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03800000010

第10章 法会因由分(2)

佛,不是修出来的, 而是因缘所至。 当然“修”也是因缘, 因缘就该你去“修”。问题是任何一个修行人都不能以自己为标准去要求别人,乃至要求一切众生。你没有错,但你不是众生的标准,不是除你这一条路,别的人别的路都是错。

“如是我闻”就是因缘运动唯一的显化形式。

“如是我闻”也就是众生脱离苦海的必由之路。

“此方真教体,清净在声闻。”

切莫在“声闻”之外,再附加别的条件,这“声闻”便清净了。 对于“声闻”的一切主观臆想的附加条件,都只能使声闻不清净。找清净就没清净。

“如是我闻”、“我闻如是”。

任何一个有头脑的人都可以想一想,对于人,除了一个“知”,你比其他物体多了什么?“知”、“闻”不属于哪一个人,是“宇宙—生命系统的集中体现,宇宙运动的全部能量运动集中在“人”身上,唯有一知,唯有一闻,岂有他哉!

如此而已,岂有他哉?释迦不想建什么思想体系,是要惠以众生真实之利。就是这么多而已。“如是我闻”,也就是全部佛法、佛学,别无其他。

也说“一时”

“一时”,这个词,南老却说得特别好,“一时”直译就是“那个时候”,“那个时候”就是“这个时候”。现在释迦就在为我们说法。

南老却说理解这一点,非要悟道方可。我以为并不需开什么悟。我没有开悟, 怕这一生是难以悟道了,我这样的“五浊恶世”的罪人要能开了悟, 那“悟”不是不神秘了吗?但我以我自己平常而又平常的思维,完全明白,“那个时候”就是“这个时候”,这里也不存在唯心、唯物的问题。

我是中国人,认得中国字,读过两天书,对古汉语不陌生。为了好奇,出过两天家,对佛经的特殊表达方式也熟悉一点。《金刚经》的表面文字总是可以看懂的。既然如此,我不是也参加了这个“金刚般若”法会了吗?只不过我不能如须菩提那样直接与佛对话罢了。在这个法会的当时,有“千二百五十人”参加,不就是须菩提一个人有与释迦牟尼对话的荣幸吗?我的理解力当然差多了,但我不信当时参加法会的“千二百五十人”的理解力全和须菩提一样,没有和我差不多的。

我与《金刚经》有缘,我等于参加了那时的法会。我现在读《金刚经》,也等于释迦牟尼现在正在给我说法。

南老“一时”是要悟了道的人才“理解”的,而“一地”我则认为是古人无论如何理解不了的。就“一地”说,古人怕没有一个能悟的。我们今天有电视电话会议,你能说这个会议是在哪里召开的?世界杯足球赛是在巴黎举行,但我躺在我的“席梦思”上就参加了世界杯足球赛,六十四场一场不丢。这种“一地”,是古代的大禅师们可以想象的吗? 我这里提醒人们注意,释迦是想到了的。 请看《佛说无量寿佛经》说:

“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犹如明镜。睹其面像。”实在就是电视屏幕。世界上的事有这么凑巧的吗?依自然科学的发展趋势,树荫、林荫道到处是电视的时代距人类恐怕不会太远。98世界杯足球赛期间世界各国的许多广场不就都出现了大屏幕电视吗?

“一地”。千处万处一地,对于现代人不是幻想,除非你非抱着“我执”不放,认为非是你自己有一双天眼、慧眼、法眼……先不说这些神通的可靠性,起码也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未除。

电视,它已经是“宇宙—生命”系统的共同财富。我在电视中见到的全是佛,一切电视节目皆是诸佛在游戏。哭也好,笑也好,跑也好,跳也好,当领导也好,当罪犯也好……

说完“一地”,再返回头说“一时”。有神通的人了解过去未来,把过去未来的图像“调”到“现在”的眼前,他们是“天眼”开了的。这便是他们的“一时”了。我不像某些“唯物主义”者一样,对神通功能全盘否定,世界上毕竟有这方面的真实报道,我何必非说他是不可能的呢?问题是这种“一时”,与我现在读《金刚经》,就是与金刚法会“一时”,有什么区别?不都是一个“共时态”的“知”吗?

