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78500000005

第5章 认识论总论(4)

“法”包括因缘所生、有生有灭的“有为法”和无生灭、永恒不变的虚空、涅等“无为法”两种。有为法的实有现象各不相同,与无为法等也没有相同之处,因此,实有不能作为万法的共性。而且,有为法的共同特点是变易无常。“变易”就是指生灭变易。每一种存在,在瞬间的变易中,既是“有”,又是“无”,既是“他”,又不是“他”,一切事物的存在状态都是连续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的流。

这漂浮不定的存在,就意味着没有实质性的存在,一切有为法从无到有,从有归无,“无”是“有”的来源,也是归宿;“有”本身又是一个变易性的无性“空”。来源、归宿,本身全是空虚的东西,哪有实在意义上的共性?正如黑格尔说的:“我们说到‘有’的概念,我们所谓‘有’,也只能指‘变易’,不能指‘有’,因为‘有’只是空虚的‘无’;也不能指‘无’,因为‘无’只是空虚的‘有’。”(《小逻辑》)有为法的这种变易无常的空虚性,正好与无为法的真空形成了相似的共同点。这共同点就成了万物的共性,故称“万法性空”。

也只有在“无性”和“性空”这一点上,才能找到万物的相似性、共同点。而这个万物的相似性、共同点,本质虽然是绝对的空虚,但它作为万物的统一法性,也是一种“存在”,也是一种符合实际的“真实”情况,所以佛法称法性为“真实”、“真谛”、终极“实相”等等。从概念的性质上讲,法性的范围,远远超出了有为存在、有限存在的范围,与无限、永恒成了同一概念。所谓“法性恒常不变之义”,也要从概念的无限超越的内涵意义去理解。

$第六节 语言和思维的分别性特点

一、分别与直觉

要了解语言和思维的分别性特点,首先要懂得什么叫“分别”和“分别心”。“分别”就是用智慧分辨鉴别、认识事物。人们的主观意识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可采取的方法和可行性途径只有直觉和分别思维两种。

直觉共有五官识直觉、心识直觉、自见分直觉、瑜伽心直觉四种。五官识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官识直觉是指,眼见色相、耳声音等五官识对现实境物直接感受、觉知的无分别智。

心识直觉是五官直觉引起的无分别活动的觉知,如梦境和他心通之类。自见分直觉是面对他见分意识的内向直觉经验。瑜伽心直觉是通过修禅定产生的直觉,如佛菩萨的直觉智慧。

直觉也称“现量”,“量”指度量——认识。因明学称客观事物为“所量境”,称主观认识为“能量识”。认识就像测量器和计量器,认识过程就像测量、度量事物,获取所量事物的质量和数量的指数。

量有现量和比量两种。“现量”是指适应于现量境的认识。“现量境”指感官对象现实存在、具体事物。就感官直觉而言,其感知对象必须在现场,必须显现而非隐蔽,必须是具体存在而非抽象事物,直觉的特点是纯客观反应如镜显影,不借助思维分别认证活动。因此,纯直觉没有辨别认定的作用。如我们看到一个人时,视觉作用只是感知人的外表形象,借所见外表形象标志,进行辨别认定是男还是女,是熟人还是生人,这是思维分别作用。但人的五官直觉,除无意识状态,一般都是和知觉意识相伴的,很少有纯直觉状态。心识的明感知觉和思维,具有确定的指向性,所以佛经中说:“二心不能同时生。”即一心不能二用之意。如一心关注眼前的美景时,听不清旁边的人说话;专心听音乐时,无法读书之类。

二、语言与分别

境物显现在视觉之中而不能识别,为七种心识中的显而不明识。显而不明了,其原因不外乎或神经不正常,或感觉有毛病,或注意力不集中所致。在正常状态下,不会产生这种不明了情况。有人讲佛经时,将“视而不见”、“见而不明了”的不正识,解释为佛陀的“无分别心”,那是对佛陀智慧的极大歪曲和贬低,也是天大的笑话。如果连眼前坐的男女老少都分不清楚,或者神经不正常,或者是感官有毛病,或者根本心不在焉,对这种人说法,恐怕也起不了任何作用。假若说法的法师,分不清男女老少,意识活动若是停止了的话,肯定也讲不了经,因为讲经是说话,说话离不开分别思维,没有分别思维,不说话也能讲经的话,那应该说是极大的“奇迹”了!

