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34700000005

第5章 北京的怪(2)

缺乏统一的语言标准,给沟通带来了巨大麻烦,比如晚清名臣曾国藩是湘乡人,可湘乡话却是全国最难懂的方言之一。再比如康有为被召见时,光绪皇帝怎么也听不懂他说的南海方言。为避免难堪,清末两宫太后召见地方官员时,不得不破坏历来的规矩,允许召见时带一名随从,充当“翻译”,而此前清代的召见,除军机大臣,一般只能是君臣二人,室内不得有闲杂人等。

1902年,张之洞、张百熙上疏提倡全国使用统一语言。1909年清政府资政院开会,议员江谦正式提出把“官话”正名为“国语”。民国时,教育界提出以北京音为国语标准音,但未获批准。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最终确定了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的地位。

崇祯究竟死在哪儿

崇祯皇帝自缢于景山,遗址至今犹存,且有石碑为证,许多人以为这是常识,但事实上,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1644年,李自成兵临城下,一场突发的瘟疫严重削弱了守城明军的战斗力,据史料记载,20万大军能登城的不过6000,且多为羸弱之卒。明北京内城墙约12公里,外城墙约14公里,就算皇城不布防,每名士兵平均也要守50米左右,绝无坚持的可能。

3月18日夜,农民军攻破外城,崇祯带十几名太监逃离皇宫,到齐化门,守军不认识他,以为有诈,将其射回,转安定门,没想到门闩沉重,太监们无法抬起,正是这根沉重的门闩,彻底改变了明朝历史。

19日,农民军入城,遍搜皇宫无果,直到22日才在煤山(即景山)发现一具尸体,左手写“天子”二字,经太监辨认,系崇祯无疑。然而,对此说法,史家一直有争议,比如黄云眉先生认为崇祯自缢于北海公园,俞平伯先生则认为崇祯死于管园人的小屋。

“巍巍万岁山,密密接烟树,中有望帝魂,悲啼不知处。”这是清人哀悼崇祯的诗作,其中透露了两点疑问,首先,北海公园琼岛上也有一座“万岁山”,第二,自缢遗址,当时的人已经“不知处”。

至于“找到”自缢遗址,并“指出”究竟是哪棵树,甚至绘声绘色地称这棵树为“罪槐”,这是清政府为笼络人心干的事。清军以“为崇祯报仇”的名义入关,当然要做做样子,但并没有勒石立碑。

1931年,故宫博物院始立“明思宗殉国处”碑,沈尹默先生题写碑文,正值抗战前夜,故将“明”左半边故意写成“目”,以示对“日”不屑。此碑“文革”时被砸成两段,拉到原北京少年宫当井盖,北京少年宫即原景山寿皇殿,也有说法崇祯自缢于此。2003年,此碑回到原地。

从档案照片上看,1931年时“罪槐”恐已非原树,此时距崇祯自杀已280多年,而照片上的槐树胸径不过一尺,生长得也过于缓慢了。上世纪60年代中期,“罪槐”枯死,1971年伐去,1981年,栽了一棵小树,1996年,为渲染气氛,公园找了一棵树龄150年的歪脖老树,移栽于此,原本是建国门一带的道边树,就此冒名成了“罪槐”。

1944年,甲申三百年祭,此处又立一碑,傅增湘撰文。傅是著名的教育家、藏书家,北洋政府时出任教育总长,在他的维护下,蔡元培当年得以施展“兼容并包”的教学理念,蔡元培辞职后,他也辞职了。1938年,傅参加日本人操纵的东亚文化协议会,并任会长等职,为时人所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恩来派陈毅持亲笔函,专程拜访。陈毅未到,傅已抱憾长逝。傅增湘撰文的石碑曾于1955年被移走,后又在原地复立。

