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69900000013

第13章 阿尔法,道德家(1)

在最近十数年内,中欧和东欧的历史中有很多情况使一切形容词和理论思考都将失去分量。人们为对付这些情况作出的努力决定着他们的命运。每个人对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有不同的解读,这取决于构成人的个性的那些难以琢磨的因素。

中欧和东欧千百万人复杂的命运之途在这样一些人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些人因其职业观察到自己和别人身上发生的变化,作家就是这样的一些人,我仅抓住几个典型,试图勾勒出东欧作家的画像。

这个我称之为阿尔法的人,是易北河(Elbe)东岸较为着名的散文作家之一。阿尔法曾经是我的一位挚友,我们曾一起经历过许多艰难时刻,这些记忆使我们紧密相连。每每想到他,我便难以平静,甚至会扪心自问,我是否有必要这样剖析他。但我仍觉得有必要这样做,不能因为朋友之情,就妨碍我撰写一篇讲他的着作的文章,有关他的着作我在下文中会多多少少说出我该说的话。

“二战”之前,阿尔法是个高挑瘦削、戴着一副角质眼镜的青年人。他在某个右派周刊上发表过一些短篇小说,这份刊物在华沙文学圈子中并不太受欢迎,因为那时组成华沙文学圈子的主要是犹太人和其他一些对该刊物的种族主义和极权主义的立场表示不满的人。周刊的编辑虽然是偶然发现阿尔法的,但他有理由庆幸自己的选择,因为,阿尔法的才华在这之后得到迅速发展。不久之后周刊开始连载他的长篇小说。该长篇小说在一家较大的出版公司出版后,引起了巨大轰动。

阿尔法这本书主要关注悲剧性的道德冲突。当时许多年轻作家都受约瑟夫·康拉德约瑟夫·康拉德(JosephConrad,原名JózefTeodorKonradNaczKorzeniowski,1857-1924),波兰裔英国小说家,少数以非母语写作而成名的作家之一,被誉为现代主义的先驱。年轻时当海员,中年才改行写作。一生共写作13部长篇小说和28部短篇小说,主要作品包括《黑暗的中心》、《吉姆老爷》、《特务》等。小说魅力的影响,阿尔法对康拉德的写作手法尤其着迷,因为他擅长塑造雕像般的和僧侣型的人物。夜晚对阿尔法另有一种魅力。在他的作品中,那些微不足道却带有强烈情感的人们,在黑夜里活动,黑夜的沉寂和神秘气氛宛如硕大无朋的帷幔笼罩着他们的命运——这就是阿尔法经常描绘的戏剧场面,尽管他从未写过剧本,只写过长篇和短篇小说。他的早期作品描写非人的冷漠世界的庞大、宏伟和沉默,与康拉德的作品有诸多共相。阿尔法的立场曾是形而上的和悲剧性的。使他备受折磨的是纯洁问题——既有道德的纯洁,也有他所写的东西格调的纯洁。他像将水蒸馏那样提炼自己的语句。他想让自己的每句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描写,而且要成为乐曲中无法替代的乐句,令人听上去有一种悦耳音响的效果。这种对纯洁性,我想说的是,这种对超凡脱俗的纯洁性的追求曾经是阿尔法这个人的性格特征,因为,在与别人相处时,他常常显得十分傲慢和不自然地做作。他在写作中追求纯粹,这与他个性中的高傲紧密结合;这是阿尔法本人的精神升华,是他的另一个我,他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转移到第二个我上。他越为自己的个人生活不上轨道担心着急,便越是看重对他而言具有补偿意义的写作活动,越是给这种活动赋予庄重仪式的意义。有人评价他时曾说,阿尔法在提笔写作之前,就穿一件术士的拖地长袍,更像是一位身着红色僧袍的主教。这种尊严能满足他的自尊心,因为这是红衣主教才具有的。在他看来,举止缓慢,身披飘拂的猩红色绸袍,手戴供别人亲吻的戒指,这就是一种纯洁的风度,就是通过某种方式所表达出的更高尚的自我。那些扮演滑稽角色的喜剧演员,一生都梦想着能去扮演某种最庄重、最具尊严的角色;在他身上起作用的便是某些类似的动机。阿尔法在与人们交谈时,表现出不同一般的幽默感,而当提笔写作时,他却好像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从此,他会沉浸在最严肃的悲剧情感之中。他野心勃勃,不仅想做一个因为写了一本好书而成名的作者,同时还希望赢得更大的声望。他想成为作家——成为一个道德权威。

