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专讲出身、门第、等级的时代,诸葛亮虽有才能,又怎能入仕去实现理想呢?他出身门第不高,父亲诸葛硅不过当过泰山郡的郡丞,况又早逝,不可能给诸葛亮有所帮助。
诸葛亮本是山东人,他随叔父从故乡山东到湖北襄阳居住,叔父又不幸去世,在隆中,诸葛亮可谓人地生疏。一个客居的外地人,何以立足成长为青年派的领袖?这除了诸葛亮本人的聪明才智,还有他来襄阳后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其中与地主阶级的当权派和当地豪强势力的联姻是一个重要原因。当时在刘表统治下的襄阳一带,主要的豪强势力有庞、蔡、黄、崩、马、习、杨等家,又分为在野派(庞、黄、马、习、杨)和为刘表效力派(主要是蒯、蔡)。
诸葛亮与两派都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一是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蒯琪,小姐嫁给了宠家的宠山民。于是诸葛家和蒯、宠建立了亲戚关系,而宠家的宠林娶了习家的女儿,于是又和习家连上了关系。这样给诸葛亮带来了两个好处:既有利于他在襄阳立足,还形成了一定的政治力量,又有利于他获得良师益友,促使他学业上进,政治发展。二是刘表的后妻和黄承彦的妻子是同胞姐妹,诸葛亮娶了黄的女儿,刘表就成了诸葛亮的姨父。
这种关系成了诸葛亮在襄阳生存进取的最大政治靠山,又是他从上层统治者那里获得消息的源泉,为他观察分析形势,了解天下大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上面说到的两种关系中,诸葛亮迎娶黄承彦的女儿的作用无疑是最大的。这个非同寻常的“利害关系”问题,诸葛亮不能不再三权衡。其一,黄承彦是当地名士,与黄氏结婚可以得到黄承彦多方教诲和大力支援,对他成就事业很有利。其二,黄氏是刘表后妻蔡氏的外甥女。与黄氏结婚可以和统治者刘表、豪强蔡建立密切的亲戚关系,对自己以后的出山从政有很大的帮助。其三,黄氏虽然外貌不美,可是有才华,迎娶她可以得一贤内助,对事业大有帮助。有如些的三长一短,何乐而不为?再说在封建社会,娶三妻四妾是很正常的,妻子不美,找个美貌的妾就是了,诸葛亮后来不也纳妾了嘛!如果黄氏不是和刘表、蔡氏有这样的亲戚关系,不是名士黄承彦的女儿,而是凡夫之女,就算有美貌,诸葛亮也不见得会迎娶吧?可诸葛亮娶黄氏依然还是阶级的婚姻,是由诸葛亮和黄氏的阶级地位来决定的,所以它是计较利害的婚姻。
这些也是诸葛亮聪明的体现,他能随机应变,棱角不露,利用婚姻以减少攀升的阻力。在其生活的三国时代,这种婚姻也是随处可见的。
【评议】
在古代,为了政治的需要,娶豪门之女、求爱于权贵之千金,利用婚姻拉政治靠山,借机摆门面、套利益是为官的终南捷径,他们把女人当作牌打出去,以讨得名利双收,这也是立足于官场不败的必要手段,而诸葛先生是不是也有此目的?在此,我们无须去咬文嚼字和鸡蛋里面挑骨头争辩一番,在看重名声和地位的三国年代,诸葛亮能称为“卧龙”,至少是跟上流社会的人接触频繁,而其婚姻也带给了他不少沽名钓誉的资本。
4.朝中有人好做官——韩侂冑借党羽之力平步青云
封建官场中要想攀升有时依靠的是师生关系,依靠的是党羽之力。在密密麻麻的封建人情网中,如果谁的七大姑或八大姨有点什么权力,那么这个人就能在不费吹灰之力的情况下,一路绿灯,轻轻松松拾阶而上!