但是我们要知道,思想和语言的本质就是分别意识,离开分别意识就没有思想和语言。这也是因明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分别”之意从语言方面讲更容易理解,这里先就以语言为例说说分别。

“分别”就是分辨、鉴别、分离、排斥等意。当我们说“人”时,把“人”这种生物从其他一切事物中分离了出来,“人”这个概念具有排斥他物,只指“人”的排他性。说“人”时,听的人能分辨出说的不是山,不是石头,不是兽类,不是面包,不是非人的任何东西。说“手”时,就排除了人身上的其他部位,把手和身体的其他部分别了开来,分割了下来,除了“手”,不指任何东西。甚至这个“手”若抛开语言环境,是人的手,还是塑像的手?也无从得知。

去动物园游览,我们从外表形象可以分辨出大象不同于长颈鹿,孔雀不像天鹅,飞禽不同于走兽,金丝猴不像大猩猩等等。虽然不知其名,但可以分辨出各自不同,这事物各自的不同特征是事物本具的排他自性,人们在认识事物时,靠的就是分别辨认各种事物的排他自性和同类共性。

当我们第一次看到某种东西时,只见其物,不知其名。但我们辨别出,大象不同于长颈鹿,孔雀不同于天鹅,这种分辨作用就是感觉加心识的分别作用。经过解说员的介绍,便认识到一个个动物的名称:这是大象,这是长颈鹿,这是孔雀,这是天鹅……等于给每种动物贴上了名称的标签,一个个从名称上分别开来,这便是语言分别。

先看到一个个不知名的动物,在思想上形成一个个动物的形象的印象,但这时还没有形成名称的语词概念。只有单纯意象,经过别人介绍,先前形成的意象和相应的一个个名称对号,意象和名称产生重合现象,从此以后,意象和语词概念浑然成为一体,难分难辨。意象是内容,语词是符号形式,合为一体,便成了分别概念。

概念是思想内容,语言是思维的形式符号——数码。以概念为单位形成的自己的思想观念、感情和意志向别人传达时,离不开语言,要了解别人的思想感情不借助语言也没有别的办法。人们在相互沟通和交流思想时,不但离不开语言,就是自己考虑问题时,也离不开词汇和语法构成的无声的“内心语言”,即无声的自言自语。

人们的无形的思想意境,借助语言的彩笔才能勾画成形,而且每个人借以思考问题的内部语种和语法结构,都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使用的语种和词汇语法结构。使用哪一种语文进行写作和表达思想,内心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也必须符合那一种语种的词汇语法结构,因此,语言文字的翻译,并不是单纯寻找对应的词汇,进行机械的拼凑。翻译首先要转换内心语言的语法结构即思维结构,这是翻译的关键所在。根据转换过的思维语法结构,翻译成有声语言,或文字符号,那是第二步的工作。

语言分别的第二个特点是语词的抽象性。语言词汇名称本身的特点就是它的概括性、普遍性和抽象性。比如,人、树、牛、马这些词汇,自从给一个单一特殊对象命名时起,就超越了被命名的单一特殊对象,变成了该种类的通称。如“人”指人类,“树”指树类,牛指牛类,马指马类,而不单指某一个人和某一棵树。

三、分别的特点

客观实际存在都是一个具有时空、个性特点的具体存在,不是没有种类和共性的抽象存在。如“人”只有一个个具有人种特征、男女特征、年龄特征、体形特征、性格特征、智商特征的具体的人,没有无人种差别、无男女差别、无年龄差别、无体形差别、无性格差别、无智商差别的总体的“人”、共性的“人”。这种无个性差别的“总体人”、“共性人”只是一个观念中的抽象存在,语词名称代表的就是共性抽象存在。

又如“有”、“无”、“法”、“存在”,这类名称,只有不同对象之间的区别作用,没有指出具体对象的作用。如“有”指非“无”之存在,“无”指非有,除此而外没有任何具体的内容,是一片模糊的空虚,仅仅在“有”“无”相区别时才有用。

像“无”所代表的本来就是“空虚无物”。“存在”这个名称的对象,既然有“实有”的存在,也有“虚无”的存在,那么存在的反面仍然是一种“存在”。因此“存在”和“法”这样的名称,除了在对立的抽象观念之间起到分别的作用外,还有什么具体作用呢?语词概念的这种同类概括性、普遍性就意味着排除异类,排除具体事物的个性。语言的这种“排他自立”就是语言的分别特点。

人的认识和思维活动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分别性,人只要有思想就不能没有分别,离不开分别心。人也是靠这种智慧的分别心,才从动物中分化了出来。只因有了分别心,才有了人类的语言,有了语言,才有了人类的集体活动,才有了人类社会,才有了人类的精神文化和人类的物质文明。

