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25600000017

第17章 刚柔鉴评析(3)

性格坚强刚毅的人,刚愎自用,凶狠而不柔和,他们不觉得自己强硬地冒犯别人是不对的,却把柔顺视为软弱,结果变得更加凶狠,变本加厉地抗争不止。因此这种人可以去设立法律制度让人遵守,却难以对别人体察入微。性格温柔和顺的人,行事迟缓,缺乏决断,他们不把自己不知道治理事物作为缺点,却把刚毅激进当成对别人的伤害,安于无所作为。因此这种人可以遵守常规,却不能执掌政权,解释疑难。勇武强悍的人,意气风发,勇萆果断,但他们从不认为强焊会造成毁坏与错误,却视和顺忍耐为怯弱,更加任性妄为。因此这种人可以与他们共赴危难,却不能要他们去遵守约定。小心谨慎的人,做事过于多疑多忌,他们不但不改掉不敢伸张正义的缺点,反而认为勇敢是轻率的表现,于是他们的多疑与畏惧就有增无减。因此这种人可以保全自身,却不能树立成为保持气节的榜样。气势凌厉、性格刚正的人,做事坚毅,为人耿介,他们不认为固执主观是缺点,却认为灵活善辨是虚伪的表现。从而更加主观专断。因此,这种人可以坚持正义,却不能与群众打成一片。能言善辩的人,能充分地说明事物的道理,他们不觉得自己的文辞泛滥,话语冗长,却把正直刚毅当作是对他们的束缚。从而助长他们散漫的作风。因此,这种人可以同他们不分等级贵贱,平等相处。却难以设立法规制度来约束他们。胸怀宽广博大的人,对待他人博爱仁慈,他们不认为交游混杂是缺点,反而把廉正耿介当作拘谨保守,于是交游就更加广泛混杂了。这种人可以安抚众人,却不能严肃风纪。偏激固执的人,勇于激浊扬清,斥恶扬善,他们不觉得自己过于清高,心胸狭窄,反而把心胸宽广博大看作是污浊的东西,从而更加拘谨固执。因此,这种人可以坚守节操,却不能随机应变。好学上进的人,志向高远,他们不认为贪多务得、好大喜功是缺点,却把沉着冷静看作是停滞不前,从而更加锐意进取。因此这种人可以不断进取,却不甘心落后于人。性格沉着冷静的人做起事来深思熟虑,他们不觉得自己太过于冷静以至于行动迟缓。因此这种人可以深谋远虑,却难以及时把握机会。性情直率质朴的人,他们的心地痴顽直露,他们不觉得自己直率到了粗野的地步,却认为机灵是怪诞的表现,于是行事更加直率。因此这种人可以使人信赖他们,却难以去调停指挥,随机应变。富有谋略、深藏不露的人,善于随机应变,取悦于人,他们不认为施展权术是背离正轨的行为,却把真诚当作愚昧,把虚伪看成可贵的东西。因此,这种人可以辅佐善良忠厚的人,却不能改正邪恶的行为。从前经过学习之后,才可以成才。推己及人,可以了解人之常情。但偏才的性格难以改变。虽然传授给他知识和技能,但他学习成才之后,他偏才,的秉性也发展成为缺点。虽然教育他要宽恕,要以己推人,但诚实的人推想别人也诚实,狡诈的人推想别人也狡诈,所以只靠学习不能掌握中庸之道,只靠推己及人的内省方法,无法宽容一切事情,而偏才的缺点也因此更加突出。

人本采以阴阳之气来确立性情,阴气太重则失去刚,而阳气太重则失去柔。太柔则处事小心谨慎,不敢大刀阔斧;太刚是抗奋者,常超越了一定的度。这种人各有长短,或者说各有优缺点。因此“善有所章,而理有所失”。

一般最常见的偏至之才,就是前面所讲的太柔太刚,六种抗者与六种拘者,其优缺点可列表如下:

偏才偏才十二种类型优点缺点

抗强毅之人:厉直刚毅才在矫正失在激计

雄杆之人:雄得保健任在瞻烈失在多志

备凌楷之人:强揩劲坚用于桢干失在专固

弘普之人:普博周洽弘在覆裕失在浑浊

者休动之人:休动磊落业在攀登失在疏越

朴露之人:朴露径尽质在中诚失在不微

拘柔顺之人:柔顺安恕美在宽容失在少决

谨慎之人:精良畏惧善在恭谨失在多疑

谨辨博之人:论辩理绎能在释结失在流岩

狷介之人:清介廉洁节在俭固失在拘谨

者沉静之人:沉静机密精在玄微失在迟缓

韬谲之人:多智韬情调在谋略失在依违

上述十二种偏才之人,各种人都有对应关系,如强毅对柔顺,雄悍对恐慎,依此类推,下列作具体分析:

