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22700000015

第15章 黄檗无念禅师复问(14)

接翰教,知迩者工夫急切,吾宗有所赖矣。来谕中,初谓颇知入路,觉前见解皆非,安心做去,以待大休歇地;末希于悬崖处觅转身消息。只此一问,首尾颠倒者三,心外无人[1],人外无法[2],能安能做,能休彼此,历然分明,是事与本体何干?既肯悬崖撒手,还容尔转身觅消息耶?近时学道者才发心时,先立个或禅或道要去明,他不知才有分晓,失却本命元辰[3]矣。随打入识群队里,将个识神去究他,不识不知的便谓是悟处,殊不知只这不识不知的便是脱化不去的,偷心吃阎老手中铁棒者,是反引秘为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了生脱死的极则事,甘堕他阴魔坑里,自安自契,虽千钧气力也拔渠不出,真为可怜悯者。

足下出头来历,真切为命,迥不同类,奈何又被聪明魔使?向深求苦,索处着倒,若谓此事是求可得者,岂不谬哉!公饮此毒久矣。

此段事无多子大,过量人一觉便了,有甚羁绊,何得拈一放一[4],展转迟滞多年?掺持犹恋旧时行履,日月迅疾,百年勾当,少分已去,若只如此,用卜三十日事,大可怖惧,不如趁早打开胸脏,将生平学益得力的、狐疑不了的通身放下,倒泻无遗,直教空荡荡地,蓦忽冲开顶巅只眼照破,微细识贼,猛挥空王[5]宝剑,剿绝我根株裔。亲临自己田地,才觉一生所蕴都成剩事矣。

注释

[1]心外无人:真心即本我,除此之外没有我,没有人。

[2]人外无法:佛法专门为救人而设,佛法为人,人之外没有佛法。

[3]本命元辰:借用道家语,本指人性命所系的元气,借指佛法讲的本我。

[4]拈一放一:得一样丢一样。

[5]空王:空王,即为佛的别称。后唐主李煜有诗“空王应念我,穷子正迷家”中“空王”即是此意。最有名的“空王”出自吴敬梓《儒林外史》:“记得当时,我爱秦淮,偶离故乡。向梅根冶后,几番啸傲;杏花村里,几度徜徉。凤止高梧,虫吟小榭,也共时人较短长。今已矣!把衣冠蝉蜕,濯足沧浪。无聊且酌霞觞,唤几个新知醉一场。共百年易过,底须愁闷?千秋事大,也费商量!江左烟霞,淮南耆旧,写入残编总断肠。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

解读

禅师语录云:“既肯悬崖撒手,还容尔转身觅消息耶?”黄檗无念禅师开示:求真之途不能有反复,否则会更假。要真就真到底,真真幻幻是幻,虚虚实实不是实。夸说自己十分真也是假,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有几分真说几分真,这才是真。夫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就是此意。黄檗无念禅师开示我们:既然已经回转心意踏实做人,就容不得再留恋过去。一定要斩断情魔,才有新的发展。让人悬崖撒手,这是救人。有人却还要再次转身寻觅那虚幻的消息,岂非是眼望悬崖跳下云。撒手还须牵手,起身不能转身。这是禅师所事。

禅师开示:要准备一条长绳,缚住自己,再牵上自己人,谁也不许回头。这样才能阻止那妖声的呼唤把人引入万丈深渊。能自缚者,实是英雄。甘愿被佛菩萨放心牵引者,实是智者。

知公为学,无不真切,奈何执己不返,转见参差。诸佛在无中说有[1],却向空里栽花[2],明知故作,接引凡迷,所以造幻躯说幻法[3],游戏三昧[4],指众生归宝所。渠在有中寻无,譬喻醒里求梦,将己求己,岂不多事?幻有幻无,总是梦寐。思尽还源,方达无生之旨。