四、佛教与分别

作为佛教,从佛陀思考世间轮回之苦开始,放弃世间的一切瞬息万变的幸福快乐,出离修行,抉择辨别世间禅和出世禅优劣,放弃世间禅和邪见,选择出世禅和正见,用智慧抉择破除二障,证得色法二身,又用语言创教说法,宣说八万四千法,度化众生,将教化众生、趋于善道的三乘教义,用文字的形式,结集成经典,用语言文字的形式代代相传。佛门的弟子从佛陀开始至今,也都是依靠语文的手段听经受教、认识善恶、辨别正邪、依法依教、修行证道,自始至终,没有离开过“分别智”,也无法离开分别心。

不但是佛教,一切人类的活动都离不开分别性语言和分别性思维。动物没有分别思维,失去知觉的人没有分别思维,死人没有分别思维,这类“无分别”能起什么作用?当然三禅天以上的正禅境、初地以上定境中,分别思维转化为无意识直觉,但那是相当高的定中境界,出定后面对世俗事务,仍然离不开分别心。

所谓佛地没有“分别心”,只是指没有以虚当实、颠倒错乱的分别执著,并不是没有抉择性妙观察智慧,并不是分别不清男女老少,正邪善恶的无明痴呆。佛如果是那种无分别状态,佛的一切相智、如量智都要彻底否定。如果否定佛的一切相智和如量智,就等于否定佛的遍智性,如果否定佛的遍智性,就等于否定佛的智慧法身。如果否定佛的智慧法身,还有什么“无上觉”可言呢?

“分别”,分正分别和邪分别——即正思维和邪思维两种。“正分别”就是正确的思维、符合实际的思维,邪分别就是错误的思维、虚假的思维分别。如认为“色”是由极微物质形成的,“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法”,“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之类的分别是正分别、正确思维;如认为“诸法有我”,“无善恶因果”,“有造物主”,“世界是神造的”和“心造的”之类,是虚假的、错误的邪分别。在修法的过程中需要破除的是邪分别、邪思维,并不是破除一切分别思维。若破除一切分别思维,就等于破除分别抉择智慧;若无分别抉择智慧,人和动物就没有什么两样。

不知道佛教认识规律,不懂佛教哲理的无知的说法者,把佛菩萨的无分别心,解释成“分不清男女,分不清是非”的愚昧无知状态,真是荒谬至极!处于这样知识层次的法师,只适合于念阿弥陀佛,不适合于讲经说法,因为不知佛法、乱解释佛法,就是歪曲佛法,歪曲佛法将造成怎样的后果,不言而喻。

五、思维的分别特点

上面谈了语言的分别性,我们再看看思维本身的分别特点:

在思维中,共相概念是通过排他自返形成的。什么叫“排他自返”呢?“排他自返”就是在排除异类和同类事物中形成认识对象的独特的自返体。

如松树的概念,是首先排除非树类的一切事物,形成树的共相概念,然后再排除非松树类的其他树类,形成松树的排他自返体。所谓“排他”,就是排除自体的一切异类和同类事物,“自返体”就是从非自体的事物中分离返转为自体事物。

自返体有两种:一种是具体的事物,一种是事物的共相。前者如实物性的具体的松树,后者如观念中的松树。松树的截然不同于非树类,不同于一般树类的特征,在认识中形成松树的具体存在,这具体存在的松树,既是松树,也是松树的自返体。但在思想观念中的松树的共相、表象是思维共相的产生形成过程中,是从对其他事物的排斥和否定中形成的。如“树”的共相概念是否定和排除非树类的一切事物概念共相,松树的共相概念是,否定和排除非松树类的一切树的概念共相,“长青松”的共相概念是否定和排除一切落叶松等非长青松的共相概念。这样层层否定和排除其他事物,层层缩小概念的外延,逐步接近外延最小的概念。但外延最小的概念如“长青松”,仍然包括“长青松”类。如“太阳”这样的只有一个实物对象的单一概念,仍然是个不固定在一个特定对象上的排他性抽象概念,可以任意地代表其他事物,如“心中的太阳”、“红太阳”之类。

