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30200000017

第17章 文化太保指天骂地(3)

李敖做学术研究,总是跟人的生活、跟现实斗争结合在一起。《要把金针度与人》是介绍《中国名著精华全集》的,他在《代序》中特别强调了,读古书一定要立足现实,要有先进而正确的思想做指导。在回答“古今中国人中,一般读书情况是怎样的?”这个问题时,李敖说:“大致可分两派:一派是老学究村夫子派。他们白首穷经,一辈子读了一些古书,可是他们的方法训练太差了,又无法接触到现代新学问,所以用新知治旧学的一套,他们一窍不通。他们虽然一辈子嗜读古书、勤读古书,但可笑的是,他们却读不懂古书,无法分析古书,也无法综合出结论和真相。另一派是疑古派。他们是新一代的学者,不但博览群书,并且会‘读书得间’,处处发现古书可疑、古事可疑。他们的典范作品是编辑《古史辩》和《辨伪丛刊》等,对古书的解释,他们的功劳很大,成绩也颇可观。但是疑古派也难免有着两大缺点:第一是疑古过度,往往犯了以书就我的毛病,大胆假设有余,小心求证却往往不足;第二是不太能用现代新学问(如天文学、原始社会学)做钥匙,侧面印证古书可信的部分,以致犯了全面抹杀古书的毛病。”说到俞樾做学问,李敖着重批判了“土法炼钢”:“俞樾虽然能够‘读书得间’,但是,他因为没有现代新学问的光照,全部的努力,仍是支离的‘土法炼钢’的成绩而已。这一教训,清楚的告诉了我们,没有现代新学问的光照,读古书也有瓶颈的。”《历史与人像》中写外国人的两篇,都联系到中国。有关杜威的一篇,写到“杜威到我国来的情形”。介绍桑格夫人,重在介绍“节育运动”,其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上的作用,自是显而易见的。

八、你不好好干,最好请你滚蛋

中西文化论战的硝烟还没有散尽,李敖打响了他的第二个战役——对教育腐败、学术腐败的大揭露。1963年11月1日出版的《文星》第七十三期,同时刊发了《高等教育的一面怪现状》和《李济:他的贡献和悲剧》两篇文章,11月6日写了致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台静农先生的《一封没寄出的信》,同月写了致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吴相湘先生的《又一封没寄出的信》。同年12月1日出版的《文星》第七十四期,刊发了《师道与是非》。1964年1月1日出版的《文星》第七十五期,刊发了《论“占着茅坑不拉屎”》和《读(虚有其表的考试法)》两篇文章。同年8月19日写了《关于高等教育怪现状的讨论——些材料》,22日写了《从李济的悲剧看中央研究院的几个黑暗面》。《教育与脸谱》一书,就是以上诸文加另外三篇合成的,《序幕》作于7月27日。

这本书的写作,当源于一年多之前的一次谈话。《序幕》开头说:

去年五月,美国《纽约时报》的名记者德丁(Tiliman Durdin)、美国新闻处的副处长司马笑(John Aivin Bottorff)约了我,三个人在一家咖啡馆里谈话。德丁先生向我提出几个问题,都很中肯。他的观察力的敏锐是我早就知道的。

在德丁先生所提出的问题里面,有一个很有味儿的题目,他问我:“为什么在台湾的这些大学教授们都显得活力不够?为什么他们不像韩国那些教授们那样生气勃勃、勇气十足?”

我的答复是这样的:中国大学教授们不是没有像韩国那些教授们那样生气勃勃、勇气十足的情况,可惜那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是五四时代教授们的气象。现在不行了,现在他们老的老了、死的死了、堕落的堕落了。到台湾采的一些教授,大都是“二流货”和不入流的,他们在台湾岛上,十足表现出“没办法”和“无能”的丑态。这是不难想像的,他们只是把持住现状而已,根本谈不上什么进步与朝气了。

我这个答复,颇使这两位“洋鬼子”朋友满意,但我个人却忍不住心里的沉痛。我沉痛为了我不能把许多“内幕”的理由告诉他们,这大概是“家丑不可外扬”心理的发酵。总之,我不愿意在外人面前洗裹脚布!

