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41000000007

第7章 听大师讲佛(6)

这首歌取材于一个佛教故事:有一位老和尚,想找一个合适的人继承衣钵。可惜世上的人都被欲望污染得太坏了,他找来找去,找不到干净的人。最后他到孤儿院去领养了个幼儿,带上山去当小和尚,什么都不教给他,让他自然成长。小和尚成年后,什么都不懂。有一天,老和尚下山去了,刚好他的一位道友上山来探望,看到小和尚连一般待人接物的礼貌都不懂,于是就教他如何问讯、行礼等等。老和尚回来后,看见小和尚居然知道这些俗礼,气得不行了:唉!花了十几年的心血,一不小心,白纸般纯净的一个孩子,被那家伙教坏了!

老和尚心想,既然他已经学了世俗礼仪,不如带他下山见见世面。下山之前,老和尚特别提醒小和尚,要小心一种叫老虎的动物,模样儿跟你我差不多,头发长长的,在头上做个髻,看到这种东西,要赶紧躲开,否则会吃人的。然后师徒俩下山去了,在城市里逛了一圈。回到山上,老和尚问:“山下什么东西最可爱?”

小和尚说:“老虎最可爱。”

这个老和尚千防万防,怕小和尚受到老虎“伤害”,谁知就像那首歌唱的,“老虎已闯进我的心里来”。

欲望是如何产生的,至今还是一个尚未搞清的问题。但正如佛祖所说,“当知轮回,爱为根本”。欲望会催发爱意。因为有爱,就有追求,爱美人就追求美人,爱财富就追求财富,爱权势就追求权势,爱名声就追求名声,爱生命就追求长生。因为有追求,就有竞争,情场竞争,商场竞争,官场竞争,名场竞争。因为有竞争,就有成败,胜者得意洋洋,负者垂头丧气。然后就会产生厌憎、痛恨、嫉妒、抱怨等多种情感,人也变得困苦不堪,而且总是一种苦未尽,另一种苦又接踵而来。

据南怀瑾大师说,“在佛法中,一般将痛苦归纳为八苦,细分还有二十种苦、十八种苦、十二种苦等等。八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

什么是“生苦”?活着就是苦。冬天怕冷,夏天怕热,小时要读书,大了要工作,各种义务责任像担子一样压在肩上,难得清闲。

什么是“老苦”?年纪大了,肩上的担子轻了许多,心里的负担却一点没少。且不说身上的毛病一天天增多,眼看自己就像一只被扔在垃圾堆里的破鞋一样,一天天风化陈腐,这种心情就难以消受。

什么是“病苦”?病痛的滋味大家都知道,不必细说。

什么是“死苦”?这种苦只有死人知道,活人只知道怕死的苦。

什么是“求不得苦”?想要的东西总是比能追求到的东西多,或者说,能追求到的东西总是比想要的东西少,心里难免常泛苦味。

什么是“爱别离苦”?亲人、朋友两地异处,乃至阴阳相隔,就要备尝思念之苦。

什么是“怨憎会苦”,俗话说,“不是冤家不聚头”,谈了几年恋爱,原想亲亲爱爱、甜甜蜜蜜过一生,结果却发现“不打骂不成夫妻”。在公司里,总会遇到几个跟自己对不上眼的人,你讨厌我,我看不惯你。在商场、官场,学界、文艺界,总会遇到几个竞争对手,让自己寝食难安。这还不苦吗?