概念共相所代表的事物,有具体的和抽象两类。具体的如“山、河、云、树”之类。抽象的如“法”,“存在”,“力”,“度”,几何的“点”、“线”之类。要认识、理解语词概念时,必须凭借实际经验过的事物和相对应的已知名称的记忆。如对一个从来未曾见、未曾尝过芒果的人,说“芒果”这个词,形不成芒果的表象,甚至加上色香味形状的说明,仍然是个抽象叙述,仍然产生不了实际经验的感受。文字的叙述在直观性上远不如照片,而抽象的事物从来不是经验范围内的东西,没有任何经验的参照系数,全凭高度的抽象思维去把握,因此在认识上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佛经中所说的“离言境”“不可思议”等,都说的是直觉经验对象,并非什么神秘之物。因明学主张正确认识的标准是现量实证经验,而不是比量抽象观念。从感官直觉到抽象思维,最后又变成更高层次上的现观直觉,这就是佛家的认识规律。分别性抽象思维在认识清晰度和直观经验方面,永远比不上感官直觉。但感官直觉有很大的局限性,如在时间性上感觉的对象必须是现在时的,对过去时和未来时的事物无法感知。但抽象思维的认识对象不受时间限制。在空间性上,感知的对象必须在现场,不在现场的、远距离的、隐蔽物和有障之物体(如隔墙、隔山之物体)无法感知。但抽象思维,不受空间限制。在物性上,如无形的思想观念和感情情绪,超出视觉、听觉等感官范围的色声等细微物质之类,以及事物的性质规律、因果关系等抽象的理性的东西无法感知,但抽象分别思维,不受这些限制,能补充感官感觉的缺陷,能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单一的个别性的认识,提高到普遍性、共性规律的认识上,从现象的认识提高到本质自性的认识上。

同类推荐
  • 禅修与静坐

    禅修与静坐

    蒲正信居士性情淳和,深具慧根。平常爱钻研佛学、医学、武术,自皈依三宝后,尤好禅学和静坐。她的近作《禅修与静坐》一稿,我阅读后,深感她能将正信、正见与修持相结合,有一定成就,值得高兴和赞扬。
  • 做才是得到

    做才是得到

    现在,许多人常抱怨生活太苦,想尽各种方法寻求解脱之道。实际上,就算有人告诉了你苦的真相,以及改变逆境、离苦得乐的究竟智慧和方法,但你不相信,就是不去做,最后还是只有在人生中高一脚、低一脚地跋涉,从一种苦陷到别一种苦中,对快乐只有望洋兴叹。本书开示我们:唯有敬畏因果、感恩无常,依靠佛法的殊胜加持,方能挣脱逆境,不怕苦、不怕死,享受人间各种福报利益。如此,人生不同年龄段的所谓“难关”,也只不过是通往解脱的阶梯而已。
  • 佛度有心人

    佛度有心人

    红尘凡夫。人人都需要一颗禅心。,佛陀说:“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问。”生命短促,我们应该善待自己,思索活着的意义。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的,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它是用来愉快地过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一分禅心来解救
  • 耶稣家族墓之谜

    耶稣家族墓之谜

    耶稣是什么人?有没有可能历史上根本不存在耶稣这个人?这本惊世骇俗的书,不仅提供了耶稣存在的事证,甚至彻底改变了世人心目中所理解的耶稣。它记录了一项为期三年的调查,可以说是新近最。晾人的考古发现:在耶路撒冷陶比奥区出土的第一世纪犹太坟墓,埋葬的就是耶稣与他的家人——他的父亲、母亲、妻子,以及儿子……从墓中遗物一窥耶稣的生活、死亡,以及他与家属之间的关系,无疑让人兴奋不已。曾获艾美奖雅各布维奇和古生物学者佩雷格里诺系统而严谨地分析实物证据,与列为正典或伪经的《福音书》比对,建构了耶稣家族第一幅完整的画面。他究竟是什么人?本书将为你展现一个异于以往面貌全新的耶稣。
  •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先是依附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玄学,至东晋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影响遍及全国。当时,无论在文化或思想上,佛教逐渐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之中。特别是佛教深入到士大夫阶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东晋文人的诗歌和文学创作。东晋的玄言诗、山水诗、佛理诗中都可以见到佛教的宗教理想和佛学理论独特的思维方式。佛经故事丰富的想象力,佛教宣扬的神通变化尤其是当时流行的观音感应故事,为中国古典小说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拓展了新的叙事领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热门推荐
  • 妃常致命

    妃常致命

    穿越了,旁边居然还有只萌宠小狼?!本来穿做公主也不错,而且还有非凡伸手,谁知道那个嚣张的紫云城帝君居然来提亲!哼,不就是成亲嘛,进王府,气宠妾,看谁斗得过谁!那神马丐帮帮主玉玲珑,笑面阎罗祁笑天,都给本公主滚开,姐一个人逍遥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十二条