这里不醒,且将赵州狗子无佛性话行也无,坐也无,语默动静,总是个无。有朝无到回避不及处,失口道着,也未定在。

注释

[1]诸佛在无中说有:即佛教空观,经典为十八空。何以要学空观?行者修四念处以空法,皆应观无常、苦、空、无我。因众生身中多着净颠倒,受中多着乐颠倒,心中多着常颠倒,法中多着我颠倒。经云世间众生有四颠倒,不净中有净颠倒,苦中有乐颠倒,无常中有常颠倒,无我中有我颠倒,行者为破四颠倒故当修空观。

佛教所说十八空义指什么?《大般若经》云:“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住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当学般若波罗密。”

(1)内空者内法,内法空。内法者,所谓内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眼空无我、无我所、无眼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行者修四念处十二种观,所谓初观内身三十六种不净充满,九孔常流甚可厌患,净相不可得。净相不可得,故名内空。

(2)外空者外法,外法空。外法者,所谓外六入色声香味触法,色空者无我、无我所、无色法,声、香、味、触、法亦如是。行者既知内身不净,观外所着亦复如是,俱实不净。愚夫狂惑为淫欲覆心故谓之为净,观所着色亦如我身净相不可得,是为外空。

(3)内外空者内外法,内外法空。内外法者,所谓内外十二入(六根入六尘者),十二入中无我、无我所,无内外法。

(4)空空者,以空破内空、外空、内外空,破是三空故,名为空空。行者先以法空破内外法,复以此空破是三空,是名空空。空三昧观五众(蕴)空,得八圣道,断诸烦恼得有余涅盘。先世业因缘身命尽时,欲放舍八道,故生空空三昧,是名空空。问曰:“空与空空有何等异?”答曰:“空破五受众(蕴),空空破空。”

(5)大空者,声闻法中法空为大空,如《杂阿含大空经》说生因缘老死,若有人言是老死、是人老死,二俱邪见。是人老死则众生空,是老死是法空。《摩诃衍经》说十方,十方相空,是为大空。

(6)第一义空者,第一义名诸法实相,不破不坏故,是诸法实相亦空。何以故?无受无着故。若诸法实相有者应受应着,以无实故不受不着,若受着者即是虚诳。复次诸法中第一法名为涅盘,如阿毘昙中说,云何有上法一切有为法及虚空非智缘尽,云何无上法智缘尽,智缘尽是即涅盘。涅盘中亦无涅盘相,涅盘空是第一义空。

(7)有为法名因缘和合生,所谓五众(蕴)十二入、十八界等。无为法名无因缘,常不生不灭如虚空。今有为法二因缘故空,一者无我、无我所及常相不变异,不可得故空。有为法空者,有为法相空,不生不灭无所有故。

(8)有为法无为法空者,行者观有为法、无为法实相无有作者,因缘和合故有,皆是虚妄,从忆想分别生,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中间。

(9)毕竟空者,以有为空、无为空,破诸法令无有遗余,是名毕竟空,如漏尽阿罗汉名毕竟清净。阿那含乃至离无所有处欲,不名毕竟清净,此亦如是。内空、外空、内外空、十方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更无有余不空法,是名毕竟空。

(10)无始空者,世间若众生、若法,皆无有始。如今生从前世因缘有,前世复从前世有,如是展转无有众生始。法亦如是,何以故?若先生后死则不从死故生,生亦无死。若先死后有生则无因无缘,亦不生而有死。以是故,一切法则无有始如经中说。佛语诸比丘众生无有始,无明覆爱所系,往来生死始不可得,破是无始法故名为无始空。

(11)散空者,散名别离相,如诸法和合故有,如车以辐辋辕毂众合为车,若离散各在一处则失车名。五众(蕴)和合因缘故名为人,若别离五众(蕴),人不可得。离欲,见诸法皆散坏,弃舍是名散空。复次诸法合集故各有名字,凡夫人随逐名字生颠倒染着。佛为说法当观其实,莫逐名字,有无皆空。如《迦旃延经》说,观集谛则无无见,观灭谛则无有见,如是种种因缘是名散空。

(12)性空者,诸法性常空,假业相续故似若不空。譬如水性自冷,假火故热。止火停久,水则还冷。诸法性亦如是,未生时空无所有,如水性常冷,诸法众缘和合故有,如水得火成热。众缘若少、若无,则无有法,如火灭汤冷。