总之,“崇祯自缢处”不过是个象征,以表达后人对历史的一份敬畏而已,如果信以为真,未免贻笑大方。

死者覆面源于崇祯吗

逝者以白布覆面,这是全国各地都有的丧葬习俗,有说法认为它来自老北京。据说,明崇祯皇帝上吊前,特意嘱咐太监以布覆其尸体的面部,因为他丢了江山,无颜见列祖列宗。

北京是首善之区,礼仪最为正规,全国各地取法都城,也属正常,但此说有两个疑点:首先,崇祯自杀前,身边只剩老太监王承恩一人相随,王同时上吊自杀,以布覆面之嘱怎么传给后人?其次,据史籍记载,崇祯是以发覆面,并非覆布。

考察此俗来源,可根据考古发现来研判。事实是,早在西周时期的贵族墓葬中便已发现覆面,多用玉,由于好玉难得,故生活用玉不小心碰伤或摔碎后,往往改造成覆面的材料。这一习惯不仅中原有,西域、内蒙古、契丹都有,可见流行之广。

覆玉为什么变成覆布了呢?因为覆玉并不是直接放在脸上,而是先覆布,再在布上放玉,而普通人无玉,就只能覆盖一层布了。覆布易腐烂,故出土时多见覆玉,少见覆布。

既然覆布之俗已有2000多年,那么它是何时产生的呢?传说有二:

一说是源自吴王夫差,他在战胜越国后,不听伍子胥苦谏,放松警惕,后来甚至逼迫伍子胥自杀,伍死前说要把眼睛悬挂在城门上,亲眼看到吴国的灭亡。后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举灭掉了吴国,夫差死前嘱咐尸体覆面,因为无颜见伍子胥。

二说是源自春秋时的齐桓公,他晚年不思进取,不顾管仲、鲍叔牙的劝谏,亲近易牙、竖刁等奸臣,结果被他们窃取权柄,关押在宫内,活活饿死,奸臣们秘不发丧,以追杀齐桓公的亲信和子女,尸体在宫中放了多日,身上的蛆虫甚至爬到了宫门之外。齐桓公临终时托付宫女,以绫罗覆面,以示无颜见管仲、鲍叔牙。

两种说法大同小异,虽表达了美好的愿望,但显然是后人穿凿附会,不值一驳。

那么,人死后为什么要覆面呢?学界至今也没形成统一的意见,主要有三种说法:首先,人死后面目狰狞,既然丧礼规模盛大,则覆其面既尊重逝者,也尊重来宾;第二,古代医学不发达,认为停止呼吸是死亡的标志,但有的人休克很久,气若游丝,却又能苏醒过来,为鉴定逝者确实死掉了,一般会以绸布或纸覆其面,等候半日,如果有轻微起伏,表示这个人并没死;第三,古人并不把死亡看成结束,而是另一种生命的开始,即进入阴界,阴界畏阳光,故覆面以遮挡,让死者更舒适。第三种说法有考古发现佐证,新时期时代,部分先民已经用打碎的大陶罐为逝者覆面了。

由上可知,覆面之俗与崇祯无关。

老北京的衙门不好混

“阎王好见,小鬼难缠”,这是过去老北京人对各官府机构的准确评价。从理论上说,古代官员非世袭,多是平民出身,通过科举考试才当上官员,却为何不愿给老百姓办事呢?

因为科举考试严重脱离实际,比的是谁能背死书,官员们满腹经纶,却无办事能力,只会讲大道理、争道德制高点,靠价值观来断事,具体操作全赖小吏。在老北京,各级政府少不了书吏,他们熟悉法律规章,却没有正式身份。

当好书吏并不容易,先要拜老书吏为师,并在其帮衬下进机关,第一年叫“事务”,只能打杂,没任何收入,连午饭都得自己准备。第二年叫“写字”,官方给午餐费。第三年叫“贴写”,依然抄抄写写。两三年后,可升为“注销”,负责来往文档。以后升为“说堂”,可与长官接触,再升为“值宿”,在领导下班时独当一面。再往上是“办稿”,替领导写稿。稿写多了,就成了“看稿”,最终为“经承”,是书吏的头目。

