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10000000015

第15章 诚交天下,英才影从(2)

1858年曾国藩再出领军后,奏保幕僚较前为多,但又常遭议驳,难获批准。1859年,奏保按察使衔候补道员李鸿章升任两淮盐运使,即未获批准,但随着他逐渐握实权,门庭广大,尤其是出任两江总督、钦差大臣后,曾国藩既有地盘又得清廷倚重,奏保候补官职自不待言,即请旨简放实缺,亦无不获准。这一时期,曾国藩奏保人数之多,官职之高,都是空前的。此时,清政府对曾国藩等人的奏请几乎有求必应,以至1861年至1865年的五年之中,曾为曾国藩幕僚的五位道员皆被破格重用,分别超擢为江西、江苏、广东、湖南等省巡抚。李鸿章、沈葆桢、左宗棠三人,论资格都不够,沈、李是由道员直升巡抚,是极为少有的例子。左宗棠论出身只是个举人。三人任封疆大吏前,多属幕僚之类。郭嵩焘、李瀚章则二年之中连升三级,由道员位至巡抚。同治三年六月湘军攻占天京之后,清政府开始对地方督抚的权力略加限制。吏部颁布新章规定,凡各省保荐人员,寻常劳绩概不准超级保升及留省补用,对粮台保案挑剔尤甚,使曾国藩不得不变换手法,免遭部议其后曾国藩奏保幕僚,多以整顿吏治、荐举人才为词。尤其北上与捻军作战和移督直隶前后,都曾奏保大批幕僚升任实缺。

幕僚追随幕主,出谋划策,出生入死,曾国藩自然酬以实惠,这也是赵烈文所说的“集众人之私成一人之公”的意思,人人都有升迁之望。

武人给钱,文人给官,这就是曾国藩的励士之法,平心而论,曾国藩的做法是对的,因为“凡为大事者皆有大欲”,欲望得不到满足,动力从哪里来呢?

曾国藩语录精粹:

来名将得士卒之心,盖有在于钱财之外者;后世将弁,专恃粮重赏优,为牢笼兵心之具,其本为已浅矣。是以金多则奋勇蚁附,利尽则冷落兽散。

——咸丰三年十月

3.难由己当,功予人享

功名诱人,因为能给人带来快感。有难同当,有功独享,是事业的大忌。曾国藩提出“有难先由己当,有功先让人享”的做人学问,认为“此乃事业之基”。他还把与别人分享功劳当作是减祸之道,是加福添寿之药方。

曾国荃围攻金陵久攻不下,曾国藩就以此开导曾老九:

近日来非常担心老弟的病,十一日收到初七日弟交差官带来的信以及给纪泽、纪鸿两儿的信,字迹有精神、有光泽,又有安静之气,言语之间也不显得急迫匆促,由此预测荃弟病体一定会痊愈,因此感到很宽慰。只是金陵城相持时间很久却还没有攻下,按我兄弟平日里的性情,恐怕肝病会越来越重。我和昌歧长谈,得知李少荃实际上有和我兄弟互相亲近、互相卫护的意思。我的意思是上奏朝廷请求准许少荃亲自带领开花炮队、洋枪队前来金陵城会同剿灭敌军。等到弟对我这封信的回信(不过十八、九日回信就能到),我就一面上奏朝廷,一面给少荃去咨文一道,请他立即来金陵。

