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加爵事件
2004年2月23日,寒假刚刚结束。云南大学北院鼎鑫学生公寓6幢317室两名返校不久的学生发觉宿舍内总有一股令人难受的异味,于是决定打扫卫生。这一扫不要紧,扫出了当年度轰动一时的惊天大案。
这间宿舍的一个衣柜里流出带有臭味的红黄色液体,不详的预感顿时袭来,两名学生向宿管报告,保安很快上楼,撬开紧锁的衣柜大门,四具尸体暴露在人们的面前。校方当即向昆明市公安局报警。
警方侦查后,认定317室为作案现场,四名被害人均系钝器重击头部致颅脑损伤死亡,作案时间初步认定在2月13日至15日。警方并在现场发现遗留的作案工具,一把经过加工改造的石工锤。经进一步确定,四名被害人系云南大学学生,而犯罪嫌疑人则是当时居住在这个寝室、四名被害人的同学,该校学生马加爵。
此时,马加爵早已带着一部复读机和三盒磁带走在逃亡路上。2月23日晚11时,云南省公安厅向全省公安机关发出A级通缉令,次日,公安部向全国发出A级通缉令。二十多天后,根据当地出租车司机提供的线索,犯罪嫌疑人马加爵在海南三亚落网。
1981年出生的马加爵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人,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四名被害人中,杨开宏是云南红河州人,龚博是陕西人,唐学李是云南怒江人,邵瑞杰是广西梧州人。五人是室友,经常在一起打牌嬉闹,同室相残,令人唏嘘。
据马加爵供认,2004年寒假他因为打工留校,邵瑞杰和唐学李提早返校,案发前几天,几个人打牌发生争执,他认为其他几个同学的话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遂动了杀心。随后,马加爵到一个旧货市场购买石工锤、黑色塑料袋、胶带纸等作案工具,并准备了假身份,查阅了一些省份的地理资料策划逃跑方案。2月13日-15日,马加爵先后将四名被害人骗入317室一一杀害,并装入黑色塑料袋内放入衣柜锁住。然后乘坐火车亡命天涯。
2004年4月22日,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第二法庭开庭审理马加爵案,24日,判处马加爵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附带民事赔偿。马加爵家人请求对马加爵的精神状态做司法鉴定,未获法庭支持,而马加爵也未提出上诉。6月17日,马加爵被执行死刑。至此,轰动一时的马加爵案告一段落。
媒体“盛宴”
广西宾阳县宾州镇土生土长的马加爵没有想到,自己大学快毕业时一夜成“名”。那个偏远得在地图上都难以找到的小镇,也在一夜之间变得喧嚣而热闹。从案发到被逮捕,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媒体制造了一个令人嘻笑的“大学生杀人狂”,同时也制造了一场值得我们反思的报道“盛宴”。
河北大学2003级传播学研究生白树亮,以新浪网为样本,对马加爵事件的报道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他根据2月26日至3月26日这一个月时间里新浪网上转载的报道统计,发现新浪网新闻频道登载了总计281条和马加爵事件相关的报道,平均每天转载的报道约为9.69篇。
媒体的报道密度是根据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的。整个报道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从2月26日开始至3月15日18天的时间里,报道数量为53篇,平均每天为2.94篇;其中2月28日、3月1日、2日和7日的报道数量为零。这一阶段新浪网上刊载的文章数量不多,也未进行专题式的组织策划。
轰炸阶段。3月15日晚上7点30左右马加爵被捕后,媒体的报道在16日和17日出现高峰,分别达到53篇和74篇。这一阶段,新浪网的转载突出了新闻的时效性和网络的海量特征,但同时也出现了大量内容雷同的报道。
回落阶段。3月20日和21日开始回落,一直到25日持续保持下滑,26日的相关报道有所回升,达到14篇。白树亮认为,这与当天马加爵回云南大学指认现场为媒体提供了新的新闻点有关。
显然,从新浪网转载的关于“马加爵事件”的报道可以看出,媒体的关注点是根据该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进行的,符合硬新闻的报道规律。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媒体有意炒作的现象。各种关于疑似马加爵的人出现在全国各地的报道不过是无中生有的小把戏。这种炒作迹象明显的报道在各地媒体上并不鲜见,也值得思考。
疑似马加爵惊扰各地
2004年03月16日 新快报
新快报综合报道 自2月25日全国通缉马加爵以来,全国各地不断传来发现“马加爵”的消息。当然,结果都是虚惊一场。
成都:打工仔被错认后想整容
3月8日中午,一小伙子在搭乘16路公交车时,惊奇地发现自己身边的年轻人竟是“马加爵”,他吓了一跳,溜到一边悄悄拨打手机报警。巡警迅速赶来。一黑衣男子指引巡警冲上了公交车二楼。“就是他!”黑衣男子将手指向最前排右边靠窗的一个年轻男乘客,巡警上前叫起来一看,此人果真与马加爵长得十分神似。
警方证实,这名乘客并非马加爵,只是相貌十分相似而已,是广西马山县人,刚到成都打工没有几个月。他说:“到派出所后,我看了马加爵的照片,才发觉自己的脸、身材都很像他,只是肌肉没有他那么发达,也没他那种狠劲。一张脸也会找麻烦,我好倒霉哟,真想去整整容!”