(1)强毅之人,厉直刚毅,其优点在于能纠正错误,矫正颓俗,缺点在于矫枉过正,刚愎自用,爱揭人之短;柔顺之人,安于现状,优点是能宽容别人,缺点是优柔寡断,错失良机。

(2)雄悍之人,优点是做事能克服困难,缺点是高傲自负,轻视别人;谨慎之人,精于处事,优点是态度谨慎,缺点是容易猜疑。

(3)凌楷之人,心强志坚,优点是坚持原则,缺点是专断固执不听他人劝告;辨博之人,优点是说服众人,沟通思想。缺点是易被人感动,办不成事。

(4)弘普之人,优点是待人友善,人缘良好,缺点是好坏不分;狷介之人,清介廉洁,其优点是节俭朴素,避免奢侈,缺点是过于拘束,交际面狭窄。

(5)休动之人,休动磊落。其优点是勇于攀升超越,而缺点是太放纵自己;沉静之人,沉静机密,其优点是细心精密,而缺点是动作缓慢,节奏比较慢。

(6)朴露之人,朴露径直,其优点是诚实朴直,缺点是敢直而不能细微观察;韬谲人多智韬情,其优点是诡诈而有谋略,缺点是过于两面派,易被人唾弃。

具备某一方面特长的人,不是亢奋就是拘谨,不是偏刚就偏柔,很多都不知道自己的缺点,即使有的知道自己缺点,也不能以圣人的标准,吸收别人的优点以改进自己的缺点,反而一味地否认,甚至以攻击别人的缺点来掩饰自己的缺点。因此,他们自以为是,抗者愈抗,拘者愈拘,从而使自己无法变成第三等人的德行,更不用讲第一等了。最终使自己无法改造。

刘丙注:拘者愈拘,抗者愈抗,或负石沉躯,或抱木焦死。他批的是,申徒狄与介子推两人,最终导致惨死的下场。

申徒狄是商朝谏官,商纣王残暴无迫,申徒狄屡谏不听,最后采取最激烈的谏浄——死谏,他抱石投河而死。屈原《楚辞·九章》云:“望大河诸洲之兮,悲申徒之抗迹。”其中哀悼的申徒即申徒狄。这是抗者愈抗。

介子推是春秋晋国人。他对晋文公忠心耿耿,当晋文公流亡时没东西吃,他割下自己的肉给晋文公吃。晋文公回国后,赏赐文武百官,却没有他的份,于是他与母亲隐居山上,为引他做官,放火烧山,烧死了他。拘者愈拘也。

接下来是本段的最后一句话。古时候楚人以左手拿剑,而晋人以右手拿剑。于是晋人就讥笑楚人以左手拿剑,而楚人也笑晋人用右手执剑。晋人与楚人就像拘者与抗者,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而不接受别人的东西。不能跳出偏见,客观地看别人和自己。倘若楚和晋两者能抛开自己,客观地看拿剑之事,其实只要用得顺手,左和右都无所谓呀!根本用不着彼此讥笑。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一个人在一生当中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任何人如果能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巳经非常困难,更何况自己的长短之处被认识之后,能够进一步挥长弃短、肯定自己、纠正缺点、改善自己,那就更困难了,所以老子才会说“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针对十二种偏才的性质与优缺点,刘邵做了更深入的剖析,现分别说明如下:

(1)强毅之人,这种人狠强刚戾又平和,不以狠强为警惕,而以柔顺为挠弱,与唐突之心相抵抗;这种人可以进行总体规划,但不能仔细观察其细微之处。

(2)柔顺之人,宽恕容忍而又优柔寡断,不根据事物整体情况加以考虑,遇事常强加忍之,这种人可以应付一般事情,却不是办大事的人。

(3)雄焊之人,对待事情勇敢奋起,但往往对事物缺乏警惕性;这种人可以克服困难,却不能遵守规定。

(4)惧慎的人,畏惧、谨慎小心地对待事情,但性格过于软弱,而且猜疑心强,所以这种人可以保住自己,却不能竖立节义。

(5)凌楷之人,对待事物专断,常以雄辨的外在表现,掩盖其内在专断之心;这种人可以坚持正义,却不能使众人心服而依附之。

(6)辨博之人,这种人能言善辩,对语言泛滥不加以警惕,因而在理论上可以讲得头头是道,但在实践上却一窍不通。

(7)弘普之人,博爱而又周到融洽,但在交际上往往广结朋友,不注重选择对象;这种人可以抚慰众人,却不能端正风俗。

(8)猖介之人,廉洁而能激浊扬清,不怕道路狭窄继续走自己要走的路,对于好、坏界线清楚,以弘普为污浊而增益其拘谨之心;这种人可以固守节操,最终却往往走不通。

(9)休动之人,一味地攀登与超越,以沉静为停滞而增果锐之心;这种人可以进趋在前,却不能容忍自己居于别人之后。

(10)沉静之人,前思后想而考虑周密,遇事反映较为迟钝,这种人可以深谋远虑,却不能敏捷而速达0(11)朴露之人,质朴诚实,不以其诚实作为做人的一种标准,却用奸诈手段来表露其诚实,这种人可以确立信用,却不能衡量事情之轻重。

(12)韬诵之人,足智多谋,不以其谋略之离正为警惕,以忠贞为愚直而贵其浮虚之心;这种人可以佐助事务而不能矫正违邪。

刘邵对上述十二种偏才的剖析,非常的细腻与传神,其实我们的四周(包括自己)就有许多此类的偏才,读者不妨仔细去观察与琢磨。把周围的人全归人这十二种,认真加以分析,或许你将会有新的发现。

从偏才要进而为德行,再从德行进而为中庸、圣人。这固然有赖于学,使质性不致过抗而偏刚,亦不致过拘而偏柔,所以说“夫学,所以成才也”,另一方面也有赖于恕,取强毅之刚毅而去其激汗,取柔顺之宽容而去其寡断,所以说“恕,所以推情也”。

可是在人性论中,刘邵是个顺气的支持者,人物禀气而成性,性就是天生的质性,人一出生就有性,是不可变的,可变的是人的情欲而不是人的质性,因此认识一个人必须识其质性。这么说来,靠“教之以学”与“训之以恕”,根本不可能改变天生的质性,所以说“偏才之性,不可移转矣”。由此指出了才性鉴定的心理障碍。

刘邵认为,“教之以学”,只能按偏才的质性加以学习,学习只会增加他的偏,根本不能改变其偏而成为全才的人,所以说:“虽教之以学,才成而随之以失。”可见,偏才固有的本性,非学习所能改变。“学”虽然可以使人成才,但成于此,失于彼,偏才之人不可改也。

同样道理,“训之以恕”也只能顺应他原来的性情,后天批评,教育批评对其本性是起不了什么作用,反而越教越偏,所以说:“虽训之以恕,推情各从其心。”

刘邵注:“刚毅之性已成,激汗之心弥笃。”又注:“意之所非,不肯是之于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讲的就是这个意思。一个人性格一旦定型之后,要改变实在太困难了。

因为推己之情各从其心,自然会造成信者逆信与诈者逆诈的现象。“信者逆信”的意思是:因为自己讲信用,就认定人人都讲信用,于是诈骗者能得逞。“诈者逆诈”的意思是:因为自己诈骗,就认定人人都是骗子,于是讲信用的人就无辜被怀疑了。

偏才之人,固守本性,推己之情,各是己能,何道之能入,何物之能周,所以说:“故学不人道,恕不周物。”

刘邵认定,人因禀气之不同,必定造成质性上的差异,此天生的质性既不可改变;亦不可培养。若要改变它,非但无益反而有害。质性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人应依其质性,发挥其长。

既然偏才的质性,既不能“教之以学”,又不能“训之以恕”,那么领导者就不能要求手下人多才多艺,而要注意挖掘人的特长,因此必须掌握“用人之仁去其贪,用人之智去其诈”的原则,用人之长处,忽略其短处。这是对偏才的正确认识。

一般人只能识别与自己同类型人的长处,不能了解不同类型人的优点,所谓“能识同体之善,而或失异量之美”。因此在观察人时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比如“清节之人”,以正直为法度,选择人才时,能识别同样正直有恒的人,而不能理解谋略的诡诈多变。由于各人都从自我立场去观察了解别人,自然造成互相辨驳,否定对方,不承认对方长处。而与自己同类型的人,则相互吹捧,志趣相投。