但李鸿章也深知曾国藩的脾气,他不愿做摘桃子的人,他要保全老师的脸面。这时朝廷又下令李鸿章速率军助攻金陵。李的麾下也跃跃欲试,认为有一个立大功加官晋爵、封荫子孙的机会。有的说:“湘军百战之绩,垂成之功,岂甘为人夺?若往,鲍军遇于东坝必战。”也有的说:“湘军之中疾疫大作,鲍军十病六七,岂能当我巨炮?”李鸿章终不为所动。但李鸿章如果抗旨不出兵也不行,他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一是上奏朝廷,说曾国藩完全能够平此大乱,金陵即日可克。二是请派他的弟弟携大炮到曾国藩处听其指挥、助攻。正当曾、李为此大费脑筋时,金陵城终于攻下。据说,大功告成之日,李鸿章亲往祝贺,曾国藩带曾国荃迎于下关,亲执李鸿章之手,说:“曾家兄弟的脸面薄,全赖你了!”李鸿章自然谦逊一番。红旗报捷时,曾国藩将自己的名字列于湖广总督官文之下,并一再声称,大功之成,实赖朝廷的指挥和诸官将的同心协力,至于他们曾家兄弟是仰赖天恩,得享其名,实是侥幸而来,只字不提一个“功”字。对李鸿章当然要多多美言。

曾国藩谈到收复安庆的事,他总是归功于胡林翼的筹谋划策,多隆阿的艰苦战斗。谈到后来攻下金陵,则又归功于各位将领,而没一句话提及他弟弟曾国荃。谈到僧格林沁进攻捻军的时候,赞扬他能吃苦耐劳,说自己比不上他的十分之一二;谈到李鸿章、左宗棠,称他们是一代名流,不是说自愧不如,就是说谋略莫及。

国藩认为,中国向来以“有难同当,有福同享”作为友道至高学问,但实际上,不但“富贵不相忘者”极少,而能够“同患难”的就更是少而又少。曾国藩在湘军中灌输一种灵魂,就是“生死不弃”,这也是湘军这个团体能够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曾国藩认为说得到,自己也必须做得到。他进驻祁门险地就是将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同时,他又让幕僚们离开这个生死之地,颇有点独行侠的气概。

曾国藩语录精粹:

同乡有危急事,多有就男商量者,男效祖大人之法,银钱则量力相助,办事则竭力经营。……我家既为乡绅,万不可入署说公事,致为官长所鄙薄。即本家有事,情愿吃亏,万不可与人构讼,令官长疑为倚势凌人。

——道光二十五年五月

4.为德为才,交一己难

在湘军与太平天国对垒的十二年中,湘军最初不过两三百人,由小到大,由弱转强,直到胜利。太平军则由雄师百万,却逐渐由强转弱,直到失败。是不是由于武器悬殊?不。双方的武器基本上是相当的;运输工具,太平军首先还占优势。是不是由于战略战术上的得失?统观全局,应该说,双方在战略战术上都有得意之笔,也有失误之处。兹事体大,不可以一二言概括之。然而,有一点很清楚,在强弱转化的过程中,双方在“人”这个因素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和反差。从广西出发时,洪秀全周围有东、南、西、北王和冀王,猛将如云,士气高涨。但是,一场内讧,死的死,走的走,干将丧失殆尽,不得不起用陈玉成、李秀成等第二代将领。洪秀全本人深居宫闱,疑神疑鬼,俱信天灵,诏言有天不有人,即使对他不能不依靠的李秀成等人,也“信任不专”,时常掣肘,重用他的老兄洪仁发、洪仁达,以致人心改变,政事不一,各有一心,最终导致失败。

与太平军相反,曾国藩起事于湖南时,不断受到湖南巡抚以下官员的嘲讽、排挤与打击,好友刘蓉在办团练一事上与他若即若离,好友郭嵩焘兄弟并不应召,后来在江西,当地的军政大吏也很有些与他过不去,使曾国藩常常有形孤影单之感。但是,发展到咸丰末年、同治初年,曾国藩周围,团结着大批良将谋士,胡林翼、李续宾兄弟、彭玉麟、杨岳斌、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荃、鲍超等人,都手握符篆,威震一方。虽然他们与曾国藩都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但在攻打太平军这一点上,曾国藩基本上能号令如一。他们的步调基本上是一致的。一个“失人才”,一个“得人才”,太平军与湘军在同治元年前后已形成鲜明的对比。曾国藩说:“制胜之道,实在人而不在器。”这实是入木三分之论。

