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讲到,益友有三,损友有三。《论语》十六章中孔子说:“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意思是说,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守信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两面三刀的人交朋友,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管子是鲍叔牙的益友,正直、守信、见多识广三者占全。鲍叔牙是管子的益友,既不谄媚逢迎,也不两面三刀,更不花言巧语。
从管仲为相的成功来看,鲍叔牙功不可没。鲍叔牙不仅仅是管仲的益友,更是管仲的伯乐,没有鲍叔牙的尽力推举,也就没有管仲的才华施展。至于官到相位,尊为仲父那更是天方夜谭。
人生逢一知己,死而无憾。
3.伯乐面前耍把戏——宁戚主动推销自我
酒好也怕巷子深,千里马不想被埋没,就要懂得露两手,主动向伯乐推销,以求他日自奋蹄。如果仅埋头等待,难免会老死于草槽之中。
【事典】
齐桓公继位之后,重用管仲和鲍叔牙,对内大刀阔斧进行整顿改革,国势日趋强盛,对外图谋霸业。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征得周天子同意约集各诸侯国在北杏(齐国西部,今山东东阿境内)会盟,刚继位的宋桓公不愿接受齐桓公的领导,未等到签订盟约,就先期偷跑回国。齐桓公对此异常恼怒,约集了陈国、曹国,打起周天子的旗号,共同兴兵讨伐宋国。
管仲率领着一队人马为先头部队先行出发。走了大约三十多里,来到一座山脚下,就见一个头戴破草帽,身穿粗布衣服,光着两个脚丫的农夫,一边挥动鞭子赶牛,一边悠然自得地唱歌。
管仲从旁边经过,看那农夫气度不凡,不像俗人,就命人给他送些食物。农夫伸手接过,也不答谢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并告诉差人说:“我要会见相国!”差人回答说:“相国已经坐车过去了。”农夫说:“既然这样,就请你向相国转告一句说:‘浩浩白水’。”差人快步追上管仲,把农夫的话告诉了他。管仲茫然,他的爱妾婧说:“我记得古诗《白水》中有‘浩浩白水,倏倏之鱼,君若召我,我将安居?’我想这是他富有才干,自荐于你。”管仲闻言立即命令停车,让人把这个农夫请来。农夫见了管仲说:“我是卫国人,姓宁名戚,风闻相国极有才干,特地远道来访,可惜无人引见,只好流落在此,给人放牛以糊口。”
管仲与他谈论安邦治国之道,宁戚见解精辟,对答如流,管仲联想到自己类似的遭遇,不禁感慨叹息,随后他给齐桓公写了一封推荐信,交给宁戚说:“我们国君不久要率兵路过这里,你拿着这封信去见他,一定会得到重用!”说完,管仲又驱车前行了。
宁戚仍旧留在村中放牛。三天以后,齐国大队人马果然浩浩荡荡地开过来。等到桓公马车驶近,宁戚便用鞭子轻轻抽打着牛背,站在路边引吭高歌:
南山湖水波涛涌,
鲤鱼游水骤然腾。
慨叹尧舜不重在,
贤才粗衣难谋生。
起早贪黑放牛行,
长夜难度何时明。
齐桓公听到一个牧牛农夫竟敢在这里指桑骂槐,不禁勃然大怒,命令左右把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抓到车前,喝道:“何处刁民?妄谈国政!寡人治理齐国,百姓安居乐业,诸侯各国臣服,如此太平盛世,与尧舜之时有何不同?你怎么竟敢说成是暗无天日?”
宁戚冷笑连声,说:“尧舜在世,不言而信,不怒自威;如今的齐国东征西讨,怨声载道。尧舜在世,冷落亲子,谦让天下;如今齐王,杀兄得国,不仁不义。”齐桓公闻听,气急败坏,怒声吼道:“匹夫竟敢如此出言不恭!左右给我砍了!”左右侍卫立即绑缚宁戚,准备开刀问斩。
宁戚毫无惧色,从容不迫地说:“昏庸的夏桀王杀死了贤能的关龙逢;暴虐的商纣杀死了忠诚的比干;想不到今日我宁戚能有幸与关龙逄、比干比肩而三!”
齐桓公看到他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神态,深受触动,陡生敬意。念头一转,便命人松绑,满脸赔笑,说:“寡人是测试一下您的胆量!”
这时宁戚才从怀中取出管仲的推荐信,齐桓公看完后埋怨说:“既然你有仲父的推荐信,为什么不早一点给我看?”宁戚说:“良禽择木而栖,贤君要选择能臣辅佐自己,反过来说能臣也要选择明君,刚才是我试探大王的度量!”
