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1882~1948年)爱国将领。安徽巢县人。著有《我的生活》、《我的读书生涯》。
行伍出身的冯玉祥毕生好读书,这在旧中国的军政上层是很不多见的。他的读书面广且深,又善于多思。读书,使一介武夫冯玉祥上马能杀贼,下马能草檄,从而也绘就了他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
凿壁藏光苦读书
冯玉祥由于出身贫寒,少年时总共人私塾读书仅一年三个月,其后只能在他父亲当兵的营盘里跟一位书记官学习。这位名叫贾少书的书记官有着渊博学问,对年幼的冯玉祥影响很大,可以说是引导他终生喜爱读书的启蒙老师。但是少年时期的冯玉祥读书主要还是靠自学。他十一岁就在清兵营中当了兵,深感“少小失学,尤非学不足以上人也”,故矢志终生读书,“未尝一日束书不观。”但是在兵营里读书,不像在学堂有先生可指点,完全要靠自己钻研,只有一年零三个月学历的冯玉祥往往拿起一本书,翻了半天,一大半字不认识,怎么办?办法有!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他能问就问,一时问不清楚的,就先跳过去读,或凭前后的意思去猜。他从《大学》、《中庸》学起,一直读到《论语》、《孟子》、《左传》等古书,几年后,大本儿的厚书也能阅读了。他的古文功底就是这样在兵营中打下的。
可是在兵营里读书,环境非常差,干扰也多。这就需要有毅力和不为嘈杂所扰的心理素质。这里有一个冯玉祥“凿壁藏光”的真实故事,可见其读书刻苦之一斑。
一天,冯玉祥刚拿起书,一个士兵就故意拿起了京胡,坐在他旁边拉了起来,另一个士兵则挤在冯玉祥的另一侧,对准他的耳朵吊起了嗓子。冯玉祥不得不放下了书,求他们帮忙让他看会儿书,这两个士兵哪里肯听。无奈他只能从自己的被褥里抠出两团棉花,塞住耳朵再看书。但几位同营士兵还是不断同他捣蛋,千方百计叫他陪他们喝酒、赌博。冯玉祥不由想起自己一次喝醉酒后全身生满水泡及一次参与赌博,结果输掉很多钱的教训,曾发过誓不再沾这些恶习,甚至以砍手立志。因此,这会儿他严辞拒绝了士兵们的诱惑。但对于士兵们不让他读书,冯玉祥急得直冒火,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个办法。第二天,冯玉祥找来一把锤子和一把凿子,在紧靠自己铺位的墙上丁丁当当地凿了一个方洞,洞口上挂了个小布帘,再在洞里点起了一盏油灯,拿着书,撩开小布帘,伸进头去,专心致志地看起书来。这招使那些士兵全傻了眼,又拿他没有办法,只好随他去了。狭小的墙洞里,放了盏油灯、一本书,外加上冯玉祥伸进来的脑袋,就无空闲之处了。可冯玉祥却觉得这墙洞是那么舒适,那么开阔,在这一方狭小的天地中,他几乎听不到杂乱的噪声,闻不到令人窒息的油烟味了,扑面而来的只有那书页间散发的油墨的清香。
避居泰山好读书
30年代初的中原大地,军阀混战,冯玉祥统率的西北军战败,他被解除兵权,避居于山西汾阳城郊峪道河山村,后又隐居泰山。这两处的赋闲生活,使他有了大量的读书时间。对西北军的失利,他痛定思痛,深感中原战败的主要原因是自己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如深究其根本,在于“读书太少”,以致“认理不明”,为此,冯玉祥决心加紧读书。据那阶段的日记记载:1931年一年中,共读社会、政治、历史及文艺等著作达六十余部,其中不少书读过之后还写了读书笔记或学习心得。有时他读书读累了,就出外散步,边散步,边让随从人员给他朗读。如出外坐车时间较长的话,他也会拿出随身带的书叫随员读他指定的文章。他对读书的迷恋程度可想而知。
读书,使冯玉祥具备了丰富的知识,打下了较深的国学根底。1919年,他据《尚书》“弗伐其办,弗矜其能”,给三女儿取名“弗矜”,并将大女儿东产(生于东北)、二女儿迎黎(迎接黎元洪)分别改名为弗能、弗伐。
这一时期,冯玉祥阅读了马克思《资本论》,他感到《资本论》很深奥,有些内容看不懂或不理解,于是就反复读。如《资本论》中商品这一章,他便连续几日反复研读,并写下许多笔记。《资本论》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这一社会发展根本规律的观点,使一贯向往人类平等的冯玉祥大开眼界,大为赞赏。他高兴地写道:“到那时才算是真平安,真自由,真快乐。这样将完全开展一个国际新局面。”为了加深对《资本论》的理解,他又专门阅读了《反杜林论》、《科学的宇宙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科学的社会主义史》、《新政治学》、《中国社会原理》等几十本马列哲学著作和政治理论书籍。这些提升了他的思想境界,使他逐步领会和赞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他发自肺腑地说:“我对马克思学说,认为确是真理,不可讹议”,“若不信辩证唯物论,则我民族不能复兴”。为了读懂书读好书,冯玉祥还邀请了许多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到他的居住地讲学,如李达、赖亚力、陶行知、邓初民、翦伯赞、宋瑞华、吴组缃等人。可以说这一段时间的读书学习,对他以后的政治观、人生观的转变起了关键的催化作用。