书吏升迁艰难,其间备尝人情冷暖,可清廷却规定,“经承”最多任职5年。清廷担心,老吏业务过于烂熟,将操纵官员,可如此刻薄,不仅执行不下去,还会产生副作用。

事实上,各衙门都是应付了事,“经承”一到5年,便让其更名改姓,糊弄上级,因为官员们确实已离不开这些老吏,上级对下属的小动作了然于心,但想到自己部门也要靠老吏,故视而不见。

清廷用老吏,却又防老吏,且在制度上克扣老吏。清代各部门经费中,虽有“饭银”支出,但远远不够书吏们养家糊口之需。为维持团队稳定,“经承”只能自掏腰包,可这么大的亏空,总不能自己出,这就逼着老吏们贪污腐败,到后期,成为公开的“陋规”。甚至连发给曾国藩的军饷,也需向相关部门缴纳“陋规”,否则就拖欠不给,连皇帝都无可奈何。

吏治败坏如此,为何不加整肃呢?首先,到清末时,问题已积重难返,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成本太大,所谓“官帮官,吏帮吏”,动一个老吏,各部门老吏或请托,或找门路,甚至集体罢工,部门工作立刻瘫痪;第二,老吏虽是蠹虫,却是封建皇权所需要的,皇帝希望官员无能,这样才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而老吏虽能干,却名不正言不顺,名誉又差,且多有贪污腐败的案底,故更容易操纵。

“治官不治吏”,结果清末屡次整肃官场,皆流于形式,“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局面始终未能打破,对老吏来说,他们手握大权,却得不到尊重,升迁无望,连正式工资都没有,自然也就不会廉洁奉公,更不会为百姓办事了,老北京对衙门评价颇低,不是没来由的。

老北京曾经鸣炮报时

“晨钟暮鼓”,老北京报时都依靠它,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前,还有另外一种报时法,即每到中午在德胜门、宣武门鸣炮,俗称“宣武午炮”。

炮在古代战争中作用巨大,明末为对抗清军进攻,大量进口“红衣大炮”。一说红衣为红夷之讹,因当时红头发的荷兰人在亚洲影响甚大,明朝常到荷兰东印度公司采买火炮,另一说是这些巨炮上盖以红布,故名之。两说皆有道理,明朝因台湾问题与荷兰交恶,贸易往来极少,基本没从他们手中买过炮,大多数炮是在澳门从葡萄牙人手中买来的,多是英国造。

“红衣大炮”一度改变了战争格局,造就了袁崇焕的威名,但由于制度腐败,大量明朝军队降清,清军也掌握了制炮技术,并成为其鹰扬天下的法宝。

1653年,明亡后第九年,为加强京城防备,济尔哈朗提议,顺治皇帝批准,在北海公园琼岛和内城九门上各设信炮五门,并立五根旗杆,遇到紧急情况,白天挂旗,晚上挂灯,并立刻鸣放信炮,以提醒警戒。当然,炮不能乱放,需持金牌传令才行,各门信炮需同时鸣放。

这些古炮体现了当时造炮的最高技术,重约800公斤,安放在木制的炮车上,进退自如,并可左右调整方向,和现代炮车设计非常近似,与电视剧中的笨重之物,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以后清代长期和平,武备松弛,造炮技术一落千丈,到清末时,水平甚至不如明末,故城楼上的古炮一直没被淘汰。1924年,溥仪离开故宫,北京钟鼓楼不再报时,为服务市民,每到中午,便在宣武门城楼上鸣炮报时。

为什么选择在宣武门?因民谚称:“崇文、宣武各西东,左亡明,右亡清。”明代最后一位君主是崇祯,而清代最后一位君主是宣统,分别是崇文门、宣武门的第一个字,所以民间将宣武门看成是清朝灭亡之门。

没想到,宣武门首次鸣炮便发生了意外,震塌了周边的民房,只好减少炮的数量,为避免声音变小,北城听不到,便在德胜门同时鸣放。由于鸣炮报时始于宣武门,加上当时宣武人口更密集,故人们习惯上仍称为“宣武午炮”。

