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78500000005

第5章 认识论总论(4)

“法”包括因缘所生、有生有灭的“有为法”和无生灭、永恒不变的虚空、涅等“无为法”两种。有为法的实有现象各不相同,与无为法等也没有相同之处,因此,实有不能作为万法的共性。而且,有为法的共同特点是变易无常。“变易”就是指生灭变易。每一种存在,在瞬间的变易中,既是“有”,又是“无”,既是“他”,又不是“他”,一切事物的存在状态都是连续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的流。

这漂浮不定的存在,就意味着没有实质性的存在,一切有为法从无到有,从有归无,“无”是“有”的来源,也是归宿;“有”本身又是一个变易性的无性“空”。来源、归宿,本身全是空虚的东西,哪有实在意义上的共性?正如黑格尔说的:“我们说到‘有’的概念,我们所谓‘有’,也只能指‘变易’,不能指‘有’,因为‘有’只是空虚的‘无’;也不能指‘无’,因为‘无’只是空虚的‘有’。”(《小逻辑》)有为法的这种变易无常的空虚性,正好与无为法的真空形成了相似的共同点。这共同点就成了万物的共性,故称“万法性空”。

也只有在“无性”和“性空”这一点上,才能找到万物的相似性、共同点。而这个万物的相似性、共同点,本质虽然是绝对的空虚,但它作为万物的统一法性,也是一种“存在”,也是一种符合实际的“真实”情况,所以佛法称法性为“真实”、“真谛”、终极“实相”等等。从概念的性质上讲,法性的范围,远远超出了有为存在、有限存在的范围,与无限、永恒成了同一概念。所谓“法性恒常不变之义”,也要从概念的无限超越的内涵意义去理解。

$第六节 语言和思维的分别性特点

一、分别与直觉

要了解语言和思维的分别性特点,首先要懂得什么叫“分别”和“分别心”。“分别”就是用智慧分辨鉴别、认识事物。人们的主观意识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可采取的方法和可行性途径只有直觉和分别思维两种。

直觉共有五官识直觉、心识直觉、自见分直觉、瑜伽心直觉四种。五官识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官识直觉是指,眼见色相、耳声音等五官识对现实境物直接感受、觉知的无分别智。

心识直觉是五官直觉引起的无分别活动的觉知,如梦境和他心通之类。自见分直觉是面对他见分意识的内向直觉经验。瑜伽心直觉是通过修禅定产生的直觉,如佛菩萨的直觉智慧。

直觉也称“现量”,“量”指度量——认识。因明学称客观事物为“所量境”,称主观认识为“能量识”。认识就像测量器和计量器,认识过程就像测量、度量事物,获取所量事物的质量和数量的指数。

量有现量和比量两种。“现量”是指适应于现量境的认识。“现量境”指感官对象现实存在、具体事物。就感官直觉而言,其感知对象必须在现场,必须显现而非隐蔽,必须是具体存在而非抽象事物,直觉的特点是纯客观反应如镜显影,不借助思维分别认证活动。因此,纯直觉没有辨别认定的作用。如我们看到一个人时,视觉作用只是感知人的外表形象,借所见外表形象标志,进行辨别认定是男还是女,是熟人还是生人,这是思维分别作用。但人的五官直觉,除无意识状态,一般都是和知觉意识相伴的,很少有纯直觉状态。心识的明感知觉和思维,具有确定的指向性,所以佛经中说:“二心不能同时生。”即一心不能二用之意。如一心关注眼前的美景时,听不清旁边的人说话;专心听音乐时,无法读书之类。

二、语言与分别

境物显现在视觉之中而不能识别,为七种心识中的显而不明识。显而不明了,其原因不外乎或神经不正常,或感觉有毛病,或注意力不集中所致。在正常状态下,不会产生这种不明了情况。有人讲佛经时,将“视而不见”、“见而不明了”的不正识,解释为佛陀的“无分别心”,那是对佛陀智慧的极大歪曲和贬低,也是天大的笑话。如果连眼前坐的男女老少都分不清楚,或者神经不正常,或者是感官有毛病,或者根本心不在焉,对这种人说法,恐怕也起不了任何作用。假若说法的法师,分不清男女老少,意识活动若是停止了的话,肯定也讲不了经,因为讲经是说话,说话离不开分别思维,没有分别思维,不说话也能讲经的话,那应该说是极大的“奇迹”了!