齐桓公于是拨给宁戚一辆车,请他一起参与讨伐宋国。
当天晚上,军队宿营后,齐桓公派人举着火把找衣冠,要给宁戚授爵封官。一个大臣建议道:“此地离卫国相距不远,何不派人去查访,如果宁戚是贤士,再加封也不晚!”齐桓公说:“这个人不拘小节,在卫国难免有些许过错,如果查访出来,封他爵禄不好,放弃他又可惜。”就这样在军营中举着火把,拜宁戚为大夫。
齐桓公率领齐国大军来到宋国的边界上,与陈国、曹国的军队会师后共同商议讨伐宋国的策略。宁戚建议说:“依我之见,对待宋国最好是先礼后兵,如果能通过良言相劝兵不血刃地解决问题,岂不更好?我虽不才,情愿出使宋国,说服宋公。”
齐桓公说:“好主意!听你的!”于是传令军队就地驻扎待命,派宁戚出使宋国。
宋公探听到这个消息后,与大臣戴叔皮商讨对策。戴叔皮说:“宁戚前来游说,必定很有辩才。大王只要故意怠慢他,保准他乘兴而来,扫兴而去!”宋公点头称是。
宁戚入朝看见宋公神色倨傲,不禁长叹一声说:“宋国处境实在危险,马上就要大祸临头了!”宋公一听,不禁动容:“如何见得呢?”宁戚说:“齐侯约集诸侯会盟,也是帮助您稳固君位。可是您却在中途不辞而别。眼下各国军队联合伐宋,大兵压境,谁胜谁负,不是明摆着吗?但是如果现在采取补救措施,还为时不晚。”宋公听后,不住点头,离开座位说:“先生有什么高见,请指教!”戴叔皮见宋公已被宁戚引入圈套,干着急没办法。
宁戚建议:“事到如今,您不如备下一份厚礼送给齐国,表示悔过之急,这样宋国才会安稳如旧。”宋公依然担心地问:“仅送些礼物就能保证他们不再进兵吗?”宁戚说:“齐侯心胸宽阔,世人皆知。以前和鲁国交战,还把占领的土地归还,大王您一时糊涂,一定会得到谅解的。”
宋公采纳宁戚的建议,派使者带上礼物,随宁戚向齐桓公谢罪,齐桓公同意撤走军队并同意宋国重新入盟。
齐军撤退后,齐桓公不战而屈人之兵,在众盟国之中地位骤升,宁戚也因此有功,深得齐桓公的赏识,一直追随在齐桓公左右。
【评议】
宁戚胆大,一介贫民在宰相管仲面前卖弄文才风骚,在帝王齐桓公面前耍上把戏。宁戚好的是遇上了管仲这样的明相,齐桓公这样的明君,否则非被乱刀砍成肉泥不可。
所以千里马欲寻伯乐,一定要寻得真正的伯乐。
4.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韩信被萧何力荐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载,其间伯乐与千里马的举荐佳话流传千古,而给我们感触最深的莫过于萧何力荐韩信。其过程虽费尽周折,但结果颇为圆满。
【事典】
韩信(?—前196)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他出身贫苦,甚至连衣食都没有着落,可是胸怀大志,识度不凡,才华横溢。
韩信年少时经历可耻的胯下之辱,体现出他在不得志时善忍,同时也体现出他的思想成熟,不为小事而伤和气。成长后他郁郁不得志,刚开始依附项梁,没有得到重用,而后做项羽的属下,屡次进言提建议,都没有被采纳。
当时(公元前206年)刘邦与项羽有个协定,先入关者为王。刘邦由于绕道而行,没有遇上秦军主力,所以首先到达并占领咸阳。不久后,项羽也率军入关,并在同年二月自封为西楚霸王,以梁、楚九郡作为自己的封地,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同时分封了18个诸侯王。刘邦被封为汉中王,以偏僻的巴、蜀、汉中地区作为封地,建都南郑。为了阻止刘邦向东发展势力,项羽又把关中地区一分为三,分封给三个秦朝降将。刘邦看出了项羽背信弃义的险恶用心,憋着一肚子气,禁不住对手下诸将说:“项羽也欺人太甚,竟敢背约贬我,我必与他决一死战!”樊哙、周勃、灌婴等人,亦皆摩拳擦掌,想去厮杀。
萧何见状,立即上前劝谏道:“如果跟他决一死战,那大事去矣!”
刘邦问:“此话怎讲?”
萧何道:“目前项羽兵多将广,我们并不是他的对手,只有慢慢从长计议。蜀地虽然偏僻,但总可以求得生存。何况蜀中天险,最宜我们养精蓄锐,只要我们爱戴民众,礼贤下士,借以机会,我们便可还定三秦,进取天下。何必只图一时的泄愤呢?”刘邦听了,怒气才消,又转问张良,张良完全赞同萧何的建议。
四月,各个受封的诸侯王都领兵回到自己的封地。刘邦到达南郑之后,拜萧何为丞相,任命樊哙、曹参、周勃等为将军,决定休兵养士,广招人才,准备和项羽争个高低。当时项羽只给刘邦3万人,但是自愿投到刘邦旗下的就有好几万人,多数是项羽的部下。
由于韩信在项羽手下怀才不遇。识时务者为俊杰,他听说刘邦善于容人,重用有才能者。他也从楚营逃跑,投到刘邦部下。刘邦让他当了一个管理粮草的小官,韩信大失所望。一次偶然的机会,韩信结识了丞相萧何。从这时开始,他在官场中的攀升就跟萧何扯上了关系。在接触过程中,萧丞相发现韩信有胆有识,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多次向刘邦推荐,但并没引起刘邦的重视。
一两个月过去了。汉军将士不愿在蜀中久驻,整天唱念思乡东归之歌,不少人纷纷东逃。汉王刘邦愁得吃不下、睡不好,对人说:“我何尝不思念家乡;但一时不能东还,这如何是好?”说话间,忽有军吏人报,说是萧何丞相今日也逃走了。汉王一听,差点跳起来,直僵僵地坐在那里,大惊道:“这还得了!我正要与丞相商议大事,他怎么也逃走了?”当下派人去追萧何。一连两天,不见萧何回来,急得汉王刘邦坐立不安,像失掉了左右手一般。第三天正要派人继续追寻时,萧何自己却踉踉跄跄回来了。汉王又惊又怒,故意责备道:“丞相也要背我逃走吗?故人如此,其他的人,还可托付么?”萧何马上说:“我与大王风雨同舟,情同手足,怎会私自逃走?我去追赶逃走的人去了!只因时间紧迫,未及禀报,请大王恕罪!”
“你追何人?”汉王不解地问道。
“臣去追赶都尉韩信。”萧何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