什么是“五阴炽盛苦”?“五阴”即色、受、想、行、识。因为有五阴,所以人们难免要受到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煎熬。这种痛苦往往是凭空产生的。看见自己脸色泛黄,就以为患了肝病,紧张得不行,实际上什么病也没有。看见老公七点钟还没回家,就怀疑他出了车祸,吓得坐立不安,实际上他安全得很。看见妻子跟某个男人说了三句话,就怀疑她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实际上那是个推销员,向她推销产品,想赚她的钱,而不是赠送礼品。

以上八苦,人人都会沾上几样,归根结底,大家都是苦命人,只不过苦多苦少而已。

如何去苦求乐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恐怕不能解决问题,根本之法在于挖断欲望之根。但这似乎是不可能的。欲望与生俱来,浸染到整个生命中,以现有技术手段,根本无法使之剥离。那么只能用心理的方法来减轻或消除欲望造成的痛苦。而佛法就是一种很高明的心理训练的方法。

佛法在进行心理辅导时,依顺自然,正视问题,而不是采取回避的态度。人有痛苦,这是客观事实,佛法不是指导人们如何回避痛苦,而是让人走进痛苦中。比如它的各项戒律,如不吃荤腥,“过午不食”之类,直接会造成身体上的痛苦。在痛苦中,反而更能让人感受到痛苦的虚幻。打个比方,失恋了,心里痛不欲生;失业了,心里没着没落,总而言之,种种不顺的心,盘桓在心里,越想越苦恼。如果饿了三天,肚子里咕咕直叫,这时候,什么失恋呀,失业呀,都显得微不足道了,一门心思只想如何得到食物。平时抱怨食物不好吃的毛病没有了,路上捡到半个被人咬过的馒头,也能一口吞下去。填饱肚子后,对以前的痛苦也会产生新的感受。

现代心理辅导的方法也与此类似,比如,让那些很痛苦的人去参观医院、养老院、孤儿院、监狱等地方,他发现这些人比自己更痛苦,心里的痛感自然就减轻了。

佛法也不强行克制头脑中的欲念,因为强行克制本身也是一种欲念,也会带来苦恼。相反,佛法利用欲念来引导自修,以达到最终挖断欲根的目的。

生活智慧一点通

1.关键在于满足欲望的方式。

火药危险,但不会自行爆炸,用好了还能造福人类。欲望也有两面性,或者让人堕落,或者催人上进,关键在于满足欲望的方式是否正当而高尚。

2.不要害怕高尚。

很多人一听到“高尚”二字,便露出厌恶的神色,并且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归入俗人之列。其实这是一种精神变态,如同厌恶美食而嗜好疮痂。

学佛不是学懒

大师语录

有些修行做功夫的人到达了清净的境界,没有杂念妄想,但是,见解不透彻,认为清净才是道,认为不清净、不空则不是佛法,于是,自己把自己给障碍住了,“故于圆觉而不自在”,对于不垢不净的圆觉自性没有认识清楚,执著于空,执著于清净,不能自在,不能算是大彻大悟。

经典回放

录自《圆觉经》

【原文】

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译文】

假如遇到善知识,引导你开悟清圆觉的自性,发现、明白了心念起起灭灭都是虚幻,你就知道这一生都是在自寻烦恼。假如有人,把思虑全部切断,得到“法界净”,却让那些关于清净的见解,成为了自己的障碍,故意显示清净境界却不自然,这还是没有脱出一般凡夫的寻常见解。

大师释义

劳虑永断:据南大师解释,就是把感情、感觉、思想这些尘劳思虑全部切断,呈现一片空灵。

法界净:据南大师解释,就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的清净境界。“法界”是佛教的重要名词,包括理法界、事法界、事理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等四法界,四法界又合称“一真法界”。

随顺觉性:追随、顺从他人认为好的见解。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一位高僧曾说:随流性转,只是凡夫。这句话跟佛祖的“凡夫随顺觉性”含意相近。凡夫不了解本心,不清楚自性,也不肯诚实地对待自己,总是在追求别人认为好的东西。权威人士说学佛好,就去学佛,却对佛教的教义、戒律一无所知,也没有了解的渴求。权威人士说加人某个组织好,就去加入某个组织,却对这个组织的宗旨、行为要求所知有限,也没有全身心融入组织的意愿。

如果学了佛,听说一心清净好,境界高,就去努力追求清净,对俗事不闻不问,对俗人不理不睬。由于接触的闲事少,心理活动自然少,喜怒哀乐等情感也少有发作,确实显得很清净。但这是真的清净吗?执著于这种清净,反而是达到一心清净的障碍。

唐代龟山智真禅师有诗云:“心本绝尘何用洗,身中无病岂求医。欲知是佛非身处,明镜高悬未照时。”如果本心清净,就不用去求清净,就像没有病的人不用去求医一样。如果刻意求清净,一定是因为心里不清净了。

有一次,崛多禅师游历到太原定襄县历村,看见神秀大师的弟子结草为庵,独自坐禅。

崛多禅师问他:“你在干什么呢?”