在聚集人才上,曾国藩的确有一些不同凡人的招术,使得士多愿被他所用。曾国藩事业几乎从零开始,到一呼百应,正是借助“做场”、“做局”而发生变化的。他多次谈到“局”,鄙视那些在局外呐喊议论者,倡导挺膺负责,躬身入局,认为这样,才有成功的可能。曾国藩起家之初,手中无权无势,所以跟从他的人并不多。从长沙临行前,邀左宗棠参谋军务,遭到拒绝。但左宗棠拒绝入幕后不久,即加入到骆秉章的幕府,令曾国藩很难堪。李鸿章初次来投,曾国藩也说:“少荃(李鸿章号)是翰林,了不起啊!志大才高。我这里呢,局面还没打开,恐怕他这样的艨艟巨舰,不是我这里的漏漏溪流所能容纳的。他何不回京师谋个好差事呢?”表面上是拒绝,实际上担心水浅养不了大鱼,李鸿章吃不了这份苦。

曾国藩还同时发出另外几封邀请信,但应者寥寥,甚至连过去的好友冯卓怀、郭嵩焘等都不肯随行,刘蓉虽被他强拉硬扯出来,但不久即坚辞而归,留下来的只有李元度、陈士杰数人。陈士杰字俊臣,湖南桂阳州人,以拔贡考取小京官,分发户部,遭父忧回籍。因在家办团练镇压当地会党为曾国藩所赏识,在衡州招聘入幕。李元度字次青,湖南平江人,以举人授官黔阳教谕。李元度曾上书曾国藩言兵事,为其所赏识,约于1854年2月前后入幕。曾国藩深感孤立无援之苦。他在给弟弟们的信中很有感慨地说:“兵凶战危之地,无人不趋而避之,平日至交如冯树堂、郭嵩焘者尚不肯来,则其他更何论焉!”又说:“甄甫先生去岁在湖北时,身旁仅一旧仆,官亲、幕友、家丁、戈什哈一概走尽。此无足怪之事。兄现在局势犹是有为之秋,不致如甄甫处萧条已甚。然以为此为乐地,而谓人人肯欣然相从,则大不然也。”曾国藩当时惨淡经营的情形,由此可见一斑。曾国藩认识到自己局面尚未打开,台面小,又不轻易向朝廷推荐人,当时环境又恶劣,随时有送命的危险,当然人们不愿死心塌地跟从了。因此,曾国藩再次出山时,向清政府要求授予他一、二省的实权,对稍有才能者,保奏、荐举不断,加之打了几次胜仗,所以才有“群雄蔚起,云合景从,如龙得雨,如鱼得水”的局面。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后,即成立左宗棠军、李元度军;攻下安庆后不久,又令曾国荃回籍招募湘军六千;以后又成立李鸿章的淮军及淮扬和太湖两支水师,等等。各将领也深知部队多,战功多,既可多得利,又能获高官,掌大权,因而往往不待命就自行筹饷,招募新营。同时,当曾国藩既任两江总督、又任钦差大臣之际,情况就更今非昔比了。不但南方省份封疆将帅,凡有升罢,曾国藩“皆与赞画”,而且,朝廷凡有大的举措,都要征求曾国藩的意见。这时的僚属们自然感奋异常:“我辈属在僚佐亦为感奋,愿与同志相磨砺也。”郭嵩焘也说:“近朝廷举措,真是从大处着笔,为从来所未有。”

曾国藩的“台面”做得越大,他的僚属们越有希望,越有干劲儿。难怪曾国藩开赴两江时,高唱挺进歌了。近代中国人尤其湖南人,从权贵政要、志士仁人到青年学子,大多佩服曾国藩,佩服其治学为人和带兵做事。

