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这种新生活,以整体而言,该如何理解呢?要了解它,最便捷的方法是把自然阶段中内心生活的所有成果推展到它的极限来观察,并且用它来对比超乎新事物的东西,这也可以说是决定性的方向。这种整体的成果很容易认知。自然阶段中的内心生活会显示出种种的形式和不同的高低程度,但其任务是维系个体与种族的自然存在。所有的智能、圆满与技能,无论它们如何令人惊叹,最后也不能超越这种自我保存的极限。动物界个别的生活动态虽然已出现意欲摆脱这种极限的端倪,却未统合成一整体,也未形成独自的领域,产生出新的生活。这时,内心活动只是自然生活过程的一部分。因此,内心活动经常指向外界,对外在事物可以有所作为,但在自己的内部却一无所为。“发生”在此并不是从“中间发生”走向“内部发生”。所谓走向“内部发生”,在一般的人类生活中当然不适用,却萌生于人类领域的内部。在此,生活才臻至自己本身,就像从假睡状态达到完全的清醒那样,提高了自我,同时因为忍受不住外在异质物的全面束缚,才想站起来,自主独立地行走。可是,要这样,非整体生活发生显著的变化与发展不可。于是,人不仅转向自我,也踏入通往新地区的道路,这道路虽然有了开端,但距离目标还很遥远。
走向目标的努力在一般的精神活动中到底不充分,无论如何非更加努力不可,因为一般的精神活动只让心力在与自我不同又相对立的对象中活动,并加以实证而已。主体与其外在的客体互相关联。因此我们才想在思考中模拟四周的自然,想改良四周的状态,以进入交易与竞争最复杂的交互关系中。用这种方法,心力理当越来越发展。不过,对象只要像异质物那样居于外界,生活便告分裂。生活不会回到自己本身,不会使巨大的作为增益自己。无论多兴奋,多努力,也无法使整个心起动。内在性的国度不会成立,也不会发展。另一方面,这种生活分裂会牢固地制约一切作为。即使研究,如果它的对象仍在外界,也决不会产生真正的认识一亦即心力与事象的内在亲近性。研究的业绩乃倾力于将众多的未知数还原于惟一的未知数。这是为了使事象变得简单,并不是为了解决它的疑问。再者,如果我们把别人放在外面观察、处理,就无法在良好的共同生活中完成各种变革与改革;真正的共同体和人性及人类的内在提升也都不能靠这种方法达成。因此,心力与对象的分裂若不用一些方法加以克服,我们的生活就会在狭隘的界限内麻痹。可是,对象本身不能深入生活过程,心力与对象不能在涵盖性的整体中会合,如何能克服心力与对象的分裂?
无可置疑,这些都在人类的领域中进行。而在道德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中看得最清楚。义务观念只有把法则纳入自我意志及生活中,才能产生。因为外界强加的命令,只有靠赏罚才会发生效力,这样一定会破坏行为的道德性。从而“要求”必须内在于我们自己的本质。其次谈到爱,无论它的对象是个体或更大的总体,只有把它纳入自己的生活圈,收进自我的存有,才能成为真正的爱。因此,只有看似异质物的东西变成内在现存物,才能逃离小我,扩大自己的存有。此外,所有超乎外在条文的法律也要求站在他人的立场,并从自己的立场观看事情。更明显显示此一现象的是艺术。艺术有各种创造形态。而且只有克服前述的对立,才能至及最高的艺术,因为最高的艺术既不是如实重现外在的对象,也非只是反映偶然的主观,倒不如说创造已涵盖了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对象也被移入心中,而与其中形成的力量相遇。两者相遇,彼此互相渗透,互相提升,才会组成一个独特的国度。这国度不仅带来其多无比的新事物,也存在于精神生活的内部。其次就认识而言,对象有如异质物停留在外面,并非属于我们自己,因而在我们认识对象的努力中,除非探求我们最深层的本质,真正的认识不能达成。有了真正的认识,认识的努力才能攫住心灵,显现出一种迫力’这种迫力正是对象之国用一些方法与我们进行内在结合的确实证据。
