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34700000006

第6章 北京的怪(3)

第二,注意饮食清淡,明代御膳以鲁菜、清真菜为尊,康熙却感觉油腻,他特别推崇淮扬菜,主张淡而有味,清代御厨有关外烧烤,但食后必饮酸汤,据记载,清朝皇帝每日只吃两顿正餐,除皇太极、雍正可能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外,其他人体重大多偏瘦。

第三,喜爱体育锻炼,清代以弓马得江山,非常重视骑射,特别是盛期的几位皇帝,经常打猎、骑马。不仅如此,还通过摔跤、武术来锻炼身体。清代摔跤分两种,一是宫里跤,一是宫外跤,前者不许用绊子,练习者不容易受伤,对臂力、腰腹肌肉锻炼更充分。康熙一生射杀153只老虎,当然,其中绝大多数并非是自己的功劳,而是由手下人先将老虎打个半死,他再最后负责一击,但作为一国之君,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

第四,生活节制,虽然妻妾成群,但清代家法甚严,故像同治这样荒唐的皇帝比较少,明代有好几个皇帝因生活不检点死于意外事故,清代就少得多。与历代相比,清代皇子课业最重,不少皇帝满腹经纶,有较高的修养,有助于延年益寿。

历代宫廷都重养生,但明代皇帝偏信黄老之术,不能自拔,甚至整日服石炼丹,导致中毒而死。清朝皇帝虽然也很迷信,但相对理性,坚持“诸教为我所用”的实用原则。基本以服用动植物补药为主,重视温补。

有趣的是,清代皇帝寿命虽长,公主的平均寿命却很短,只有21.8岁。清代为江山社稷考虑,经常采取政治联姻的手段,仅远嫁到蒙古的公主就超过了30位。清代皇家教育也是重男轻女,公主们基本没有什么体育锻炼的基础,嫁到环境不熟悉的异域,自然会影响寿命。此外古代妇女生育是一大难关,死亡率颇高。即使是没被远嫁的公主,因身份特殊,她们的婚姻也往往不幸福,又无法倾诉,往往在忧郁与隐忍中,匆匆走完生命历程。

香山为何多黄栌

每年11月初到月中,是观赏香山红叶的最佳时期,众所周知,香山红叶以黄栌树为主,但黄栌在中国的原产地是西北和南方,非本地树种,是谁把它们“搬”到了香山呢?为什么要如此集中地种植呢?

香山开发,始于金代,以后历代皆有扩建,但在乾隆之前,并无香山红叶一说。直到乾隆十年(1745),这里定名为静宜园,情况才发生了改变。

乾隆喜欢爬山,曾165次登上香山,甚至更远也更高的盘山(今属天津市),他也爬过32次。乾隆喜欢香山,传说是因为它山顶似香炉,很像江西庐山的“香炉峰”,香山之名亦由此来,但这个说法并无实证。还有一种说法称,山上杏花颇多,开放时香气四溢,故称香山。

这些说法,未免望文生义,中国从南到北,叫香山的地方不下几十处,这或者仅仅是一种惯用称呼。但后一说法却透露出一个信息:香山的杏花曾比红叶更有名。事实上,在乾隆时,香山主要的树种是槐树、榆树、枫树、银杏,黄栌并不多,这里的枫树是所谓“元宝枫”,当地人俗称它为槭树,叶呈五角,秋天也会变红,它外貌近于“五角枫”,但比较矮。

其实,乾隆喜欢爬山,不是为了锻炼身体,而是用它来弘扬尚武精神。八旗马上得天下,到乾隆时,八旗子弟游手好闲,战斗力已有较大下降,对此乾隆非常警惕。他倡导“国语骑射”,并立了“下马必亡碑”。为征服大金川的反叛,乾隆在香山脚下仿建了碉楼,供特种部队练兵。以后金川之役已胜,碉楼却并没废弃,而是又添造了许多,继续训练,可见乾隆对武备的重视。

