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糊涂!我自关中出发以来,沿途至少也有十几员将士逃走,丞相并不去追,为何单去追一个无名小卒韩信?这明明是在此骗我了。”
“别人逃去一万个,也无关紧要。唯这位韩信,乃是天下第一位人才,举世无双!怎好让他走。大王如愿久留汉中,那倒用不着他;若还想夺得天下,除了韩信,无人能出其右。”萧何说。
汉王听完萧何这一番话,失惊道:“韩信真有这样的大才么?你既如此看重此人,我不妨用他为将。”
萧何摇摇头说:“这样仍留不住他。”
“那末,”汉王下决心说,“我用他为大将,他肯留吗?”
萧何一听此言,高兴地连连鼓掌,忍不住声说了几个“好”字。
汉王也十分兴奋,对萧何说:“丞相可将韩信召来,我命他为大将便是。”
萧何连说:“不行!大王既想用这位韩信,怎么能随便召入呢?拜大将须要斋戒沐浴,筑坛授印,敬谨从事。”
汉王听了大笑道:“丞相说得有理,就按你的意思办,速去准备吧。”
没用几天,萧何早把拜将坛筑好了,汉王选择了个良辰吉日,带领文武百官,来至坛前,徐步而上。只见坛前悬着大旗,迎风招展,四面列着戈矛,肃静无哗。一轮红日光照将坛,真是旌旗耀武,甲杖生威,心中格外高兴。
丞相萧何已将符印斧钺,呈与汉王刘邦。坛下一班金盔铁甲的将官,都在翘首伫望,不知这颗斗大的金印,究竟属于何人。只见萧何代汉王命,高声喊道:“谨请大将军登坛行礼!”当下陡然闪出一人,从容步上将坛。大家定睛一看,原来是韩信。
一个不出名的小官,如今一下子拜为大将,众人岂能不惊?偏汉王刘邦、丞相萧何却是那么毕恭毕敬,大家更感莫名其妙。后来,韩信果然未令汉王失望,没有辜负萧何的良苦用心,在楚汉战争中,率汉军渡陈仓,战荥阳,破魏平赵,伐燕收齐,连战连胜,在垓下设十面埋伏,一举将项羽全军歼灭,为刘邦平定天下,官到淮阴侯。
【评议】
从韩信的个人命运来说,没有萧何,他可能只是一名无名小卒,也许一生难以成就大事,过着碌碌无为的生活,更不要说以后光宗耀祖成为淮阴侯。
从汉家天下来说,如果没有萧何的荐贤于汉王,楚汉相争谁胜谁负无以知晓,天下姓刘姓项无人能知?
从古代官场而言,在乱世之中,没有伯乐的力荐,就是再有军事才能也难以成为大将号令三军。当然,刘邦是个明主,与萧何的臣子关系也非同一般,如果刘邦是一位不甚通情达礼的主子,如项羽自以为是,韩信也难有大发展,就是伯乐萧何再有“敬业”精神,但刘邦不买他的账,恐怕韩信要想施展雄才大略也会功亏一篑。
5.跟对人,站准队——苏威弃官择主施抱负
一个人在封建官场能否飞黄腾达,长居官位不倒,关键的东西不仅仅是才能,也不仅仅是机遇,而是是否跟对了人,站准了队。因为主子永远掌握着下级的生杀大权!主子的得势直接影响着下级的命运!所以好主子能让下级充分展示才能、获得机遇,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也就不在话下。坏主子只会阻碍下级的发展,轻者贬为庶民,或流放;重者掉脑袋,灭九族。
【事典】
苏威出身名门,饱读诗书,少有盛名,被北周大冢宰、皇叔宇文护招为女婿后步入政坛,平步青云。被封为使持节、车骑大将军,怀道县公,又按三司级别给他配备了仪仗,给了他很高的待遇。但是,所有的这些赐封,他都以身体有病为由,全部推辞不受。
苏威一直有官不做,有爵不就,而是隐居山林,以吟诗作画、讽议时事为乐。但他并不是一个甘于清贫的隐士,而是在择明主,待机而动。有一天,机会终于来了。大丞相杨坚图谋大业,正在四方招揽人才,心腹干将高颎多次向杨坚推荐苏威,称赞苏威是个贤德之人,杨坚也早有耳闻,于是私下召见苏威。二人一见如故,交谈十分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苏威觉得找到了明主,心情十分舒畅,就在杨坚府内住了下来。一个多月后,杨坚、高颎等人将准备代周立隋的事情告诉他,使他觉得左右为难。一方面,跟着杨坚,能干一番大事业,享受荣华富贵不说,还能名垂青史,这是所有的人都梦寐以求的;另一方面,他毕竟是宇文家族的女婿,北周皇帝待他不薄。他是一个十分注重名节的人,考虑到直接参与这样的行动,恐怕会遭受他人的唾骂,有损自己忠义孝顺的名节,于是他就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从杨坚府中不辞而别,悄悄跑回家躲了起来。高颎了解苏威的心情,还以为是礼仪不周得罪了他,要求杨坚把他追回来。毕竟杨坚见识超人一筹,他看穿了苏威的心思,对高颎说:“这是他不愿涉及废周立隋的事情,想置身其外,暂时由他去吧!待事成之后再召他回来不迟。”
公元581年,杨坚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隋,改元开皇,征召苏威为太子少保,并追赠他父亲苏绰为邳国公,接着,又让苏威兼领门下省纳言、民部尚书的职务,官居宰相之位。因为有前面的事情,苏威心里一直不踏实,不知道杨坚对自己的态度究竟如何?于是以退为进,上表杨坚,称自己未立寸功,不应担当如此多的重要职位。杨坚为了让他安心,特下诏褒扬他一番:“都说船大就要多运载东西,好马就要跑更多的路。以爱卿的才识和能力,完全可以多担任些职务,你又何必推辞呢?”吃了这颗定心丸,苏威才走马上任,尽情施展自己的抱负。