然而,“宣武午炮”用的真是古炮吗?一直以来,颇有争议,因古炮已陈设数百年,太危险,操作也比较复杂。因此,今人多认为是当时北洋军阀调了两门退役的克虏伯野战炮当“午炮”,只是当时古炮仍在城楼上,留有照片,遂让后人产生误解。

1927年,为方便交通,宣武门、朝阳门城楼被拆,城上文物、建筑材料都被变卖,以弥补政府官员的欠薪,但保留了部分瓮城。

到上世纪30年代,因放炮报时花销太大,被迫停止。1933年,宣武门瓮城亦被拆除。

老北京为何会馆多

在老北京文化中,会馆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老北京俗语称:官员出入正阳门(官府多集中正阳门外),士子出入宣武门(文人会馆集中在宣外),商人出入崇文门(这里是税关,商人多居住在附近)。

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仅宣南一带就有数百家会馆,在这些会馆中,上演过热血沸腾的“公车上书”,鲁迅先生完成了《狂人日记》,在京剧发展史上,会馆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正是有了这些会馆,各地优秀文化得以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让北京文化更加多元、更加丰富。会馆多,是老北京独有的一景。

北京会馆的兴旺,始于明代,清代达到极盛,原因有三:

首先,明清农业高速发展,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可以离开土地,从事商业。据估计,明代粮食平均亩产245斤,较宋代多80斤;清代粮食平均亩产达310斤,较明代又提高了65斤。明代耕地面积为9亿亩,清代为13.8亿亩。明清农业高速增长与引进美洲作物有关,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第二,政府鼓励商业,明张居正执政后,大力推行一条鞭法,农民纳税不能再缴纳农产品,必须到市场上折合成银铜,这个举措带有鲜明的前现代的特征,鼓励农民与市场主动结合,促进了货币的崛起,为商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第三,观念转型,中国历代重农抑商,但明代主流学者大多对商人抱同情态度,因为这些学者、官员多来自南方,地稀人稠,人民不得不经商,王阳明、李贽、黄宗羲等都曾在著作中为商人抱不平。清入关前,依靠商人贩运中原军火、铜铁料、盐等,明政府三令五申,却始终无法禁绝,入关后清廷对商人抱有好感,管理措施相对宽松。

明清商业发展迅速,这为会馆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明成祖迁都后,北京成了科举的中央考场,大量学子来京,生活无着,刺激了会馆迅速繁荣。

商人们在京建设会馆,为乡党提供住宿条件,一方面是出于乡里情谊,另一方面也是政治投资,如果学子科举成功,成为官员,所带来的回报巨大。在封建社会,皇权缺乏足够的能力,无法对乡村社会直接治理,因此也非常注意利用同乡的认同感,将其转化为管理工具,明知会馆可能滋生腐败,依然变相鼓励它的发展。

以芜湖商会为例,1905年成立时,会长是李鸿章的侄子李仲杰,有二品衔,其他负责人汤善福、翟寿芳都是四品,官商一体,明目张胆。

传统会馆多是同乡捐建而成,除特别贫寒的举子外,落榜者不得久住,需回乡复习,除了大考之年外,平时非常宁静。会馆的管理完全依赖乡土观念、血缘关系,宗法色彩浓厚,但一般情况下,会馆馆长由选举产生,任期三年。

清代皇帝会养生

明清皇帝都以故宫为家,在这里生活与办公,有趣的是,清朝皇帝寿命更长,平均达53岁,而明朝皇帝只有42岁。康、乾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数得着的长寿皇帝,令人好奇:难道清朝皇帝的基因更有优势?

