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谟拉比去世后,两河流域南部各城邦很快就开始暴动,统一的两河流域又被斗争所笼罩,周边的游牧部族也开始大量人侵。在战争的摧毁下,古巴比伦王国迅速衰落了。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第一王朝被从安那托利亚高原来的赫梯人所推翻,古巴比伦王朝自此灭亡。此后,两河流域经历了近千年的战争和分崩离析,相继出现了巴比伦第二王朝即海国王朝(前1595~前1518)、第三王朝即卡西特王朝(前1518·前1204)和第四王朝(前1168~前689)。
亚述人在公元前14世纪中叶以后,开始在两河流域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他们对两河流域的居民进行残酷的掠夺和镇压,同时大力扩展疆土,增强军力,最终建立起了强大的亚述帝国。公元前7世纪左右,两河流域重新获得统一,古巴比伦王朝彻底结束。
新巴比伦王国
公元前630年左右,迦勒底人的首领那波帕拉萨尔称王。公元前626年,那波帕拉萨尔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很快,他们和米底人结成联盟,共同对抗亚述王国。公元前612年,同盟军占领了亚述首都尼尼微;公元前605年,经过卡尔赫米什一役,他们将亚述王国彻底推翻。
亚述帝国被摧毁后不久,那波帕拉萨尔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尼布甲尼撒(前605~前562年在位)继承了王位,即尼布甲尼撒二世。在继位之前,他就已和米底公主结婚,这使得他们和米底的联盟更加稳固。尼布甲尼撒二世是新巴比伦王国历史上最强大的一位国王。刚继位时,他就对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发起了连年进攻。公元前586年,他最终占领了耶路撒冷,并摧毁了犹太王国。之后,尼布甲尼撒王下令把大部分犹太人迁徙到了巴比伦。到巴比伦之后,绝大部分俘虏就成了奴隶,这就是犹太历史上所说的“巴比伦之囚”。随后,他又派军队将腓尼基的海岛城市推罗长期困住。推罗人抵抗多年后仍然没能摆脱尼布甲尼撒的控制。公元前567年尼布甲尼撒又大举进攻埃及,将埃及洗劫一空后得胜而归。
新巴比伦王国在尼布甲尼撒二世时进人了鼎盛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更加繁荣,仅首都巴比伦城的人口就有十多万。巴比伦城地处交通要塞,因此被称为“上天的门户”,也是当时西亚地区着名的商业和文化中心。但是,那些被征服的外族人对巴比伦国十分仇恨,不断地发生暴动。同时,巴比伦国内的矛盾也日渐加深。在尼布甲尼撒去世后不久,国家开始动荡不安,逐渐走下坡路。位于东面的波斯帝国以其强大的力量先将米底攻陷,瓦解了新巴比伦王国与米底的联盟,此后,又于公元前539年占领了巴比伦城。自此,新巴比伦王国彻底灭亡了。
世界未群之涟大探奈巴比伦城的“空中花园”
巴比伦城是当时两河流域最繁华的都城。它有内外两道长达16千米的城墙,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座城楼。城墙上有100多座铜制城门,因此希腊诗人荷马又称巴比伦城是“百门之都”。
从城门穿过去,可以看到一条用灰色和粉红色石子铺成的大道。大道两旁有一些残墙,墙上的雄狮、公牛等图案清晰可辨。大道西边坐落着尼布甲尼撒的南宫,着名的“空中花园”就建在南宫的东北角,它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据说,尼布甲尼撒二世为了让妻子赛米拉米斯排忧解闷,建造了这座“空中花园”。但遗憾的是,“空中花园”早已在历史上消失了。
1899年,德国考古学家科尔德维在巴比伦城遗址发掘出了南宫。在南宫的东北角,他又发现了一个由两排小屋组成的近长方形的建筑,总面积在1260平方米左右。两排小屋对称分布在一条走廊的两侧,周围环绕着高而厚的围墙。这些小屋的面积极小,平均只有66平方米。在走廊西侧的一间小屋里,有一口连着三个水槽的水井,这三个水槽其中一个是正方形,其他两个是椭圆形。考古学家称,这些小屋可能是水房,而那些水槽是用来安装压水机的。考古学家据此推断,这里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空中花园”的所在地。
当年,巴比伦人在这些小屋的拱顶上铺上一层层土,用以种植花木。他们用:下小屋中的压水机来汲水作灌溉之用。经研究发现,这些压水机相当于今天的链泵。在一条和墙上的轮子相连的链带上,系着几个水桶,这些水桶会随着轮子的转动而转动,从而完成提水和倒水的过程。
流经水槽进人花园,进行灌溉。在遗址中有很多花木生长的痕迹。直到今天,两河流域的人们仍在使用这种压水机进行灌溉。但是,已经出土的巴比伦楔形文字泥版文书中,并没有明确地记载这些事。
因此,考古学家的说法并不能完全使人信服。
巴别通天塔