远因在此。近因则是10月10日王洪钧在《自立晚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老一辈,你给了我们些什么?》的文章。读者该记得,李敖写《老年人和棒子》,是缘于王洪钧先有一篇《如何使青年接上这一棒》;现在李敖向教育界、学术界的腐败开战,也是由王洪钧文章引起的。王洪钧,何许人也?原来是身居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高位的一位大官。文章中说什么?你听:“美国的教授们一年到头忙着筹写paper,如果有一段期间在自己所教那一行的专门出版物上没有几篇叫座的东西发表,慢说声语,连教授的位置都受动摇。但我们的学术教育界呢?对若干人而言,一张经过审定的教授证书,一本够念一年的讲义,足可带给你一辈子的生活保障,甚至可以保障你有充分的时间去搓麻将。”读了这样的文章,李敖说,他“心里又痛快又沉重”,沉重就在于所提问题严重,“痛快的是,王先生身居”那样的“高位,居然公然发出这样的质问,这真是中国官场上划时代的大新闻”。于是,李敖发动了他的这第二次战役。

李敖在《序幕》中说:“台湾大学和中央研究院是我们台湾知识界的两个双峰,一个是最高的教育机关,一个是最高的学术机关,我希望这两个双峰高耸、丰满而美丽,我对它们不能不求全责备,我希望它们货真价实,不能戴假的‘乳罩’,更不希望它们得‘乳癌’。所以我不能不把它们的一个主要部分检验检验,台湾大学的被检验部分是它的文学院;中央研究院则是它的历史语言研究所,这两个部分的主持人(沈刚伯、李济)是‘亲家’,也是气焰震‘主’(钱思亮、王世杰)的人物,钱思亮、王世杰已经都被震成小傀儡,都可怜得使我李敖不忍深责,所以我也懒得理他们。我只指出并记录台大文学院和中研院史语所的毛病而已,顺便指摘‘沈刚伯型’的可耻和‘李济型’的可恶。”又说:“全部的文字都是环绕在一个主题上面,那就是:‘老头子,你好好干;你不好好干,最好请你滚蛋!’”这应该成为我们解读这本书的钥匙。

《高等教育的一面怪现状》从台大文学院两个图表开始,说明“寿比南山、不研究、不让贤、也不发表论文,是绝大多数老教授的四大特征,除了这四大特征外,还有两大流行症,就是‘分赃’和‘意淫’。”“分赃”指得额外报酬,即“除政府的本薪以外,他们可以在各种名目下分摊到许多津贴”,“某些学人,老朽得简直不成样子,也是照样分钱,照样旧货大甩卖,这是毫无道理的‘学界分赃’制度!”“意淫”指对女性的特别照顾,在照顾中表现出一种不正常的心理。文中举了院长沈刚伯作的一些艳诗。

在做了概述以后,李敖说:“我这篇文章由统计图表开始,算来算去,竟从制度算到人事上面,最后涉及到人事的头儿沈刚伯,这是很痛心的事。”说“沈刚伯慵懒成性,游学无根,完全不足为文学院的表率,完全是个误人误事的老人。”“三十多年来,沈刚伯在学术著作上是一片空白,惟一可举的是目前中学生用的所谓‘标准本’外国史,其中大部分还是抄别人的。”“沈刚伯除了不贪财以外,其他一切都是老教授中腐败的代表,也是最好的活证与抽样,更是集大成的人物。”

作者论述了教育革新跟政治革新的关系:“我们天天盼望政治的革新,殊不知政治革新的条件必须有赖于教育的革新。”“我们教育情况的最大缺憾,是缺乏一个强而有力的制衡或考核的力量,这个力量不论是属于机构、法条或舆论,都是不够的。……大家都以为教育界是既‘清’又‘高’的,‘清高’到不可能腐败的程度,所以人人都不去注意它。人人以为教育在这批‘年高德劭’的手里一定没问题,殊不知这真是天大的错觉!”认识到“政治革新有赖于教育革新”,这在李敖的革新思想上是值得注意的。李敖在发起了中西文化大论战以后,就把第二战役放在教育革新上,固然因为教育是他所熟悉的一个部门,也跟他有上述认识有关。他要逐步走到政治革新的路上去。

