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22700000020

第20章 黄檗无念禅师复问(19)

感觉的生灭去来原本就是如来藏妙用之性。如来藏的意义佛教讲缘起性空,一切诸法都是“虚妄有”,诸法的体性是“空”,即真如,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但“无明”会伴真如而生,无明是一种“劳相”,它是昏而不明、“没有道理”的昏昧。真如一昏昧就有了分别,于是产生诸法万有之相。以真如、无明与阿赖耶识就足以解释本体与现象的关系,为何要用“如来藏”?《楞伽经》云“开引计我外道故说如来藏”。“计我外道”是妄计有“真我”、“神我”之外道。他们认为有“真我”在轮回、在做主,他们不易接受诸法体性“空”而没有“真我”的观念,释尊可能为了接引这些人而起用“如来藏”一词。如来藏类似佛之胎脏,众生皆有佛性(即如来藏),因此皆能成佛。如来藏出现的时间约在公元3世纪(但释尊生前应已有提及),在《楞严经》、《楞伽经》、《大般涅盘经》、《大乘起信论》等诸着作中皆有提及此名词。阿赖耶识与如来藏之区别在于前者含无明,故属“识”,而后者不含无明,故属“智”。如来藏含藏宇宙一切善、恶、不善不恶诸“种子”,包括由真如所生或由外“返薰”而来者,它亦具阿赖耶识“能藏”等诸功能。当众生除尽一切无明,而转识成智之时,如来藏即称“法身”(或大圆镜智)。如来藏与无明成为众生之源,类似外道“真我”与业障形成众生,只是外道以为“真我”是不变永存之实体,而如来藏具妙真如的“空”性及“虚妄有”之性质。“空”(不可言说)与虚妄缘生的真理与外道的神我永久是完全不同的。外道之大梵、神我皆“自然”生,与妙真如性不同,如来藏体不生灭,众生轮回只是无明而生之虚妄有,这与外道“神我”参与轮回也不相同。“见”,我们见到一切尘相都不是真有“因缘”或“自然”生灭,而是如来藏的功用,由如来藏“如幻”而生。其他的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一切相皆是如此。如来藏体性无生灭,所谓的因缘生灭即是虚妄有无之义。

五阴

是色阴及受、想、行、识四阴。这是自性的功用,包括见闻觉知、动静(行阴)及储存等功用。众生之八种识、五蕴身、物质等,也就是身心、世界皆与此用相关。但这些皆是虚妄之相用。

六入

是强调人之六种“器官”之功能,如“眼入”强调眼根对色尘时能“吸入”色尘(此乃识之作用,如科学上的“对焦”作用)而起分别觉知之作用。眼根本是无知,但因识而有知,此六入亦虚妄之相用。

十二处

是“五蕴身”的功用。强调根尘二者之关系,根在内,尘在外,各有处所,故称“十二处”,当取境界时,由根入尘,当领受境界时,由尘入根,故又称“十二入”。如眼根见色尘而成见觉,乃五蕴身色蕴为主之用。

十八界

是“识身”之用。强调尘、根、识三者之关系。如眼根、色尘与眼识三者而成见觉,此乃识身中眼识为主之用。这些亦是自性所生之虚妄相用。十二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十八界是六根、六尘与六识所成。

如来法身

如来藏虽覆藏于烦恼中,却不为烦恼所污,具足本来绝对清净而永远不变之本性。又一切染污与清净现象,皆缘如来藏而起之教法,称作如来藏缘起。经论中常以该思想阐明人之迷、悟对立意义。《胜鬘经·法身章》:“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大方等如来藏经》亦列举莲花内有化佛、淳蜜在岩树中、真金堕于不净处、弊物裹金像、贱女怀贵子等九喻。

如来藏思想,在印度早于唯识说成立,与中观、唯识等思想不同,然后世并未在唯识说之外别立如来藏,而是于唯识说中论述如来藏。我国地论宗则以如来藏为究竟,而立净识缘起说。天台宗认为如来藏即实相,而视其为不可思议之妙法。于华严宗,在三祖法藏之《起信论义记》卷上立有四宗教判,第四宗即名如来藏缘起宗;内容含摄《楞伽》、《密严》、《起信》、《宝性》等经论之说,就该宗五教判而言,相当于第三之终教。又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之说,即根据如来藏思想而来。

解读

禅师语录云:“龙象骈集,皆随缘而应。”这是黄檗无念禅师指点高丽禅师的话。黄檗无念禅师开示:修行要循序渐进,渐悟是顿悟基础,渐是积累,顿是必然,渐不离顿,顿不离渐,原无差别。功利自然成,到时打开新天地,看见龙象骈集的佛国奇景,虽然奇异,只是寻常。

禅师开示:学佛不可追求神通,平淡最好。学佛不可急进,慢行见路迹。这是禅师殷勤所示。

复天倪禅师

来教一纸,多是诘问,这几端问得我无气可吐,老僧自后不敢乱言。又重问末后句,是有是无。若学道人不明末后句[1],旷劫偷心[2],如何得尽?