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在抗生素发明前,人类平均寿命一般在40岁左右,因为婴儿死亡率高、出生风险高。中国历史上共产生了335个皇帝,虽然有被暗杀、夺权的风险,但整体保健水平较高、日常风险低,可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41岁。

古人平均寿命和现代人无法相提并论,考虑到这个因素,清代皇帝应属长寿,究其原因,不外有四。

首先,清朝皇帝生活比较规律,明代皇帝经常不早朝,而清代皇帝则兢兢业业,有时凌晨4点便起床,因朝会经常安排在五六点,坚持早起早睡,契合“养生之道,常欲小劳”。

同类推荐
  • 中国传统文化指要

    中国传统文化指要

    中国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阶段、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等。
  • 巴蜀文化研究集刊(第7卷)

    巴蜀文化研究集刊(第7卷)

    段渝主编的《巴蜀文化研究集刊7》内容介绍:伊尹是商王朝开国的辅弼良臣,一名伊挚、尹挚,单称伊,又名阿衡,辅佐成汤伐灭夏桀,建立了商王朝。汤之后,太甲不遵汤法乱德,伊尹放太甲,摄朝政,保证了早期商王朝王室政权的平稳过渡。伊尹的治国大略流芳后世,到春秋战国时期乃有伊尹学派形成。
  • 美国精神

    美国精神

    本书展示了这么一幅复杂但明晰的“美国精神”图景:美利坚民族既牢固地确立了政教分离原则,但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又依赖甚或迷恋宗教精神;它承认和甚而维护国内的价值多元和种族多元,但同时保持不免偏狭的“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WASP)主流;它宣称拒绝单一的真理,但时时表现出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绝对主义和普遍主义思维方式;它的民族文化基因中有着对人性的深深怀疑和“性恶”信仰,但它又自信非凡,而且有时幻想有加,以致幼稚;
  • 中国人的修养

    中国人的修养

    国学大师蔡元培不仅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思想,而且还撰有关于国人道德修养的丰富著述,为后人提升道德境界、加强内炼修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典读本。本书编者重拾瑰宝,文白并存,精编细选,结集成书,凝聚了他论述国人修身立德处世的全部精髓,是今天的我们思考社会人生、加强内在修养不可多得的道德范本和践行宝鉴。
  • 金字塔的叹息:正说古代埃及文明

    金字塔的叹息:正说古代埃及文明

    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创造了伟大的埃及文明,流芳后世!古埃及人最重要的精神生活是宗教。关心死亡,为将世作好物质准备,是埃及宗教信仰的一个主要特征。金字塔是埃及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中唯一现存的古迹。埃及人制作的木乃伊,与他们的金字塔一样,举世闻名。
热门推荐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年轻人不可不知的108件世界大事

    年轻人不可不知的108件世界大事

    《年轻人不可不知的108件世界大事》这本书便是从多如牛毛的历史事件中精选出来的最重要的108件世界大事。因此它可以被认为是世界史的浓缩本。本书通过对其进行简要的介绍,让读者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重温事件发生的历史过程,知晓它发生后所产生的历史意义。正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读者从这些历史事件中汲取营养,获取有益于人生的经验。
  • 这个王妃不太冷

    这个王妃不太冷

    繁华落尽,辛酸自知,直到最后王妃辛月才知道这一切不过都是骗局,就连这副身体的爹爹都是要江山不要女儿!落下悬崖后的她心已死,半步多一日游后让她正视这个世界。一夜过后,辛月冷傲无情,一条血路过后,自己得到了最想要得到的,报仇!但是当离王亲自被自己杀掉的那一刹那为什么自己还那么的心疼?是和前世的告别,还是什么原因?血染江山的画,试看谁予繁华?
  • 皇室俏甜心