《圣经·旧约》中说,在创世之初,人类的祖先只有一种·语言。他们在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发现了一块沃土,于是在这里修建城池,开始了定居生活。后来,他们决定修一座可以直通到天上的塔,于是找来了大量河泥和砖作为造塔材料,修建了“巴别塔”。一天,上帝耶和华突然发现了这座高耸人云的塔,一时惊讶不巳。他认为这是人类的虚荣心在作怪,因此十分愤怒。他想,人类只使用一种语言,沟通起来没有任何障碍,所以才能建成这样的巨塔,那么他们肯定还会做出更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来。于是,上帝决定变乱人类的语言,使人们彼此之间言语不通。因此,后人称巴比伦是“冒犯上帝的城市”。
1899年,科尔德韦在巴比伦遗址的一个名叫“萨亨”(或“盘子”)的凹地里,挖出一座巨大的塔基。科尔德维的测量结果是,塔与神庙总高度达8778米,而塔基每边长也是8778米。塔一共有七层,第一层高3219米,第二层高1756米,第三、四、五、六各层均为585米高。据推算,位于第七层的神庙的高度大约是1463米。塔的墙壁被金箔包着,上有淡蓝色的釉砖作装饰。建造这座巨塔一共用去5800万块砖,它像一座山,居高临下地俯视着周边地区。事实上,这是一座用来供奉巴比伦主神马都克的神庙。神殿位于塔的顶端,通过一条石梯可以到达这里。仪式开始时,祭司身着白色法衣,在乐器伴奏下的合唱声中来到塔顶,进行敬神活劫。
科尔德维称,这座塔其实就是《圣经》里的巴别塔。塔高295英尺,和一幢二十多层髙的大楼差不多。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座高耸人云的塔是可以直通到天上去的。但是,有人对科尔德维的说法提出了不同意见。巴比伦城有两座神庙都很着名,一座是被称为“地庙”的马都克大寺塔,还有一座是被称为“天庙”的巴比伦塔。有人认为“天庙”才是传说中的“通天塔”。但是巴比伦塔在历史上几经劫难,史书关于“通天塔”的记载也是少之又少,因此人们得不到确切的答案。马都克大寺塔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古罗马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对巴比伦塔的描述希罗多德曾于公元前460年游历巴比伦城,当时的巴比伦塔巳经残破不堪。大部分人都认为,马尔都克神庙大寺塔才是巴别塔。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根据希罗多德的描述,并运用想像画出了自己心目中的通天塔。
巴比伦人的数学成就
汉谟拉比王对国家的农业灌
溉十分重视。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完善灌溉系统,如清理灌溉、制造抽水机等。他还把全国范围内的土地进行了划分,将收获的粮食合理分配,同时兴建谷仓、出口农产品,从而促进了农业发展。这些事情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几乎都要用到数学,因此数学在巴比伦获得了巨大发展。
另外,巴比伦的货币制度也对数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起初巴比伦人用谷物或银器作为货币单位来进行支付,国家也用它们来征税。后来人们用银币代替了这些实物,货币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同时单位换算也渐[渐成为一种必须。
在巴比伦历史上,数学的发展从未间断过。从古代起一直到亚历山大时代数学始终都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并没有受到王朝更迭的影响。19世纪上半叶,考古学家在美索不达米亚挖出了大约50万块泥版文书。这些刻有楔形文字的泥版文书是古巴比伦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经考古学家鉴定,其中有近400块是纯数学书板,上面记录的全是数字表和数学问题。
算术巴比伦人都是聪明的计算家,有着高超的计算技巧。他们运用乘法表、倒数表、平方表及立方表等数表来进行计算。在书写数字时,巴比伦人引人了以60为基底的位值制,即60进制,这是数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到了16世纪,希腊人、欧洲人在进行数学和天文学计算时,也开始使用60进制。直到今天,人们在记录角度、时间时使用的仍是这种数字体系。
代数巴比伦人的代数知识相当丰富,这一点从泥版文书中记载的大量一次方程和二次方程问题上就可以看出来。他们解二次方程的方法和我们今天所用的配方法、公式法一样。另外,有关三次方程和含有多个未知量的线性方程组问题,泥版文书中也有记录。
在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600年间的一块泥版上,人们发现了一个数表。经研究发现,有两组数分别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边长和一条直角边边长。由于这个直角三角形各边长均为整数,于是人们推算出了另一条直角边的边长并得出了不定方程X2+Y2=Z2的整数解。
几何巴比伦的几何学和实际测量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巴比伦人会计算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面积和一些简单物体的体积;他们已经知道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是成比例的;他们还知道怎样把圆周分成360等份,这一点让后人受益匪浅。
