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有言:“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古代宦海风云变幻莫测,聪明者,多善假于物依靠他人的力量扶自己一把,在竞争激烈的官场中脱颖而出。
1.借力打力——周惠王利用外力返王位
古代一些臣子,为了击败敌手,多借力打力,自己不出手,借别人的力量击败对手的力量,手段之高明,阴而不露声。
【事典】
公元前677年,周僖王胡齐死了,他的儿子阆即位,是为周惠王。周惠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王位,将王子颓罢黜,但这样一来,却给自己埋下了祸根。
王子颓是周惠王祖父周庄王的爱子,宠姬姚氏所生。当初周庄王在位时,对王子颓很宠爱,特选派大夫伟国作他的师傅。周庄王是在公元前682年死去的,王位由嫡长子胡齐继承,是为周僖王。周僖王在位五年后死去,又将王位传给了儿子阆。王子颓早就因得不到王位而耿耿于怀,现在又遭罢黜,更是愤恨不已。他忍气吞声地接受了周惠王的处置,却像一只被暂时制服的猛兽,等待着有朝一日再反扑过来。
王子颓深知,欲夺王位光凭自己单枪匹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网罗党羽,积聚力量。恰在这时,周惠王又做了几件操之过急、有失理智的事:他强占了王子颓师傅伟国的菜园作为自己的禽兽畜养场,又强占了大夫边佰的房屋,强夺了大夫禽祝跪、詹父二人的田产,还宣布取消膳夫石速的俸禄。这五位大夫受到侵害后,对周惠王大为不满。王子颓不失时机地和他们勾结起来,准备向周惠王夺权。
周惠王二年(公元前675年)秋天,伟国、边佰等五大夫伙同另一个对周惠王有积怨的苏氏发动了政变。他们组织了一些兵马,进攻周惠王。谁知,周惠王预先得知了五大夫的企图,对他们进行了有力的还击。五大夫的政变没有成功,被迫逃往苏氏的封邑温(今河南温县南)。其中,苏氏事奉着子颓逃到卫国,试图借助卫国的力量再把周惠王推翻。卫国国君表示愿意帮助子颓,联合燕国的军队攻打周。这年冬天,子颓在卫、燕二诸侯国的支持下当上了周王,周惠王则随同来周调停王室内乱而未果的郑厉公逃到郑国都城栎(今河南禹县)暂住。
子颓并不是一个贤明的君王。他当上周王以后,沉缅于歌舞酒色之中,尽情享乐,毫无节制。周惠王三年(公元前674年)冬天,在一次宴请边佰、伟国的宴会上,子颓下令“乐及编舞”,奏遍所有的乐舞,直到看得疲倦了,才让乐舞停下来。
这事很快传到郑厉公耳中。他和虢(guó国)公丑说:“我听说,悲哀和高兴突如其来,灾祸就一定会到来。现在王子颓观赏歌舞无尽无休,不知疲倦,这是把祸事当成乐事。掌管刑狱的司寇杀了人,国君还要减膳撤乐,何况敢以祸患为乐呢?临危忘忧,祸患一定会到来。我们何不让周天子复位呢?”
郑厉公这番话正说到虢公丑的心坎上。他感到,趁王子颓荒于国政,疏于戒备之机,正可帮助周惠王复位。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这也是我的愿望啊!”