为了处世,最重要的固然是识人,然而最困难的也是识人。人心不同,就像各人的面目都不相同。外形相似的人其内心世界也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古人常有“贤不可知,人不易识”的感叹。品行清廉的人把正直作为品德的标准,因此他能在众多人才中识别出性格和品质保持恒常不变的人,但却不解识别富于谋略的人才;擅长制定法律的人把循规蹈矩作为行为准则,所以能识别很有器量、举止方正的人才,但却不注重富有技术、善于变化的人才;讲究权术谋略的人把善于思考谋划作为人才的标准,所以欣赏有奇谋妙计的人才,但却不赏识遵纪守法的良民;在道德、法律、权术方面都有所长的人,把精明强干作为人才的尺度,所以只会去谋划临时的方针政策,却不解国家法律制度的长远性和重要性;有智慧有见识的人,把能揣测别人的心意作为人才的标准,所以能掌握计谋韬略的变化,不重视常规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化;注重各种手艺技能的人把是否出人头地作为人才的标准,所以能赏识热衷于功名的人,却不明白道德的教化作用;善于评定人物好坏的人把能否进行严格的监督考察当作识别人才的标准,所以能识别经常上书进谏的人才,而不喜欢洒脱不羁的作风;能说会道的人把能否流利地论辩当作识别人才的标准,所以能发现伶牙俐齿的人的长处,却不知道探寻事物的内在道理。

如何通过谈话来知道对方是兼才还是偏才呢?当一个人经常谈论各家各派的长处,并且一一加以品评推荐,这样的人就是兼才;如果一个人只陈述自己的长处,希望得到众人的夸奖,自己却不想了解别人的优点,这样的人只能是偏才,偏才不能了解别人,对别人的话也持怀疑的态度。因此,和这种见识短浅的人谈论深奥的道理,谈得越深入,分歧也会越大;分歧越大,双方就会更加对立,以至于相互攻击和诘难。所以,偏才的人看见别人多方述说自己的处世正直,就会认为对方只不过是在自夸罢了;当他看见别人静静倾听他谈话却不发表意见,就认为对方知识贫乏,内心空虚;当他看见别人高谈阔论时,就认为对方不够谦逊;当他看见别人谦恭礼让时,就认为对方学识浅陋、地位卑下;当他看见别人说话时只显示某一方面的专长,就认为对方知识不够广博;当他看见别人谈话时旁征博引、语惊四座时,就认为对方有意要哗众取宠;当他发现自己的想法被别人说出来时,就认为对方抢走了自己的成果,当别人发现自己的错误并提出疑问时,他就认为对方不理解自己;当别人的看法与自己不同时,就认为对方有意在和自己较量;当别人谈话时内容有条有理,知识广博,他却认为对方的话讲得不得要领。他只有在与相同类型的人谈话时,才会感到高兴。只有这样,他才会对对方产生亲近、偏爱的感情,去称赞、举荐对方,这就是偏才常犯的错误。

同类推荐
  • 鬼谷子(大全集)

    鬼谷子(大全集)

    鬼谷子,人如其名,颇具传奇与神秘色彩。相传他受命于天、得书于仙。被称为“智慧之禁果,旷世之奇书”的《鬼谷子》,专门探讨古代政治斗争权谋,全面总结了战国纵横家的理论精华,是此派流传下来的唯一一部子书。在当代,它称得上是一部军事、外交、商业和公关领域的智慧宝典、中国说服修辞术。《鬼谷子》立论高深玄远、行文奇古精妙,与中国一贯遵循的儒家传统相比,颇具异类色彩,历代褒贬悬殊,争议不断。它提出了不同于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政治哲学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
  • 每天一堂哲学课

    每天一堂哲学课

    人生就是完成自己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哲学,哲学无处不在,其实它并不深奥,越是简单,越有智慧,越有解脱烦恼的力量。以生活为琴,以知识为谱,与哲学大师一起修行。每天一堂哲学课,浸润自己的心灵,丰富自己的情感。
  • 穷理查智慧书

    穷理查智慧书

    《穷理查智慧书》问世两百多年,因此也被称作《穷理查年鉴》或《穷理查历书》。在美、英、法、德、西、日、韩等多国发行,1733年,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穷理查智慧书》首次问世。这本书以历书形式出版,经久不衰。,成为当时仅次于《圣经》的畅销书。富兰克林持续25年出版此书。他们从《穷理查的智慧书》中收获智慧与成功: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华人商界领袖李嘉诚。全球首富沃伦·巴菲特华尔街教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投资人师查理·芒格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平均每年销量都超过一万册。几乎家家书架上都有一本。推销人师弗兰克·贝特格台湾人师李敖
  •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荀子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荀子

    《荀子》为战国时人荀况所著,是一部阐述先秦儒家思想的著作。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本书由荀况编著。
  • 魏晋时期《庄子》阅读史