(13)自相空者,一切法有二种相,总相、别相。是二相空故,名为相空。以无相、无作、解脱门故名为空。诸法实相,无量无数,故名为空。断一切语言道,故名为空。灭一切心行,故名为空。诸佛、辟支佛、阿罗汉,入而不出,故名为空。如是等因缘故是名为空。

(14)一切法空者,一切法名五众(蕴)、十二入、十八界等,是诸法皆入种种门。所谓一切法有相,知相、识相、缘相、增上相、因相、果相、总相、别相、依相。

(15)不可得空者,有人言,于五众十二入十八界中,我法、常法不可得故,名为不可得空。有人言,诸因缘中求法不可得,如五指中,拳不可得,故名为不可得空。有人言,一切法及因缘毕竟不可得,故名为不可得空。

(16)无法空者,有人言,无法名法已灭,是灭无故,名无法空。复次有人言,过去、未来法空,是名无法空。何以故,过去法灭失,变异归无。未来法因缘未和合,未生、未有、未出、未起,以是故名无法。又无为法,无生住灭,是名无法。

(17)有法空者,诸法因缘和合生,故无有法,有法无故,名有法空。现在及无为法空,是名有法空。又观知现在法及无为法,现有是名有法,有法为空,故为有法空。又有为法生住灭,是名有法,有法属空,是有法空。

(18)无法有法空者,取无法、有法相不可得,是为无法有法空。复次,观无法、有法空,故名无法有法空。生无所得,灭无所失。除世间贪忧,故是名无法、有法空。有法、无法二俱空,故名为无法有法空。

[2]空里栽花:比喻不现实、不可能。有时借来说神通。

[3]造幻躯说幻法:即幻幻为真法门。

[4]三昧:三昧是佛教用语,也译作“三摩地”、“三摩提”。三昧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意为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如何集中精神,可分为两种:一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即“生得定”,另一种是因后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即“后得定”。前者靠积德,后者靠修行而得。《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一》载“三昧乃四禅(四静虑)、八解脱以外之一切定;又言三解脱门(无漏之空、无相、无愿三昧)和三三昧(有觉有观定、无觉有观定、无觉无观定)称为三昧。”,

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有二种:一、一心观佛之相好,或一心观法身之实相(此二者即观想念佛),或一心称佛名(称名念佛),修行法,谓之念佛三昧。是因行之念佛三昧也。二、为此三种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禅定,或佛身现前,或法身实相。谓之念佛三昧。是果成之念佛三昧也。因行之念佛三昧谓之“修”,果成之念佛三昧谓之“发得”。观无量寿经曰:“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又曰:“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经七曰:“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是故非声闻缘觉二乘境界。”智度论七曰:“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

金刚三昧

金刚三昧者,最后最上三昧也。譬如金刚,净见无碍,生灭出没,如坐四衢观诸众生去来坐卧。譬如金刚,摧破烦恼,终不生念我能坏结。般若家言:金刚三昧,唯是实相。以一实相,遇法遇行,无不摧破。则修金刚三昧也已。

一行三昧

一行三昧者,菩提非智,烦恼非惑,而实相同。四谛非以谛证,非以智证,而平等得。第一义谛分别都空,一相无相是为定相。尘尘沙界,都现太平,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不将迎于一法,亦不远离于一法也。于此有疑。金刚三昧,破坏于一切,一行三昧,收容于一切,岂非相反,何可相成?然无疑也,皆无想也。说此无想法,是诸法除遣,即此无想法,亦诸法不背。但能无想,兀兀腾腾,不着一念,瀑流恒转,掯不相随,则破坏与收容,无相妨碍。

