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六二年,[康熙元年]二月。永历帝等人尽被缅方送给清廷押送回国,标志着在中国历史上长达前后十六年的南明最后一脉即将终结,从此只剩下史家笔下那一抹淡淡的哀伤;“马背王朝。’
杨容见吴三桂押解永历等前往,欲去追赶,明知不可为而欲为之,以尽人臣之分,却被黄杰拦住道;“此蕃如前去不但救不得圣上,反而会丢了命,岂不是白白送死?不如且寻些旧部人众,那清廷既得圣上必会押往京城,到时可联络些抗清人马,伺机救出圣上亦未可知。’杨容等众人见言之有理,便命黄骏携春香在山上,杨容,李怡,黄杰三人自下得山来,渡兰津奔大理,寻得数十人,原明军旧部,又各自分头联络些失散原明旧部,前往昆明,贵州等地准备,一旦有机会便营救永历帝等人。
杨客等三人,不过两三日功夫便到达大理,正准备进进城吃些东西再赶路。此时战乱刚平息,吴三桂已俘获永历等人,云南除滇西外,基本已平定,故而对原明遗民倒也盘查不严,便就城门边寻得一客栈,点些酒菜坐下吃。
此时客栈外进来一中年书生模样人,行色匆匆,满脸焦滤之色,杨容细细看来人,却觉得很面熟,只是一时想不出在那儿见过,不禁多盯了对方几眼,那人见杨容也是面露惊异之色,早被那人认了出来,赶紧奔杨容等人桌边低声:“杨总兵如何在此?在下袭彝也。本是永历朝工部尚书,得知圣驾被迫移驻滇西,特从湖南追来,不料圣上已被吴逆所执,今已被押到昆明。”原来袭彝是湖南永州人氏,他听说吴三桂率军入缅,即行投奔缅甸寻永历帝,不料永历已被吴王桂清军俘获,袭彝又到晋王处议定营救之策,这才随后赶来,便在此碰到杨容等人,杨容虽是武将出身,但南明一直在马背上流亡,文武臣工大多在一块,袭彝故而认得杨容。
杨容拉袭彝坐下轻声道;“我等到此便是为营救圣上而来,只是如今兵败国破,敌势又强大营救之事极难。’袭彝对杨成道;“在下本一介书生手无缚之力,恐也帮不上什么大忙,倒是贵州仍有不少旧部或可联络,将军可速去,贵州等地联络些旧部,一旦吴逆将圣上解往京城,便可在路上动手,在下此去昆明想办法接近圣上,看是否有法可行。”四人计议毕,用过饭便火速起身,奔昆明。杨容,李怡,黄杰到昆明后即刻赶往贵州,袭彝自去探听永历帝囚禁之所。
三月十二日,清廷诏示天下俘获永历,同日吴三桂也将永历等十余人押到昆明,囚在西山金蝉寺内,命亲信部将陈良材派重兵把守,此时永历身边仅剩总兵邓凯,太子朱慈烺,[一说朱慈炯]国舅王维恭之子,以及丑陋宫女五,六人。
袭彝探得永历在金蝉寺内,便备了酒食前去探望,守卫兵士不让袭彝进去,袭彝怒目而视,厉声说:“永历帝是故君,君臣本份不容不见!”守兵怜其忠义,便报知吴三桂,吴三桂见袭彝一个文人,也佩服他忠义便答应了他见永历帝的要求。
袭彝进了金蝉寺内寻着永历帝,邓凯,君臣三人抱头痛哭不已,永历帝道;“朕懦弱无能,既误国家又连累母后,死不足惜,只是悔当初未听黔国公等人之言,将太子付李晋王和白郡王,至有今日绝脉之祸,若能保存祖宗血嗣倒死也罢了。”
邓凯也是痛哭流涕说:“哪有做臣子看到皇上受辱不痛心?臣也是日思夜想,只是苦无他法,如今这金蝉寺内外可是重兵把守,根本没有办法救人啊!”袭彝说:“从湖南来到这里,又一路到缅甸见到晋王和巩昌王,尚有不少将士仍在抗清,只是无可拥戴之皇裔,感到人心尚思大明,看来国中还不乏忠义之士,如果皇裔能够逃出去,说不定还有人会辅佐皇太子,以图恢复大业。”