但是我们要知道,思想和语言的本质就是分别意识,离开分别意识就没有思想和语言。这也是因明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分别”之意从语言方面讲更容易理解,这里先就以语言为例说说分别。

“分别”就是分辨、鉴别、分离、排斥等意。当我们说“人”时,把“人”这种生物从其他一切事物中分离了出来,“人”这个概念具有排斥他物,只指“人”的排他性。说“人”时,听的人能分辨出说的不是山,不是石头,不是兽类,不是面包,不是非人的任何东西。说“手”时,就排除了人身上的其他部位,把手和身体的其他部分别了开来,分割了下来,除了“手”,不指任何东西。甚至这个“手”若抛开语言环境,是人的手,还是塑像的手?也无从得知。

去动物园游览,我们从外表形象可以分辨出大象不同于长颈鹿,孔雀不像天鹅,飞禽不同于走兽,金丝猴不像大猩猩等等。虽然不知其名,但可以分辨出各自不同,这事物各自的不同特征是事物本具的排他自性,人们在认识事物时,靠的就是分别辨认各种事物的排他自性和同类共性。

当我们第一次看到某种东西时,只见其物,不知其名。但我们辨别出,大象不同于长颈鹿,孔雀不同于天鹅,这种分辨作用就是感觉加心识的分别作用。经过解说员的介绍,便认识到一个个动物的名称:这是大象,这是长颈鹿,这是孔雀,这是天鹅……等于给每种动物贴上了名称的标签,一个个从名称上分别开来,这便是语言分别。

先看到一个个不知名的动物,在思想上形成一个个动物的形象的印象,但这时还没有形成名称的语词概念。只有单纯意象,经过别人介绍,先前形成的意象和相应的一个个名称对号,意象和名称产生重合现象,从此以后,意象和语词概念浑然成为一体,难分难辨。意象是内容,语词是符号形式,合为一体,便成了分别概念。

概念是思想内容,语言是思维的形式符号——数码。以概念为单位形成的自己的思想观念、感情和意志向别人传达时,离不开语言,要了解别人的思想感情不借助语言也没有别的办法。人们在相互沟通和交流思想时,不但离不开语言,就是自己考虑问题时,也离不开词汇和语法构成的无声的“内心语言”,即无声的自言自语。

人们的无形的思想意境,借助语言的彩笔才能勾画成形,而且每个人借以思考问题的内部语种和语法结构,都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使用的语种和词汇语法结构。使用哪一种语文进行写作和表达思想,内心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也必须符合那一种语种的词汇语法结构,因此,语言文字的翻译,并不是单纯寻找对应的词汇,进行机械的拼凑。翻译首先要转换内心语言的语法结构即思维结构,这是翻译的关键所在。根据转换过的思维语法结构,翻译成有声语言,或文字符号,那是第二步的工作。

语言分别的第二个特点是语词的抽象性。语言词汇名称本身的特点就是它的概括性、普遍性和抽象性。比如,人、树、牛、马这些词汇,自从给一个单一特殊对象命名时起,就超越了被命名的单一特殊对象,变成了该种类的通称。如“人”指人类,“树”指树类,牛指牛类,马指马类,而不单指某一个人和某一棵树。

三、分别的特点

客观实际存在都是一个具有时空、个性特点的具体存在,不是没有种类和共性的抽象存在。如“人”只有一个个具有人种特征、男女特征、年龄特征、体形特征、性格特征、智商特征的具体的人,没有无人种差别、无男女差别、无年龄差别、无体形差别、无性格差别、无智商差别的总体的“人”、共性的“人”。这种无个性差别的“总体人”、“共性人”只是一个观念中的抽象存在,语词名称代表的就是共性抽象存在。

又如“有”、“无”、“法”、“存在”,这类名称,只有不同对象之间的区别作用,没有指出具体对象的作用。如“有”指非“无”之存在,“无”指非有,除此而外没有任何具体的内容,是一片模糊的空虚,仅仅在“有”“无”相区别时才有用。

像“无”所代表的本来就是“空虚无物”。“存在”这个名称的对象,既然有“实有”的存在,也有“虚无”的存在,那么存在的反面仍然是一种“存在”。因此“存在”和“法”这样的名称,除了在对立的抽象观念之间起到分别的作用外,还有什么具体作用呢?语词概念的这种同类概括性、普遍性就意味着排除异类,排除具体事物的个性。语言的这种“排他自立”就是语言的分别特点。