僧人回答:“探寻清净。”

崛多禅师又问:“你是什么人?清净又为何物呢?”

僧人起立礼拜,问:“这话是什么意思?请你指点。”

禅师问:“何不探寻自己的内心?何不让自己的内心清净?否则,让谁来给你清净呢?”

僧人听后,顿时大悟。

按佛祖的说法,人的自性本来清净,不染一尘。如果已经蒙尘,向外求清净,哪求得到?只能悟出自性清净,才能得到清净。

自性为何蒙尘呢?是因为受贪、嗔、痴诸毒的侵扰。贪、嗔、痴不是外来的,而是自生的。有人认为内心不宁静,是因为受到红尘俗事的干扰、引诱,只要避开红尘,内心自然清净。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有一天,禅宗四祖道信来到白下(今南京辖区内)的幽栖寺,问寺里的僧人们:“这里可有道人?”早期佛教往往将佛法真谛、禅的心要称之为“道”,所以,僧人也称为“道人”。后来为了避免跟道教的道人混淆,才改称僧人。但道信所问的“道人”显然不是一般僧人,而是上了境界的得道之人。

一个僧人不高兴地回答:“出家人,哪个不是道人?”

四祖道信一笑:“请问哪个是道人?”

道信的话里充满了禅机,是啊,剃个光头不等于心清净了,心不清净,何称“道人”?那位僧人心里发虚,不敢搭腔了。

一位老僧满怀敬畏地说:“从这里向深山更深处走十里,有一个名叫法融的僧人独自住在那里。他每天只是坐禅,见了人从不理睬,所以大家都叫他‘懒融’。据说他打坐时,有白猿献果、百鸟衔花的神异,他莫非是道人?”

道信师徒翻山越岭,来到法融修道的地方。法融对他俩视而不见,端坐如故。四祖不动声色地说:“观是何人,心为何物?”

过去禅师之间常互参话头,也就是考较对方领悟佛法的境界。道信提出话头,法融无法应对,知道遇到高人了,便乖乖地站起来。

道信又问:“除了这里,还有更清净的地方吗?”

法融一愣,这里空山无人,没有任何俗事缠身,已经十分清净了,哪里还有更清净的地方呢?其实道信的意思是:你固执地守在清净了,为了所谓清净忙得不亦乐乎,内心已经很不清净。但法融听不懂,将道信引到他自认为更清静的地方——他安歇的草庵。由于他平日与虎狼为伴,所以他的草庵前猛兽乱窜,很是吓人。道信故作惊恐,举起了双手。法融疑惑地问:“你还有这个在?”意思是说,你是一代宗师,还有恐惧之心吗?

道信反问:“你看到了什么?”意思是你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

法融仍没听懂,他拿起一只瓦钵,去给道信师徒盛泉水来喝。道融趁机在法融打坐的石凳上写了一个“佛”字。法融端水回来,刚想落座,忽然发现“佛”字,悚然一惊,跳起身来。

道信笑问:“你还有这个在吗?”

法融不禁打了个寒战,终于感受到了禅的机锋,他跪倒在道信跟前,请示禅的真要:“如果此心作观想修行的功夫,因外境干扰而生起烦恼时,如何对治它呢?”

