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30200000016

第16章 文化太保指天骂地(2)

8月19日,李敖收到姚从吾老师一封信,两次说到李济。一次说:“上礼拜五芮逸夫先生请刘子健夫妇、我和济之先生坐在一起。谈到你的事:他说:实秋写信给雪亭先生和我了,说得很恳切。他是不大管事的,承他建议,我们当然考虑接受。适之先生常谈到李敖,我也知道一些,留有印象…”一次说:“今天晚饭后子水先生来谈。说:上午与济之兄闲谈,也说到了您的事情。李说:‘雪亭先生看报,知道李敖与胡秋原的讼事,要和解了。这样就可以决定了。’毛先生并说:‘这可不是条件,希望李君不要误会。’”

第二天,李敖致信姚从吾老师:

前些日子,“国史馆”的姚渔湘先生同我说:“罗家伦先生表示在官司过后可去‘国史馆’任职”;昨天下午,文献会的高荫祖先生向法官说:“过些日子(实际是官司过后),我们请李敖先生再采帮忙。”老师您看:在官司没了之前,没人敢“赏”我一碗饭!我可大言:凡在官司没了之前犹豫给我这碗饭吃的,在官司过后,我绝不回头来吃这碗饭!——这是古话所说的“贫贱者骄人”!这是一个有人捧骂无人敢请的臭文人的一点臭架子!

李敖在回忆这事时,感慨甚多。他说:“我在文献会被请出门,‘中央研究院’不准进门,接连的事件,使我深刻感到原来一个人坚守原则不入国民党;坚守原则跟国民党打官司;坚守原则我手写我口、决心做党外。到头来会混得没有职业,混得已到手的职业会失去、没到手的职业会泡汤。但是,这又算得了什么呢?这些啊这些,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岂不都是求仁得仁的必然结果吗?”

另一方面,李敖又为自己坚持不跟国民党合作的态度而感到自豪。本来,在李敖离开文献会以后,国民党中有高于陶希圣的两派人马,曾经不同程度地秘密找李敖合作。一派是陈诚,一派是蒋经国。先是陈诚约李敖长谈,被谢绝了。后来是李焕请吃饭,安排与蒋经国见面,也予以谢绝。这都是1964年的事(详后)。李敖说,他知道他这种“不识抬举”要冒什么险,“但我就是不要同国民党合作”。在1985年6月5日写的《“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回想姚从吾老师》一文最后,李敖说:“中国最伟大的不合作主义者陶渊明,在鄙弃当道,返回田园时写诗,有句是:‘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姚从吾老师希望我做学者,陶希圣希望我做打手,陈诚希望我做‘师爷’,蒋经国希望我做‘少保’,我希望我做我自己。最后,我成功了!——‘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我付了无数的代价,但我无违素愿,我毕竟成功了!”

那么,李敖离开文献会以后,究竟到什么地方去了。他没有正式职业,而是以写作为生,同时帮助萧孟能编《文星》。

早在1963年7月18日,《文星》主编陈立峰让贤,荐李敖接任主编,李敖不肯。后来陈立峰离职,萧孟能找李敖帮忙,李敖同意,说不拘形式,把《文星》办下去吧。萧孟能的长处是能欣赏人才,但是他的人事关系太好,因人情而来的稿件太多,清除起来,颇为麻烦。萧孟能很容易被说服,但是要把他的人事关系——破坏,也没有必要。李敖常常提醒自己:“《文星》只要稳住水平就好了,那是萧孟能的杂志,可怜可怜他吧!”于是,就在这种互相迁就下,《文星》一期期办了出来。严格说,它不是李敖心目中的刊物,只是就原有水平,给予提升了而已。