人的认识和思维活动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分别性,人只要有思想就不能没有分别,离不开分别心。人也是靠这种智慧的分别心,才从动物中分化了出来。只因有了分别心,才有了人类的语言,有了语言,才有了人类的集体活动,才有了人类社会,才有了人类的精神文化和人类的物质文明。

四、佛教与分别

作为佛教,从佛陀思考世间轮回之苦开始,放弃世间的一切瞬息万变的幸福快乐,出离修行,抉择辨别世间禅和出世禅优劣,放弃世间禅和邪见,选择出世禅和正见,用智慧抉择破除二障,证得色法二身,又用语言创教说法,宣说八万四千法,度化众生,将教化众生、趋于善道的三乘教义,用文字的形式,结集成经典,用语言文字的形式代代相传。佛门的弟子从佛陀开始至今,也都是依靠语文的手段听经受教、认识善恶、辨别正邪、依法依教、修行证道,自始至终,没有离开过“分别智”,也无法离开分别心。

不但是佛教,一切人类的活动都离不开分别性语言和分别性思维。动物没有分别思维,失去知觉的人没有分别思维,死人没有分别思维,这类“无分别”能起什么作用?当然三禅天以上的正禅境、初地以上定境中,分别思维转化为无意识直觉,但那是相当高的定中境界,出定后面对世俗事务,仍然离不开分别心。

所谓佛地没有“分别心”,只是指没有以虚当实、颠倒错乱的分别执著,并不是没有抉择性妙观察智慧,并不是分别不清男女老少,正邪善恶的无明痴呆。佛如果是那种无分别状态,佛的一切相智、如量智都要彻底否定。如果否定佛的一切相智和如量智,就等于否定佛的遍智性,如果否定佛的遍智性,就等于否定佛的智慧法身。如果否定佛的智慧法身,还有什么“无上觉”可言呢?

“分别”,分正分别和邪分别——即正思维和邪思维两种。“正分别”就是正确的思维、符合实际的思维,邪分别就是错误的思维、虚假的思维分别。如认为“色”是由极微物质形成的,“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法”,“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之类的分别是正分别、正确思维;如认为“诸法有我”,“无善恶因果”,“有造物主”,“世界是神造的”和“心造的”之类,是虚假的、错误的邪分别。在修法的过程中需要破除的是邪分别、邪思维,并不是破除一切分别思维。若破除一切分别思维,就等于破除分别抉择智慧;若无分别抉择智慧,人和动物就没有什么两样。

不知道佛教认识规律,不懂佛教哲理的无知的说法者,把佛菩萨的无分别心,解释成“分不清男女,分不清是非”的愚昧无知状态,真是荒谬至极!处于这样知识层次的法师,只适合于念阿弥陀佛,不适合于讲经说法,因为不知佛法、乱解释佛法,就是歪曲佛法,歪曲佛法将造成怎样的后果,不言而喻。

五、思维的分别特点

上面谈了语言的分别性,我们再看看思维本身的分别特点:

在思维中,共相概念是通过排他自返形成的。什么叫“排他自返”呢?“排他自返”就是在排除异类和同类事物中形成认识对象的独特的自返体。

如松树的概念,是首先排除非树类的一切事物,形成树的共相概念,然后再排除非松树类的其他树类,形成松树的排他自返体。所谓“排他”,就是排除自体的一切异类和同类事物,“自返体”就是从非自体的事物中分离返转为自体事物。

自返体有两种:一种是具体的事物,一种是事物的共相。前者如实物性的具体的松树,后者如观念中的松树。松树的截然不同于非树类,不同于一般树类的特征,在认识中形成松树的具体存在,这具体存在的松树,既是松树,也是松树的自返体。但在思想观念中的松树的共相、表象是思维共相的产生形成过程中,是从对其他事物的排斥和否定中形成的。如“树”的共相概念是否定和排除非树类的一切事物概念共相,松树的共相概念是,否定和排除非松树类的一切树的概念共相,“长青松”的共相概念是否定和排除一切落叶松等非长青松的共相概念。这样层层否定和排除其他事物,层层缩小概念的外延,逐步接近外延最小的概念。但外延最小的概念如“长青松”,仍然包括“长青松”类。如“太阳”这样的只有一个实物对象的单一概念,仍然是个不固定在一个特定对象上的排他性抽象概念,可以任意地代表其他事物,如“心中的太阳”、“红太阳”之类。