我所提及的长篇小说,就是使他首次获得极大成功的那部作品,那部作品作为天主教小说而受到大肆宣扬,阿尔法本人则由于这本书而赢得最有才华的天主教作家称号。在像波兰那样的天主教国家能得到这一声誉非同小可。其实很难确定他是否真的是个天主教作家,因为在20世纪,天主教作家人数并不多。所谓皈依了天主教信仰的知识分子通常都是令人怀疑的,与那些临时皈依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存在主义等流派的作家没有什么区别。

同时我也不敢确定阿尔法是否曾是天主教徒。尽管那时我们时常见面,还进行过一些最坦诚的交谈。应该说,他曾是一个与大多数人相类的天主教徒,那是一个大家都对托马斯主义中世纪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纳(ThomasAquinas,1225-1274)的哲学和神学体系被称为托马斯主义。发生兴趣的时代,每每在文学讨论中都会援引雅各布·马利丹雅各布·马利丹(JacquesMaritain,1882-1973),法国神学家、哲学家,新托马斯主义的主要代表。的理论。如果说所有这些“天主教知识分子”感兴趣的只是文学上的一时风气,当然是不恰当的,因为,不能把一个行将溺死的人抓住一捆稻草的绝望手势说成仅仅是一种时髦。可是如果认为这些玩弄托马斯主义术语进行的文学争论,是天主教精神的体现,这样的观点同样不正确;因为他们离完全接受天主教连带所有的后果还相距甚远。即便如此,“天主教知识分子”还是给某些文学圈子增添了自己的色彩。他们在政治上起到了特殊的作用,他们是种族主义和极权主义的劲敌;他们完全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天主教作家和记者,那些人在政治思想上没有摆脱对所谓“健全的制度形式”(如意大利和德国)的崇拜,也没有摆脱对“排犹活动”的赞许。共产主义者带着厌恶情绪看待雅各布·马利丹的影响,将其视为一种退化变质的标志,但是他们对“天主教知识分子”则表现得比较宽容,因为这些人对极右派的思想怀有敌视情绪,故而没有受到他们毁灭性的打击。阿尔法在小说出版后不久,就经常造访“天主教知识分子”和左派的圈子。由于受到周围人所持观点的影响,加之他一直试图作为一个严肃的道德权威在作家中发挥作用,阿尔法断绝了与右派周刊的来往,并在一封抵制“排犹活动”的集体公开信上签名。

