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22700000013

第13章 黄檗无念禅师复问(12)

[2]究明:明白。究,追究明白,本处特指学佛有所悟。

解读

禅师语录云:“切莫守静以为功。”黄檗无念禅师开示:修行人要动静结合,动不离静,静不伤动,这才是真修。禅师说久静不化,就会得“偏枯之患”,“偏枯”是中医术语,指偏瘫,久坐容易引起半边瘫痪,半身麻木,所以仅从身体层面讲,也不提倡一味坐禅。坐禅要与行禅结合。身体是如此,心里也是如此,也要动静结合,才见真性活泼,生机盎然。何谓“动不离静?”指不妄动,动时要守心。何谓“静不伤动?”指不死静,以致丧失动的本能。禅师开示:九静一动,九思一行,是通用修行法。

禅师开示:脚踏实地行走,虽动犹静。树欲静而风不止,虽静犹动。表面静无益,要静出善来,要在动中发现真,这才是静。静是动的和谐,动是静的必然。静则思,善则行。

复顾孝廉

闻尊翁临终时说万念俱非[1],功名产业恩爱眷属都不相干,只有痛苦自当。此言虽真切,不知真醒也。未若果醒,如脱垢衣,随念变化,来去自由,更不钻胎入腹,何有性命双修[2]?又闻令堂祝发[3],何必如此?往时学问,今在何处?

尘俗之人,迷己逐物,错认色身,故有留恋。智人先觉,色身如影,何恋之有?若不信,且看夜间睡着无梦无想时,何处损灭得他?忽然响声惊觉,就认影忘真,以觉认觉,转背转远。尔等只在知见上立知,正是生死根本也。

注释

[1]万念俱非:所有的想法都错了,这是在忏悔。

[2]性命双修:本为道家语,意思是身心灵合一。心是性,身与灵是命。道教的“性”相当于佛教中的“性”。在佛教言,“性”指不生不灭者,即佛陀言的“众生皆有佛性”。“命”指生命。尹喜真人的后世弟子《性命双修万神圭旨》指出:“何谓之性?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何谓之命?先天至精,一气氤氲是也。禅家专以神为性,以修性为宗。”“释氏谓,人之受生,必从父精母血与前生之识神三相合而后成胎。精气受之父母,神识不受之父母也。盖从无始劫流来,亦谓之生灭性。故曰: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而成八识也。盖造化间有个万古不移之真宰,又有个与时推移之气运。真宰与气运合是谓天命之性。天命之性者,元神也。气质之性者,识神也。故儒家有变化气质之言,禅宗有返识为智之法。今人妄认方才中有个昭昭灵灵之物,浑然与物同体,便以为元神在。是殊不知此即死死生生之本,非不生不灭之元神也。识识易,去识难,若不以天命元神战退无明业识。终在生灭场中,未见有出头日也。”

[3]祝发:断发,出家。因断发时有祝愿,所以叫祝发。

解读

禅师语录云:“往时学问,今在何处?”黄檗无念禅师开示:世间学问误尽世间人,世间法来医世间心。“往时学问”在当时看来,不可谓无用,然而事过境迁,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要想管一世,就要动用三世的力量。生命是一个大系统,要从源头下工夫,才能澄清上游、中游、下游的问题。吸引流水的是海,吸引人生的是智慧。智慧如海,烦恼也如沙。有一智慧就有一烦恼,因为有一智慧就有更高智慧。智慧的源头在哪里?智慧的源头在心中。原来,智慧并不是一个比智商的角力过程,智慧不是博弈。谋略是小智慧,修身养性是中等智慧,因命改运求福报,这是大智慧。

禅师开示:找一无智慧之人与他深交,必然不累。不累心处,便有真智慧。智慧与脑力无关,还得问一颗心。

复丘参将长孺

公睿姿朗识,绝无俗怀[1],再来人也[2]。第恐今入富贵中,应接不暇,将从前自己事尽情忘却了,惟急早回头,趁此热闹处,作大休歇场。茶里、饭里、醒时、梦时、接待时、休暇时、欢喜时、烦恼时、刻刻提起,把此一生了却万劫大事,岂不快哉!恐富贵易过,转盻间腊月三十日到来,将何相抵敌也?

