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第三章 教育改革的关键:要培养怎样的人才
1 让中国的年轻人快乐起来
应该提高年轻人的幸福指数。一个快乐的、心理很健康的学生,一个很自信的学生,就是有创造力的学生。作为一个年轻人,作为一个公民,更重要的是做一个快乐的年轻人,这样将来才能够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公民。
——龙永图
获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心理学教授卡尔曼和经济学家联手正致力于“国民幸福总值”的研究。他认为,相比于其他各种统计数据,国民的幸福指数更能鲜活地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就与不足。2005年,国家统计局宣布,将把“幸福指数”纳入新的统计内容。
行为经济学上有一个分支叫快乐经济学,它提出人的幸福指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简而言之,对整个社会来说,对一个人群来说,它所获得的幸福感并不完全是由获得多少财富来决定的,但是幸福感可以激发人对生命和事业的创造力。
中国相对落后的教育体制和观念扼杀了青少年的创造力,其实从深层原因上看是扼杀了青少年的幸福指数。
龙永图指出一个事实:年青一代虽然在物质生活方面已经获得比父母一辈更多,他们在物质上相当充裕,但他们的幸福指数比起上一代来说并没有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得到提高。
龙永图有一个小外孙女,他每一次出国都要给她带礼物。开始小外孙女还说谢谢,后来连谢谢都不说了,只说:“好,你放到那儿吧。”然后龙永图就放到那儿,结果一个星期后回来一看,还在那儿,包都没打开。龙永图深受刺激,细细观察后发现小外孙女对物质并不感到快乐。父母一会儿让她学钢琴,一会儿又让她学别的东西,这让她很不快乐。龙永图于是告诉女儿说:“我到了20多岁还没见过钢琴,我现在不是挺聪明嘛。让孩子去玩吧。”
中国真正的教育一直在荒废,因为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在2006年一项对初中生的调查中,有69%的学生表示感到不快乐,有57%的学生双休日在上培训班、补习班,有32%的学生双休日在做作业,能自由支配自己时间的学生只有11%。学生们普遍表示,面对家长和学校感到有压力。
如今20多岁的年轻人大多是从“苦难的高三”走过来的,曾经红遍中国的少年作家韩寒一出道就拿教育问题开涮,虽然观点有失偏颇,却值得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深思。随着视野的拓宽,这些长大后的年轻人经常感叹“外国的小孩真幸福”。
苏格兰教育机构曾经联手中国16家小学开始了一项小规模教学实验,其内容听起来让国内的孩子们惊讶不已:要求学生们在每天早上开始正式上课前,先跟此教育机构派来的川岛隆太教授一起玩上20分钟的NDS(成人脑力锻炼游戏)。
根据相关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每天早上正式开始课程之前,让孩子们先玩一会儿游戏,有助于加强学生在数学计算等方面的思维活跃度,进而促进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
为此,由苏格兰政府出资34000英镑购进了480多台NDS主机提供给试点学校,开始了这项为期10周的教学实验,而这些学校的孩子们也有幸成为“游戏机走进教育”这一新课题的第一批参与者。
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国外发达国家与国内教育问题上的巨大差异。国内普通的小学生和初中生的课余时间都被安排了大量的作业,属于自己玩耍的时间少得可怜。而高中生多数寄宿,更是全身心扑在学习文化知识上,对脑力和创造力的开发几乎空白。因此才造成了大学毕业生“高分低能”的普遍现象。
中国的年轻人不快乐,是他们在创造力方面难以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年轻人竞争的原因。另一方面,因为孩子们的创造力被扼杀,所以他们才感到不幸福。幸福感和创造力是相辅相成的,要提高中国年轻人的创造力,还得从教育上下工夫。
龙永图认为,一个人只有具有幸福感,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强大的自信心,才能发挥个人的能动作用,激发出潜在的能量,为社会创造出价值。幸福是人类终极价值目标,只有这一目标的实现才能让一个国家拥有强大的力量。
当今的现代化发展更是成为全世界的主题。但是, 究竟什么是发展, 为谁发展, 如何推动发展, 谁来推动发展,人类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的理解和探索是逐步深化的。过去人们习惯用GDP来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文明程度。然而GDP的提升和人类幸福感的提高并不是成正比的,反而让公平与安全、人情与人文关怀的缺失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人类的创造力遭到了削弱,这将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因此,幸福指数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
作为中国这样一个需要复兴民族创造力的国家来说,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尤其是提高年青一代的幸福指数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将担负起建设国家和社会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