李敖接手《文星》以后,发表了好多思想犀利、揭短不留情面的文章,特别是他揭露教育和学术机构腐败的文章(详下节),使许多人如坐针毡,当局也更加睁大了警觉的眼睛。有一次,萧孟能受了压力,在1964年9月1日第八十三期《文星》上登出“内政部”来函,函中要求“嗣后注意改进”,不要“攻击”医师法及“肆意攻击民意代表及整个舆论界”,李敖大为不满,在下一期里就登出“李敖的两句话:今后我对文星杂志的编务,不再过问,特此声明。”在10月8日的札记里,李敖写道:“我极为这封窝囊的复‘内政部’函恼怒。傍晚很不客气地指责孟能。孟能夜来寓,谈到清早五时。”在《文星》共事的日子里,两人从没吵过架,但为了维护立场,李敖也颇坚持自己的信念。萧孟能很有礼贤下士的大家风度,李敖还是继续替《文星》稳住水平,直到大祸临头为止。

五、向教育界的腐败开火

李敖向教育界的腐败开火,不是完全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他还组织了一些人一起上阵。李敖在《文星》上发表《高等教育的一面怪现状》首开先河,攻击台大;1964年5月1日,转向辅大,在《文星》第七十九期刊出孟祥柯(孟绝子)根据他人提供的材料撰写的《从一巴掌看辅仁大学》,又掀起商潮。

孟绝子的文章发表后,李敖跟方豪吃饭,劝方再写写辅大。方豪义正词严地说:“我是神父,我怎么可以这么做?”李敖说:“台湾好挤——啊!”他故意拉长了“挤”字的声音,方豪顿时脸色大变。李敖又说:“一、我保证这件事只有你和我知道;二、我和你一起写,文章也有我写的部分;三、不论出了什么事,我自己一个人挡,绝对与你无关。老师想想看:田耕莘他们从大陆到台湾,‘乞丐赶庙公’,把台湾的地方教会都给夺了权,你们怎么忍得了这口气?教会这样黑暗,这种黑暗,又侵蚀到高等教育里,老师怎可以不说话?天下坏事的造成,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坏人做坏事,一个是好人容忍、坐视,甚至默许坏人做坏事。做好人是不够的,得做奋斗的好人才成。所谓奋斗的好人,就是要挺身出来向坏人作战、向恶势力作战、向腐败和愚昧作战、向老朽和开倒车作战、向头脑不清的混蛋作战。奋斗的好人不会背后袖手叹气,不会关着门埋怨,不会闷着头给坏人欺负或看坏人欺负人,奋斗的好人总该发挥打击力出来。今天我劝老师写点东西,目的也无非在此。”方豪终于心动,同意写一篇,不过附加一个条件,就是文章底稿最后要还他。李敢答应了这个条件,不久,文章写出来了,题目是《从三文件看辅仁大学文学院》,李敖加进自己写的部分后,以“沈沉”的笔名,发表在9月1日出版的《文星》第八十三期上。

这篇文章一出。无异把一颗原子弹丢在天主教头上。田耕莘立刻召开紧急会议,追究教会内部文件怎么泄露的,作者是谁?与会人士一致断定非方豪莫属,于是把方豪找来,由田耕莘亲自审问。方豪死不肯招。田耕莘要他在圣母面前跪下发誓,方豪扑身便倒,脱口而出,仍矢口否认。田耕莘仍不相信,方豪心生一计,说请到《文星》查对便知。教会决定派徐熙光神父去查。

查证的结果,可想而知。李敖不仅让徐神父空手而归,而且以“你可以转告田耕莘,我保证在你们告我的第二天,就公布闹同性恋的神父名单—包括你徐神父在内”的话,吓得徐神父连忙说:“哪里的话,哪里的话,李先生对我们误会了。田枢机派我来,绝不是通知要告《文星》,相反的,教会方面还准备送二十万元现金给《文星》资料室,不要收据。教会方面决意要清除神父的败类,所以无论如何要李先生帮忙。”李敖说:“二十万是个大数目,可是你们看错了人。你请回去吧,告诉田耕莘,留着二十万,去买别人吧!李敖不卖,也不帮忙!并且顺便带一句:文章是我写的,可别罚到方豪,别冤枉了好人。方豪如受到教会的惩罚,我可不能沉默。”就这样,方豪安然过了关。辅仁大学大改组,头目周幼伟下台。周幼伟气得要死,印了一本小册子——“不得已而辩”,大骂方豪,被田耕莘下令收回,不得散发。周幼传离开台湾,不久就气死了。