曾国藩幕府由于人数众多,范围广泛,加上曾国藩本人知人善任,故“几乎举全国之精华,汇集于此。”另外由于曾国藩的保举,使许多幕僚都成了朝廷中的重臣,故一时间各方英杰们无不以入曾幕为荣、为晋身之阶。李鼎芳表列的八十九名幕僚中,官至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及尚书、侍郎的,即达30人,成为左右政局的重臣。

曾国藩始终坚持“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得人不外四条:广收、慎用、勤教、严绝。”

曾国藩出办团练,可说是百事待举,白手起家,后来湘军发展,事变至殷,尤需人才支撑。他深刻地认识到,“大厦非一木所支,宏业以众智而成。苟其群贤毕集,肝胆共明,虽金石可穿,夫何艰之不济?”又说:“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领导者自己是否有容纳人才、折服人才的本领。“若在上者不自咎其才德之不足以移人,而徒致慨上智之不可得,是犹执策而叹无马,岂真无马哉!”曾国藩求贤若渴,嘤其鸣矣。在这方面,他是颇下了一番工夫的。王定安记述说:“国藩专务以忠诚感召人心,每乡里士来谒,温语礼下之。有所陈,务毕其说。言可用,则斟酌施行;即不可用,亦不诘责;有异等者,虽卑贱,与之抗礼。”在广揽人才的同时,曾国藩强调分辨良莠。他对曾国荃说:“弟常常以求才为急,虽至亲密友,不宜久留,恐贤者不愿共事一方也。”

当时,亲朋好友,邻里乡党来曾氏营中求职者甚多,曾国藩唯恐曾国荃怀“广厦万间”之志而滥收滥用,规劝他说:“善觇国者,睹贤哲在位,则卜其将兴;见冗员浮杂,则知其将替。善觇军者亦然。”他说李元度“过人之处极多”,“而短处则患在无知人之明”,“于位卑职小、出己之下者,则一概援‘善善从长’之义,无复觉有奸邪情伪。凡有请托,无不曲从”。既广求人才,又不博收杂进,分辨真伪,考察贤劣,这就决定于对选择人才的标准的认识。曾国藩主张德才兼备,但更强调人的德行。

但是经过多年曲曲折折,曾国藩有时也不免有几番感慨:“至用人一节,实为万事根本。为德为才,得一已难,两者兼全,更不数觏。”但这并未动摇他对德才兼备,更重德操的人才标准的信念。同治十年,他撰《才用》一文,检讨说:“当战争之世,苟无益胜负之数,虽盛德亦无所用之。余生平好用忠实者流,今老矣,始知药之多不当于病也。”这是他晚年对自己践履德才兼备标准的一个深刻的反思。

曾国藩语录精粹:

每个人都必须有老师。如果没有老师,就不会产生敬畏之心……韩愈说:“好人不愿与我交往,我要尽力向他靠拢;不好的人来拉拢我,我要断然拒绝他。”一个人一生的成败,都与朋友的好坏密切相关,不可不慎重对待啊!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

5.交友之贤否关乎事业之成败

人的一生如果结交了好的朋友,就可以患难与共,相互砥砺,不仅可以成为情感的慰藉,也可以成为事业成功的基石。1864年7月20日,曾国藩在写给他的次子曾纪鸿的信中说:选择朋友是人生第一要事,必须选择志向远大的人。

曾国藩的处世经可以说是他广交朋友的处世经。他的立功、立言、立德三并不朽也可说是在朋友的相互砥砺和影响下取得的。因此,他深刻地领会到了人生择友的重要性。所以无论是在生活、为学,还是在事业上都时时注意广交益友。这一点他在京城的十三年生活中,就有充分体现。

他在写给家里的书信中,曾介绍过当时所结交的部分朋友:现在朋友愈多,讲躬行心得者则有唐镜海先生,倭仁前辈,以及吴竹如、窦兰泉、冯树堂数人;穷经学理者,则有吴子序、邵惠西;讲习文字而艺通于道者,则有何子贞;才气奔放,则有汤海秋;英气逼人,志大神静,则有黄子寿。又有王少鹤、朱廉甫、吴莘畲、庞作人。此四君者,皆闻余名而先来拜;虽所造有深浅,要结有志之士不甘居于庸碌者也!京师为人文渊薮,不求则无之,愈求则愈出,近来闻好友甚多,予不欲先去拜人,恐徒标榜虚声;盖求反以匡己之不逮,此大益也!标榜以盗虚名是大损也!