公颇记十五年前梦中事否?一切富贵眷属,带一些不去,止此孤身,又被他六贼[3]并害,好不怕人!就今二十年戎马功名,霎时便过,又岂能带得去耶?若待临时求佛,恐叫他不应,那时入在六贼手中,任他毒弄,岂是大丈夫所为?若信得及,提起便行,更莫踌躇,一朝大事了毕,方不枉知僧一场也。

注释

[1]俗怀:世俗之见。本处特指儒家所讲的进取之道。

[2]再来人:重生人。本处特指经过洗礼的学佛修行人。

[3]六贼:借用道家语,六贼者,眼、耳、鼻、舌、身、心。六贼分别为: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清静经图注》:人身因有六根,则有六识;因有六识,则有六尘;因有六尘,则有六贼;因有六贼,则耗六神;因耗六神,则坠六道也。

解读

禅师语录云:“趁此热闹处,作大休歇场。”黄檗无念禅师开示:要闹中取静,趁早抽身回头。修行人不赶热闹,万一碰上热闹要当即远离。所谓“当即远离”指心要自在,不受诱惑,不被捆绑。越是泡沫,吹起来越大。越是罪恶,越见繁华。那些人正要轰轰烈烈,从乱中颠倒,从困中解救,人为制造拯救,实际上是把人推向更深的火坑。修行人不赶热闹,专在冷清处做文章。越是冷清,越显真相。越是无人,越有人味。热闹处做人好比在急流处洗衣,衣服都拿不稳,怎么洗?稍不留神衣服被冲走。因此,学佛要有青灯,成佛必须面壁。这是禅师所示。

禅师开示:在人群中坐下喝一盏俗茶,胜似人堆里看一朵仙花。佛陀坐在雪山下,他悟出了山下的一切。

一别十有八年,今幸归里,柰不及频领清诲。公乃散圣[1],再来游戏人间,富贵利名,借道便往,不挂胸次,浑是逍遥快乐,恐未喷地猛醒,不达真乐,不免取境为乐,常被变迁。若知真乐非境,真常不迁,方会死生一致[2],寤寐一如,政使醒后豁然。

不妨大地是个美人[3],吾身亦满大地。行住坐卧不见有美人相,亦不讳有美人相,玩之弗为情,弃之弗为逆。不怕大地是口剑,吾身亦周大地。行住坐卧不见有刃可避,方知无我相,亦无心外之法也。终日入辽东战阵[4],如帝释[5]处欢喜园[6]无异。

若不猛醒,只学口说道理,殊不知正是长我慢山、增荆棘林,功德法身[7]从此没矣。但愿早翻过身来,莫被境物留碍,是所望也。

注释

[1]散圣:借用道家语,意思是清散的圣人,散仙,属于地仙品阶。

[2]死生一致:借用道家语,意思是齐死生。本处特指涅盘。

[3]大地是个美人:这是禅师的禅语,意思是人(天人合一后)属乾,地属坤。

[4]辽东战阵:这是当时口语,意思是混乱场所、乱局中。明朝东北战乱频繁,故有此语。

[5]帝释:亦称“帝释天”。佛教护法神之一,天龙八部之一的天众之首领,佛家称其为三十三天(忉利天)之主,居须弥山顶善见城。常与天龙八部之一的阿修罗部众发生战争。梵文音译名为释迦提桓,其根源自雅利安人最崇拜的雷雨之神因陀罗。南朝宋谢灵运《庐山慧远法师诔》:“人天感悴,帝释动怀。”南朝梁简文帝《大法颂》:“忉利照园之东,帝释天城之北。”

[6]欢喜园:修行欢喜佛法的场所。这是禅师的禅语,意思是打比,快乐之处。

欢喜

欢喜即六法欢喜。《三藏法数出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

一、身业行慈,谓于诸贤圣及同修梵行人处,起慈善心,以为礼敬烧香散华,种种供养;若见其病苦,随时供给,令他欢喜,是名身业行慈。(梵行,即净行也。)