概念共相所代表的事物,有具体的和抽象两类。具体的如“山、河、云、树”之类。抽象的如“法”,“存在”,“力”,“度”,几何的“点”、“线”之类。要认识、理解语词概念时,必须凭借实际经验过的事物和相对应的已知名称的记忆。如对一个从来未曾见、未曾尝过芒果的人,说“芒果”这个词,形不成芒果的表象,甚至加上色香味形状的说明,仍然是个抽象叙述,仍然产生不了实际经验的感受。文字的叙述在直观性上远不如照片,而抽象的事物从来不是经验范围内的东西,没有任何经验的参照系数,全凭高度的抽象思维去把握,因此在认识上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佛经中所说的“离言境”“不可思议”等,都说的是直觉经验对象,并非什么神秘之物。因明学主张正确认识的标准是现量实证经验,而不是比量抽象观念。从感官直觉到抽象思维,最后又变成更高层次上的现观直觉,这就是佛家的认识规律。分别性抽象思维在认识清晰度和直观经验方面,永远比不上感官直觉。但感官直觉有很大的局限性,如在时间性上感觉的对象必须是现在时的,对过去时和未来时的事物无法感知。但抽象思维的认识对象不受时间限制。在空间性上,感知的对象必须在现场,不在现场的、远距离的、隐蔽物和有障之物体(如隔墙、隔山之物体)无法感知。但抽象思维,不受空间限制。在物性上,如无形的思想观念和感情情绪,超出视觉、听觉等感官范围的色声等细微物质之类,以及事物的性质规律、因果关系等抽象的理性的东西无法感知,但抽象分别思维,不受这些限制,能补充感官感觉的缺陷,能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单一的个别性的认识,提高到普遍性、共性规律的认识上,从现象的认识提高到本质自性的认识上。

同类推荐
  •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本书从佛的众多角度来诠释佛的真意,将佛的精神、佛的智慧、佛的精髓融入生活、工作当中。仔细阅读本书,会使你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让你的心更加善良、慈悲,胸怀更宽广。
  •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106岁高寿的本焕长老,在清明节前安详化归而去。总结他的一生,刺血写经、燃臂孝母;忘身求法、建寺安僧;弘法利生、行愿大千。世界浮躁,如何静定?生活的节奏那么快,烦恼那么多,如何解脱?对待名利财富,如何看淡、善用?对待生死,如何超脱?本焕长老给了一个答案:看得开,放得下。
  • 沉思录III

    沉思录III

    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和哲学家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的传世名作。此书详细阐述了友谊与义务、善良与社会、利益与责任之间的关系——“友谊来不得半点虚假”、“任公职者要信守规则”、“只要能坚持,老年亦健康”,这样的语段让我们在觥筹交错、霓灯闪烁间坚定地认清自己而不至误入歧途。
  • 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二十册《黄檗无念禅师复问》,内容含《醒昏录》。黄檗无念禅师撰,明闻校订。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刊行。黄檗无念禅师,名深有,明末著名禅师。深得憨山、袁宏道、李卓吾诸人之推崇。本书卷一至卷三为作者回答友人询问佛法禅理与生死问题的回信,卷四至卷六收《醒昏录》、法语、酬问、牧牛图颂,及传记资料等。
  • 做才是得到

    做才是得到

    现在,许多人常抱怨生活太苦,想尽各种方法寻求解脱之道。实际上,就算有人告诉了你苦的真相,以及改变逆境、离苦得乐的究竟智慧和方法,但你不相信,就是不去做,最后还是只有在人生中高一脚、低一脚地跋涉,从一种苦陷到别一种苦中,对快乐只有望洋兴叹。本书开示我们:唯有敬畏因果、感恩无常,依靠佛法的殊胜加持,方能挣脱逆境,不怕苦、不怕死,享受人间各种福报利益。如此,人生不同年龄段的所谓“难关”,也只不过是通往解脱的阶梯而已。
热门推荐
  • 蓝色战略(全集)

    蓝色战略(全集)