周惠王得知郑、虢两诸侯要帮助他,大喜过望,道不尽感激之情。他期待着能够借风行船,重返王位。
周惠王四年(公元前673年)春天,郑厉公和虢公丑在郑国的弭地(今河南省密县境)会见,约定一起攻打王子颓。夏天,郑、虢的军队同伐周都城王城。郑厉公事奉周惠王从王城的南门杀入,虢公丑率军从北门进入。王子颓毫无准备,和五大夫一起被杀死。周惠王又恢复了王位,把失去的权力重新夺回自己手中。为答谢郑厉公、虢公丑的大力相助,周惠王把虎牢以东原郑武公的旧地封给郑厉公郑伯,把酒泉赐给虢公丑。
【评议】
周惠王借助郑伯和虢公的力量,重新夺回失去的权力。而郑伯、虢公也同样借势行船,找到理想的归宿。
2.善结天下名士——曹操入流有手腕
在古代官场,一个人的声誉好坏能决定他的官运浮沉,曹操初入官场时,千方百计寻求同名士交往的机会,树立自己各方面超群的形象,采取良好的清议评判,使自己成功地迈入社会名流之列。
【事典】
汉代用人,非常重视舆论的评价,其取用的标准,主要是依据地方上的评议亦即所谓清议,实际上就是一种舆论方面的鉴定。被舆论称誉的士人,才有可能成为征辟察举的对象。由于品评人物的风气很盛,有些人就成了清议权威,鉴定人才的专家,被喻为天下名士,他们对人物的褒贬,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左右地方上的舆论,因而影响到士人的仕途进退。士子们为了取得清议的赞誉,就不能不进行广泛的社交活动,寻师访友,以展示并提高自己的才学和声名,博取人们的注意和好感。特别注意博取清议权威的赞誉,以致有些清议权威终日宾客盈门,甚至还出现了求名者不远千里而至的情况。曹操对于这种形势,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因此他特别注意结交名士,竭力争取他们的支持。
为了达到攀升的目的,曹操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努力。一是与一些年轻的名士结交为朋友;二是向一些年长的名士求教。这样有利于争取名士对自己的了解和帮助,借以提高自己的名声,扩大自己的影响,他知道自己的宦官家庭出身,为广大士人所蔑视,因而很注意树立自己不与宦官腐朽势力同流合污的形象。
曹操在少年时就与袁绍相交,但两个人之间总有一些隔阂。及至袁绍、袁术的母亲死后归葬汝南时,曹操还是不计前嫌地去参加葬礼。
颍川李瓒是“党人”领袖李膺之子,后来做过东平国相(如同郡守)。曹操同他交往,彼此了解很深。李瓒非常赞赏曹操的才能,临终时对儿子李宣说:“国家将要大乱,天下英雄没有一个人能超过曹操的,张孟卓(张邈)是我的朋友,袁本初(袁绍)是你的外亲,虽然如此,你也不要去依附他们,一定要去投靠曹操。”后来李瓒的几个儿子遵从父命,在乱世中果然保全了性命。
南阳何颐,字伯求,年轻时游学洛阳,与郭泰、贾彪等太学生首领交好,很有名气。好友卢伟高父亲临终时,何颐前去问候,得知其父有仇未报,便帮助卢伟高复了仇,并将仇人的头拿来在他父亲墓前祭奠,很是侠义。
何颐和大官僚士大夫“党人”陈蕃、李膺相好。陈蕃、李膺被宦官杀害后,何颐也受了牵连,在被拘捕之列,于是易姓名逃到汝南躲了起来。袁绍慕其名,私下与其交往。何颐经常潜入洛阳与袁绍计议,解救“党人”。
曹操在这期间也同何颐交往,谈孔学,论百家,说《诗经》,讲兵法,头头是道。分析评论现实的派别斗争、党锢之祸,很有见地。表现了学识渊博而且有济世之才。何颐私下对别人说:“汉家将要灭亡,能够安天下的,必定是这个人了。”曹操听到后,非常感激。
此后,曹操在士人中的名声就更大了。
在当时的诸多名士中,许劭是一个非常有影响的人物,谁要是获得他的好评,则对自己的仕途产生十分有利的影响,曹操为了取得许劭的好评,先去拜访在评议界享有很高声望的大名士桥玄。