二、语业行慈,谓于诸贤圣及同修梵行人处,起慈善心,以语赞叹,彰其实德;他不闻者,令他得闻;复读诵经典,昼夜精勤,令他欢喜,是名语业行慈。

三、意业行慈,谓于诸贤圣及同修梵行人处,起慈善心,不生妒害悭嫉之想,于诸众生起悲愍心,起利益心,令他欢喜,是名意业行慈。

四、如法利养,谓凡所有资生之物,乃至得少饮食,于同修梵行之人,情无彼此,悉皆共他受用,令他欢喜,是名如法利养。

五、受持戒法,谓于所受戒法,始终坚持不毁不犯,而于同修梵行之人,不生轻鄙,令他欢喜,是名受持戒法。

六、能生正见,谓于一切道法,发起正见,无有疑惑,而与同修梵行之人,共同此见,令他欢喜,是名能生正见。

欢喜佛法

欢喜佛是属于藏传佛教密宗的本尊神,即佛教中的“欲天”、“爱神”。其中男身代表法,女身代表智慧,男体与女体相互紧拥,表示法与智慧双成,相合为一人,喻示法界智慧无穷。利用“空乐双运”产生了悟空性,达到“以欲制欲”之目的。

密教七世纪出于印度唐代传入中国,在西藏与当地民间信仰相结合成为藏传密宗。藏传密宗佛教(俗称喇嘛教)作为佛教的一支,其追求的终极目标与其他教派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与被称为“显教”的汉地佛教相比,显教以理论探索为主,而藏传佛教以密教为精髓,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礼、俗信为其主要特征,宣传口诵真言咒语(语密)、手结印契(身密)和心作观想(意密)三密相结合的修行方式。

[7]功德法身:具有本来功德的真如法身。法身即本体实相,是区别于虚幻肉身而言。法身,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二身之一,三身之一。又作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实佛、第一身。据《大乘大义》章卷上、《佛地经论》卷七等载,小乘诸部对佛所说之教法及其所诠之菩提分法、佛所得之无漏功德法等,皆称为法身。大乘则除此之外,别以佛之自性真如净法界,称为法身,谓法身即无漏无为、无生无灭。三身分别为法身、报身和化身。法身经常用明镜、明月等来譬喻。如果不受贪、嗔、痴、慢、疑五毒的侵害,自性是清净无瑕的。这就是法身。

解读

禅师语录云:“死生一致,寤寐一如。”黄檗无念禅师开示:生死如睡觉做梦,睡觉做梦等于没发生。做一个浑然不觉的混沌人,万物不能伤。外物伤人,形式虽有差别,都是:一,展示美好前景;二,诱惑努力追求;三,注定不能如愿;四,失魂落魄。这是魔鬼的套路,世人的前程。生生死死中前赴后继,无有尽头。佛菩萨见此痛心,老禅师开示要猛醒。再有一样,那就是世人悦生畏死,恨死,压死,诅咒死亡。越是这样起荼毒的心越会被死亡反弹,被业所困扰。禅师开示:平平淡淡对待生死,这是一个自然过程,但并非最终的过程。世界本原是不生不灭的,告别轮回,进入佛的空间,人可以成就永恒。至于做梦,是身体的压抑,也是灵魂的游戏,原本不必管他。谁要是把梦当真,就会永远走不出梦的迷境。学佛是求真,不是要你逃避现实。刚好相反,学佛之人直面现实,本着真性,发出善心,为他人,为社会,踏实做好每件事,认真过好每一天。

禅师开示:找个不做梦的人领略非凡境界,一旦迷恋梦境,就落入俗套。佛陀做太子的时候,看见宫中人睡觉做梦,显出种种可笑可悯的众生各相,明白了梦的可怕,断然离去。修行人习禅功,首先就是要学会无思无虑地安然入寂,不能再像俗人一样做梦不休。连睡觉都忙碌,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思。