这样品味对象才会显示生活的较大辽阔面。然而,辽阔面的形成若丰盈成熟,深远面的形成一定随之而来。心力与对象,如果没有一个整体来涵盖它们,就不能进入有效的交互作用。而且,这整体不能是只有这两者互相交会的空间,甚至必须是拉拢两者,编入惟一生活的杰出能力。可是,这种能力只有在生活自创阶段,借以贏取深度的状况下、才能存在。目前,其形态已慢慢形成一个方向,那就是在心力与对象的对立发展与超越中寻求自我的完成。生活在此显示了两个层面。一个层面中有一个整体,目前还完全不明晰,因而与其说是完美的生活,倒不如说是对生活的祈愿。在另一层面中,心力与对象分裂、并立,为使它们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必须有涵盖性的包容与发展,生活才会成长、流动。生活首先必须形成自我。不同的层面要互相激励、提升,整体的自我提升才能完成;内在的结合、生活本身的牢结、自立与根源性的契入、由朦胧轮廓逐渐走向完整形体的进步才能达到。这种进步与涵盖性的基本行为是否有明确的性格、迥然不同的独特性有关。这种情形愈明朗,基本行为就愈能替生活奠下牢固的基础,愈能在与抗拒者的对决中将运动导向确实可靠的轨道。于是,牢固的基础乃经由一切复杂的起点而形成。一个存有终于在行动的内部,而非在行动的彼岸形成。由此,生活乃完全臻于自主独立之境。
在这转换中,生活不是指向外界,而是指向自我,并以自己为对手。生活不愿意因指向外界而有所成,只希望能够完全获得本身的实质。生活不仅有个别的任务,更要有一个整体的任务。这样了解之后,生活既不能是个别的特殊性,也不能从个别中产生。生活独立于这些事象。它不是产生自个别的位置,却为个别位置所接受。如果过程此一概念并不包含机械性过程的表象,就可以使用“生活过程”这个语辞。总之,我们内心要有比个别的目的和处境更优越之物,若不须靠这个别的目的和处境做媒介,我们内心就必须有一些己力能够直接发挥作用的东西。当然,此一优越的东西必须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而且只要我们的存在在其深处跟它发生关系就行。进而,我们可以触及这深处,使它变成完整的所有物。不过,我们的生活重点会因此而移动,与原初的形态相较。理当产生出完全的转换。这转换会带来全新的生活。这新生活才可称为“我生活”。这既非经过个别的点,也非来往于主观和客观、心力与对象之间,已变成整体的自我发展,这样才能产生出内容与价值;这样,生活才能在自我本身中形成深度,并从支配性的中心点展开富有灵性活力的活动,借以孕生节操、信念、性格和人格,继而获得生活的价值。从中也会产生精神的内在性。精神的内在性涵盖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所以跟主观的内在性极其明显的区别,因为后者脱离事象的关联,只停留在一般的情境中;前者却使一个实质发展,并形成牢固的生活基础。生活的独立自存与主观的感情在基本上并不相同。真善美的概念,因独立自存的展开及其根源性的启示,才拥有牢结的基础、明确的意义与交互的关联。真善美即使可以记述,也常以不可能演绎的基本现象表现自我。其中最明白显示的就是,在生活的自我转换中有一内涵极其丰富的根源性关系。一切都互相结合,产生出一块编织精美的布料、一个伟大的关联,也建立了一个世界。在此,精神生活已形成内在性的世界。这世界从外面看来并没有界限,能将一切与己交会的事物纳入自己的活动,并从内部进行无限的上升。由于独立自存的开展,内心生活事实上已脱离自然获得自立性。因此,它不再是阴暗冲动的一部分。现在我们可以追求照亮我们生存状况的事物,追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了。
抵抗与克服
宇宙中精神生活外表上的无力感