这篇文章中另一个具有警策性意义的思想,是提出了“为原则而掼纱帽”的主张。文章最后说:“带着一百分的同意,我把这种同意发射给王洪钧先生——我们年轻的高等教育司司长,表示我对他这篇《老一辈,你给了我们些什么?》的绝对支持。同时建议他,何妨再表现一下年轻人的风骨?如果在司长位上不能大刀阔斧的整顿高等教育,何妨挂冠求去?何不替我们官场上,留下一笔‘为原则而掼纱帽’的纪录?何不用这种纪录,来表示他对目前高等教育的抗议与绝望?像二十五年前的英国外相艾登一样,用磊落求去来代替宦海浮沉,这该是多么动人的举动!在今天恋栈成风的习气下,只有王洪钧先生能表现这种举动,我们带着壮士断臂的心情,来围观他表现这种举动。”

在致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吴相湘先生的《又一封没寄出的信》里,李敖承认,他“这次对高等教育怪现状的批评,可说是中国有史以来‘学生骂老师’最凶狠的一次”。

九、师道与是非

《师道与是非》是李敖在《高等教育的一面怪现状》之后所写一篇重头文章。此文从传统文化上,对教师的“身教”与“言教”、做“经师”还是做“人师”,做了理性的阐发,强调了“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大道理。文章中说:“这种不肯说真话的态度,就是我们圣人的态度。这是什么?这是‘曲’笔、这是伪善、这是曲道其外,‘直道其中’!”又说:“在中国传统内,名分底下无真理、辈分底下无是非、师道底下无直道。”因此,这又是对“传统”的深刻批判。

文章举了梁启超为例:“任何有点好汉作风的学生,都不该为‘背叛’自己的老师感到内疚或不安,而觉得这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梁启超当年为了他的老师康有为的缘故,不能‘背叛’,只好看别人去革命,自己做了保皇党。可是在内心里,他始终不痛快。所以民国成立后第六年,康有为、张勋等搞复辟。梁启超终于‘背叛’了。马厂誓师以后,康有为恨他入骨,骂他是‘贼’,感慨‘鸱枭食母獍食父’,认为‘逢蒙弯弓专射羿’,可是梁启超顾不得了,在真理面前他只好把康圣人‘谢’掉。”从另一方面说,“任何有点进化头脑的老师,都不该为自己学生的‘背叛’感到惊骇或难过,因为这种‘背叛’,乃是一种对进步的督促。”

这当然不是为自己对母校提出批评进行辩护,说此文重要,乃在于具有理论建设意义。

十、论“占着茅坑不拉屎”

在李敖《高等教育的一面怪现状》发表后二十八天,台大中文系教授兼《国语日报》社社长洪炎秋,在11月28日《中央副刊》上发表《一个教授的自觉》,提出了“大学教授待遇菲薄论”,并举出两条理由。三天后,《联合副刊》发表何凡《棒子问题》,称赞洪文“委婉解说”的态度。又过了两天,东海大学教授梁容若写了一篇《天国之路》(《中央副刊》),“略说一点感想”,作为呼应。12月1日,梁实秋在《整顿高等教育的几点意见》(《文星》七十四期)中说:“我们处在目前的情形之中不愿有任何怨言,因为待遇最微薄的还不是教师。”首先对“大学教师待遇菲薄论”提出不同意见。《文星》同期发表蒋匀田《如何矫正高等教育的怪状》说:“假使用‘焚膏油以继晷’的时间‘去搓麻将’,则李敖先生所说的那些怪象,我虽不希望其有,却不敢断其为无!”《文星》同时刊出三篇读者投书,使这期《文星》重现了中西文化大论战时的风采。其中蔡骤强在来信中说:“在政治大学里面,连形式上的民主、形式上的言论自由与容忍都做不到,还谈什么政治研究?”把腐败跟政治上实行专制联系起来。12月2日,乔龄在《大华晚报》发表《人才之叹》,支持李敖对教育现状的批评,说那种现象“今天不但某国立学府如此,政界亦复如此”。李敖随即写《论“占着茅坑不拉屎”》。此文对洪炎秋“大学教授待遇菲薄论”做了深入的全面的批判,用事实说明教育界的不少人确实是在“占着茅坑不拉屎”。文章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引咎辞职”。作者说:…引咎辞职’是一种光明磊落的态度,它表示自己干不好,放开手,让出机会来给别人干,这是西方人的态度;我们中国人则不同,中国人经常是自己干不好,也不让别人干,自己硬要说什么‘既往不咎’,‘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