六、李济的悲剧

对李敖揭露台大腐败一事,并非没有人提出反击。那个人不是别人,而是李敖在文献会工作时的头子陶希圣;时间也不是李敖文章发表之后,而是在过了一年以后,成为《文星》即将倒霉时候的一支小插曲。李敖在“回想姚从吾老师”的《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里说:

最有趣的,陶希圣在拉我加入国民党不成,恼羞成怒,在《文星》越闹越凶的时候,终于时我反目相向,在国民党第一党报《中央日报》上写短论批我。他先写了一篇《保全台大的名誉》(一九六四年九月二日),其中说台大有好学生,“但是不肖的学生亦间有之。如某杂志最近几个月。连续刊载某毕业生诬蔑台太的文章,叛师毁友,极尽其架空造谣刻薄恶毒之能事。台大在校师生以及海外师友看见此种文章,至少感觉其为母枝之羞,无可容忍。”“中国人一向有不入官府,不打官司的风尚。我们亦不愿鼓励任何人打官司。但是我们认为台大对于这种玷辱校誉的事情,应该依法追诉,无所用其姑息。”四天以后(一丸六四年九月六日),他又写了一篇“谤书”,其中说:“市场上出现一部书,名为《胡适评传》。这本书只出了第一册。就这一册来说,表面上是赞扬胡适之,而实际上从胡适之的上代,到他的本人,处处都是轻薄、鄙笑、讽刺,使读者不忍卒读。这样一部书,若是如此一册一册出版,而无人提出异议。可以说是士林之耻。我们今日愿以这篇短文,表示异议。”我对陶希圣站在党报立场攻击我,丝毫不感惊异,因为那是我不跟他们合作、不跟他们同流合污的必然发展。只是在时机上,倒别有十人原因。那时陶希圣要犯他儿子陶晋生、媳妇鲍家麟双双送入台大历史系教书,故向文学院长沈刚伯表态,而洗刚伯正是被我批评的焦点;另一方面,陶希圣要抢北大在台湾的龙头地位,因而貌似拥胡。井在后来支持胡夫人江冬秀朝《文星》打官司。凡此种种行径,对陶希圣这种人说来。其实都是最拿手的事。最好笑的是无耻的他居然还谈什么是“士林之耻”。他真是太妙了!

《李济:他的贡献和悲剧》是跟《高等教育的一面怪现状》同时发出的。

李济,1896年生,考古学家。1918年赴美留学,五年期间,“得了三个学位,二十六岁就戴上哈佛大学的博士帽子”。回国后,先在南开大学执教,“后来转入清华,在清华研究院中以讲师资格担任导师(另外三位导师是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1928年南京成立中央研究院,李到历史研究所考古组任主任。“这时候他开始他‘挖’的人生”,即搞考古发掘,主要在河南安阳发掘殷墟,收获甚丰。除本职外,1930年起被聘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研究教授,1935年起任中央研究院的历届评议员,1934年至1947年兼任原中央研究院筹备处主任。1948年,随历史语言研究所迁台湾,历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央研究院代院长等职,现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主任。还有许多国外研究机构的荣誉职务。

李敖在文章中,对李济学术研究上的贡献做了充分的论述,还说李济有“一种博大的透视力、远景的描绘、计划的构想和对纯学术以外的热情”,“例如:他在四十年前就注意到中国民族的移动问题;三十九年前就注意到中国苦力的劳动量问题;三十八年前就注意到外人发掘古物必须留在中国的问题;二十九年前就注意到古物一律不得私人藏有的问题……这些观点和构想,都是很博大的,都是超乎一般普通学者教授们的‘管’见的。这些博大的观点,自然使具有它们的人,逐渐能从本行的专业,发衍为‘科学的东方学正统’,再从而在中国全面的有组织的推进科学思想,以使中国真正达成现代化。”

李济的悲剧在哪里呢?