解读

禅师语录云:“幻有幻无,总是梦寐。”黄檗无念禅师开示:幻想中生,幻想中灭,这些东西根本就不存在,只是梦在捉弄人,岂可当真,何必失落?世人生活在幻想中,听见爆竹觉得热闹,看到彩虹就想上桥,殊不知那悬在空中空捞捞的东西连自己都保存不了,怎能给人真实的需求?求真者务实,务实者避虚。种种不可证、不可为之事,远远绕开,不可好奇。猴子一好奇,就被人当猴耍,耍猴的人本身就是猴戏。观戏自快者很快自家入幕中。天地是一块大幕,好耍弄者全部收进来。处世实难,难在分不清真假,看不出有无。雾里观花美,雾散是假花。梦里做事不清,醒后更不清。禅师开示:真实不幻,谓之佛法。学佛做什么?无非是打掉妄念。这是禅师所示。

禅师开示:当于座旁设一个大袋子,上书二字:幻觉。从早到晚安坐不动,但凡有事来,掂量一番装进去。但凡有人来,掂量一番装进去。岂不快哉。

来教云,他死明明,吾生昧昧,不知果,何所考?观公志虽坚确,错向门外去也。只在形迹上用工,要望临行得力,何可得哉?不惟难敌生死,偶逢利害毁誉,心不惊恐颠倒,自难信也。

近时学者,不服本色钳锤[1],所以劳而无功。海内诸公虽多好学,只用见识引证名言注解道理,何曾切为生死。若与相处,连道他三个不是,心火己有八分不快。古云:“谈真则逆俗,顺俗则违真”,岂虚语哉!昔沩山问仰山,汝回光返照,那里是你解处?仰云,某到比无圆位,何处有解献和尚?沩云,才言无圆位,就是汝解处,谁肯无也?若恁么见,总是能所。心在触着病,发信位显,人位隐在。

公既错爱,不觉葛藤。如许石公所集摄录纯是理路,义句新鲜,原从见识中流出,所以见之无不契合,如子见母,不觉合为一体[2]也。老僧没意智,不会织造[3],只有个栗棘蓬,当面放着,不但公不肯咬嚼,人人望影而退。古宿剩语数段奉览,倘肯栽种展转流行,恐有没量汉子不顾性命望空一跳[4],未可知也。

注释

[1]本色钳锤:本色锤炼。

[2]如子见母,不觉合为一体:即返婴还神,元气归一。道家语。本处借指明心见性。

[3]老僧没意智,不会织造:禅语。指没脑筋,不会编造花样,意思是守拙。

[4]不顾性命望空一跳:禅语。指跳出俗套。

解读

禅师语录云:“谈真则逆俗,顺俗则违真。”黄檗无念禅师布施大众,在此吐露禅家真言,庄严开示佛法:求真理就不能有俗念,真的容不得假;顺从俗世就与真理违背,永世不得翻身。世人学佛为求财,求官,求名求利,这是何等可笑。至于求子者要好些,但也要看各人福报。什么叫“谈真则逆俗”?讲的是:一谈到佛法真理就与凡俗不同,往往刚好相反。比如,世人都以“多”为富,禅家却以“少”为富,以“无”为至有。再比如,世人都以闪光者为宝,禅家却以仆实无华者为宝。总之不与俗同。正因为不同,这才跳出世俗偏见发现真知,打破虚幻镜剥出真身。什么叫“顺俗则违真”?讲的是:一旦顺从世俗的需求就会迷心夺意,违背真理的道路。真理的道路是得救赎,世俗的道路终点是坟墓。古来英雄俱在荒邱之中,唯有大觉悟者方能得到真正的人生。这是禅师所示。

禅师开示:铁坟铁心人,不如无心的过客。走过世上云烟,独坐山巅。做一株雪莲,奇香不自失,奇香任人求。这是善道。

深山寂处,久不闻动静何如,年来狂丑犯顺[1],举国怀忧,时赖长城威伏,使林泉野衲,高枕忘缘,总仗维持之力耳。

昔阳明先生奉命征讨,每遇行兵之际,辄自提撕,无不得力。故云外寇既除,内贼随剿[2],观此老一动一静,念兹在兹[3],虽颠沛流离,亦不忘却己躬下事,诚所谓痛为生死,借世炼心,不离杀场而证菩提榜样者也。