熟读佛经者,皆知所有的佛经在后半部都要讲“流通”。也就是说,佛学是靠愿力流通的。这一点在《金刚经》中也有明显的表达。

“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这是对佛教徒们说的,也是释迦愿力。古代的文化媒体是有限的。文字媒体是一种传播手段,佛相、佛塔、佛庙,……皆是一种文化传播工具。

佛学不像其他的文化,他认为所谓传播,说到底是因缘的传播。佛经是文字——经文是一种传播,也是一种手段,相、塔、庙……都是与佛学结缘的手段也即是传播手段。观相、见塔、游庙比之读经,以至深解义趣,都是缘分,也都是传播手段,只不过层次不同而已。读《金刚经》,称“金刚”之名,见塔、游庙都是与释迦结缘,与在舍卫国听释迦直接讲法是一样的,就缘分讲就都是“一时”。

我们今天的人读史,看过去的记载、文物、录像、录音皆可说是“同时”。试想我们看电影《泰坦尼克号》之时,不是身陷其境,如自己和当年的遇难者“ 一时”是一样的吗?当然也不完全一样。但是,这世界上又哪有完全一样的事物呢?

还复佛学的人间本面,是我们这个时代人的任务。千万不敢把已经与佛学结了缘的人,推入神秘的迷宫中。

即便神秘,也莫过是一种因缘而已。因缘与因缘平平等等,区别只在熟与不熟。我想,“一时”未必是唯心,恰是唯“物”,唯“因缘”嘛。

“讲堂”异说

经文原文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南老在这里没有解释“佛”这个字。

“佛”之一字在佛学界的混乱是很严重的。有一位特别有名的大师,在讲到释迦成佛时说,依佛经,释迦成佛必要升到××天上去,在那里成就无量身相。

我明白地告诉诸位,释迦牟尼早死了,真的死了。如果说“他”的肉身还剩下什么,那就是被佛教徒称之为“圣迹”的舍利、佛牙,法门寺的“佛骨”等等,这些“圣迹”与普通人死后的骨头,绝无二致。晶莹一点、透明一点,这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凡修瑜珈有成就的人皆可达到。

释迦还活着,他的思维,他的愿力,永远活着,作为因缘入了一切众生心。这对中国人太好理解了,岳飞、文天祥不是“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吗?二者之间没什么两样。不过是一个时空长一点、广一点;一个时空短一点,窄一点。释迦发愿“灭度”一切众生,也即是“救度”一切众生,这个因缘必待无众生之日,才会消失。岳飞、文天祥是为中华民族的一时之难而献身的,这个“受难”的因缘,一旦划上了句号,他们的名字与思想也便消失了。你看,抗日战争时期那些英雄不都以文天祥、岳飞为榜样吗?这不就是岳飞、文天祥活在中国人心中吗?他的精神不是在后人的心中起作用吗?他们的精神不也是构成后人之心的千万万千因缘之一吗?

“佛”之一字,是需要好好“正名”的。在时下,在许多现代人心目中,“佛”之一字与“神”之一字,实无区别。也就是说,与“迷信”、“愚昧”这些词几乎是同义词。而“佛”字的本义恰是“觉悟”,对“宇宙—生命”系统本体的“觉悟”呀!

在社会经济、自然科学无比发达的今天,“佛”这个概念落得如此下场,和多少年来,千百大师过分神化他,不无因缘。

“佛”这个字决无神秘之处。

“佛”者觉悟也。哪怕这“宇宙—生命”系统中有一个个体生命觉悟了,也应看是“宇宙—生命”系统必有此特色,也应看作“宇宙—生命”系统全体觉悟了。若“宇宙—生命”系统本身就没有的东西,怎么会表现在个体生命身上呢?