    魏晋时期《庄子》阅读史

    魏晋时期是《庄子》阅读史上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庄子》不仅由汉代的一门子学变成当时最重要的玄学文本之一,而且《庄子》的版本以及对《庄子》的解读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这些变化与《庄子》的阅读热又在当时的文学、知识分子的行为模式、文艺理论以及佛教传播等方面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本论文借鉴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对《庄子》在魏晋时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文本流传、阅读模式、读者对象以及阅读效果等。
热门推荐
  •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战国策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战国策

    刘向编著的《战国策》是汉人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纵横家著作编辑而成的一部独特的国别史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 放下就是幸福

    放下就是幸福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觉得自己攥在手里、挂在心里的东西是该放下的!可往往就是这些看似理所当然的东西束缚了我们的手脚和思想,使我们无法获得自由,无法感受幸福。一个人若一直放不下自己的执念,任凭欲望和贪念无限膨胀,最终会使自己不堪重负,人生也会变成一场痛苦而无聊的游戏。为了获得幸福的人生,我们要学会放下一些东西。《放下就是幸福》就如一位循循善诱的心灵导师,教你找到让自己痛苦的根源,放下那些早已失去、从不曾拥有,却在心里挂怀不忘的东西,解脱心灵、释放自我,在尘世的喧嚣中聆听生命的真谛。
  • 处世三不:不生气 不抱怨 不折腾

    处世三不:不生气 不抱怨 不折腾

    人际交往和职场生存的三大利器。不生气:在遇到烦恼和不愉快的时候,我们是一直被这个烦恼所困扰而生气,整日沉浸在痛苦中,还是忘掉它,把烦恼和不愉快抛到脑后?不言自明,不生气是处世的一大智慧。不抱怨: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抱怨自己的人,应该试着学习接纳自己,抱怨他人的人,应该试着把抱怨转成请求;抱怨老天的人,请试着用祈祷的方式来诉求我们的愿望。不折腾:不要没事找事,无事生非;不要朝令夕改,忽左忽右,不要翻来倒去,改来改去;不要重复做一些无意义、无关联、不必要的事情。不折腾,就是忠于事业;不折腾,就是有所作为;不折腾,就是努力工作;不折腾,就是专注目标!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仙劫

    仙劫

    从此逆天破命!修无上妙法,他天生废脉,左拥右抱,却意外重生成了身怀五行灵脉的天才,携美纵横天下,备受宗门弟子歧视,成就一番逆天修仙霸业!
  • 夫人威武

    夫人威武

    千里之外的燕州,荒凉之地,身为礼部侍郎千金的顾秋澜在这里耀武扬威,霸道凶悍。京城里,国公府的小少爷秦慕川得知父母为他订了一门婚事。在听说对方是礼部侍郎的千金后,秦慕川顿时没了兴致——名门闺秀是这世上最没意思的女人,呆板又无趣。于是,当顾秋澜被燕州人民欢送回京与秦公子完婚的当晚,秦公子——溜了!
  • 仙界传奇

    仙界传奇

    一个一心只想做一个小神仙逍遥自在的穿越者小泰,与蓬莱仙境中年轻一辈里堪称天下第一的女子林晓寒相识相爱。为了林晓寒,他技压群仙、他官居显赫,他想站在巅峰与林晓寒终其一生,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看仙界人间,千百年后,处处留下关于他的无尽传说。
  • 白雪红灯笼

    白雪红灯笼

    甫跃辉, 1984年生,云南保山施甸县人,复旦大学首届文学写作专业小说方向研究生毕业,师从作家王安忆。在《人民文学》《大家》《花城》《中国作家》《青年文学》《上海文学》《长城》等文学期刊发表中国短篇小说。获得2009年度“中环”杯《上海文学》短篇小说新人奖。
  • 压不垮的左宗棠

    压不垮的左宗棠

    为什么梁启超说左宗棠是“五百年来第一伟人”?为什么曾国藩说左宗棠才是“当今天下第一人”?为什么美国《时代》周刊将左宗棠与毛泽东、成吉思汗并列,称为全球最智慧的三位中国名人?左宗棠的旷世伟大到底是怎么炼成的?本书以当代鲜活的视角,入木三分地剖析左宗棠独具个性的政治韬略智慧,细致晒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晚清官场剧烈权斗的台前幕后和为官升迁之道。全景式展现左宗棠的传奇人生,更客观、更生动、更深刻。
  • 我只是你一夜的情郎

    我只是你一夜的情郎

    不爱,就走开;爱,就留下;可你总在我面前走来走去是爱还是不爱?难道向一夜情的伴侣要一个结果是奢侈吗?如果不是,那为什么每一次都选择彼此老死不相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