复孙比部善长

接手教,知公肆力此道,不减昔时,真儒绅[1]中麟凤也。老朽退居泉石久矣,日同二三野衲[2]种田博饭,粗了余生。辱蒙心经赘言,见遗展,诵数过,叹喜交集。

既喜其用心之笃,又叹其知解迷失当人。公识心经乎?心无名相,亦无方所,从何处下注脚?纵注得语话分明,道理透彻,终是图画虚空。况将心意识妄自合会,重迷本经,搅起学人识浪永无平息。心经两字原是标题,从观自在以下总是注脚,曰无色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等明明解出一部心经。若肯退步返照,则言思路绝,声臭俱泯,是何等自在。才一举心动念,便属知解活计,依旧打入五蕴窠窟里。若终日依经解义,说空头话,腊月三十日到来,这个还抵敌他生死得么?莫说腊月三十,即今展角坐堂,临民敷政,违顺二境[3]卒至,喜怒之念乍兴,这个能不被他互换得么?

平昔见解文字,到这里总用不着,除是偷心泯绝[4],知见脱尽,也无事理可分也。无禅道可学,方称无事汉[5]。你才开口道个悟字,祸事不小[6]。况乎觅印可求,向上波波地,只要吃人涕唾,如何得自心般若大自在菩萨真身出现也。

注释

[1]儒绅:绅士,乡绅。

[2]野衲:粗野和尚,这是禅师的谦语,对外谦称本寺僧人。

[3]违顺二境:顺境与逆境。这是禅师的隐语,学佛得正解是顺境,反则为逆境。

[4]偷心泯绝:断绝剽窃他人观点的念头。这是禅师的训导语,希望居士独立思考,自己领悟。

[5]无禅道可学,方称无事汉:即非禅之禅。不立文字,也不立禅宗,这是禅宗真谛。

[6]开口道个悟字,祸事不小:即不悟之悟。不说悟,不求悟,这是禅悟玄机。

解读

禅师语录云:“无禅道可学,方称无事汉。”黄檗无念禅师开示:到一定时候要抛开经书,才不会被框框套住。不要说自己信什么教,信的只是一个善。不要说自己求什么佛,求的只是一个真。不要说自己习什么经典,习的只是一个戒律。学佛人以戒律为师,到了能自律的时候,就可以抛开形式,回到实质。按本源取水,源源不绝。按真理讲法,滔滔不绝。虽有无尽藏,只露一道光。虽有无尽言,只说一两句。禅师开示:不要太在乎佛法、太执着于禅理,否则也会钻不出去。什么叫“无事汉”,这是针对“多心汉”而言的。心眼太多,学佛都不宁。学问太多,做梦都打架。到一定时候应该都放下。不进庙见真佛,不读经见真心。如果觉得闹心,可以一切都放下。无官一身轻,无事一身宁。做人难得是自在。不伤人,不被伤,自由自在,即可见如来。这是禅师所示。

禅师开示:向老农民学习!六祖之所以是六祖,就在于他会打柴。

复苏兵宪云浦

僧抱影寒崖,了此残生耳。只将一场梦事,每向人言,其柰大梦何!昨睹与焦太史书,始知公以青眼视老僧也。又云某如寒灰雪照,恐错认定盘星[1]耳。何也?二公才能博达,见超今古,某未读书,德浅行微,出言莽卤,待人唯一铁钉饭,木渣羹,谁肯下口咬嚼耶?每以这腔热血倾人,辄皆退席而谤吁。举世爱滋味,逞神机,北辕南辙,两不相符。即袁石公岂不称相知者,但词章品藻,着述惊人,义海渊深,卓越群表,正眼观来,止在播弄神机,竟非了义[2]。于威音那畔[3],尚未梦见。在腊月三十到来,管取一场热闹。

即世尊[4]为一大事因缘出世,当机辄有证悟者,犹名止啼黄叶,德山斥为拭不净故纸。由是观之,着述非究竟也。阿难将佛四十九年说的记持,如瓶注水,毫无渗漏。又被迦叶摈出十五年后,消化已尽。疑问迦叶,世尊金襕外另传个甚么?忽被迦叶一拶,始觉无事。