昭禅师历参老宿七十一员,皆妙得其家风,自曰:“五位[3]参寻且要知,纤毫才动即差违。金刚透匣[4]谁能晓?唯有那吒第一机[5]。”到此地位还是见解门头,最后见首山,问百丈卷席意旨如何?首曰:“龙袖拂开全体现,象王[6]行处绝狐踪。”始得偷心剿绝,便道:“万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捞捷始应知。”自后诸方八请不答,迨首山殁后,西河道俗千余人,协心亦不答,后有契聪,请住汾洲太子院,昭闭门高枕,聪排闼入曰:“佛法大事,静退小节,风穴惧应谶,幸有先师。先师已弃世,尔有力荷担大法者,今何时而欲安眠哉?”昭矍起握聪手曰:“非公不闻此语,既至宴坐,一榻足不越阃者三十年。会下虽有五七百众,终日不语。后有慈明、琅邪等五六人三年随从,不吐一辞。每日呵责痛骂。”慈曰:“自来不蒙一言,骂岂慈悲法乎?”昭曰:“你作骂会耶?”当下六人始识父母未生前真面目也。岂似而今口传心受,鼓腹摇唇,比量合意者!许可得道也?岂不闻忍大师七百高僧,人人有一肚子佛法,直得年至七十,卢行者至,祖问何处人?答曰,岭南人,特来礼拜。和尚不求余事,惟求作佛。祖曰,这獦獠根性大利,勿多言。祖知之,恐大众忌克,半夜付嘱衣钵,以衣为信。众人四散,寻逐,潜入猎中,守网,命似悬丝。众人不知衣付何方,零落已尽。自言不可久,遁出,遇印宗法师,知他不凡,问黄梅衣法付嘱何人?答言,惟付佛法。

佛法是不二之法[7],说个付字,拖泥带水不少。所以云,佛法无你会处[8],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葛藤无了。

注释

[1]末后句:最后句,本处指最终修行。

[2]旷劫偷心:末世心术,专门剽窃。

[3]五位:通称五位大菩萨,弥勒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

[4]金刚透匣:意思是《金刚经》在匣中放光。

[5]那吒第一机:毗沙门天王的太子,亦即三面八臂的大力鬼王。八臂那吒是千手观音的相,千手观音是万法如来的相。那吒第一机意思是神通第一。

[6]象王:即法王。法王多骑象,故称象王。

[7]佛法是不二之法:即不二法门。《维摩诘经》载文殊师利问维摩诘:何等是不二法门?维摩默然不应。殊曰:善哉善哉!无有文字言语,是真不二法门也。肇曰:言为世则谓之法,众圣所由谓之门。《十二门论疏上》曰:“净名以理为门,一道清净,故称不二。真极可轨,所以云法。至妙虚通,故云门。”

[8]佛法无你会处:意思是一领会就错。禅语。其实并非一领会就错,而是领会了就不要对人说。

解读

禅师语录云:“佛法是不二之法。”黄檗无念禅师在此信中,根据《坛经》开示:佛法虽有万千妙谛,宗旨只有一个,那就是觉善为人,行善为佛。佛度有缘人,有缘就叫福。佛法是觉悟之道,引导人觉悟。“觉善为人”,意思就是内在的善性(佛种子)觉醒过来,才明白己身由来,才明白什么叫做人,才明白怎么去做人。做人是一个报恩的历程。“行善为佛”,意思是觉悟后有责任引导人觉悟,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普度众生不仅仅是一个“佛与人”的对应关系,还包含“人与人”的互相觉悟,形成一个佛与众生交织、互相成就的大动脉。因为是一善成佛,一悟成佛,一念成佛,所以被称为不二之法、不二法门。“不二”是唯一,是绝对,是顿悟,是立地成佛,这是从原因上讲,古来成佛都是相同原因,那就是彻底的觉悟。“不二”并不是说只有一人成佛,名额有限,不是的,佛度众生,众生都是佛。说“不二”,是说学佛之人心地宽广,最终都归入一个“善”字。