‘过去的不算,再来一次’,硬要再表演‘将功折罪’、‘改过自新’,表演‘非我来不可’,表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演‘你别急,我总有一天会拉出大便来’。这是很可怕的现象,也是很不要脸的现象。”读这段话,人们自然会想到两年半之前作者所写《老年人和棒子》,会想到那场中西文化大论战。是的,就是在能不能“引咎辞职”上,也有一个“西化”的问题。能够“引咎辞职”。也就解决了交“棒子”的问题。

李敖揭露教育腐败的文章发表以后,香港报纸都转载流传,这很令李敖感到开心。最令李散开心的是,1964年8月5日,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王洪钧先生如李敖所建议的那样。自动辞职了。那一天,教育部国际文教处处长张隆延请吃饭,王洪钧亲自向李敖说:“我辞职了!”第二天报纸上发表了消息。李敖兴奋地说:“在恶势力的阻挠与迫害下,王洪钧做了真正断臂的壮士,我高兴他跟恶势力的终于不能合作。”

从报刊上发表的讨论文章看,李敖这篇批评母校措辞激烈、不留情面的文章,并没有引发过激的反弹。李敖几乎寻不到论敌。勉强称得上站在对立面的文章,即洪炎秋的《一个教授的自觉》。竟然用了这么一个软绵绵的题目。虽然入题不久作者就用“自辩”代替“自觉”,但是所用词句和语气,依然像一个小女人,缺乏大丈夫的气概。参与中西文化论战的一些教授们,虽然身在腐败窝中,这次也没有“披挂上阵”,再次跟李敖交锋。这是很令人感到兴趣的一个现象。在这个现象背后,我一个遥远的旁观者,隐约感到了李敖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所表现出的强大的“杀伤力”,以致让许多人怯阵。

十一、对胡适先生有褒有贬

李敖为胡适作传,是1957年在《自由中国》上发表《从读(胡遗文存)说起》时就有的想法,多年来一直没有付诸实施。1964年2月24日胡适逝世二周年的深夜,也就是写《胡适研究·前记》之后十八天,李敖写下了《关于(胡适评传)》,表述了他的设想。他说:“我的目的不仅是‘画’胡适之的‘像’,并且还要画这个时代的像,我要画出这个时代里的大舞台、画出它的喜剧与悲剧、画出剧里的主角和配角、画出它的场地的布景、画出布景后面的众生相,也画出戏台前面的千万只眼睛。”李敖预料,“它的结局是:君子既不喜欢它,小人也不喜欢它,只有跟李敖一个调调儿的才会喜欢它。”

按照李敖的计划,他要“写一部十本的大传记”,他“要用这一百二三十万字的大传记,让‘死掉的人’重新‘活过来’,让他重新‘说些什么’,也让我们‘说些什么’”。我们看到的不是十大本,只有一本,共十章,写到1910年。这十章的题目是:《可怜的县太爷》、《可怜的小寡妇》、《半个台湾人》、《拧肉的时代》、《“努力做徽骆驼”》、《“侬跟我来”》、《<竞业旬报>》、《少年诗人》、《“无忘城下盟”》和《从逛窑子到上北京》,另,开头有《楔子》。