桥玄,字公祖,梁国雅阳人。历任县功曹、国相、太守、司徒长史、将作大匠、少府、大鸿胪、司空、司徒、尚书令等职。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升任太尉。以刚毅果断著称,敢于打击豪强贪官。自己则廉洁自守,虽身居要职,子弟宗亲却没有一个凭藉关系做上大官的。家贫无产业,去世后,竟难以殡葬,当时的人们为此将他称为名臣。桥玄谦恭下士,善于观察和品评人物,在清议界也享有很高的声望。曹操慕名前往,桥玄与之接谈后,感到曹操很不平常,说:
“现在天下将要变乱,不是经邦济世的人才是不可能使天下安定下来的。能够安定天下的,大概就是你了。”
停了一下,又说:
“我见过的天下名士多了,没有一个是像你这样的。你要好好努力。我已经老了,愿意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你。”
曹操听了,非常感激,把这位老前辈引为知己。桥玄觉得曹操还没有什么名气,又劝他去结交许劭。
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人。以名节自我尊崇,不肯应召出来做官。善于辨别、评述人物,当时人们推举清议的权威,无不把他和太原郭泰作为代表。谁要是能够得到许劭的赞誉,谁就能够“声”价倍增。许劭常在每月的初一,把本乡的人物重新评议一番,叫做“月旦评”。曹操由于桥玄的推荐,也由于自己对许劭慕名已久,因此不只一次带着厚礼、陪着笑脸去拜访许劭,请求许劭对自己称誉一番。许劭一方面感到曹操与众不同,另一方面大概对曹操那些飞鹰走狗的行径有所了解,不大看得起他,因此拒不作答。曹操却是决不放弃,坚持着自己的要求,最后甚至找了个机会对许劭进行胁迫。许劭没有办法,只好说:
“你是一个太平时代的能臣,动乱时代的奸雄。”
曹操听了这个评语,感到非常开心,哈哈大笑着离去了。
可见,曹操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时甚至是有些不择手段的。不过,他在寻觅“知己”的过程中,也有碰钉子的时候。南阳宗世林,十分看不起曹操的为人。曹操20岁时,多次登门,想同宗世林交个朋友,因宾客满座,没有说话的机会。后来,宗世林起身外出,曹操乘机上前将他拦住,握住他的手,表达了自己的愿望。谁知宗世林一点情面也不给,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曹操的要求。后来,曹操当了司空,总揽朝政,大权在握,又把宗世林请来,得意地问道:
“现在我们可以交个朋友了吧?”
宗世林却不动声色地回答:
“松柏之志犹存!”
可见,宗世林对曹操是始终抱有成见的。
曹操能够得到众多名士的推许,并不是偶然的。汉代清议的标准,虽然以名教为依归,即一个人必须读经习礼,砥砺品行,随时注意修饰自己的言谈风度。但一个人才能突出,也能得到清议的重视,特别是在经学日渐衰微的汉末,才能显示出了越来越多的价值。曹操在品行方面是没有太多的东西值得称道的,但他的才能在当时非常突出。他的观察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他的机警、智慧和谋略,他的干练和果敢精神,都是一笔令人羡慕的财富,在乱世非常有用。他手不释卷,但不读那些于世无补的书,特别不愿走成千上万的汉儒曾经走过的那条皓首穷经的道路。他不专读儒家的书,诸子百家的书他都要浏览一番,把有用的东西加以吸取。特别喜欢兵法,当时在军事方面已经发表过不少独到的见解。这些,都是他获得清议好评的原因。此外,当然还跟他个人不懈的努力有关。曹操力图改变自己的形象和社会地位,打进在统治集团中虽然一时还未占据优势但潜力却很大的士大夫集团中去,千方百计寻求同名士交往的机会,竭力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由于争取到了众多名士替自己激扬名誉,曹操引起了士大夫集团越来越广泛的注意,这对他步入仕途、崛起攀升起了很大作用。
【评议】
曹操入流之所以成功,就是善借人脉关系。可以这么说,人脉关系在任何一个年代都不容忽视。所谓借力就是要在人际关系中左右开弓,把朋友变成一种资源。关键时刻,得其相助,为自己的仕途发展推波助澜。
3.把婚姻当作仕途的“敲门砖”——诸葛亮娶丑妻以名扬天下?