禅师开示:古来成佛都是因彻底的觉悟,佛法是不二之法。

复岳司马石帆

《楞严》一别,音问寥寥,近闻公在白下[1]大开炉鞴[2],老朽枯寂多年,不觉起色,信知法付国王大臣,非偶然也。

达磨当日西来,号曰单传直指,不曾有半个元字脚,熏你鼻孔,瞎你眼睛,二祖三祖,祖祖相传,干嚗嚗地一点知归。曹溪分派以来,大有榜样。后来人心不古,识解多端,然后德山临济[3],棒喝交驰。机锋掣电,令你扪摸不入,插足不得,不过剿绝情见,坐断意根,初非实法。如国家兵器不得已而用之。不见兴化,道你东廊也喝,西廊也喝,后架里也喝,你若一喝,喝得老僧上三十三天跌将下来,一点气息也无,向你道未梦见在,可见古人随机显示,如倚天长剑稍存拟议,早见髑髅满地[4]。

今人尽是平白地害药病,何曾有半星正病?故古德谓打破大唐国,觅个不会佛法的不得。老朽亦谓尽十方界有毛头许妙解与公作对,便是妙魔入心不见。僧问归宗如何是佛宗?云即你便是僧[5]。云如何保任宗?云一翳在眼,空花乱坠。这里须是大阐提[6]、人具灭[7]宗,手眼向自己脚跟下拨转关捩子,如狮子返掷,不蹑前踪[8]。生机活脱[9],不受千圣罗笼。始得若只扬帆义海,揽辔玄途。总是灵龟负图,自取丧身之兆,非老朽之所以望公者。

注释

[1]白下:南京。因沿江旧有白石陂,晋陶侃于此筑白石垒,后人又筑白下城,故名。白下是明朝皇宫所在地。

[2]炉鞴:火炉鼓风的皮囊。亦借指熔炉。

[3]德山临济:刚猛顿悟禅法。由临济义玄大师与德山宣鉴禅师弘扬。所谓临济喝、德山棒即是。临济义玄大师,唐朝人,临济宗初祖。幼负出尘之志,披剃受具足戒后,博通经论,精究律学。首参黄檗希运,又礼高安大愚,于言下大悟,复还黄檗,受其印可。继以行脚参禅,与大老交锋,故丛林有“临济游方,气吞诸方”之说。师接化学人之法有“三玄三要”、“四料简”、“四宾主”、“四照用”等,机锋峻烈,生机勃勃;开创了禅宗史上最为卓绝、门风兴隆的临济宗。咸通八年(公元867年)示寂,敕谥“慧照大师”。

德山棒与“临济喝”齐名。唐代德山宣鉴禅师常以棒打为接引学人之法,形成特殊之家风,世称德山棒。《五灯会元》卷七:“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景德传灯录》卷十五:“师寻常遇僧到参”多以拄杖打。临济闻之,遣侍者来参,教令:“德山若打汝,但接取拄杖,当胸一拄。”侍者到,方礼拜,师乃打,侍者接得拄杖与一拄,师归方丈。……师上堂曰:“问即有过,不问又乖。”有僧出礼拜,师便打。僧曰:“某甲始礼拜,为什么便打?”师曰:“待汝开口,堪作什么?”德山对棒打之举未作任何解释,若由诸相关之公案推断,在“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宗旨下,不得开口言说,只能以棒打点醒学人。其目的有二:(一)截断学人之心识活动,令彼在急遽间不假思索,得于当下见性。(二)不许学人直接说出悟境,以免触犯自性不可说之忌讳。另有谓棒打或为测试学人临机之反应而设。

[4]髑髅满地:死一大片。禅语,指佛法无往不胜。

[5]你便是僧:你就是和尚。禅语,指自己就是自己,见了性,归了真。

[6]大阐提:一阐提迦的简称,是极难成佛的意思。有两种:一、不信因果,造五逆十恶,断诸善根,坠入阿鼻地狱的人,此种人极难成佛,名“断善阐提”;二、大悲菩萨,发一切众生成佛,然后成佛之愿,因众生至多,时间至久,故此种菩萨,亦极难成佛,名“大悲阐提”。通常所指的一阐提人,多数是指断善阐提。