同类推荐
  • 吴敬琏传

    吴敬琏传

    在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史上,吴敬琏之重要性在于,他几乎参与了建国之后所有的经济理论争议,由他的思想演进出发,可以勾勒出中国经济变革理念的大致曲线。书中,吴敬琏娓娓道来,历史如跛足的行者,不动声色地姗姗走近,又姗姗走远,一段波澜壮阔的人生在回忆者与记录者之间穿梭,如画卷般展开。
  • 资本的秘密:洛克菲勒自传

    资本的秘密:洛克菲勒自传

    《资本的秘密:洛克菲勒自传》是一部深入挖掘洛克菲勒内心世界和完整展现其人生经历和丰富的商战阅历的作品。将洛克菲勒身上所发生的逸事结合他的人生理念,生动揭示出令洛克菲勒受益一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解密其成功之道。所有的财富神话都有它背后的故事,洛克菲勒家族也是这样。洛克菲勒的巨额财富来源于他谨慎地利用每一枚硬币,一分钱也要用在恰当的地方,这也许是洛克菲勒构建起如此庞大的财富大厦的秘诀。而我们能看见这个智者留下的手记无疑是一种幸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看得更远。
  • 大文学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大文学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文学是什么?文学就是人学。文学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反映,也是人类和自然界关系的再现。文学既可以揭示生活的本质,又可以体现人们的喜怒哀乐。人类如果没有文学,其生活就会枯燥无味。因此,伟大的文学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 民国有个绍兴帮

    民国有个绍兴帮

    民国时期的浙江绍兴,思想激越,人才辈出。蔡元培、许寿裳、周氏兄弟、孙氏兄弟、经亨颐、夏丏尊,这就是出自绍兴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秋瑾、徐锡麟、陶成章、王金发,这些又都是辛亥英烈。俞秀松、宣中华、叶天底、梁柏台,又都是献身革命的红色战士。再加上沈定一、刘大白、邵力子等在各个政治舞台上的活跃分子。这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民国画卷,更具体地说,就是民国有个绍兴帮。
  • 知行合一王阳明

    知行合一王阳明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热门推荐
  • 娥妃

    娥妃

    《别样红楼别样情》一个女子,两个皇帝,演绎着缠绵悱恻的动人故事。有宫廷的阴谋,有江湖的险恶,有感情的纠葛,有对人性善恶的思考。如水的月光透过芙蓉树参差的枝叶洒下来。一个身穿白衣的女子,披散着及腰的如瀑一般的黑发,手执一把宝剑在上下翻飞。粉红色芙蓉花从树上散落下来,在空中飞舞,衬着女子白衣黑发形成绝美的画面!那张倾城倾国的脸上充满了宁静、淡雅,举手投足都是那么灵动飘逸。看着她从自己眼前消失,心中是无限的怅然。她是谁?苦苦找寻却始终擦肩而过,难道她只是自己的一场春梦吗?谁说自古帝王最无情?她在偷走了他的心之后,毫不怜惜的放在脚下践踏,所以他必须无情!可是在伤害她的同时自己也伤痕累累。在爱过痛过之后,她最终选择了离开。江湖里有苦有乐,只是伤害已远走。因为那颗受伤的心已留在了皇宫。纷乱的战场,哭泣的百姓,还有可怜的和亲的公主,让她再一次面对他们。这次,她又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呢?--------------------------------------------------------------------------------------------辛娥儿------一个被后世披上神秘色彩的女子!身为名门之后的她逃脱不了入宫的命运,一个弱女子在阴险的深宫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天地!金昊天------少年天子,坐在皇位上的傀儡。面对着风云变幻的宫廷,虎视眈眈的皇兄,大权在握的丞相,垄断后宫的太后,他又该何去何从?爱上那个淡扫蛾眉的女子,他又该怎样保护她?左丘独冥---敌国的皇帝,一个狠毒、冷酷、绝情的男子。偏偏在遇到她以后,也会变成绕指柔!杀人不眨眼,血流成河,只为得到她!金哲天------金昊天的皇兄,与皇位失之交臂。时刻觊觎那个高高在上的皇位,也觊觎她闭月羞花的美貌。金德天------金昊天的皇弟,一个温文尔雅,善良的男子。偏偏生在最残酷无情的帝王之家!一边是他敬仰的皇上,一边是他倾心的女子,他在矛盾痛苦中挣扎徘徊!辛擎---------辛娥儿的哥哥,大内统领。对皇帝忠心耿耿,却因为喜欢上公主儿陷入了痛苦之中。为了国家,为了他所谓的忠心,不得不奉命送心爱的女人去和亲。
  • 家庭生活医学小常识(最实用的居家小书)