四祖说:“外境本来就没有好恶、美丑、静闹等等分别,所有的差异都是因自心而生。我们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外境才会出现差别。比如,我们认为污泥很脏,美丽的莲花只有在污泥中才能生长;你若好心好意将泥鳅放在清水里,它只会死亡。我心若不起波澜,烦恼又从何而生呢,心灵平静如镜,便能平等观照外界一切,你就遍知无遗了。尽管天上风云变幻,你只要随心自在,无须对治,自会风消云散。”

法融终于大彻大悟了。他一改往日“懒”的习惯,开门授徒,讲经说法,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唐高宗永徽年间,山中缺粮,已经年老的他,每天早出晚归,到40里外的丹阳化缘,背米一石八斗,供养寺里300多名僧众修行。因此,牛头山成了吴越之间规模最大的禅修道场,牛头宗也成了禅宗一个重要的分支。

禅宗五祖弘忍曾告诉六祖慧能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如果不知道种种杂念、妄想、烦思之源本自内心,而想去外界去寻找清净,无论学到多少修行方法,都是没有用的。

有些人学佛,或者修其他的道,总想避开世人、世事,如果不能躲进深山老林里去,就“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或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不是学道,而是学懒,学问既不会长进,境界也不会提高,内心也不能真正得到清净。

学佛不等于学懒,能够在闹市里修行,才上得了境界,能够在红尘中一尘不染,才是真正一心清净。比如,“躲进小楼成一统”是鲁迅先生的诗句,但这恐怕只是他一时的牢骚话,他并没有真的“躲”起来,而是以笔作“投枪”、“匕首”,积极地跟社会不平现象开战,却不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出名。这才是真正的修行呢!

生活智慧一点通

1.积极的人生是创造价值。

人活着就会消耗社会财富,作为一种补偿,人理应创造不低于自身享受的财富——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否则无论怎样粉饰自己,其人生都脱不了苍白而贫乏。

2.别为懒惰找借口。

惰性是一种较难克服的人性弱点,虽然如此,仍需尽量克服,而不是寻找借口,证明自己雪藏脑力和体力是多么聪明。

以出世精神,做人世事业

大师语录

什么是佛?心即是佛;什么是道?平常心就是道。就这么简单。一切众生何以不能明白?因为不肯平常。一个真正了不起的人,一定是很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才是真正的伟大。一般人学佛修道何以不能成就呢?只因不肯平常。各位看看学佛的人好忙哦!这里拜佛,那里听经;又是供养,又是磕头;又是放生,又是捐款;忙得连自己家人都不顾。结果,什么都没有,当然没有,因为太忙了,太不平常了。

经典回放

录自《圆觉经》

【原文】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大师释义

息灭:止息、除灭。

【译文】

善男子啊,只要诸位菩萨直到末世众生,在任何时间,不起虚幻的妄想,也不刻意去熄灭妄想,安处于妄想境中而不去刻意认识妄想的虚幻,在不清楚妄想虚幻时,不刻意去辨识真假。只要一切众生听到以上法门,信解受持,不产生惊讶、畏惧心。

了知:清楚地知道。

信解受持:这是常用佛教名词,指修行的四个阶段,即相信、理解、接受、遵行。

快速成佛的四步曲

佛学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对一切观点、概念,都可以随时打破,又可以随时建立。就像雕塑家玩一团橡皮泥似的,捏什么像什么。你说这团橡皮泥像不像老虎?不像?三下两下,一只栩栩如生的老虎就出现在你面前。你说像老虎?三下两下,仍然只是一团橡皮泥。真可谓“随心所造”,无可无不可。这团橡皮泥大概可称之为“自性”,因为不管捏老虎、捏猪羊,都是橡皮泥做的老虎、猪羊。

同类推荐
  • 心与禅

    心与禅

    《心与禅》是弘一法师一生人生体悟和学佛心得的集大成之作,在这部著作中弘一法师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和人生的要义。
  • 禅与养生