公具烁迦罗眼,[5]超越常流,肯作此见解耶?若到脚踏实地,大用现前。不存轨则便能毁誉同情,生死混入于此平等法门。转自己为山河大地,变草木为丈六金身,亦非分外。这话见公相爱之甚,不过以毒攻毒耳。外有古宿,牙剑欠利,咬不尽渣滓,寄览望公和根吞却,免畔后人。言外消息,愿以示我。

注释

[1]定盘星:当时称量术语,指用称盘称物时定下重量的准星。禅师借指内心决定。

[2]竟非了义:竟然还不清楚(学佛真正目的)。

[3]威音:佛音。佛音威严,故称威音。这是禅师的隐语,指阿弥陀佛接引语。

[4]世尊:即释迦牟尼佛。本师佛,佛祖。佛是佛陀的简称,佛陀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或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修行到所有功德都圆满。本来佛有一万种名号,慢慢简略为十种名号。

(一)如来(梵tatha^gata),音译多陀阿伽陀,则无虚妄,名如来,谓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之意。如来之义有三。谓法身报身应身也,《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此法身如来也。《转法轮》论云: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此报身如来也。《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应身如来也。

同类推荐
  •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早在公元1世纪就已传入中国,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信徒的数量早就超过了许多中国本土的宗教流派,与道教、儒学并驾齐驱。这足以说明,佛教在中国有适合它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而佛教文化也成为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黎民百姓,都深受佛教的影响。所以说,佛教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佛经、佛理并不是想象中那样高深莫测。
  • 中国佛教(第一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第一卷)(方立天文集)

    今年是方立天先生从教五十周年,明年即将迎来八十大寿,值此欣盛之时,结集以为纪念。方立天先生为人可敬,为学可信,毕生孜孜矻矻,专注于中国哲学、佛学与文化的研究,著作颇丰,影响非凡。文集共12卷,凝聚方先生一生心血之作,堪为集大成,在中国哲学与中国佛学研究领域,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意义。
  •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佛教史相关历史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是《陕西历史文化丛书》系列之一的《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佛与佛的故事、中国佛寺的早期记录、陕西古代佛寺的建筑特色、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佛寺、佛教在长安的继续发展、宋元明清时期的佛寺等内容。
  •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本书从佛的众多角度来诠释佛的真意,将佛的精神、佛的智慧、佛的精髓融入生活、工作当中。仔细阅读本书,会使你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让你的心更加善良、慈悲,胸怀更宽广。
热门推荐
  • 三十八岁时的爱情

    三十八岁时的爱情

    性情才女以中年的眼睛看人世冷暖,宇宙星辰,特别阐释、思索中年的情与爱,乐与愁,三十八岁的爱情多一份深沉和凝重,多了一份淡定和恬淡,且看她细细道来。
  • 灵蛇剑传奇二

    灵蛇剑传奇二

    一男一女正骑着两匹快马向前急行。从两人脸上的表情可心看的出两一定非常的着急。前面是一条清澈的小河,闪光照射进水里,里面的石块闪闪发光。河里面的鱼儿也在自由自在的游着,一个背景很迷人的少女站在河边。也不知道她是在观赏河中的游鱼?还是在等着已经约发的恋人……
  • 恶魔首席的珠光宝妻(全本)

    恶魔首席的珠光宝妻(全本)