袭彝又把来路上碰到杨容,李怡郡主之事告知永历和邓凯,永历国破家亡时反到清醒了;“按如今情形来看,吴逆恐已不能等朕到京城了,朕死期已不远,大明在各地尚有数十万将士在抗清,吴逆必然怕众将士前来营救,朕肯定会在昆明下手。”
其实清廷确有将永历等押到北京的意思,孝庄太后还曾打算将永历帝全家送往日本居住,毕竞清军入关时打旗号还是拥护明室的,只是吴三桂和清廷中有些重臣反对才决心杀永历帝,以绝后患,而吴三桂也怕明室东山再起,饶不了自己,因此力主斩杀永历,当然另一个原因就是杀永历以表示对清朝的忠心耿耿。
袭彝和邓凯思之良久,二人决定冒险试试,毕竟靠外部力量营救永历或太子已是决无可能了,纵然有数十万明军将士也无济。已看出吴三桂不会将永历押往京城。
邓凯便寻来吴三桂部将陈良材,因平时邓凯看出陈良材很同情永历帝,况陈良材本是吴三桂部将,原也是明朝人,多少有些念故。
邓凯,袭彝请来陈良材,陈良材知可能有要事,于是屏退左右,邓凯,袭彝连忙倒头便拜。希望陈良材帮忙能将太子换出,或救出。陈良材;“并非是不帮忙啊,着实是无能为力,虽是我原是大明旧部,可是手下兵士多是吴王桂亲信,万一泄密那可是诛灭九族啊!”
邓,袭二人苦苦哀求,陈良材思之良久,终于答应试试将太子敉出去,但得需要几天想办法。相传数日后陈良材将自己儿子偷偷将太子换了出去,由邓凯带着离开了昆明往滇西而去。袭彝见太子已得脱,又备酒食前来探视永历帝,但见永历端正而坐,面无惧色,虽亡国之君却举手投足间不失皇室气派。
袭彝;“国破家亡己无力回天,今备薄酒特来向圣上辞行,身为臣子不能为圣上复兴大明,总该为大明和圣上尽忠吧!圣上既已如此臣何以偷生”!言毕一头撞柱而死,永历帝抚尸大哭,众守卫见之无不垂泪。
永历自此受惊过度,面无表情目光呆滞,终日无语。陈良材知事情极可能暴露,自领一家老小逃亡而去,自此无信。
加上此时又发生了一件事,使吴三桂更是下了尽快杀永历帝的决心,原来看守永历帝这群守卫里有十多人密谋将永历帝劫持后逃往四川,拥戴为帝。不料事情败露,数十人尽被吴三桂所杀,经过袭彝之死,和守卫密谋。吴三桂知永历不死自已后患不除。
四月二十五日,永历帝等三人被拖到寺外,准备处死。吴三桂打算将三人拉去砍头,许多部将和满清将领也不同意。爱星阿说:“永历尝为中国之君,今若斩首未免太惨,仍当赐以自尽始为得体”;安南将军卓罗也说:“一死而已,彼亦曾为君,全其首领可也。”于是把朱由榔父子,和王维恭子,抬到门首小庙内,用弓弦勒死。随即命昆明知县聂联甲带领员,兵役搬运柴薪,把三人棺木焚化于北门外。次日清兵至火化处拾取大骨携回作证。云南人民不忘故主,以出城上坟为借口寻得未烬小骨,葬于太华山。南明最后一帝至此烟消云散。
杨容等人在贵州招集到数千部众,随时等吴三桂押解永历进京时营救。那知一直不见,一打听才知永历等人己被吴三桂斩杀。悲愤之下,只得离开贵州回滇西。
杨成谓李怡;“如今唯等有晋,王巩昌王两部抗清实力强大了,但愿再寻得朱明血脉。”
关于永历帝被囚,和死因说法较多。另有朱明太子是死还是被换出亦是无从考证。此为小说,略不详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