邛崃:棋馆见到“马加爵”
3月13日晚7时许,四川邛崃市民肖先生打进《华西都市报》热线电话说:“我见到了马加爵!”据他介绍,10日下午,他在棋馆里与几个朋友一起下象棋,不知什么时候旁边站了两个小伙子。开始大家并没注意,后来棋馆老板询问其中一青年是否喝茶,但连问几声该青年都默不作声。大家都抬起头来看了一下那青年,发现其穿得较单薄,也比较破烂,额骨很高。不久后,两青年一起走出茶馆,棋馆老板正好跟着出门,听见两人的交谈声,该青年说话为非四川口音。11日,肖先生前往邛崃城郊一单位办事时,又发现那两青年在一露天小茶馆里喝茶。次日肖先生看报时发现刊登出的马加爵照片与前两青年中的一个长得一模一样。当天下棋的几位棋友一回想,都不约而同地说:“就是他了!”
宜宾:抓住冒牌“马加爵”
3月4日中午12时15分,宜宾市公安局接到报案,有人使用马加爵名字和身份证号在宜宾网吧上网,同时还有人用该案被害人龚博的名字和身份证上过网!
经过八个多小时的蹲点守候,当晚9时许,抓获16岁社会青年曹某。警方经过调查发现,曹某是宜宾市人,因没有办理身份证又想上网,便利用报纸上刊登的马加爵和两名遇害学生的身份证号码到网吧办理了上网卡。
长沙:流浪者为回家冒充“马加爵”
一名黄姓男子,在外流浪7年后萌发了回家的念头,但又怕家人不接受,企图通过上电视来挽回家人的心。他先通过电话和某电视台的一位编导讲了自己的故事,但是对方不是很感兴趣。于是他宣称自己是马加爵,引发了一场闹剧。民警盘查了大约3个小时,在确认他不是马加爵之后,把他放了出来。
黄山:5个指纹有4个像马加爵
3月4日10时,黄山市黄山中路某游戏厅服务员报警,称有一个长相特别像马加爵的男子到过游戏厅。黄山市公安局立即部署警力抓捕,下午5时,警方终于在该市市区某中巴车上发现该男子并将其抓获。警方经过刑侦技术鉴定,发现此人指纹的5个特征中,有4个像马加爵,此类情况比较罕见,而且身高、体型、脸型、年龄等特征确实和马加爵类似。经过进一步调查,警方发现,这名“疑似”马加爵的人姓陈,来自福建,是当地的一名务工人员。
陇西:全城排查神秘“哑巴”
3月4日下午5时40分,一名身高1.70米左右,身穿夹克衫留寸头的男子在陇西一面馆门口站了一会后走进面馆,面馆伙计问他吃什么,他始终不说话。之后他拿出一个纸条,上写“小碗宽面”。他吃的速度特别快,吃完后付了面钱就迅速离开。
据目击者讲,该男子看起来像个南方人,身穿在本地不常见的夹克衫,且神色异常紧张。有细心的群众发现他的模样特别像通缉犯马加爵,由于该男子始终未说话,让人感到他像个“哑巴”。
警方在当地各个交通要道,尤其是通往兰州的路口全力搜寻“哑巴”。
(林劲松整理)
从报道手段上看,除了平面媒体、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介外,网络媒体在这一事件的报道中显示了巨大的威力。笔者在自己任教的课堂上做过一个粗略的统计,70余名学生中有近乎三分之一是通过网络第一时间了解到这一事件的,而几乎所有人都以网络为主要渠道了解这一事件的进展。在这场报道的媒体竞争中,网络媒体还通过视频直播来突出自己的优势。例如,新华网云南频道3月18日《公安部A级通缉令嫌犯马加爵押解回昆》、3月18日对马加爵辩护律师的独家采访和3月20日《马加爵拒绝律师为其辩护》等都采用了视频直播的手段。
对于马加爵事件的报道,我们看到了一些乐观的评判。白树亮说:“新浪网关于马加爵事件的报道,体现了一个大型新闻综合性网站对重大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其报道反应迅速,丰富翔实……”
有媒体记者认为,马加爵案显示中国信息透明度大幅提高,“在这场逐渐升级的新闻大战硝烟背后,记者感受到中国信息透明度正在加大,媒体的新闻综合作战能力正以几何速度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