    她走投无路,无奈地签下一纸婚约,成为他的珠光宝妻。风光无限的生活背后,其实只是征服与被征服的较量、付出与收获的比拼……她发誓,自己不是故意降落在他的大腿上!可是他、他、他……居然趁机鄙夷她身材没料,这绝对是一种侮辱!可是唇枪舌战的结果,崇高的理想,不得不向现实低头。拿着他丢给她的一纸契约,委委屈屈地签上了自己的大名,从鲜花一朵,蜕变为宝妻一枚。在协议的保鲜期内,两人施展浑身解数,征服与被征服、侵略与反侵略的大战,从此拉开了帷幕。期限届满,她却傻了眼。法律白痴被精心设计,又落进了另一个陷阱,纠葛的大战,硝烟四起……-------------------------------------------本文涉及大量时尚与珠宝的话题,有意探讨的亲们,请加群:102343504推荐寞染其他文文:唯美虐文《冷酷少帅的乱世红颜》http://m.pgsk.com/a/122781/浪漫豪门《误惹无情冷总裁》http://m.pgsk.com/a/132719/穿越架空《美人策:不屑为妃》http://m.pgsk.com/a/187936/火热连载中《恶魔首席:娇妻,往哪逃》http://m.pgsk.com/a/223318/
  • 赤血令

    赤血令

    平凡年轻人如重生一样来到镜蓝大陆,携带着家传功法,书写新一代神话!实力至上的世界,女人,权势,财富紧紧相连。战兵团中的女子,家族的千金,逃亡的公主,皇朝的女王,龙族的公主,一个个绝色美女与聂鹰不期而遇,演绎出一曲惊心动魄的传奇……
  • 新红楼之溶皇玉后

    新红楼之溶皇玉后

    水溶:英俊儒雅,武艺非凡,文韬武略,又对妹妹一往情深,只是这一次他要送给妹妹整座江山。水溶为皇,黛玉为后,二人执手江山,该发生多少引人入胜,荡气回肠的美妙故事!各位亲们,青竹吆喝吆喝,又要开新文啦!主人公依然是我们挚爱的林妹妹和我们水大公子。青竹这次力图独辟蹊径,以林妹妹绛珠仙子的前身为引子,展开一段天上人间,鬼府仙境,荡气回肠、波澜壮阔,且又险象环生,然最后终于皆大欢喜的故事。妹妹和水溶的铁杆们要义无反顾地追文哟!保证给你一个全新的感受,让你在跌宕起伏又不失趣味的故事中得到特有的享受。从不看红楼文的亲,这次也不妨走进来看看哟!保准让你会对红楼文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青竹这里拜请各位亲多多收藏!多多支持!
  • 红娘宫婢要成妃(完本)

    红娘宫婢要成妃(完本)

    第一次相遇她舞姿卓越将粉色的轻纱白色的广袖翻飞缠绕,如蒹葭绽放他冷笑着骂道:“丑女……”第二次相遇她逃生,他改扮,匆匆相遇,匆匆别他微薄的嘴唇轻抿女人……一再的邂逅,状况层出不穷那个小小宫女居然自告奋勇的为皇后牵起了红线她在他面前进进出出,他忍了她骗他上了床,事后找人顶替,他也忍了什么,居然跟靖王不清不楚?于是,一纸圣谕“查柳氏乔若,贤良淑德,实为宫中表率,特封为贵妃。”他冷漠疏离的脸上闪过一丝邪魅“敢设计朕,哼,你一定要活久一点啊,来人,从今日起朕每日只宿贵妃宫中。”推荐总裁馆,好文多多喔http://m.pgsk.com/zongcai/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错勾太子:逆天萌女狂妃

    错勾太子:逆天萌女狂妃

    在国家中,她是鼻孔朝天的秦五小姐。过了一段暗无天日的生活,好容易盼来风光无限,却踏上了寻找父母的旅程。出了国家才知道,那所谓的先天高手,其实只配给人家提鞋。这怎么行,向来都是她欺负别人,她算计别人。她怎么可能心甘情愿的任人宰割呢。且看萌女如何驾驭历尽艰险,苦尽甘来!御神兽,欺骄女,泡帅哥……
  • 拐个皇帝回现代

    拐个皇帝回现代

    她是个平凡的小女子,想不到一次意外让她穿越到了古代,还遭遇了一个冰山一样的酷皇帝。这个男的臭屁的不行,不仅抱着别的女人,好吧!惹到了她,就别怪她不仗义了,少年,跟姑奶奶回现代吧!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