同类推荐
  • 红尘禅影2: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红尘禅影2: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心经》是流传最广的佛经,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本书以《金瓶梅》解《心经》,使之更加容易理解,开篇先录《心经》全文,标以白话。主体是“心经七品”,每讲一个主题,就讲几个《金瓶梅》里的人物,正讲反讲,反复讲解。前置“开讲的话”阐明主旨,及“心经夜谈”深入人生感悟,与主体文字照应。
  •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论著主要对法眼宗的形成发展、禅学思想内容、宗风特色、衰落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细致的研究。论著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前言部分,对选题缘由、法眼宗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二是论著的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探讨了禅宗传衍与法眼宗的形成问题。第二章,探讨了法眼宗的传播发展与区域分布及其现当代传承。第三章,主要对法眼宗最为重要的禅学思想理论进行了研究。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法眼宗的宗风特点。第五章,在唐宋政治、思想和文化的整体背景以及禅宗自身发展走向衰落的趋势下重点探讨了法眼宗衰落的主要原因。
  •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全集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全集

    用“文如其人”形容南怀瑾先生恰如其分。他的为人如同他的文章,朴素而雅致,随和而亲切,于平凡中自显不凡,他的文章如同他的为人,文学而多连,杂采而博贯,于随适中自见精神,人文合一,正是大师境界。
  • 做才是得到

    做才是得到

    现在,许多人常抱怨生活太苦,想尽各种方法寻求解脱之道。实际上,就算有人告诉了你苦的真相,以及改变逆境、离苦得乐的究竟智慧和方法,但你不相信,就是不去做,最后还是只有在人生中高一脚、低一脚地跋涉,从一种苦陷到别一种苦中,对快乐只有望洋兴叹。本书开示我们:唯有敬畏因果、感恩无常,依靠佛法的殊胜加持,方能挣脱逆境,不怕苦、不怕死,享受人间各种福报利益。如此,人生不同年龄段的所谓“难关”,也只不过是通往解脱的阶梯而已。
  •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

    当时没有人知道,那个挺着大肚子,背着布袋游走于街头,始终面带笑容逗弄世人的乞丐和尚,就是真正的弥勒佛。唐末乱世,在一场洪灾中,弥勒转世为人,被一对农民捡回收养,取名“契此”。就在结婚当晚,他抛下养父母、未婚妻,逃婚到岳林寺剃度出家。本想安心修行,却屡遭三个假和尚诬蔑,成为世人眼中偷吃荤腥、贪恋女色的花和尚,像过街老鼠一般受尽欺辱。在万念俱灰之时,经无名老僧指点修行,终于在弯腰插秧时重拾本来面目,从此背起布袋四处游荡,见人就笑,更在嬉笑怒骂、疯疯癫癫的言行中教化众人:少一点心眼,多一点豁达。
热门推荐
  • 改变你一生的108个心理学法则

    改变你一生的108个心理学法则

    《改变你一生的108个心理学法则》为你解读了108个经久不衰的心理学法则,悉数工作与生活中的细节和元素。这本书会告诉你心理定律的无穷奥秘,还会教你轻松运用知识帮助自己实现飞跃式的发展。它将深奥的心理学知识融会贯通于一个个妙趣横生、饱含人生哲理的故事中,形象地分析了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深浅出地提炼了心理学法则给我们的启示,以指导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趋利避害。
  • 一品悍妃之皇上请滚

    一品悍妃之皇上请滚

    她记得母亲说过,男人的爱是最飘渺的。她以前就爱过一个叫王生的男人,那个男人对她又柔又怜,可最后知道她是妖后竟然就要杀了她……她说:“红妆,你可千万不能轻易把心交出去!”红烛乱,芙蓉帐,那个大雨漂泊的夜晚,她就守在婚房外,听着屋内鸳鸯倒凤,心麻木了。他说:“你去选秀,我娶丞相之女,万事自有担待。”野心的前朝太子,篡位将军之子还不够,欲要复国谋天下。她初进宫,天子翩若惊鸿,他说:“你笑,我为你坐拥江山,你哭,我为你倾尽性命。”烽火戏诸侯,他宠她捧上了天,可偏偏有人言:皇后非女儿身,天子榻侧竟然同又欠,究竟被胁迫还是示威天子……深宫,一段段阴谋在黑夜的掩护下进行,江山美人,他与他如何选,他与她又如何选。冥冥之中,红妆似乎又见到那日的穆青为博她一笑,亲自点燃烽火台,她笑!忽又听宫人喊:“不好啦!镇南王造反了!”
  • 梦想让你无所不能:林书豪给青少年的13堂成长课