香山的黄栌,固然是为了娱乐玩赏,但更重要的是,红叶为关外常见之物,在宽甸、本溪等八旗先人的聚居地,都有大片的红叶林区,在香山广植红叶类植物,有追念先人、不忘根本之意。望红叶而思前人创业艰难,这不失为砥砺士气的妙法。只是关外的红叶多为枫树,关内种植者不太熟悉其习性,因此改种黄栌。黄栌可制漆,果实、根等能入药,不易生病,树形也漂亮。更重要的是,它耐旱畏湿,特别适合在山地种植。

乾隆朝以后200年,香山的黄栌树越种越多,已接近10万株。风景更加雄壮震撼,但物种过于单一,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病虫害等,对景区构成威胁。

其实,不仅是北京香山多黄栌,在山西、山东、河北等八旗驻地附近,也曾大量种植黄栌,可见,黄栌不仅仅是观赏树,还有着更丰富的精神内涵。

“老北京”怎样管物价

物价升降,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在商品经济尚不发达的时代,一旦价格波动,为患深远,那么,“老北京”的物价是如何管理的呢?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历代统治者对物价问题都高度重视。以明代为例,商家所有商品价格需每月上报,粮、盐、马匹等重要商品的价格均需皇帝批准,绝不能私自作价。北京地处天子脚下,设有东南西北中五城兵马司,每三日校勘各商家,一是检查度量衡是否准确,二是执行价格监督,对乱涨价的,“杖八十”,乱降价也不行,扰乱市场秩序,要“笞四十”。

到清代,物价管理更严,乾隆时价格监管的商品多达2620多种,连瓦工工资、木匠工资都有规定。如此大包大揽,优点是确实平抑了物价,康熙以后一百多年,正常年份的粮食价格上涨还不到1倍,堪称奇迹。但缺点是抑商过度,影响了经济进步。

在农业社会中,粮食价格最为敏感,也最难管理,为什么古人却能百年只有微涨呢?因政府设有“常平仓”,丰年高价收购,歉年低价售出,不仅打击了投机行为,且防止了谷贱伤农。“常平仓”在战国时已出现,隋唐充分发展,明清则相当成熟。

但“常平仓”也有弊端,它是一笔巨大的流动资金,很容易被挪用,皇家自己就经常挪用“常平仓”的粮秣,加上各级官员层层扒皮,“常平仓”亏空甚多。为弥补制度漏洞,只好增派官吏,互相牵制,但时间一长,互相牵制的官吏间很可能媾和,结果编制增加了,行政效率却降低了,亏空依然故我,只好再增加新的制约部门,于是冗员越来越多。

到清末年,统治者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两度准备精简机构:第一次是“戊戌变法”,百日即告失败;第二次是所谓“新政”,结果百官集体辞职,皇家完全被架空,急得慈禧要跳中南海。随着皇家管理能力下降,到清代末期,物价已失控制,但有趣的是,与后来相比,这一阶段物价波动并不太大。因为当时各行业均有较成熟的行会组织,商家们通过自组织、自律等方式,不仅平抑了物价,还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秩序。

管好物价,才能创造稳定的局面,但为此牺牲市场公平却会得不偿失,与其人为平抑,不如更多依靠市场力量,当市场健康时,物价自然会趋于平稳。

老北京皇家养大象

大象,陆地上最庞大的哺乳动物,喜温暖,非北方所产,但有趣的是,它与老北京城却曾结缘700年。

皇家饲养大象,宋代已有,因其罕见,且身躯庞大,可彰显天朝“万物皆备于我”的气势,故得到特别重视。在北宋都城汴梁,经常会有皇家大象炫耀性的游街活动,小贩们趁机跟在后面兜售大象玩具,作为旅游纪念品。