良臣遇明君,终于可以干一番事业了。苏威还记得小时候,常听父辈们谈论用加重老百姓的赋税来弥补国家财力的不足。父亲对此忧心忡忡,曾感叹道:“如今实行的重税之法,就像绷紧了弦的弓,不是太平盛世的办法;后世治理国家的人,不知有谁能够改用轻徭薄赋之法,让老百姓有休养生息的机会。”苏威一直记得父亲的这段话,并且每每把实现父亲的愿望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他为官施政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向杨坚奏请减轻百姓的租赋徭役,一切务必从轻,好让久经战乱的老百姓有一段喘息的时间,从而稳定局势。杨坚全部采纳了他的建议,下诏除去一切苛政。这一次,苏威以自己的才能赢得了杨坚的信赖,得以与高颎共掌朝政。而苏威也不负所托,尽心尽力地为杨坚服务。
一次,苏威看到宫中挂帐幔的钩居然是用白银做的,立即用严肃的口吻向杨坚陈述节俭之美的宏论,令杨坚肃然起敬,马上下令将宫中一切奢华的布置装饰,全部撤换或毁掉。在一次君臣之间的闲谈中,苏威对杨坚说:“臣的母亲常告诫臣,只要读好孝经一书,便足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杨坚也点头称是。学好以忠孝为本的孝经,当然是皇帝所希望的。杨坚明白,这实际上是苏威变相地向自己表示忠心,于是更加信任他。杨坚曾因发怒要杀一人,苏威知道后进行劝谏,也许是杨坚真的气昏了头,根本就听不进去,还要亲自出马杀了那人才解恨。苏威看到没有办法,只得用身体挡着杨坚的去路,杨坚想绕开苏威出去,可苏威也犯了牛脾气,始终挡住他,杨坚只好拂袖退回去。过了一会儿,杨坚召见苏威,感谢他刚才的忠义之举,并对他说:“爱卿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不顾自身的安危,冒死劝谏君王,能有你这样的贤臣,我没有什么可以担忧的了。”不久又任命他兼任大理寺卿、京兆尹、御史大夫。
苏威在仕途上平步青云了。这引起了一部分人的不满。治书御史梁毗上表弹劾苏威,说他贪图官位,一人身兼数职也不嫌多,丝毫没有推荐贤能之士代替他某些职位的意思。杨坚回答道:“苏威日夜操劳,有治理国家的抱负,在他的职位上,各种工作都做得很好。虽然他在推举贤才方面有缺点,但又何必如此激烈地弹劾他呢?”又看着苏威说,“才能用得上的时候就尽力施展,用不上的时候就深藏不露,只有你和我才能做到这一点啊!”然后又对在朝的各位大臣说:“苏威若不遇上我,他的主张就没有机会实施;我如果没有得到苏威,又怎么能够管理好国家呢?在口才论辩上,杨素举世无双。但若论通古知今,吸收古人的经验帮助我完成大业,没有人能够与苏威匹敌。苏威如果处于乱世,就会做‘商山四皓’那样的隐士,哪里会轻易出来做官呢!”一席话,表明了杨坚对苏威的信任,也道出了对苏威的希望——尽力治理好国家。
经过几年的努力,隋朝已天下太平,万物丰盛,呈现一派盛世之象。这期间,苏威出任过刑部尚书、民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要职。与尚书左仆射高颎一起革新政治,重订典章制度。苏威做的最有影响的事情就是主持修订刑律。鉴于北周“刑政苛酷,群心崩溃”的教训,开皇三年,杨坚令高颎、苏威、牛弘等人重新修定刑律。苏威等人参照魏晋、北齐和南梁各朝的旧律,以宽简为原则,汲取其精华,删除某些严刑酷法,经过一年的时间,制定出了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的《刑律》。由于苏威熟悉前代各朝的法律制度,因此,整个《刑律》的体例、章节、条文,几乎都出自于他之手。所以说,《刑律》的制定与颁布,苏威的贡献最大。开皇九年,苏威官拜尚书右仆射,正式升为宰相。
就在他升任宰相不久,母亲却因病去世了。苏威自幼丧父,母子相依为命,感情笃厚,母亲就是他的精神支柱。母亲的去世对他的打击太大了,他茶饭不思,日夜为母亲守孝,以至于骨瘦如柴,满身是疮,面目全非。杨坚听说后也很心痛,下诏劝解他:“爱卿你是大德之人,母子情深,行大孝之礼,原本无可厚非。但必须有所节制,为国家爱惜身体。朕与你之间,无论是作为君王还是作为父辈,你都应该听我的话,这才是大孝之道。”不久,杨坚下诏让他回京复职,虽然他一再推辞,最终还是皇命难违。第二年,杨坚出巡并州,诏他协助高颎主持朝政。
【评议】
贤君门下必有名将。苏威能一展抱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颎这位伯乐的推荐,同时,他自己也善于观察时事,跟准了人,站准了队,弃北周宇文氏跟随了隋朝杨坚。
可见,在人生当中,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与上司有很大的关系,跟随有美德的上司,可以顺利晋升加薪,若倒霉运跟随有恶行的上司,则前途渺茫,甚至连饭碗都保不住,故人生要想前程似锦,就一定要选择一个好的上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