[7]人具灭:意思是人俱灭,心不灭。

[8]狮子返掷,不蹑前踪:狮子回头,不走旧路。

[9]生机活脱:生机活泼。

解读

禅师语录云:“灵龟负图,自取丧身之兆。”黄檗无念禅师开示:人不可以自炫其宝,或自夸其术,这是丧身取祸的预兆。好比河中灵龟,驮来河图洛书,何等宝贝,等人把河图洛书取了去,心还不足,更把驮图书的龟也捉了去,灼死取壳,用作卜筮,这是意外结局。献宝之人本身不是宝,争功之人本身岂有功,能做到急流勇退的人没几个,最好是不要献,不要争。宝还是宝,藏一万年兴地变。真正的宝之所以珍藏,就在于他永远处于珍藏状态,吸引人前来瞻拜。不能掘,不能献,否则就是毁。禅师开示:学佛之人应该主动亲近佛法,亲近佛法就是亲近佛身,就是自身觉悟之始,不可以手拿佛法自我炫耀,那样很危险,虽然对佛法本身不会有损坏,但对人来说无异于自己献祭。没到献祭时何必着急?佛都没找到盖什么庙?心地不净读什么经?

禅师开示:真正的修行人当面壁,这是唯一正确的读经法。那块无字的大墙壁就是最好的一部真经。

同类推荐
  •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唐僧玄奘,年少时跟随兄长出家,于藏经楼专职抄写佛经,过目不忘。28岁时,不顾朝廷禁令,冒死偷渡玉门关,独自一个人踏上漫漫西行取经之路。沙漠中迷路,高山遇雪崩,六次遭强盗,甚至被异教徒当成活人祭品……沿途艰险不断、诱惑不断,玄奘未曾动摇。4年时间,1400多天,玄奘终于穿过西域二十四国,于公元631年到达西行目的地——印度那烂陀寺。此后十余年,玄奘游遍印度,虚心求学,吸取各宗各派之精华。在曲女城辩法大会上,玄奘与大乘佛教斗法、与小乘佛教斗法、与婆罗门教斗法、与各派智者斗法,18天无一人挑战成功,一举成为全印度第一高僧,征服全印度,修得正果。
  • 藏传佛教认识论

    藏传佛教认识论

    量学因明视为打开佛教教理宝库的金钥匙,是证明佛与佛法正确可信的有力理论武器,将量学因明作为佛学的基础课,正式列为显学五部之首。宗喀巴大师就用因明学这只明察秋毫的“世间”慧眼和“打开教理宝库的金钥匙”,重新全面审视了印藏学者的一切经论学说,拨开了重重迷雾,打开了一个个症结,对那些被缺乏精细理性思辨素质的历代的解经者们搞得乱无头绪、错误百出、违经背理的学说观点,一一做了纠正,一个更合乎理性的、新的显密佛教理论体系,被创建了起来。
  •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本书讲述从所罗门王起犹太民族700余年的历史,对应《圣经·旧约》的后27卷。该卷讲述了犹太国从辉煌到亡国,犹太人被驱逐出故里四处流亡到重返家园的历史。
  •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由于种种原因,在民间宗教的研究领域,对其宗教思想的研究显然滞后于宗教教派演变的研究;而在宗教思想的研究中,对其神灵(学)思想的研究,更是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而鲜有人问津。鉴于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中民间宗教的高发期和繁盛期,因此,《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尝试从现代宗教学的角度,以神灵观为中心,结合明清民间宗教各教派的主要经卷宝卷以及其他相关材料,进行认真解读和仔细分析,分别以神灵谱系、神话理论、救赎观念、伦理思想四个部分依次展开。
  • 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大忙人的清心咒,听佛学高僧揭秘不忙碌的智慧, 老百姓的草根禅,随禅宗大德参悟不烦恼的人生。 谈佛论禅,于五行方外观自在; 修心养性,在红尘俗世悟禅机。
热门推荐
  • 北京朝酒晚舞

    北京朝酒晚舞

    富二代少女,京城头牌名媛,官二代太子,钻石王老五,上下法拉利、迈巴赫,出入高级公寓、天上人间……隐身情人,搞暧昧,主题派对… …夜夜笙歌,情欲泛滥。他们个个聪明绝顶,精明到连爱都要算计,真爱一旦来临,立即很傻很天真,集体变成爱无能。这就是21世纪北京,欲望大过天,真爱却少得可怜,他们享受这样的生活,悲哀到谁都无力改变。直到一个天使般的女孩突然闯入他们的包围圈,爱情是她唯一的信仰,她是他们的异类,他们水火不容,却又相互纠缠,她究竟是被同化,还是绝地反击?本书描写了我们真实精彩的都市情爱生活!
  • 市场营销中的潜规则