元代北京成了都城,始有大象,但待遇不高,需干力气活,比如忽必烈在景山搞绿化,就派大象驮树种。元代皇家仪仗队由6头大象打头阵,此外皇帝还经常会乘大象拉的车(即玉辂车)。元代大象养在积水潭边,因大象好水,需经常洗澡,当时的积水潭比今天大得多。

明代故宫门口用两头大象看门,按规定,还应有虎豹,但实际上很少用。明代大象多是南亚各国进贡而来,养在宣武门内,主要负责在南北郊祭时驮祭器、驾车等。此外就是在朝贺时,站在两边,等官员们全过去了,鼻子一搭,仿佛关门。一次日常规模的朝贺,需用6头大象。

由于宣武门一带无水塘,大象只能出宣武门到城壕中洗澡,日久天长,成了景观,所经过的街道也被称作“象来街”。到清代,洗象成了每年6月“天贶节”的固定仪式。洗象的工具很复杂,比如有推象进退的“叉”,有专门的竹刷。为了看洗象,这一天宣武门外酒楼临水座位的价格,甚至要“千钱”。

乾隆时,南亚“进贡”大象达17次,共50多头。清规:大象每日待遇是老米3斗、稻草160斤。但大象太多,朝廷负担不起,只好下令以后贡象,均交云南、广东官府代养。清光绪时,一头大象早朝时突然野性发作,带车逃逸,还冲入民宅踩死了人,到晚上才被捕获,从此清廷銮驾再不用大象。

颐和园养大象,则在庚子事变后,传说八国联军入京,慈禧仓皇出逃,临时找了一辆民夫的骡车,驾车人叫武寿峰,武沿途照料甚殷。回京后,恩赏为象官,象房设在颐和园北宫门往北一里多地,原是养御马的安河圈。

武寿峰喂养一对缅甸进贡来的大象,但麻烦的是,公象一齿折断,母象则性喜吸水喷人。为应付慈禧观赏,武寿峰便在象房中掏洞放入老鼠,母象害怕,就用脚封住洞口,自始至终不敢移动半步,自然无暇去吸水喷人了。此外,他还给公象做了金牙箍,接好断牙,对慈禧则称:“左牙镶金,右牙镶银。太后福寿无量,天下四时皆春。”令慈禧大悦,赏了他50两银子。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因为大象并不怕老鼠,此外,清代赏赐多是象征性的,一次给50两银子的情况很少,不会为一句吉言就如此破费。

缅甸大象病死后,西太后按大臣礼节举行了葬礼,停灵九天,并给杉木棺材,葬于玉泉山西边象鼻子沟。清后期积弱,皇家无力照顾,随着大象老病而死,象房也就渐渐凋落了。

军队与北京地名

北京地名中,许多带有军队色彩,比如“校场口”、“蓝旗营”、“北营房”等。提到军队与北京地名的关系,就不能不说八旗军。

同类推荐
  • 古代玻璃器

    古代玻璃器

    中国发现最早的玻璃器始于春秋末、战国初。这个时期的玻璃器数量少,品种单一,仅有套色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和嵌在剑格上的小块玻璃。《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玻璃器》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古代玻璃器的有关内容。具体有:中国古代玻璃器的分类、中国古代玻璃器史、中国古代著名玻璃器、玻璃器的保养等。
  • 三教九流全知道(超值金版)

    三教九流全知道(超值金版)

    本书浓缩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和发展脉络。以及古今各阶层群众的生存状态,并试图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无论是对个人层面的修身养性,还是社会层面的治国安邦,尽力展现古代东方文化的思想精髓,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书以豁达恢弘的气度、悲天悯人的情怀,向读者展开一幅中华文明的画卷;同时以凝练的笔触,本书内容丰富、涵盖面广,着力阐述古代中国文明是如何哺育出中国宗教和哲学传统的。本书加入了许多有意思的“文化常识”板块,力求在有限的篇幅中,希望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有所收获
  • 山西民间笑话

    山西民间笑话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剌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你早该这么读日本:3000年来剥得最彻底的日本史