每个人都在天主教中寻找某种不同的东西。对阿尔法来说,由于他对世界的悲剧性感受,他在天主教中寻找的是形式:词语、概念,简言之,就是作品的纹理结构。阿尔法的悲剧感使得他有点像威尔斯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GeorgeWells,1866-1946),英国小说家、新闻记者、政治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创作的科幻小说对该领域影响深远,如《时间旅行》、《外星人》、《反乌托邦》等都是20世纪科幻小说中的主流话题。的“隐身人”《隐身人》(TheInvisibleMan),描写一个青年物理学家格里芬发明了一种隐身术,把自己变成了来去无踪的隐形人。这天才的发明并没有给这个极端的个人主义者带来任何欢乐,反使他屡遭灾难,以致他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渊,最后变成一个杀人狂,且不可避免地走向自我毁灭,当他想出现在人群中时,他就必须给自己用糨糊粘上一个假鼻子,然后用绷带缠起面部,并给他那双看不见的手戴上手套。天主教提供的语言包括:诸如原罪、圣洁、罚入地狱、灵魂的黑暗和圣宠这类概念,通过这些语言的运用,他能抓住他所描绘的人物的感受,而最为重要的是,天主教的语言能立刻融入昂扬的语调,这种语调是阿尔法所需要的,用以满足他对主教猩红色僧袍的思念。阿尔法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个牧师,无疑,这是受法国天主教小说家的影响,首先是受贝尔纳诺斯乔治·贝尔纳诺斯(GeorgesBernanos,1888-1948),法国小说家、政论作家。生于巴黎一个西班牙血统的天主教徒家庭,早年在巴黎大学攻读法学与文学,曾参与保皇派的政治活动,并成为《法兰西行动报》的活跃分子。1913年起主持鲁昂的《先锋》周刊,并撰写社论。的影响,同时也显示了阿尔法急切地想要创造出纯洁而又坚强的人物形象的愿望。故事情节发生在农村;也正是在这里暴露出了阿尔法的才华弱点。他在着迷于设立道德冲突的同时,却有一双训练不足的眼睛:缺乏对生活细节和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物的观察;他自幼在城市长大,对农民及其生活知之甚少。因此,他所描绘的村庄往往是没有地域特色的普世化的村庄,把它说成是布列塔尼布列塔尼(Bretagne),位于法国西北部的英吉利海峡和比斯开湾之间的半岛,首府是雷恩。或佛兰芒佛兰芒(Fleming),位于比利时东北半弗兰德地区。的村庄,也未尝不可,因此并非现实的村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穿着与其身份并不相符的服装(就像牧歌文学时代的作品中将贵族少爷打扮成牧人一样),他们的谈吐也千篇一律,毫无个性可言,因此戏剧是在一种勉强画出轮廓的布景中演出的。但作品情节发展紧凑有力,受到了批评家们的热情欢迎。不仅第一版很快销售一空,而且几次再版销量也很大。阿尔法还因它荣获一项国家奖以及一笔可观的奖金。可能评委们在评奖时,不仅是考虑到阿尔法的作品在艺术上的长处,而且还考虑到给阿尔法授奖会带来某些政治利益。那些年代,政府当局显然是在跟极右派调情;给天主教作家阿尔法颁奖似乎是聪明的一招;右派当然会比较满意,而自由派也不好说什么,左派也没有理由攻击授奖的决定,因为不管怎么说,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信仰并据此写作。

尽管阿尔法有了声望和金钱,可他在内心深处并不认为自己已经出版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可称为好书。当然,他所赢得的地位允许他继续表现他所喜好的那种傲慢。他被人隆重地宣布为深刻、高尚文学的创作者,而他的同行几乎不可能指望自己的作品受到广泛欢迎,他们的作品只能作为低廉的作品问世。他们的作品或者带有一种炫耀式的自然主义描写,尤其是在对生理范畴的某些现象的描写上,或者是披上长篇小说形式外衣的心理学论文。文学家们生活在自己的咖啡馆那种知识分子孤立封闭的小社会,他们越是与广大群众的生活脱节,他们作品的风格就变得越是离奇,越是难于被人们理解。阿尔法自己感到莫大的困惑:为何他的第一批作品出版后会在他心中遗留下不快的感觉,对此连他自己也无从解释。后来他意识到,也许是自己的写作有什么地方不对头。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刻,成了决定他日后生活的转折点。他心中充满了疑虑。如果说他的那些同行也在怀疑他们自己悬在虚空中的作品的价值,那么阿尔法对自己作品的价值怀疑更甚。他想达到道德上的纯洁,但是要使这种纯洁是真实的,那它就必须是尘世的,就必须深深植根于来自生活的经验和对生活的观察,否则就是虚假。阿尔法觉察到自己已经滑落进一种虚假之途,因为他是生活在关于人的理想之中,而不是处在活生生的人中间。他对人的了解,是基于他在自己房间四壁之内的主观体验。他的天主教信仰只不过是他所使用的假面具而已。他是在戏弄天主教,他就像许多20世纪的天主教徒那样,试图用受人尊敬的旧派长袍来替自己遮羞,掩盖自己赤裸的身体。他曾寻找某种途径,以便在读者心中激发他所期望的感情反响。很明显,他的读者,在读到这些他们自己从小就熟悉的字眼——“圣宠”或“罪恶”的时候,自然反应强烈。但是作者在这样运用辞藻和概念时却让人觉得是一种滥用。阿尔法怀疑自己设置的冲突的真实性。他被别人称为天主教作家,但他自己清楚事实并非如此,这就像一个画家在某一时期从事过立体派绘画,而当他改变画风之后,他会惊奇地发现,人们仍然称他为立体派画家。那些为表面现象所迷惑的批评家,将他的写作归为健康的和崇高的文学,与他那些同行的具有颓废派特点的写作对立了起来。但他自己明白,他根本不比那些同行更为健康,因为他们至少没有把自己可悲的赤裸掩藏起来。