    禅与养生

    将前人精要有机地融汇组合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化繁为简。相信有兴致的读者详阅后,在很多方面与我会有共同感悟。若能照此修禅、养生,净化心灵,强身治病,延年益寿,善莫大焉。
  •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106岁高寿的本焕长老,在清明节前安详化归而去。总结他的一生,刺血写经、燃臂孝母;忘身求法、建寺安僧;弘法利生、行愿大千。世界浮躁,如何静定?生活的节奏那么快,烦恼那么多,如何解脱?对待名利财富,如何看淡、善用?对待生死,如何超脱?本焕长老给了一个答案:看得开,放得下。
  • 圣经的故事

    圣经的故事

    《圣经》是人类历史上一部独一无二的书。它由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语言写成,却极其贯通;它遭到无数的怀疑甚至诋毁,但最终它作为圣经经典的位置却丝毫没有动摇;它不是单纯的文学书、哲学书或历史书,但它是很多文学作品的源泉,哲学家不断地引用和讨论,它对犹太古史的详尽记载也远远超过其他民族的古史书。《圣经》是人类的伟大遗产。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第六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第六卷)(方立天文集)

    方立天编著的《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把佛教中国化界定为“三化”,即民族化、本土化和时代化,并叙述了佛教中国化的不同阶段、途径和方式,还通过与中国的政治理念、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民间信仰、社会习俗等的互动关系,揭示出佛教中国化的实质,总结出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的六个重要特点:重自性、重现实、重禅修、重顿悟、重简易、重圆融。
热门推荐
  • 火神斩

    火神斩

    一段神秘的重生,一条血腥的复仇之路,一个神秘大陆....一切的一切是无意还是早已注定。杀血路,解迷局,傲视苍穹,弹指灭天...
  • 中国古代圣人传

    中国古代圣人传

    中华文明史上曾产生过许多杰出的圣贤哲人,其作为、其思想、其成就一直对后世有着重大影响,不仅为华夏各民族所尊崇,而且在世界文明史上亦有重要地位。组编《中国古代圣人传》一书,旨在为进一步传播、交流、弘扬华夏文明做贡献。
  • 借借满天星的爱

    借借满天星的爱

    15岁,她认识了他。他说:“你手中的花叫满天星。”16岁,他离开了她;他说:“墨墨,我会把每年开的最美的樱花拍给你看。”而那年,她又结识了他。他看着她喜欢的满天星,低低呢喃:“这花也配你,清淡可爱”。18岁,他咆哮着对她说:“不要叫我哥哥,我不是你哥哥!”22岁,她重逢到他;他说:“这是我的未婚妻。”但那个女孩不是她。终于有一天,他说:“周子末,原来,我真的可以不当你哥哥。”生命中,谁是谁的主角,谁又是谁的配角。她觉得自己是一株满天星,在他和他玫瑰的生命中永远只能作为配角绽放。但她只想开出自己的灿烂,不管不顾,哪怕只是作为配角的满天星,也要做最真,最美,最纯,最瑰丽的那一朵。又有谁能说,满天星的爱,只能是配角之爱呢。~~~~~~~~~~~~~~~~~~~~~~~~~~~~~~~~~~~~~~~~~~~~~群号:100677308开新坑啦,讲述机器人的故事《编号NEO7,说你爱我》http://m.pgsk.com/a/292127/喜欢的话多支持哦~~~~~~
  • 鸿蒙炼血道