    皇室俏甜心

    韩奕希那家伙欺负完了我,竟然还很过分的把我当成他的专属,逼我24小时都不准离开他的视线!拜托,别那么幼稚好么?!
  • 殿前欢

    殿前欢

    **本文已入半价书库,阅读历史或穿越版,一次性定阅仅需2元左右。**她是前朝的遗孤,她是前朝妃子与当今皇上的偷情孽种。因为貌似已逝的花蕊夫人,皇上喜欢她;因为有着七窍玲珑心,王爷痴爱她;因为红颜绝世倾国倾城,敌国大王痴迷她。她是身份尊贵的郡主,她是皇上疼爱的亲生骨肉——货真价实的公主身哦,可是他,千挑万选嫁的那个他,偏偏不把她放在心上,冷落她侮辱她,还携着大肚子的新欢向她耀武扬威。而她,却不得不屈尊降贵去求他,求他去救她的父皇她的王兄……一段恩怨纠缠跌宕起伏的红颜劫难迫在眉睫,一场帝王无情痴女多恨的历史长卷即将上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说明:本文有两个版本,一个为历史正剧版,一个为小白穿越版,喜欢正剧的请看正剧,喜欢小白的请看穿越,不怕药晕的就两个版本一起看。另,VIP会员注意,因为穿越版是历史版的母本,前半部分内容雷同,请花钱看过历史版的亲亲跳过雷同章节,到——第四十七章[死而复生]——这一章开始,你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殿前欢》。。。。汗,某作决对不是为了糊弄人,只是因为两个版本,穿越版后半部分绝对是一点也不一样的作品。不想在别的网站发,又要保护加V的历史版本章节,只能这样。个人读者群:20242393欢迎交流批判指点以及——扔砖敲门砖:《殿前欢》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复仇之美人无心

    复仇之美人无心

    他,邪魅多变。月夜初遇,一句等我,让她失了心。她却在等不到他的日子,恋上了另一个他!他,清雅如竹。朝夕相处,一句我等,赢回了她的心。却在旧爱到来时,舍弃了她,挖了她的心!…寒风刺骨,雪花万里。全家惨死,鲜血染红了她的白衣。她绝望的扑入一个清雅的怀抱祈求温暖。不料,被他毫不留情的推开。他说:子袊病了,需要你的心救她。她痛得连呼吸都不敢用力。颤着声问:你拿我的心救她?那我呢?他不语。她大笑。一身血染成的红衣,被狂风吹得哗哗作响。立在崖边,她的声音飘渺的像不属于这个世界。“好…好,你要拿我的心救她?好,我成全你…”火热又鲜红的心掉进他怀里的一刹那,他看见,她头也不回的跳下万丈悬崖……柳暗花明之下。以桃花妖为药引,以人血为食。她寄居在没有心脏的肉身里,成了非人非鬼,非妖非魔的活死人。这一次,她重生归来,只为复仇而活。再见面。初见之人成了皇长孙殿下,身份尊贵。而她这个活死人,摇身一变,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天凤公主。他已有了未婚妻子。却说:我的娘子,重来只是你!她笑:我现在是你的皇姑姑!他说:我不管。上穷碧落,不负不弃!她说:这是我听过最好笑的笑话。…那曾取她心之人,如今官居高位,清朗依旧。他说:再给我一次机会!她笑:你马上就要成亲了!他说:这不重要。她大笑,广袖长舞,美如梦幻。说:好,我答应。…没有电闪鸣,没有狂风暴雨。这样的哗啦啦的雨夜,总归过于单调。于是,她把初夜给了第一个爱上的人。却嫁给了挖心之人。
  • 一世独宠:专属太子妃

    一世独宠:专属太子妃

    【完结】她,现代金牌寻宝专家,睿智冷静,温婉端庄。他,万人追捧楚国太子,温润如玉,腹黑如墨。他暗恋她五年,默默看她与青梅竹马殉情未遂,终以三十二抬大轿娶她入宫,却不知娶的是穿越而来的冒牌货!大婚之日,分房而睡,霸占他席位的,竟是一只色眯眯的灵狐?相敬如宾多少日,对战情敌几多时。他以一生独宠,换她一世倾心。一声怒喝,赶跑她的美男粉丝团:妖孽仙尊、魔宫少主、冷面富少……他大灰狼变小白兔,卖萌装可怜,“雅儿,为夫昨晚没吃饱,快让我再吃一口……”【静曼朵朵】书友QQ群号:239510544。新书古言穿越言情《毒妃来袭:邪帝,一边去》欢迎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