作者从李济曾经担心出现“文化沙漠”的悲观主义论调写起,说产生这种情绪,“不能把恶果全朝政客身上推。也不能全朝抽象现由上推”,而应该问问自己。李敖认为,中国的学界缺少像政界那样“你争我夺”的现象,也就缺少“一种促进新陈代谢的法子”,以致造成一种“大一统”的局面,“至少也是‘群雄割据’的场面,各自尊重对方的势力范围,和平共存或相轻共存”。“这种‘群雄割据’的场面,二三十年或三四十年下来,已经慢慢演进成‘群“老”割据’的‘恶劣的趋势’。在这种趋势的冷冻下,未免有一些明眼人会这样感慨——中国的‘军阀’倒了!可是‘学阀’呢?作者慨叹:“三十年下来,学界里没有‘改选’、没有‘政变’、没有‘造反’,也没有‘革命’,只有白发与黄沙。”这些论述,跟李敖在《老年人和棒子》等文中所表述的思想是一致的。

李济的悲剧还有个人的原因。“第一,李济继承了这副僵化的衣钵与工具他无法施展,对老学人老教授他无法把他们从牌桌上拉下来:拉下来也没用,他们已不会或从来不会凿井。”“第二,李济老了。他的年龄、心力与病情,都不再使他能施展朔方健儿的身手了。”“第三,李济在性格上有他基本的不适合做领导人物的‘缺憾’。例如,他没有蔡元培的雍容、没有丁立江的精明、没有胡适之的小事糊涂,也没有傅斯年的硬冲。他的性格属于狷介的一面,严肃而不可亲。”总之,就个人原因说。李济也应当交“棒子”了。

这篇文章的口气是和缓的,容易使人接受的,跟《给谈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不同,即使跟《高等教育的一面怪现状》比较,也能使人感到区别来。

在这篇文章之后,李敖写了《从李济的悲剧看中央研究院的几个黑暗面》一文,把矛头指向中央研究院,举出了一些事例。结尾是:“当年的李济已经死掉了。现在的李济,已经告诉我们他不是一个生龙活虎的学者了,他简直一个欺名盗世的皮尔当(Piltdown)人了”。

七、《历史与人像》拉开幕序

1963年8月18日,李敖为他的《历史与人像》写了《自序》,此书随即出版。

这是一本学术性著作,有论文也有札记,共包括十二篇文字。最早的一篇《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其他》。是作者十七岁(1952年)上高中一年级时候写的;最晚的一篇是《李易安再嫁了吗?》写于成书之前不久的4月,时间跨度为十一年。作者大学毕业时的论文《夫妻同体主义下的宋代婚姻的无效撤销解消及其效力与手续》亦收在此书之中。这本书和后来出版的《要把金针度与人》、《读史指南》两书,是作者历史研究的主要成果。

对作者在学术上所取得的成就本书无力评价,笔者感到兴趣的有两点,一是选题的广泛,一是对现实的关注。

李敖的历史研究,寓专于博,博大而精深;重点在宋代婚姻,却又不限于此。即以《历史与人像》说,全书共写到八个人物,其中属于古代的只有余玠和李易安两个,属于近现代的有袁世凯、谭嗣同、徐树铮三个,另有外国二人,当代一人。《宋代婚姻》一文,资料之丰富、论述之有力,是少见的。为李清照改嫁做辩护,自是宋代婚姻研究的副产品。如果说这本书所写的历史限于宋代,那么另两本就突破断代的限制了。《读史指南》中所收《四部备要暨四部丛刊书目对照表例》,是作者在中学读书时于1952年8月9日到27日做的,作者在1982年所写附记说:“我在三十年后发表这些早年的成绩,证明给大家看:李敖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远在三十年前十七岁时候,就已达到什么水准了。我当年的功力和用功,和我今天的功力和成绩,显然有着因果的连贯,我的敌人、我的朋友,都该注意这一点。”

同类推荐
  • 最具影响力的外交巨擘(下)

    最具影响力的外交巨擘(下)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 心理大师:弗洛伊德(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心理大师:弗洛伊德(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你因灵魂被爱:张爱玲传