曾国藩所交之友对他个人的影响和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刘传莹,湖北汉阳人,专攻古文经学,精通考据。曾国藩通过与刘传莹的交往,大大弥补了自己古文字上的不足。1846年,曾国藩在城南报国寺养病,于是便向他请教古文经学与考据。刘传莹也正因为自己只在古文经学方面有造诣,遂向曾国藩请教理学。于是,二人互相切磋,取长补短,成为至友。曾国藩通过与刘传莹的交往,拓展了学识,在学术领域走上全面发展的道路。他在给同乡好友刘蓉的信中,表达自己在学术上的见解和志向时说:于汉、宋二家“欲兼取二者之长,见道既深且博,为文复臻于无累”。不计门户,取长补短向来是成功的方向。

何绍基,字子贞,精通书法,擅长吟咏。曾国藩与其交往中,觉得何绍基所长,正是自己的不足。从此以后,他非常重视写作和赋诗。

同类推荐
  • 学会识人、了解自己(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系列)

    学会识人、了解自己(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系列)

    先正确的评判自己,才有能力评断他人。你是否欺骗别人,或是自己?想清楚再回答。三思而后行的人,很少会做错事情。企图说服不用大脑的人,是徒劳无功。认为整个世界都错的人,极可能错在自己。观察走在你前面的人,看看他为何领先,学习他的做法。忙碌的人才能把事情做好,呆板的人只会投机取巧。优柔寡断的人,即使做了决定,也不能贯彻到底。
  • 细节决定成功

    细节决定成功

    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一个完全经济化的时代,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成功良机。因此,任何企业要想发展做大,就需要注重细节。只有细节做好做稳,企业才能做大做强。
  • 唯有青春,最难将息

    唯有青春,最难将息

    中国年轻人和日本年轻人是性格反差很大的两个文化群体,本书围绕爱情与婚姻、职业与梦想、情绪与自我展开讲述,是作者近藤大介先生在日本成长、20世纪90年代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的笔记和观感,着重对比了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差异,中国年轻人与日本年轻人的区别。分析了日本人没有梦想、家庭教育失败、工作方式僵化、虚荣和贪婪冒进的性格及这种性格在推动日本从蛮荒之地、欧洲的弃儿走向繁荣富强道路上的突出作用。在对比中日两国年轻人的一些迥异的同时,点出了属于两国的优劣之势,让我们更加了解青春,也通过一个异国人的眼睛参透自己应如何度过青春。
  • 犹太商人羊皮卷

    犹太商人羊皮卷

    “三个犹太人坐在一起,就可以决定世界!”“世界的钱,装载美国人的口袋里;而美国人的钱,却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这是对犹太人非凡智慧的盛赞。有着数千年文明的犹太民族,虽然没有给人留下什么特别值得骄傲的宫殿和建筑,但却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智慧,而这智慧正是一切财富的根源。也正是凭借着这些智慧,到了最近1000年左右,犹太人登上了“世界第一商人”的宝座,他们在其他领域的成就也让世人刮目相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很难再找到一个民族像犹太民族那样,在5000多年的历史中,竟有2000多年流离失所,行走天涯,且屡遭屠戮。他们在世界各地流浪,没有一种力量可以保护他们的安全。
  • 天生你狂:我有一个大梦想

    天生你狂:我有一个大梦想

    本书是一本关于梦想的著作,内容包括:我是怎样的一个人、我有一个大梦想、我因梦想而不同、我的“三为”行动、我的梦想事业、梦想是所有语言中最璀璨的词汇、关于梦想的对话等。
热门推荐
  • 平安夜