所以,个体的任何觉悟,就是“宇宙—生命”系统整体的觉悟。在佛学中,“宇宙—生命”系统本身具备的这种觉悟,就是法身佛。

“觉悟”本身就是一种整体的生命智慧活动,它是宇宙整体能量运动造成的,反过来对“宇宙—生命”本体有了觉悟,便是“般若”,也就是报身佛。某个个体生命的觉悟,对“宇宙—生命”系统本体的觉悟,即他的思想、愿力得以入一切众生心(这种思想、愿力本是从一切众生心中来的),这个生命也可假名为报身佛。正因为如此,《佛说无量寿经》从不说是释迦发了四十八大愿,而是阿弥陀发的四十八大愿,其愿文总是指向“十方众生”、“十方世界”。在佛经中“十方众生”与“十方世界”与“十方世界诸佛”是同义词,又不是完全一样。不明白的人,完全可以认为他们是同义的,也没有什么关系。千万不可用现代名词硬套,“十方世界”是什么无量“银河系”、“太阳系”。那便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了。

所谓化身佛,可以说一切众生心都是个化身佛。现在,在我们这个时代,把一切众生都理解为化身佛也不为错。“化身佛”又可以单指释迦一人。因为“宇宙—生命”系统本有的,对“宇宙—生命”系统的觉悟,完整表现在他身上了。虽然这是因缘合和的产物,毕竟是表现在他一人身上了,所以他是化身佛。但是他在讲法时,已经发愿救度一切众生。他的智慧就必成为众生的智慧。他讲法之时、发愿之时他这个化身的思维、愿力就已经进入了一切众生的因缘之中,只是一闻,就此同时,众生也都可称之为“化身佛”、“未成之佛”。虽是“未成”,但因缘已经决定,那就非成不可。说众生皆已是“化身佛”也不为过错。这并不是说释迦有什么特殊的神通,而是说这种般若智慧是法身本有的,即“宇宙—生命”系统本体本有的功能,能在释迦身上显化出来,也就可以在一切众生身上显化出来。能在释迦身上显化出来,就说明因缘已熟,那也必然会在众生身上显化出来。

个体运动就是整体因缘的显化,这个“显化”也必然反馈到“整体”。整体到个体、个体到整体永无穷尽。其中的一切生命活动就是:“如是我闻”,“我闻如是”, “闻如是”,“如是闻”,再无其他。

这恰是要好好脱离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去“悟”的。稍微细心一点,任何一个现代人都可以办到,毫无神秘之处,在世界文明发展的今天,“悟”,不该是某些人的专利。

说完了一个“佛”字,该说“讲堂”了。

我记得禅宗庙有“法堂”,“法堂”中没佛像,只有讲法的高座法坛。这应该说是很伟大的事。如今这个惯例似乎已经被人遗忘了。

同类推荐
  • 清虚集

    清虚集

    本书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50多篇。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多篇。内容包含了论宗教系统、道教科仪和易理、道教在海外的传播、藏外道书和明清道教、论道教教义思想的结构、上海道教斋醮和“进表”科仪概述、道家科仪中的伦理教化等。
  • 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二十册《黄檗无念禅师复问》,内容含《醒昏录》。黄檗无念禅师撰,明闻校订。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刊行。黄檗无念禅师,名深有,明末著名禅师。深得憨山、袁宏道、李卓吾诸人之推崇。本书卷一至卷三为作者回答友人询问佛法禅理与生死问题的回信,卷四至卷六收《醒昏录》、法语、酬问、牧牛图颂,及传记资料等。
  • 圣经故事:历代愿望