冯玉祥曾信奉基督教,在国内是出名的“基督将军”,酷爱“平等博爱”,以后他又信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但长期的斗争实践和现实,特别是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后,他的思想得到升华转变,他将亲笔书写的“若不信辩证唯物论,则我民族不能复兴”十六个大字镌刻在碑石上,立于泰山普照寺上边的空地上,以示心迹。
闲居中,冯玉祥还读了大量的中外史学专著。他学历史的方法一是“多读”,二是在多读的基础上作细心考查、研究。如一部《俄国革命史》,他读了好多遍,作了大量笔记,并且联系中国现状,盛赞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苏联是理想的社会制度。他希望以史为鉴,汲取中外历史上的种种经验教训,探索自己要走的路。由此可见冯玉祥读书不是“糊里糊涂读死书”,而是为了求真理,长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花甲之年学英语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至重庆,整个山城沸腾了,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欢庆这来之不易的胜利。蒋介石和冯玉祥等分别乘汽车上街接受民众庆贺。蒋介石在民众呼喊“万岁”声中,得意洋洋,频频举手致意。不料当民众见到后面第五辆车上的冯玉祥时,欢呼起“冯玉祥万岁”来,而呼声更为响亮,蒋介石面色顿时大变,心里尤为怨恨。冯玉祥知道自己将难以为蒋所容,不久就借机赴美考察水利去了。
1946年9月,冯玉祥将军到达美国,他一如过去几十年的习惯,严格安排自己每日的作息时间:每天学习三小时英文,另外还要读书、写作、练字,听讲美国史,晚上坚持记一千字左右的日记,并拟定了著书计划。总之他在美国的每一天的时间没有片刻是虚度的。这时的冯玉祥已年过花甲,六十多岁开始学英文,实非易事,但他却满怀信心,每天要赶到一所英文实习学校去上课,回家后又花不少的精力和时间进行复习,兼听英文唱片。他在日记里写到:“读书之道本是一步步前进的。读英文的道理和方法最要紧的是专心,更要紧的是学而时习之,无论如何手不释卷,真正去读而又读,生字明白记住,然后细细地一句一句快读,久之定会有些心得,绝不可靠自己有什么聪明。”有的朋友认为冯玉祥身边有英文秘书,人年纪又大了,大可不必再去找罪受,去学什么英文,感到他的举动简直有点不可思议。但冯玉祥却认为“一个人在世界上实在应当多学,有功夫就要学习。要是成心自暴自弃,这个人就一点希望也没有了。”有志者,事竟成。经过一段时间的勤学苦读,冯玉祥终于可看英文报刊杂志了,也能进行初步的英语对话了,他的翻译必须十分小心,因为他能听懂,一旦译错了,他会当面纠正。
翌年5月,冯玉祥已能用英文讲演了。他在日记里高兴地写道:“今天算是一个最好的纪念日,就是用英文讲演。只要努力又努力,并且是不断的努力,我确信,一定能够成功的。”
冯玉祥是成功了,这归功于他好学不倦,毕生勤奋求知,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思想敏锐、著作颇丰的军旅文人。这在中国旧军人中是罕见的。他一生写了数量惊人的自称是“丘八诗”的白话诗,这些诗作贴近生活、贴近普通士兵、百姓,又富有战斗性、鼓动性。周恩来称誉道:“丘八诗体为先生所倡,兴致所至,嬉笑怒骂,都成文章。”他还写了二十多本《军人读本》等小册子以及《我的读书生活》等自传著作,足见其“泛览群籍”、“学以致用”的治学精神。
周恩来在1941年11月在《冯焕章先生六十大庆》一文对此作过评价:“先生好读书,不仅泰山隐居时如此,即在治军作战时,亦多手不释卷,现在更是好学不倦,永远值得我们效法。”
张仁安上海海运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