    平安夜

    2009年平安夜,青阳城里突然之间却变得一片混乱:任意最为看重的一我少年犯逃走了,并为他申诉他所蒙受的巨大的冤屈……,任意还有负责看管少年犯的郑菩萨顿时慌了神,他们接下来该怎么办……令任小小大为意外的是,任小小则留在房子负责照料自己的“老哥”爸爸,任小小。“老哥”任意这个时候却突然之间“长大”了,八岁男孩任小小的80后爸爸任意是一个职业博客写手,终日“宅”在家里,自得其乐。任小小的妈妈忍受不了任意颠三倒四的生活,在一个雨天拉着箱子走了,他自去找那名少年犯,两人的生活独特而浪漫。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任意成为了青阳城少管所的作文老师,作用才情和不羁的做派,成为那个特殊空间里少年的偶像
  • 种田纪事

    种田纪事

    什么?穿成官家小姐?NONONO,这不是本姑娘要的。要什么?嗯,修修仙,种种田吧。这个时空不能修仙?那只好勉为其难种种田喽什么?不能走?那就跑喽~也不能跑?那就偷跑喽~也不能偷跑?那就偷偷偷偷偷偷偷偷的跑喽~~
  • 萧瑟流光

    萧瑟流光

    小说由女主角耕烟和男朋友陆茗骏山洞探险开始,因为触动了奇异的芙蓉石而被卷入不同的时空。耕烟一心找寻失散的恋人,结识了宽厚善良的少年白矜云,于是卷入了一场武林的腥风血雨。当终于重逢昔日的恋人,却发觉各自的心中已有所爱。
  • 刻骨铭心的瞬间

    刻骨铭心的瞬间

    一切闪光的人生,有价值的人生,古往今来,都是在顽强拼搏和不懈进取中获得的
  • 祸害大清

    祸害大清

    卢一峰是我大清第一祸害!不杀此贼,朕誓不为人!——某个自称在一天之中射死三百一十八只兔子而被誉为兔子终结者的小麻子如是说。卢一峰是个大祸害!这个祸害不除,我们大清永无宁日。——包衣奴才和铁杆汉奸们都如是说。卢一峰就是祸国殃民的千古奸臣典范,吃着我大清的禄米,拿着我大清的薪俸,可是每干一件事,都是为了挖我们大清王朝的墙根,掘我们大清王朝的屋基,祸害我们大清王朝的每一位良善臣民,忠心奴才!强烈建议当局给这个奸臣贼子铸一座跪像,跪到我大清太祖太宗陵前,让我们大清子民鞭笞唾骂!——某个无比吹捧大清酋长的清史砖家痛哭流涕的这么说。卢胖子是好人。——普通老百姓这么说。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重生之随身庄园

    重生之随身庄园

    快要奔三的李思思是一个生活单调,整天和小说为伍的剩女,一成不变的单调生活突然被手上的玉镯改变,于是她重生回到了小时候,话说你不回去就翘辫子了还不回去么。这下不仅能够重来一回还赠送了随身空间,摩拳擦掌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人的命运刻不容缓,可是冷静下来她才发现自己一不会炒股二不会点石成金,于是只能努力生活尽量表现了可是重生后才发现生活这么多姿多彩啊,喂你个小三,什么自己也是小三?
  • 战帝系列(七)

    战帝系列(七)

    重山河毫不犹豫,正待循声掠出,忽闻一声冷笑毫无征兆地进入他的耳中,在风雨声中竟仍显得清晰无比,就如同一把锋利无比的短刀,可以洞穿一切……
  • 花季卷(文摘小说精品)

    花季卷(文摘小说精品)

    这是一本集子,里面收录了国内外一些作家的短文,通过这一个个短小的文章,将读者带入到他们花季的时代,在优美的文字里面,去感受他们在花季的情感以及生活。是一本不可错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