    你因灵魂被爱:张爱玲传

    胡兰成、桑弧与赖雅,谁是张爱玲一生挚爱? 闫红以史料结合张爱玲小说、信件,将张爱玲与母亲、父亲、姑姑、弟弟的纠结亲情,与炎樱、苏青、傅雷、柯灵、夏志清、宋淇、邝文美、庄信正等人的复杂友情,与亦舒、三毛、水晶等粉丝的往来渊源,特别是与桑弧、胡兰成、赖雅、佛朗士几段情缘的来龙去脉一一道来。闫红眼毒心静,笔下有理也有情,腾挪自如地刻画民国女子的缠绵情事之余,也大刀阔斧地书写了时代边缘的落叶长风。与其说她用文字去写张爱玲,不如说她用文字去演张爱玲。
  • 告诉你一个爱因斯坦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爱因斯坦的故事

    精选了爱因斯坦人生中富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故事,以点带面,从而折射出他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各具特点的鲜明个性。通过阅读《告诉你一个爱因斯坦的故事》。我们不仅要了解他的生活经历,更要了解他的奋斗历程,以及学习他在面对困难、失败和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杰出品质。
  • 知行合一王阳明

    知行合一王阳明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热门推荐
  • 人生的感悟大全集(超值金版)

    人生的感悟大全集(超值金版)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许多风景我们无法亲自体验,有许多路我们无法一一走过,有许多人我们无法相识相知,有许多情感我们无法细细体会。然而,当你手捧这本书的时候,会马上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拥有一份意外的收获,它将帮助你在古今中外的时空隧道里任意驰骋,在人生情感的喜怒哀乐里信步徜徉。
  • 百花齐放的中国艺术

    百花齐放的中国艺术

    本书可作为留学生本科学生的教材。分陶瓷艺术、玉器艺术、青铜器艺术、绘画艺术、书法艺术、建筑艺术、雕塑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和戏剧艺术几个方面,全面介绍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脉络,通过对实例的评论,寓评于述,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鉴赏品位。
  • 幽明山西仙泽校

    幽明山西仙泽校

    玢霂是个性格活泼可爱,古灵精怪的女孩。在她的身上有个迷。不知道什么原因被录取到了本市的贵族学校,却发现该校的诸多神秘。两个男孩也是让她头疼的元凶。究竟谜底是什么呢?她在这间学校能够经历怎样的成长呢?敬请期待。。。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冤亲再聚:我和前夫做邻居

    冤亲再聚:我和前夫做邻居

    她,叫马辛暖,本是一位快乐的小镇姑娘,却在有一天,被突然杀到的既是生母,又是后妈的女人惊翻了天地!养母和继母,生母与后妈,本是婆媳关系内分泌失调多年,隐忍自己的他“小蝌蚪”极不发达,忍耐却平淡的日子骤然变化!老公陈普宇不理解,不容纳,用爱筑起的小家瞬间垮塌,命运安排甚是奇妙,和前夫做起邻居的她,选择如何的活?
  • 瘫痪

    瘫痪

    陈集益,70后重要作家。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浙江省作协签约作家。在《十月》《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钟山》《天涯》等大型文学期刊发表小说六十万字。2009年获《十月》新锐人物奖。2010年获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奖。
  • 古村怪谈

    古村怪谈

    一个古里古怪的山村;一次惊秫的探险;一段熟悉的历史;一个权倾天下的至宝;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一个让你欲罢不能的故事。
  • 囧囧娇妻:燕归君不归

    囧囧娇妻:燕归君不归

    唐小古本来以为,上有大哥罩着,下有个小酒楼靠着,这辈子就可以好吃懒做的小掌柜。可没想到天要下雨哥要娶媳妇,当了十三年的小少爷居然要被未来嫂子当小妞嫁出去——是可忍孰不可忍,想抢我的饭碗,我就抢你的男人!喵喵的诱兄计划,这辈子就是要吃定你!这辈子就是要吃、定、你——
  • 掌上帝国之铁血北朝

    掌上帝国之铁血北朝

    北朝年间,朝廷连年更迭,诸侯混战。作者以幽默的语言逐一讲述北朝故事,带你见识不一样的北朝历史。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