我们的考察已在不同的地方触及宗教。但是对其实质与意义并未施予充分的评估。如果我们要处理这问题,即使精神生活的开展大多隐藏在人的意识里,也不能不承认含有宗教此一因素。就像生活转向独立自存,并非起于个别之点,系从整体出发一样,一切真正的精神活动都须与整体生活结合,得其支持。这不只意味着心力的增加,也意味着生活过程的内在变化。我们说过,真正的精神生活只有借克服主观能力与对象活动的对立,才会成立;同时也指出,只有提高到丰富的行为性,才会产生出独立自存与生活内容,人的努力与辛劳乃源自自我本身,但这只是从主观层面而言,并未深入到包括对象在内的创造,因此并未成为充实的实有。只有包含人性,并把它引入自己潮流的整体生活中,才能克服难以逾越的差距,把一般愿望与意欲转化为行为和创造。这样,在形成最内在而独特的事物这一点上,人时时都与整体发生关系,并从整体接受努力的能源与方向。而且,这种现象在所有生活的绝处可以极其明显地意识到。如是之故,堂堂的艺术创作并不是个人能力制作出来的,是来自更高层次的力之灵感。歌德这类创造性天才都称之为恩宠的赐予,怀着满心的谢意加以接受,并以深深的敬重之意对待它。伟大的思想家也因为自我本质受强有力的内在力量支配,才能任凭自我本质的要求驱策,勇敢地以必胜的信念对抗一切自古以来大家所认定的真理。再者,行为的英雄即使对围绕他们的宗教采取批判态度,也常把自己视为统御世界主力的手段或工具。诚正的人要是没有这种信念,可能无法忍受行动所带来的重大责任。可是,这些最崇高的事例只明白显示贯通所有精神生活的事物而已,此即从属而又依存于无限的生活。对这类事物的承认与体悟会产出一种宗教。
可是,这些内在于精神创造的宗教,与其说是宗教本身,不如说是通往宗教的前提。它虽以高尚气氛粉饰整体生活,却无法建立起自己的国度,也不能解释历史宗教成立后,成为强大势力的原因。如前所述,我们的精神生活在人间世界曾遭遇到强大的抵抗。这抵抗会超越这种气氛,要求一种较独立、较明晰的宗教。如果这种抵抗来自外界,似乎还可忍受。如果障碍侵入生活的最深处,并在我们最深沉的存有中造成严重的分裂,这抵抗就越来越难以忍受。这种分裂若一直残存,就会压迫整个生活,使它停滞不前。这时,缓慢的发展或安定的进步根本难以期待,因此,如果必须寻求一些克服之道,那它的方向就在于有个超越纠纷的势力在人类之中萌生出新的生活,把较具深远性的实有传达给人,借此使人类超越自我本身中的空隙。
其实,这种新关系会在人类中出现,这是各类历史宗教共同主张的。这些宗教的详实发展彼此极其不同,但在这一点上却相同。我们对精神生活的见解仍有余裕应付这类发展,故乐以承认它的可能性。换言之,我们的见解是把所有的精神活动编入一个整体生活中,借其力而获得支持。以前,整体只有靠建设世界的作为,才能以个别的位置做媒介,而在这范围内间接存在。进而,生活的整体也直接出现在个别的位置中,其中保留有分享创造性关系的可能性。这可能性对世界产生出一个新的生活,并且在它的优越性中最先达到充实的独立自存。由此,精神生活的理念大概会变成神的理念,精神之国也许会提高到神之国。
可是,要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是无法用一般概念来证明的,只有让一个新的生活类型显化为事实,再前进,才能获得证明,而这新的生活类型不是靠人类不断的思索才产生。这类型与其说是以一个创造物存在于个人心中或人类生活中,倒不如说是以冲动和要求存在于个人心中或人类生活中。这对生活而言,也是一个事实性。尤其在个别倾向彼此结合,指出同一方向,显示同一根源的时候,更是如此。
如果所有的宗教都把人带到与神的直接关系中,那么,越把这关系转向内在与整体,这特殊的宗教便越趋于高级。同样的,神性不是只靠个别的作用触及人性,而是人性获得神本身的生命,并在人心的最深处使人参与神性,这特殊的宗教才会趋于高级。这种转换可由下面这种现象获得实证。这现象就是:精神生活并不完全用在应付世界的作用上,也面对自己,在自己的领域里产生出一个新的内容,形成优于一切作为的存有。如前所述,节操、信念和性格都在精神劳动中活动,却未达到充分的独立与纯粹的风格,除非有一种从整体到整体、优于作为的生活存在,这些才能达成。而且,这种生活只有在神之生命的存在及其关系中才会发展。在追求这些事物的愿望中,一个生活阶层终于形成了。在这生活阶层中,生活集中,且有更大的热情,进而形成更伟大的人格,而且内心状态的整体跟所有普通的业绩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