    梦想让你无所不能:林书豪给青少年的13堂成长课

    在接连不断的打击面前,他一次次尝试用努力改变际遇,只身闯荡美国最繁华的城市。在高手云集、危机四伏的大都市里,但结局总是事与愿违。他迷茫过,失落过,甚至开始想要放弃,他遭遇排挤,然而就在他打好铺盖卷准备离开的时候,幸运女神突然给了他实现梦想的钥匙。于是一夜之间,咸鱼翻身,因为儿时的梦想,他的名字登上了各大报纸的头条,成为全世界的英雄。饱受非议,大多数人都不看好他。看到这个故事,你可能会想到很多个名字:蝙蝠侠、蜘蛛侠、超人、绿巨人、钢铁侠、美国队长,一个普普通通的邻家男孩,甚至功夫熊猫。然而,这些大名鼎鼎的漫画英雄在我们的主人公面前,却都显得有些夸大和不真实
  • 邪魅王子的淘气公主

    邪魅王子的淘气公主

    谁说只有男子才能强吻!哼,今天我蓝紫韵就要坏了这个习俗。哈~~~这个猎物不错。嘿嘿!搞定。什么?结婚?不就亲了下嘛,至于吗?靠!结婚也就算了,反正他长的还不错。可他类,竟然在我这个女友面前玩劈腿!萧楚谦,你死定了!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娇俏丫环闯情关(今日大结局)

    娇俏丫环闯情关(今日大结局)

    21世纪的柳舒回到古代,啊!为什么?为什么?我成了一个丫环。我不要。我要自由,我要爱情,我要……嘿嘿,好多美男,我好喜欢,究竟要选谁。(原我不要做丫环)
  • 励志生存(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励志生存(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心态决定一切!智慧创造一切!这是一个人人追求成功的时代,心智的力量具有创造成功态势的无穷魔力!即具有成功暗示的随着灵感牵引的成功力。
  • 霸少的蚀骨追爱

    霸少的蚀骨追爱

    这是薛漫从S市回来的第二十四天。终于明白黄小仙失恋时撕心般的痛,因为分手的一幕像是被按上了循环,一直在脑海重播。只是,还未来得及开始的恋爱,配得上“分手”二字吗?大T拉着薛漫的手从一家星座运势店出来,一双冒着金星的眼搜寻着街上一切可获捕的花美男。“喂,你别一副如狼似虎的样子好不!”薛漫对她是一脸的嫌弃,“就算是运师说你最近桃花不断,可你这样子是人见了你都得躲。”……
  • 山海经密码2

    山海经密码2

    这是一个历史记载的真实故事:4000年前,一个叫有莘不破的少年,独自游荡在如今已是繁华都市的大荒原上,他本是商王朝的王孙,王位的继承人,此时却是一个逃出王宫的叛逆少年。在他的身后,中国最古老的两个王朝正在交替,夏王朝和商王朝之间,爆发了一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战争。
  • 本妃很乖:妖冶太子请自重

    本妃很乖:妖冶太子请自重

    二十一世纪乖乖女蓝月儿某天终于成功穿越了,很不巧的,刚一穿越就砸到一帅哥的身上,咳-----这帅哥为什么这么眼熟?哇塞,这不就是她舍身相救的那帅哥嘛!他竟成了当朝太子耶!这妖孽太子正在逍遥中,哪知天上掉下个大活人,直接就砸在了他的身上,为了自己那“负伤”的身体,他直接就把她给拎回了太子府,好全心全意的“报复”她-----蓝月儿本以为遇上个好主,好也能像其他穿越女主那样在古代混个风声水起的,哪知,这主根本就不是一个好惹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