    十二条

    吴君,女,中国作协会员。曾获首届中国小说双年奖、广东新人新作奖。长篇小说《我们不是一个人类》被媒体评为2004年最值得记忆五部长篇之一。出版多本中篇小说集。根据其中篇小说《亲爱的深圳》改编的电影已在国内及北美地区发行放映。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名门天价弃妇

    名门天价弃妇

    只是带着私生子被扫地出门的下堂妇,斗过小三也打过流氓,蹲过牢狱还爬过红墙。
  • 重生之黛玉穿越到我家

    重生之黛玉穿越到我家

    她——是林黛玉重生。离世之地产大亨独女,亿万家产唯一继承人。咳嗽一声整个商界都要跟着感冒。可偏偏她又拥有迷人的美貌,雍容的气质,真真是三千宠爱于一身。他——是贾宝玉再世,更是珠宝大亨的二公子,众人皆知的鲍家二少。英俊潇洒,出手大方,高调气派,声势夺人。当他和他,同时看上了她。一个一见面就对她说:“这位妹妹我见过。”另一个初次约会就对她说:“我们结婚吧。”让我们拭目以待,娇柔的林妹妹将如何面对这一切——她,还会哭吗?
  • 遇见,在最忧伤的年华

    遇见,在最忧伤的年华

    年轻有为的高帅富,生命却将嘎然而止。有多少女人愿意为他生下后代?已为人妻的平民女子,清纯无邪的初恋女友,作风大胆的风尘尤物,门当户对的豪门千金,她们各自为着怎样的理由为他怀孕生子?当懵懂少年的渴望难负残酷现实的沉重,当两情相悦的快乐不抵巨额财富的吸引,当逢场作戏的婚姻不谙深藏多年的阴谋,一场纯粹的爱情,是否还能挽救行将逝去的灵魂?她是他心底的最爱,却被眷顾得最少,被误解得最多。她仍是一个处女,却诞下了他唯一的孩子。--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湘行散记

    湘行散记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作品中的精品,有种民间活泼泼的味道。1934年,沈从文返回故里,眼见满目疮夷,美丽乡村变成一片凋零景象,悲从中来,一路写下这些文字,抒发他“无言的哀戚”。书中,作者细织密缝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以及远行中船头水边的见闻。其间散落数十封才子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往来情书。该书文笔自然淳朴,有如行云流水,迷人的“湘西世界”,质朴的风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 好妈妈都是营养师:0-3岁宝宝营养配餐与饮食宜忌

    好妈妈都是营养师:0-3岁宝宝营养配餐与饮食宜忌

    《好妈妈都是营养师(0-3岁宝宝营养配餐与饮食宜忌)》不同于市面上一般的婴儿食谱,它涵盖了更多生活中必须掌握的育儿知识,如宝宝每个阶段的标准体重,如何度过长牙的烦躁期,提高睡眠质量,补足各种微量元素,等等,针对宝宝的每个成长细节都给予了新妈妈们细心的指导。妈妈最懂宝宝,妈妈最懂妈妈。本着分享的心情,有了这本书。编者想把更多的好妈妈喂养智慧分享给大家,希望各位新妈妈能亲力亲为,给宝宝的每一餐都注入满分的营养和爱。
  • 酷酷总裁的冷面情人

    酷酷总裁的冷面情人

    他——一代服饰集团的总裁,风/流倜傥,英俊潇洒,却牢牢冰封住他那颗本就热情似火的真心——她——从小生活在复杂矛盾的家庭中,一场意外的变故更加尘封住她那颗脆弱敏感的心房——冰山美人——是众多对她趋之若鹜的男人对她的美称!两颗冷傲孤寂的心灵,在曲折的感情道路上碰撞出爱情的火花——然而一个因爱而不娶,一个因爱而不嫁,两颗近在咫尺的真心却因婚姻——这道爱情的枷锁,而天涯相隔——敬请关注本作者的另一部即将完结的作品《多情总裁地下妻》——http//m.pgsk.com/a/105640/
  • 不可不知的天才家教故事全集

    不可不知的天才家教故事全集

    人的一生中要接受三方面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作为人生接受教育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年轻一代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应选取一些有意义有内涵的故事来引导他们对世界对人生的认知。这本书可以成为家长们家教的好帮手,快来打开看一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