韩侂胄凭借与朝中特殊的关系,利用权谋,广置党羽,控制住国家政权,在仕途上平步青云,正是封建官场“朝中有人好做官”的真实反映。
【事典】
韩侂胄字节夫,他是北宋名臣韩琦的曾孙,他的母亲和高宗赵构的圣献皇后是亲姊妹,即圣献皇后是他的亲姨娘。正是这一层特殊关系为他进入朝廷打开了第一道门。而孝宗之死则为他攀升提供了契机。
接任高宗的孝宗赵膏于绍熙五年六月(公元1194年6月28日)崩于重华殿。当时的情况是孝宗已把帝位内禅给光宗,光宗惧内且体弱多病,光宗皇后李氏妒悍,所以父子失和。孝宗死后,按理说必须由嗣皇光宗主丧,可光宗既有病又受制于李后,竟不前去临丧。其他大臣十分恐慌,局面很尴尬。大臣们没了主张,几次去请光宗也不得应允,只好再去请示圣献吴太后。并哀请吴太后主持丧礼。吴太后本是高宗皇后,虽非孝宗的生母,按名分也是母亲,由母亲为儿子主办丧礼,实在于礼仪上说不过去。但不管怎样,孝宗的丧礼总算可以举行了。
局面虽有好转,但事情并未完结,光宗受制于李后,始终不临朝听政,也不执丧,孝宗的丧礼还是不能正常进行。中国是很讲礼仪的,送葬的礼节最多。正式运棺材时,长子要在前面执绳导引,俗语谓之“抬头扛”。此人非长子不可,长子不在,可依次下排。但这次的情况不同,按理说此项工作必由光宗执行,但光宗坚决不临丧,连棺材边都不沾,何况“抬头扛”呢?而此事又不能请吴太后来代替,哪有妈妈给儿子执孝之理?所以这又成了棘手的问题。就像一出好戏缺个主角没法开场一样,大臣们急得团团转。正在此时,韩侂胄出场了。
光宗不临朝,不执丧,人们想到光宗第二子嘉王赵扩,想让他监国或即位来代替光宗执丧,但这是涉及皇权转移的大事,谁敢作主?除非面见吴太后得到她的允许不可,因她是孝宗之母,光宗之祖母,辈分最高,地位最尊,但大臣们很难见到吴太后。当时,丞相留正已托病辞职,知枢密府赵汝愚便成了首号人物,他拟定要立嘉王,但又无法把意见传达给吴太后。左司郎中徐谊为赵汝愚出谋划策说:“知阉门事韩侂胄,是宪圣太后妹妹的儿子,何不托他进宫禀明太后即行内禅呢?”赵汝愚说他不方便直接找韩,徐谊代为转托。韩侂胄闻信即来见赵汝愚,面谈之后,韩侂胄当即允诺。
韩侂胄与吴太后的近侍张宗尹关系很密切,韩侂胄即请宗尹代奏。宗尹入奏两次,均不见允。韩侂胄正在宫门等着回话,偶然遇见内侍关礼,问明原委。关礼说:“公系太后姻戚,何妨入内面陈,待我先进去给你禀报一声。”侂胄大喜。关礼入内向太后禀明,并说明韩侂胄曾令宗尹代奏两次,未邀俯允之事。吴太后一听韩侂胄的名字,马上问:“侂胄何在?”关礼答道:“正在门外待命。”太后传进,侂胄面请之后,吴太后答道:“事果顺理,你就酌情办理吧!”侂胄闻命,当即出宫却报知赵汝愚。
经过一夜的准备后,翌日群臣毕集,吴太后在孝宗梓宫前训政,正式立赵扩为皇帝,是为宁宗,奉光宗为上皇。这一天是甲子日(公历7月24日)。这样,当了27年皇帝的宋孝宗死后27天才正式成立了完整的“治丧委员会”。宁宗得立,韩侂胄有定策之功。而韩侂胄所以能进内宫见吴太后,正因为吴太后是他的亲姨。
宁宗即位后,吴太后又传出特旨,立崇国夫人韩氏为皇后,这又为韩侂胄掌权打开一道大门。原来,韩皇后父亲韩同卿是韩侂胄的亲侄,论辈分韩侂胄是这位韩皇后的堂祖父。试想,资格最老,地位最尊的吴太后是侂胄的亲姨,与皇帝最亲,贵为皇后的韩氏是侂胄的亲叔伯孙女,真是亲上加亲,贵上加贵了。
韩侂胄有如此两位强援,便想要执政掌权,但必须排挤出当政者方可达此目的,于是他即对赵汝愚下手了。赵汝愚亦曾以外戚不宜干政为由抑制韩侂胄,所以侂胄必欲贬去他。韩侂胄的同僚刘弼给侂胄出主意,告诉他只有借助台谏的力量才可。侂胄又问,御史台及谏官都不是自己的人,怎么能利用呢?刘弼说:“用御笔批出即可。”韩侂冑恍然大悟,立即进宫。韩侂胄首先利用内批的手段控制了舆论机构,为进一步控制朝廷大权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不久,侂胄又把自己的心腹京镗提升为参知政事,将另两位同党安排在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的重要职位上,控制了朝廷中的大部分政权,在人数上已占了优势。羽翼已丰,侂胄则进一步要搞垮赵汝愚了。
京镗为人奸狡,感念韩侂胄的提拔之恩,每天都到侂胄宅中密商。韩侂胄一心要挤掉赵汝愚,苦于找不到罪名,京镗献计道:“赵汝愚是太宗谪系,是皇室宗亲,只诬他觊觎神器,谋危社稷,岂不一击即中?”侂胄闻言大喜。又密商一番,便嘱托党羽李沐正面上本,侂胄等人从侧面呼应。此招真够狠毒的,大多在位者最敏感的就是自己的位置是否受威胁的问题。此疏一上,赵汝愚即被罢相。不久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永州。赵汝愚行至衡州,受辱百端,不久暴亡。于是韩侂胄已经完全控制了朝廷,达到了目的。
【评议】
韩侂胄凭借皇亲的身份先因面见吴太后而有定策之功,又因韩后得立而有内援。在此基础上利用权谋走内线广置党羽,先控制言路,再安排亲信,最后一举贬黜当政者赵汝愚并将其害死,彻底控制国家政权,可谓是个善于钻营很有权谋之人,也是够阴够险之人。
5.背靠大树好乘凉——铁木迭儿抱着皇太后做靠山
弘吉剌氏是元朝武宗海山的皇太后,铁木迭儿依傍着皇太后这棵大树,骄权逞性,乱了草纲,诬杀忠臣,自己还落得个“寿终正寝”,正可谓“背靠大树好乘凉”啊!
【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