    学者王伟用大历史观的视野,从地缘的角度结合海洋热点,逐层剥离隐藏在南海、东海岛礁纷争背后的美国阴谋,将复杂多变的我国周边的海洋问题全景呈现出来,带我们了解其形成的由来以及未来走向。
  • 少女焦尸谜案:缉拿死神

    少女焦尸谜案:缉拿死神

    一具被烧焦的少女尸体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案情;一对夫妇惨死在他们的卧室里,身体被严重烧伤,面目全非……她躺在卧室的地板上,身旁放着一把刀,地板上到处都是血……如此恐怖的一幕幕,让人不寒而粟,死神真的来了?他在哪儿?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一年级决定孩子的一生大全集(超值金版)

    一年级决定孩子的一生大全集(超值金版)

    另外,书中还汇集了一些成功的家教案例及专家谈的一些教育理念,这个时期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家长应该给孩子做好哪些准备,希望能给家长朋友们带来启发和帮助。新生家长应该怀有怎样的教育理念,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引导出一个健康、快乐、好学的孩子呢?家长怎样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进而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家长还要考虑如何在家庭中提高孩子的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呢?在孩子刚入学时,度过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衔接这段特殊的时期?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长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会有一个适应期,《一年级决定孩子的一生大全集(超值金版)》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 幽灵古墓

    幽灵古墓

    一座平凡的校园竟然隐藏着惊天的秘密,一时间百魔群集,命案频发,为保护亲人不受伤害,他们毅然踏进诡异幽灵古墓,经历万千磨难,他们能否找到幽灵至宝?纠结的爱情,千年的恩怨,无法逃脱的宿命,一切的一切却都只是一个可怕阴谋的开端。
  • 妾身有礼了

    妾身有礼了

    这年头,扮猪吃老虎的常见,扮断袖吃女人的绝对少有。她家王爷就做到了。凭着一张祸国殃民的脸蛋,美男在侧,美女在怀,搅乱天下,尽享齐人之福。“娘子,你喜不喜欢为夫?”“不喜欢。”“嗯,我喜欢娘子就行。”“你喜欢我哪一点,我改还不行吗?”“为夫就是喜欢你的……不喜欢我。”“……”你赢了!
  • 禛情曼舞

    禛情曼舞

    我和胤禛之间,漫长而又迂回的缘分。一生一世,几经轮回。相爱却互相折磨,相逢却又偏偏错过。纠缠的彼此,痴恋的一生。--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穿越女配:废柴逆天修仙

    穿越女配:废柴逆天修仙

    将女主设定成了无比强大金手指无数的主,于是后果就是,她成了那个女主强大崛起路程里的第一块垫脚石,俗称炮灰,因为坑品不好,而且还是一个空有灵根却无法修炼的废柴!于是,某借尸重生的无良作者为了确保小命无虞,躲女主,最终导致某天睡梦中她华丽丽的穿进了自己那个写了一半就弃了的坑里!想当初她一时心血来潮,泡美男,偶尔炼制几件极品灵器引发整个大陆哄抢……可是为毛,原本应该喜欢女主的男银们却对她青睐有加了?!啊喂女主的后宫们呀,她被无数读者怨念诅咒,你们别靠姐太近,姐还不想被女主挫骨扬灰啊!——
  • 互联网商业思维

    互联网商业思维

    围绕“互联网商业”关键词,《经理人》杂志意在用权威、热点的观念和事件为读者讲解“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怎样开拓新商业模式。从互联网商战、互联网金融、互联网营销、互联网商业模式、互联网新平台运作方法以及对互联网未来发展预测的角度,全面阐述深入分析了极具价值的商业模式启发和最新的发展动态。
  • 谁来买单:走进经济学聊天室

    谁来买单:走进经济学聊天室

    本书没有刻意追求经济学严谨的逻辑性,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与过去相比简直是飞跃一般的进步,而是通过寻常百姓的饮食起居、开销用度、求职谋生、投资办店等活生生的生活故事和真实案例,放下筷子骂娘”;政府机构年年精简,将以往“高深”的经济学的原理变为浅显的生活常识。但是却不断地变得更加臃肿;很多个人的小公司渐渐地发展成了巨人,而有些巨人般的大企业却在不知不觉间轰然倒地……这都是为什么呢?用轻松幽默的笔调,但是人们却“端起碗来吃肉,为你解答了本书生活工作中这些令人困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