    圣经故事:历代愿望

    《历代愿望》分册,是《圣经故事》的第三分册,讲述耶稣的生平故事,对应《圣经·新约》的前4卷。
  • 持一句佛号 回家:净宗大德昌臻法师传

    持一句佛号 回家:净宗大德昌臻法师传

    女作家谭天,在沉寂几年后,集自己数年的修学和写《宽霖法师传》《能海上师传》的经验,发力在《持一句佛号?回家——净宗大德昌臻法师传》中,用独特的视角,通过对四川乐至报国寺主持、四川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93岁高僧昌臻老法师一生修行的展示,告诉我们:切勿外求,回照自心,去掉执着,学会放下,完善人格,烦恼自解,为我们呈现了一条回归心灵家园的路。同时明示我们,在浮躁的当今,回归心灵家园的重要!在不安的2012年,为我们带来一抹清凉。
热门推荐
  • 唐诗鉴赏(传世经典鉴赏丛书)

    唐诗鉴赏(传世经典鉴赏丛书)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身无彩风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换个角度看问题

    换个角度看问题

    在当前的管理界,一个很有意义的争论就是管理究竟是技术还是艺术?本书作者认为,管理首先是技术,然后才是艺术。说是管理技术,是因为管理有具体的方法和技巧;说道理的艺术,是因为这些方法和技巧在不同场合下可能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本书以MBA为主流,集中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讲解管理者自我提升所必需的技能。书中原理的阐述与技能的结合,案例分析与管理游戏相交融,使读者能从概念和原理上得以提升,又可以在具体技术和方法上有所改善。
  • 张居正(第三卷):金缕曲

    张居正(第三卷):金缕曲

    四卷本长篇小说《张居正》,以清醒的历史理性、热烈而灵动的现实主义笔触,有声有色地再现了与“万历新政”相联系的一段广阔繁复的历史场景,塑造了张居正这一复杂的封建社会改革家的形象,并展示出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作者因其丰赡的文史修养、恢弘均衡的艺术架构能力、对特定历史底蕴的富于当代性的揭示。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神医代嫁妃

    神医代嫁妃

    推荐影子新文《盛世独宠,侯门毒妻》——不一样的夫妻重生,不一样的精彩宅斗,不一样的绝世独宠!推荐爱人暮雨林新文《邪王独宠,庶女为后》——当执掌现代财团的商界神话变成贺兰侯府懦弱无能的庶出之女;当封夙王朝邪魅冷峻的邪王变成妻奴……==================一纸诏书,姐妹易嫁。她从默默无闻的庶女一跃成了皇子的代嫁王妃。然而,无人知晓她早就不是那个卑怯懦弱的柳静菡。美目波光滟潋之间,她已成为身负绝世医术的风华女子!前世,曾伤她叛她者,必定不得好死,今生,欲欺她辱她者,注定自取其辱。素手一翻,前朝震动;星眸微转,后宫难宁。===================他,本将她当做夺权途上的踏脚石,可是最终到底沦陷的是谁?他,与她前世结缘却痛失所爱,今生能否再续情缘?他,倾心于她的绝世才华和独特姿容,难道只能和她相忘于江湖?究竟谁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陪她共看云卷云舒?===================小剧场:家丁甲:“王爷,不好了!王妃用毒把长安郡主的头发都弄光了。”某王爷:“拔得好!本王早就觉得她有慧根,适合剃度出家。”家丁乙:“王爷,死定了!王妃给贵妃娘娘下了泻药,如今贵妃都无法起床了!”某王爷:“泄得好!本王一直就看她过于丰腴,该减肥了。”家丁丙:“王爷,没法活了!”某王爷:“你们有完没完!我怎么就不好了,死定了,没法活了!”家丁甲乙丙:“王妃迷晕了所有的护卫,和人私奔了!”某王爷:“私奔得好……什么!柳静菡!你个恃医行凶的流氓王妃!”某王爷如一阵风,不带走一片云彩……“哇!王爷是不是也吃了泻药啊……跑得真快!”
  • 实用策划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策划文书写作大全

    策划文书概述第一节策划的含义策划是根据现有的资源信息,判断事物变化的趋势,确定可能实现的目标和预算结果,再由此来设计,选择能产生最佳效果的资源配置和行动方案,进而形成决策计划的复杂思维过程。本书详细介绍了策划文书的种类及写作方法。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