    你早该这么读日本:3000年来剥得最彻底的日本史

    时间跨度数千年,从诸神创世到明治维新前的历史;人物涉及成百上千万,从高天原的神灵到难以定论的神武天皇,从大权在握的女天皇到美艳绝代的宫妃,从奇谋异策的豪杰到权重朝野的将军……各色人等,一个个惟妙惟肖;事件不胜枚举,从诸神创世到神武建国、大化革新、仿效汉唐、源平合战、德川幕府。一幕幕内乱纷争、勇武好斗的惨剧;一桩桩争权夺势、君臣反目的闹剧;一件件家族情仇、父子相残的悲剧……以全景视野扫描日本历史,透析她错综的步伐、曲折的轨迹,更清晰、更完整的了解日本千年历史的传奇与真实。在潇洒流畅的笔锋中启悟智慧,在幽默诙谐的解析中知史明鉴。
  • 山西民间舞蹈

    山西民间舞蹈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极媚九小姐

    极媚九小姐

    女主,九小姐,柳姨娘所出,住所为泊柳居沐云风,沐家长女,花太太所出,太子妃沐宸霆,沐家二子,李侧夫人所出,娶妻关氏,兵部任职沐云霜,沐家三女,柳侧夫人所出,已逝,和亲齐越,嫁齐越二王子北野杨为妻沐宸雷,沐家四子,张侧夫人所出,娶妻柳氏,户部任职沐云岚,沐家五女,许姨娘所出,指给二皇子南宇涣做侧妃,未嫁沐宸钰,沐家六子,花太太所出,无职沐云露,沐家七女,……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奇门遁甲

    奇门遁甲

    我,原本是一个注定活不过十岁的人,却因为一个梦境而改变命运。然而,改变命运之后,我在自己的身上发现了越来越多的谜团。神秘的眼睛,忽闪忽现的宠安,可怕的老者,古怪的陌生人。为了解开一切谜底,师父教我奇门遁甲,带着我走遍大江南北,经历着一波又一波的灾难。妖魔鬼怪,魑魅魍魉。这个世界,普通人肉眼看不见的神秘事物,接踵而至地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我按图索骥,无奈被命运玩笑,死神之身,两世为人,去求真相。真相让人震惊。我,该如何选择?
  • 谁拿青春补贴我

    谁拿青春补贴我

    她,何纷萍为了爱情辞掉了优越的工作甘愿做家庭主妇,但是婚姻的琐碎却让丈夫厌倦,最后居然联合小三把她无情地赶出门。受尽了白眼和煎熬以后,她重新振作,强势回归,成为了叱咤风云的商场名流,她将他踩在脚下的那一刻,却是她跟另一个男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的时刻。
  • 带着宝贝嫁豪门

    带着宝贝嫁豪门

    “嘀铃铃……嘀铃铃……”午夜电话再一起的响起。程晨立马接起,就怕吵醒了在熟睡中的女儿。午夜凶铃也不过如此,只要是丈夫不在家的夜晚,家里的座机总会准点响起。好像就是从一个月前开始的。接起,“啊……啊!”又是如此劲爆的又销魂的声音,还夹杂着男人粗重的喘息声。这样的电话,快要将程晨给折磨疯了。不是没有想过不去接这个电话,甚至她将电话……
  • 红楼幻梦之我非黛玉

    红楼幻梦之我非黛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林家双玉,一个是绛珠草转世要还神瑛侍者灌溉之恩,一个是善财女下凡要报答林家的救命之恩,一个是生生死死要为了贾宝玉,一个是费尽苦心要拆散这段孽缘,到底谁是谁的真爱,谁是谁的良缘,且看红楼幻梦我非黛玉。
  • 心灵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心灵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
  • 山西抗日女兵连

    山西抗日女兵连

    抗日战争时期,山西的一批杰出知识女性,正是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在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事业中,积极投身抗战,成就了自身,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业绩。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