    鸿蒙炼血道

    炼天地之血,成永生大道,铸不朽传说,看沧海成尘,观宇宙沉浮,造鸿蒙玄奇。
  • 错入总裁房

    错入总裁房

    当巩汉林和黄宏把‘6’当成‘9’误进了别人的房间,砸了别人家的墙,那是喜剧;可是当玉筱希把‘9’当成‘6’误睡了炎非墨的房间,脱了他了衣服,那便是悲剧。你有住过那样乌龙的‘宾馆’吗?你一次性碰到过那么多的巧合吗?你有在自己被吃抹干净后还被别人骂居心不良吗?你一定没这么倒霉,因为霉运全被玉筱希一个人遇上了……【第一卷:误睡龙床】场景一炎非墨:“啊……”(看着面前的一丝不挂的身体,他抱头大叫)玉筱希(呆,欲哭无泪):“你是谁?”炎非墨(手指门外):“滚……”场景二医生:“玉小姐,你的尿液检测结果说明,你确实怀孕了。”玉筱希(震惊):“那我什么时候可以动手术?”医生:“玉小姐,我建议你把他们生下来,因为你的子宫壁比较薄,如果做流产手术的活,很有可能终身不孕。”玉筱希(石化):“他们?”医生:“嗯,你怀的是一对双胞胎。场景三玉筱希(低头):“那……那个……我怀孕了,就是那次……孩子,我想留下来”炎非墨:“不要跟我玩欲擒故纵的游戏,你这种女人我见多了,别说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的种,即便是,我也不会承认,我最讨厌你这种虚荣的女人。”【第二卷:夺子之战】场景一炎非墨(阴沉):“你的意思是我现在已经不是一个正常的男人了?”郭威:“不,你理解错误,你是一个正常的男人,只是没有生育功能而已。”炎非墨(怒):“不能生育怎么可以算是一个正常的男人?”郭威:“至少你还可以给你所爱的女人‘性福’。”场景二炎非墨:“作为孩子的父亲,我要取回昕昕和凡凡的监护权。”玉筱希:“对不起,炎先生,我的孩子姓玉。”炎非墨:“这是DNA鉴定的结果,从家庭条件上讲,我比你更有能力抚养他们。”玉筱希:“孩子是我一个人的,他们没有父亲。”炎非墨:“这是两千万,我想六年的所有的费用加起来绰绰有余吧,当然如果你不同意,我们也可以法庭上见。”【第三卷:奉子争妻】待定……【花絮卷:宝宝也烦恼】场景一玉凡:“你为什么要跟他走?”玉昕:“因为我们体内流的是他的血。”玉凡:“切,血缘关系吗?我们只不过是他十五万大军中的一只小蝌蚪,比其他的蝌蚪们跑得快了那么一点而已。”场景二玉凡:“你滚,滚啊,当你的大少爷去,你个没良心的白眼狼,还回来干什么?”玉昕:“他是我们的爸爸。”玉凡:“那是你爸爸,我才不要他当我爸爸,就算有爸爸,我也希望是景叔叔。”
  • 舌尖的缠绵(聂作平美食语录)

    舌尖的缠绵(聂作平美食语录)

    这是一本能让那些不会吃也就是不会活的人,把吃这种人生最低端的需求,升级为最高端享受的舌头指南,堪称享乐主义者的生活教科书。它关乎舌头,更关乎生命,关乎世道人心,更关乎人生享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历届新概念一等奖获得者作文精选(散文卷)

    历届新概念一等奖获得者作文精选(散文卷)

    新思维-所有作品都体现出了作者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作者们打破旧观念、旧规范的束缚,打破僵化保守,处在无拘无束的新思维中创作所得。新表达-作品的创作不受题材、体裁限制,作者使用属于自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杜绝套话,杜绝千人一面,杜绝众口一词。真体验-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并将这一切,反映在作品中。
  • 拿手热菜

    拿手热菜

    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通俗易懂,是普通大众的有益参考书。轻松快乐入厨房,美味营养又健康。材料简单,方法易学,就地取材,为你呈上飘香扑鼻的美食。
  • 终极刺杀

    终极刺杀

    虽然不想到处杀人。国家的安宁,没有办法了,有个国家暗中组织的暗杀队伍,他们专门暗杀对他们帝国不利的人。但是他们面对的都是很厉害的对手,每个都是强敌。不过不怕,因为他们有四圣器在手,龙吟剑,对那些危害国家的人,凤鸣刀,龟嘶扇。他们有着全大陆最强的组合,怕什么,就算他是最强的恶灵法师,只能是杀!,但是为了大陆的安全,在兰希大陆上,虎啸枪,也照样不是他们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