    市场营销中的潜规则

    本书在内容和结构上都作了调整、优化与创新,本书有意识地把消费者行为学的普遍原理与中国消费者行为的特殊性及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最新具体实践相结合,即在阐述世界各国消费者行为的共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阐述中国消费者行为的特殊性。学会这些潜规则将对你...
  • 人生哲理枕边书

    人生哲理枕边书

    生活是自己创造的。每个人都会时常面临来自生活、工作和社会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的处世方法、工作态度、努力程度、思维方式和心态信念等等决定了我们一生的成败。不论干什么,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都试图尽量避免失败或走弯路。《人生哲理枕边书(经典珍藏版)》正是你成功奔向自己理想、轻松而潇洒地生活的一盏明灯。
  • 爱劫难逃

    爱劫难逃

    “妈呀,出人命了!”一次莫名的飞来车祸,竟成了她往后钓金龟的“祸根”?!眼前这对她死乞白赖的美男,敢情是那天拍拍屁股,甩下她肇事逃逸的冷酷少爷?!天降大任于傻妞也!男人,姐姐宣布,我将是你命定的“克星”,今生,你在劫难逃……
  • 给上帝放个假

    给上帝放个假

    一杯清茶,一缕光线,一本好书……轻轻抚慰,阅读是一种生命的享受。智慧、美丽、梦幻、快乐……慢慢品味,人生永远在书香里跳跃。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古龙文集:愤怒的小马·七杀手

    古龙文集:愤怒的小马·七杀手

    狼山,一个神秘而邪恶的所在,江湖传言没有人能够活着走过狼山,小马却偏偏要过!一众江湖高手在小马的带领下,在狼山上历尽波折,闯过一道道生死劫,终于见到了狼山上的主宰“朱五太爷”——一位武功高到令世人不敢想象的神秘人物。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位绝世高手竟然早已死去,而眼前的朱五太爷是一个冒牌货……柳长街,一个在江湖中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却被大名鼎鼎的龙五相中,让他执行一项最艰难、最重要、关系到龙五生死的任务。而在这任务背后,更有着江湖中最著名的捕快——胡力老爷子的身影。龙五身边到底谁是心腹,谁是内奸?胡力老爷子的真面目到底如何?而柳长街这个最后的胜利者,他的真实身份又是什么?
  • 穿越之孤女也有春天

    穿越之孤女也有春天

    她无父无母,从小在孤儿院长大的她在半工半读的情况下完成了大学学业,现在一公司担任文员工作,正当她滋润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时。她万万没有想到睡个觉也能穿越。穿越到古代一小山村成为一寡妇,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邻里的嘲讽,爹娘的懦弱,家庭的贫穷,面对穿越来的她,这些都不是问题,且看她如何与之斗智斗勇~~~~~~
  • 妃常开心:九皇叔难为

    妃常开心:九皇叔难为

    现代落魄千金楚梦歌摇身一变,成了古代国公府嫡女。宫斗虐心?宅斗费脑?那江湖大乱斗呢?!她洒脱不羁爱自由,却碰到个轻狂高傲的九皇叔。总爱管她闲事,难道他们前生有一场相爱相杀的孽缘?!红烛垂泪,轻纱曼舞。然而新房里却是另一种景象:乌烟瘴气,杯盘狼藉。楚梦歌:“洞房?梦歌有一千种办法叫你待不下去!”“可惜,你打不过本王。”卿玖玄从楚梦歌身后紧紧拥住她,在她耳边暧昧低语。“滚开,信不信本姑娘叫你断子绝孙!”“你成亲了,不算姑娘。”【他宠溺一笑。】卿玖玄轻挑起她下巴,“我怎舍得让你葬送自己下半生的幸福?”楚梦歌:“你无耻!…”卿玖玄:“你卑鄙我无耻,不是天生绝配吗?”
  •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

    全世界家喻户晓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根据拜占庭僧侣普拉努德斯收集的寓言以及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传抄编订的。其形式简洁精练,内容隽永深奥含义于浅显生动的语言中,颇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