代数性质是巴比伦几何学最主要的特征。例如,在讲与直角三角形一条边平行的横截线问题时,会用到二次方程;在计算棱锥的平头截体体积时,则要用到三次方程。
尽管古巴比伦的数学成就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许多数学知识都缺乏理论依据,只是通过观察生活和积累经验而得到的。
特洛伊遗址
美丽神话中的文明遗址
传说中的特洛伊战争
19世纪以前,在人们的心目中,希腊神话里的特洛伊,是一座虚幻的美丽城市。公元前8世纪,希腊盲诗人荷马所写的《伊利亚特》与《奥德赛》,以唯美的史诗形式讲述了特洛伊的浪漫和烟火。
故事与希腊最着名的美女海伦有关,贪恋其美貌的特洛伊王普里阿摩斯的儿子帕里斯把她从希腊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手中掠走。此事激怒了墨涅拉俄斯,他找到其兄——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联合希腊各城邦盟军,由阿伽门农亲率庞大的舰队向特洛伊城进发,特洛伊之战由此拉开帷幕。
这场战争打了十年,特洛伊城始终没有被希腊人攻陷。这天,奥德修斯献上木马计,他是希腊军中最有智慧的人,他的计谋是这样的:带兵撤退,空留一个巨型木马在城外,让士兵藏身其中。可怜的特洛伊人没有识破奥德修斯的计谋,当木马被运回城里的时候,希腊士兵从中杀出,一时喊杀声四起,四面受敌的特洛伊城就此沦陷,恢弘壮观的都城在希腊军队点燃的大火中化为灰烬。
关于特洛伊的追思
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的3000年里,对其历史真实性的争论从未停止。
公元前7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古希腊文明的鼎盛时期,特洛伊战争曾被看作希腊人的辉煌记人历史,特洛伊城也因此成为古希腊人心中的圣地。连希腊着名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都这样认为:正如《伊利亚特》中所描写的那样,真正的特洛伊城位于达达尼尔海峡。
不久之后,地中海沿岸的国家被罗马人征服,但古罗马人依然至死不渝地相信荷马史诗,特洛伊被他们称为伊尔昂,他们甚至在小亚细亚北部被认为是古特洛伊遗址的地方建起了新特洛伊,它的名字叫做新伊利昂。
时间能够带走一切,包括历史。几个世纪过去了,传说渐渐被人们遗忘。直到18世纪和19世纪,特洛伊战争的真实性不再被认同,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依然被人们奉为早期文学的经典。在历史学家眼中,古希腊文明是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的,之前的繁华城市和掌握大权的国王只是荷马的杜撰,只有一些贫困、不识字的农民生活在爱琴海地区而已。
这种看法风行到19世纪下半叶,直到亨利奇·谢里曼的考古发现,有力地驳斥了这样的说法,这位考古史上的传奇人物把爱琴文明推到世人面前。
1822年,谢里曼出生在德国一个叫做麦克伦堡的镇上,因幼时读到《伊利·亚特》,深受史诗的影响,深信特洛伊城的真实存在,自小就立志要找到特洛伊城。经过近40年的准备,谢里曼带着他从商的全部资金上路了,他到达西安纳托利亚的爱琴海岸,追寻古城遗址,圆那个儿时的宏愿。
寻找特洛伊城最大的难题是没有人知道它的具体位置,人们只能从《荷马史诗》中找寻线索,根据史诗的描述推测出它大概靠近达达尼尔海峡,也就是小亚细亚西北部沿岸一带。手捧荷马史诗,谢里曼的考察从土耳其西北部的布纳尔巴希村和希萨尔雷克山开始。
远离大海的布纳尔巴希村首先被谢里曼否定,在荷马的描述中,希腊联军驻扎在特洛伊附近,因为特洛伊城中的长笛声常常被希腊人听到;另一个证据是,在希腊将领阿喀琉斯的追击中,特洛伊主将赫克托耳当时曾绕城三周,如果城堡是建在乡村的后山上,此景就没有可能发生。
谢里曼的结论是特洛伊城就埋在希萨尔雷克山下,这座近海的山脉,与荷马的描述基本一致,而且就在它的附近,考古学家们发现了新伊利昂的遗迹,正是罗马人所建。但谢里曼的这种论断和做法在当时被耻笑,人们对于他对荷马的崇拜很是不屑。
但这些嘲讽并没影响到谢里曼的热情,1871年,他费尽心机终于拿到了土耳其政府的挖掘许可证,当年就开工挖掘。他挖掘方法的不专业同样遭到嘲笑,1与其他考古学家对遗址谨小慎微的挖掘方式不同,他带领着100多名民工来到现场,让他们穿山而过挖出了一个坑道,这条坑道长40米,从小山的一端通到另一端。他的做法再次被传为笑柄:“他简直是在挖苏伊士运河,哪里像是在考古现场挖掘。”
但奇迹发生了,谢里曼在这座小山丘下挖出一个城市。这是一大片城市,层层叠叠的废墟里,每一层都有一个城市,中间的多层泥土又把这些城市隔开。有几层泥土中还可见到一些灰烬,应该是那些曾被焚烧过的城市留下来的。谢’里曼却对这些毫不在意,他命人继续挖下去,因为他觉得特洛伊应该就在最底层或者不远处,就这样,上面的几层城市被谢里曼大刀阔斧地掘毁了,那些有谓价值的遗址也不复存在了。面对这无法估量的损失,考古学家心痛不巳,在他们的眼里,谢里曼是“特洛伊的第二个破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