婚姻原本应是两情相悦的结果,但在古代官场上它也可能成为踏入仕途的敲门砖。诸葛亮“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却娶了黄承彦之丑女“黄阿丑”为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一贯以“郎才女貌”、“英雄美女”、“才子佳人”为传统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智慧奇才和英俊潇洒的诸葛亮却甘愿娶一个其貌不扬的丑女?其间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事典】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战火在中原大地上燃烧。诸葛亮隐居隆中,公元207年,陷入困境中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出谋划策辅佐自己。这一事件,不但促成了诸葛亮宏伟大业,也促成了他的爱情生活。
当时,襄阳地区一位名叫黄承彦的老者,熟悉经史,经常同诸葛亮一起谈论天下大事,十分投机,成为忘年之交。黄承彦家有一个女儿,生来聪明伶俐,知书达礼,关心天下大事,性情豪爽,对许多问题有独特的见解。但是,这个姑娘长得很丑,被称作“黄阿丑”。
当时,27岁的诸葛亮已被刘备访了两次,不知是否应该出山,准备同黄承彦商量一下,听听他的意见。同时,诸葛亮心里还隐藏着世人未知的一个愿望:想见一见那位闻名遐迩的黄阿丑。
诸葛亮一路风尘仆仆来到黄承彦家中,黄家为他接风洗尘,对他热情款待。黄承彦立即唤出女儿阿丑同诸葛亮见面,给双方作了介绍。阿丑见诸葛亮身材修长,仪表堂堂,爱慕之心立刻涌上心头,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诸葛亮看看黄阿丑,虽然长得不美,但眼睛明亮有神,闪着机智的光芒,而且阿丑不像平常女儿那样扭扭捏捏,矫揉造作,她落落大方,为人礼貌,给诸葛亮以很好的印象。
诸葛亮向黄承彦述说了刘备来访的情况,述说了自己心底的矛盾。他说:“我只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过去学习的知识将弃之流水,况且刘备诚恳相请。不好拒之太甚。但是一旦答应出山,势必奔波转战,动荡曲折,生死成败,难以预料。这可怎么办呢?”没等诸葛亮讲完,黄阿丑插言说:“依我之见,先生的顾虑大可不必。你满腹才学远近驰名,被称为‘卧龙’。卧龙如一辈子不出山,那这个龙还有何用处?你的学问、志向不就付诸流水了吗?大丈夫能屈能伸,难道能平平庸庸度过一生吗?你说出山危险,隐居安闲,也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古来隐居避世的能有几个真得安闲?竹林七贤自己逍遥世外,其中好几个人不也是人头落地吗?大丈夫一生在世,应该经风雨,见世面,敢想敢干,建立一番功业才对。”阿丑还没说完,诸葛亮连连点头称是,心中更加敬慕这位见识不凡的女子,下决心娶她为妻。
诸葛亮终于答应刘备,做他的谋士,在刘备功成名就的历程中,诸葛亮为他运筹帷幄,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此同时,诸葛亮也与黄阿丑成了亲,感情如漆如胶,在中国历代相传,家喻户晓。
诸葛亮之所以要违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一原则而选择丑女为妻的原因,在历史资料上其实是记载得很清楚的。一再言明的“黄承彦之女”,当世人对此事的嘲讽,都告诉我们,诸葛亮也是凡人并非神人,事实上他择亲看重的不是其女而更是其父,是利用婚姻作为踏入仕途的一块“敲门砖”。
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是不甘寂寞的。他关心天下大事,预测可能出现的变化,又常以管仲、乐毅自比,渴望以救天下为己任,建立一番功业。但他也十分清楚,在当时的条件下,要实现他的理想,是十分困难的。
刘秀的东汉政权建立起来后,豪强地主力量迅速扩张,他们世代把持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职。
虽然封建王朝自秦汉以来就一直有所谓的“察举征辟制度”,但由于军阀割据,战乱纷飞,察举征辟制度早已不能实行。客观事实却是由士族垄断了官位,非世家大族、名门大姓之子弟,是很难踏入仕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