    家庭生活医学小常识(最实用的居家小书)

    人一生总会有生病的时候,家庭常备药物是很多人都需要的。但在备药时,要明确自己得的是什么病症,应该选用哪种药,明确后再去药店购买。《家庭生活医学小常识》告诉你用药上的注意事项,更有食物中毒、急救、伤风感冒、呼吸类疾病等日常处理的小常识。
  • 莫言小说语言专题研究

    莫言小说语言专题研究

    本书是从语言的角度专门研究莫言小说语言中的语言运用方法和技巧的一部著作。
  • 世界精英都在玩的300个思维游戏

    世界精英都在玩的300个思维游戏

    《世界精英都在玩的300个思维游戏》书中的300个思维游戏是世界各界精英为全方位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而专门设计的,每个游戏都极具代表性和独创性。这些浓缩世界最聪明人的思维训练游戏,将让你在享受乐趣的同时,全面提升自己的观察力、分析力、推理力、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变通力、行动力、记忆力、反应力、转换力、整合力、思考力,引发你的头脑风暴。本书献给千千万万热爱思维游戏的读者朋友们:这是一本思维游戏玩家必备的工具书,是渴望跨入世界名校学子的智慧书,是望子成龙的父母们的魔法书,是渴望提升教学水平的老师们的枕边书。让你在享受乐趣的同时彻底带动思维高速运转,帮你实现心中的梦想。
  • 武道狂神

    武道狂神

    耿直带着神秘武道之书穿越到异界,从此废物变天才,张狂昂扬,纵横不败!底层功法?刷选最给力神功,完美契合!武技意境领悟起来太困难?进化成盖世神功就不用领悟了!炼丹救命?我炼丹只用来医天疗地!就这样,耿直打碎风云大陆,打破三千世界,打穿十方维度,打遍满天神灵,打出一条金光灿灿的武道之路!
  • 每天读点《孙子兵法》

    每天读点《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言简意赅,具有高度的哲理性,除了少数篇章谈及具体战争问题外,其余均可以“原则”视之。今天,人们不仅在战争行动时依赖它的指导,而且在进行政治、经济乃至体育竞赛等种种活动时也可从中得到启迪。本书从《孙子兵法》中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含义丰富的句子,分为战争、将才、治兵、谋略、攻防、制胜、机变、虚实等章节,对孙子智慧进行解析,其中既有原文、译文,还有历代论引、兵法札记、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孙子的思想。
  • 百位世界杰出的经济学家(上)

    百位世界杰出的经济学家(上)

    人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明天的世界令我们无比期待。从历史中汲取知识,感悟人生,追求真理,是每个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在无比灿烂的历史星空中,众多世界杰出人物犹如明烁夺目的明星,让历史的时空如此地浩瀚,并给后人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与智慧结晶。期望本书能让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们,从世界杰出的人物身上,学习与借鉴人生的智慧,创造卓越的人生。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公司因你而不同

    公司因你而不同

    “公司因你而不同”,是微软和IBM等公司成功的秘诀,也是我们在工作中十分值得提倡的一种职业理念。《公司因你而不同》通过这个理念,帮你激发工作潜能,提升工作价值,实现人企双赢。
  • 世界上最复杂的落水者

    世界上最复杂的落水者

    工作是嘉兴市中级法院的一名法官。已发表小说100万余字,散见于《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中国作家》、《江南》、《山花》、《百花洲》等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