逻辑学、行为学、传播学、公关关系学等诸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科学。经理人成功的谈判,获得成功。现代企业的经理人。是平衡和创造有效的结合,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既维护客户的需要与利益,如果不能在商务活动中把握谈判的技巧和艺术,又能使企业与客户之间通过彼此合作创造更大的整体价值和利润
  • 花之恋语

    花之恋语

    每一种花都藏有一个浪漫的告白物语:栀子花象征永恒的爱与约定;熏衣草象征等待浪漫唯美的爱情;三色堇代表挂念;绿玫瑰的花语代表纯真简朴,青春常驻,我只喜欢你一个……
  • 我给总统当御医

    我给总统当御医

    李计留先生——一位中非友谊使者,获得总统嘉奖颁发“骑士勋章”的中国援非医疗队员——声名远播的非洲总统“御医”,在当代中国援非医疗史上颇具传奇和冒险色彩:他以精湛绝妙的中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先后“迷倒了”三任总统,对他赞不绝口;他和总统的关系极其微妙,有时亲密无间,有时伴君如伴虎,曾跟随总统到处出访,一享尊贵,有幸列席联合国大会,亦亲眼目睹了总统的婚姻和爱情复杂关系的内幕……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老婆,我们复婚吧2

    老婆,我们复婚吧2

    3年前,她离他而去,成为别人的妻子。3年后,她离婚,还带回了个儿子,而他即将成为她姐姐的老公。她以为他只是她的姐夫,想不到他狂妄的要她为他生个孩子……
  • 废材郡主:邪魅王爷溺宠妃

    废材郡主:邪魅王爷溺宠妃

    【男强女强,宠文爽文!】她是南王府最无用的弃女郡主,天生废材,不能修炼,痴傻呆蠢,花痴成性,爹爹不疼,姐妹欺之,下人骂之,一朝惨死,再睁眼,她早已今非昔比,精光毕现,她是21世纪网络最热文学作者,不管你是爹爹也好,姐妹也罢,欺我者,百倍还之,辱我者,千倍虐之!他是苍穹大陆举国上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天才少年——夙亦宸,“絮儿,看了本王的身体怎可一走了之?”夙亦宸挑眉委屈道。某女咬牙切齿:“夙亦宸你够了,给我滚出去!”“絮儿,我想和你一起滚床单很久了…”夙亦宸邪魅一笑。
  • 民国烟雨情:风雨浓胭脂乱

    民国烟雨情:风雨浓胭脂乱

    民国初年,时局动荡。这一年的春天夜里,小姑娘唐茉喜遇到了从天而降的万嘉桂。这墙头上摔下来的美男子,噗通一声砸在了茉喜的心尖上,叫她一见钟情。爱一个人,爱到想把他吞进肚子里。巴结着他、讨好着他,就像中了邪一样,一颗心张牙舞爪地要往他身上扑。简直抓心挠肝、走投无路,恨不能一头撞死在他面前,肝脑涂地,好让他瞧瞧自己的血、自己的心。她白天想着他,夜里闭了眼,梦里还是他。笑微微讲话的他。戎装整齐的他。留了张字条就无影无踪的他。天下第一好的他。可是,情途长如三生路,她不舍昼夜地跋涉,能否博得他的一回顾?--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先是依附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玄学,至东晋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影响遍及全国。当时,无论在文化或思想上,佛教逐渐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之中。特别是佛教深入到士大夫阶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东晋文人的诗歌和文学创作。东晋的玄言诗、山水诗、佛理诗中都可以见到佛教的宗教理想和佛学理论独特的思维方式。佛经故事丰富的想象力,佛教宣扬的神通变化尤其是当时流行的观音感应故事,为中国古典小说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拓展了新的叙事领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