战争爆发之后,我们的城市和国家变成了希特勒帝国的一部分。在长达五年半的时间里,我们生活在一个完全不同于从任何经验或文学中所能认知的范畴。我可以断定,那时我们所看到的大屠杀,远远超出了我们最大胆、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想象。过去熟知的有关大屠杀恐怖的描写,现在只能使我们觉得可笑,就像孩童时代所听到的故事,是那样天真幼稚。德国在欧洲的统治是残酷无情的,但他们对东欧的统治更加残酷无情,因为在东欧生活着不同种族,根据国家社会主义学说,这些种族,要么是该彻底灭绝,要么就该被利用去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但是我们仍然活着,因为我们是作家,所以我们努力去写作。诚然,每过段时间我们当中就有人离开,不是被遣送到集中营就是被枪毙。对此我们无能为力。我们这些人就像被困在一块漂浮的正在消融的冰块上,根本不敢去想这冰块什么时候会完全融化。战争公报宣布了我们这个种族最后的死期,我们在和死亡赛跑,但我们仍应坚持写作,因为这是我们摆脱绝望的唯一办法。此外,在整个国家到处布满了地下活动网,同时的确存在着“地下国家”,既然如此,那么地下文学的存在也就理所当然了。虽不允许以被占领国的语言出版任何杂志或书籍,但是,这个国家的文化生活是不可能被毁灭的。地下出版物有油印的,或者是非法出版,形式常常是便于发行传播的杂志、小册子和小开本的书籍。还组织过许多地下演讲和作者见面晚会,甚至还上演过一些地下戏剧。这一切都大大地鼓舞了虽然失败但仍在坚持战斗的民族的士气。民族斗志昂扬,在战争接近尾声时,民族斗志更是激昂,甚至有点儿过分激昂。

同类推荐
  • 安维利镇的安妮

    安维利镇的安妮

    绿山墙多了两个小可爱,红发女孩摇身一变成了安维利镇的小老师,熟悉的环境全新的生活,一场新的冒险开始了,一部让人永生难忘一生必读的经典佳作,借由蒙格玛丽的文字随着安妮的想象,让我们一起畅游风光旖旎的爱德华王子岛。
  • 2011年度微型小说排行榜

    2011年度微型小说排行榜

    这是一片神秘的土地,在大山掩映之中,一个小村庄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带的地图上根本没有标注,就连我们的向导,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小村庄。我们惊喜地走了进去。小小的村落,散布着几十户人家,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家家户户的门,都是敞开着的。最后,我们来到了小村唯一的一家代销店,我们想在这里补充点物资。小店里只有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品卖:盐、酱油、一两种劣质烟、坛装的老白干……都是村民们需要的东西,而我们需要补充的矿泉水和方便面,竟然都没有。店主解释说,矿泉水,村民根本不需要。方便面?那么贵的东西,小村可没几个人吃得起。
  • 爱上你,黏上我

    爱上你,黏上我

    雨荷是美丽的,是那种纯纯的,清丽脱俗的美丽。她温婉可人,但眉宇间绝对不缺少清高的气质。药店里的人都喜欢她,包括小工、老板和老板娘,因为她是如此的娇弱和楚楚动人。
  • 三国2:龙争虎斗

    三国2:龙争虎斗

    本书为“日本金庸”吉川英治最耀眼的巅峰杰作《三国》第二部。作者用颇具个性的现代手法对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进行了全新演绎,简化了战争场面,巧妙地加入原著中所没有的精彩对白,着墨重点在刘、关、张、曹操等经典人物的颠覆重塑和故事情节的丰富变幻,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极大成功地脱胎换骨,将乱世群雄以天地为舞台而上演的一出逐鹿天下的人间大戏气势磅礴地书写出来。书中扑面而来的旷放雄卓之豪气、凄婉哀切之情愫、夸张幽约之谐趣,令人感慨不绝;其中的运筹与博弈、权术与诡道、用兵与驭人,则令人掩卷深思。
  • 失去男根的亚当

    失去男根的亚当

    主人公是欲望的化身,他走向森林,森林的残酷让他死去活来,天上的猛禽、地上的野兽,无不是敌意的存在。离别森林返回城市时,他看列了自己的墓碑。一个死去抑或活着都已面目模糊的人,反抗这个世界的方式。只能是逃亡与放纵。这样一种不讲理的真实,正是无数人的生活隐喻,其中利箭一样的悲伤和愤怒,欢乐和疼痛,正穿透岁月向我们呼啸而来……
热门推荐
  • QQ杀三国

    QQ杀三国

    酒喝到一定程度,是会穿越的。我的三国却又不是我的三国。
  • 隐形情人:南少的心尖宠

    隐形情人:南少的心尖宠

    囚鸟不知海,囚鱼不知天。她曾是他爱到心窝里,宠到指尖上的少女。而他亦是囚她于臂弯,以一种王者姿态俯瞰所有的少年。南司夙有多爱云吻,云吻便有多恨南司夙。那是她狂傲不羁的岁月,少年以主宰者的身份闯入她的眼帘,将她囚于心间,一遇便误了终身。他说:“阿吻,是不是我太爱你,让你忘乎所以。”云吻只得哑笑。都说南城公子南司夙的左手腕有道疤,很深很深,几乎要了他的命。当时过境迁,少女猝不及防出现在双眸之中,他以近乎病态的痴恋将她再次囚于指尖。“阿吻,是不是只有抽掉你的手脚筋你才会乖乖待在我的身边。如果是,那么我会。”后来,你走了城毁了,我自囚了。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毒娃要弃夫

    毒娃要弃夫

    时序正值入冬,黑雾山上的雪茫茫,入眼的树木房屋皆被覆上了白白的一层棉被,看似温暖却泛着袭人的寒意。黑雾山上白月教,是江湖中盛传的邪教。居于黑雾山,这满山的黑雾皆因白月教练毒而起,刚开始,这山也不叫黑雾山,这山也没有笼罩着一层黑雾。泌冷的寒夜,白月教左侧灯火通明,人来人往络绎不决,声声说话颇为热闹,直至寒夜之中一声惊人的凄惨叫声,所有的人停下动作,静待着的是出生娃儿的啼哭声。……
  • 夜长梦多

    夜长梦多

    一对婚姻触礁的夫妻,丈夫为了想挽回变心的妻子,于是提议离婚前的最后一次旅行。然而在闪电交加的雨夜里,路标却被喝醉的卡车司机撞歪了。郭浩然与叶眉被错误的路标指引导向充满诡异气氛的“尸冢村”……这会不会是他们生命中的最后一趟旅行?
  • 女人必读:爱情靠抢,婚姻靠养

    女人必读:爱情靠抢,婚姻靠养

    为什么相貌平平的女孩,会成为爱情的赢家,婚姻的“娇点”?而那些有小漂亮,小才华的高学历女孩,却容易华丽的变身为“齐天大剩”?这是一个蓝领女孩不愁嫁,白领女孩恨嫁的时代。为什么越高端的女孩,在婚恋市场里越“低迷”?情感咨询专家告诉你,风光大嫁的秘诀。爱情需要霸气,婚姻需要杀气,围追阻截,把“好桃花”绑架回你的洞房。“硬控制”,“软着陆”,抓个优质男风光大嫁。这个时代,智商毁人,情商活人。爱情,是女人最后一颗救命稻草。教你用最狠的智慧,完成最华丽的二次投胎。
  • 哈佛家训ⅲ:决定成败的细节

    哈佛家训ⅲ:决定成败的细节

    一位伟人曾经说过:“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就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成功者始终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并且能很好地把握住每一个机会。失败者则刚好相反,他们的人生总受过去的种种失败与疑虑的引导支配……
  • 浮夸

    浮夸

    18段难以释怀的前尘往事,18篇动人心弦的感伤情事。这里没有哗众取宠的复杂情节,没有空洞华丽的词汇,只有都市男女深情的怅惘和纯真的沧桑。
  • 追妻攻略:爱情三十六计

    追妻攻略:爱情三十六计

    五年前他失约,并且销声匿迹;五年后,他横空出现,闯入她的生活。“老婆,你带着我的宝贝女儿,打算什么时候回家?”欧阳宸一脸酷相,一手拦下挡住去路。木洛溪一脚踩在他锃亮的皮鞋上,咬牙切齿道:“看你人还蛮帅的,这认人的水准怎么这么差劲?别没事逮着人就当做你老婆!”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