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再造企业魂魄:把脉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第一章 中国企业何时能占据产业链的高端
1 大决战,不能只看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中国企业现在与国外知名企业相比,比较欠缺整合资源的能力。长期的计划经济环境产生的企业或企业家,眼光较为狭窄,只看到自己那两亩三分地。做生产的企业就做生产,没有看到整个产业链。
——龙永图
资源整合能力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龙永图说,放眼世界500强企业,它们之所以那么成功,靠的是资源整合的能力。而我国进入500强的企业大多数依靠的却是资源垄断。比如,中国内地2005年进入世界500强的15家企业,中国石化、国家电网、中国石油天然气、中国人寿、中国移动通信、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电信、中化集团、宝钢集团、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南方电网、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粮集团、一汽集团等几乎都是资源垄断型企业。目前,资源垄断是中国企业能够进入世界500强最重要的因素。
但是,依靠资源垄断在市场化加剧的今天并不是长久之计。在全球化过程当中,资源垄断型企业将面临极大的威胁。
第一,资源垄断将被核心技术打败。世界500强中的顶尖企业大多领导着行业内的技术潮流。全世界研发的80%、技术创新的71%是世界500强企业所创造和拥有的,62%的技术转移是在500强范围内进行的。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在行业当中起着领导和领袖的作用,它们决定了行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技术标准。所以,如果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光靠掌握资源是无法掌握市场主导权的。中国企业最差的就是这一点。500强企业里面没有几家企业是靠核心技术进入的,甚至其他优秀的企业都是靠采纳或者购买别人的技术来支撑的,像华为这样掌握自己核心技术的企业很少。
第二,成本优势不敌品牌优势。在“入世”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制造业将面临极大的挑战和冲击。因为我国的制造业,多数没有自己的品牌,而是与国外的品牌合作定牌生产,通俗地说就是贴牌生产,这样我国的制造业企业实际上的利润空间很小。现在很多人说,利润的大头被外国人拿去了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即使我们具备良好的成本优势,但是我们的成本优势比不上国外企业的品牌优势。而面临更大威胁的还有我们的服务业。因为在制造业,即使我们没有品牌,贴牌也能赚到利润,只是利润空间小。但是服务业必须要靠品牌。如果中国的服务业不形成自己的品牌的话,我们根本不要奢望中国的零售业若干年内可以进入到世界500强。没有掌握品牌优势,在全世界价值链中我们只能处在分配的最低端。这是肯定的。现在我们看到中国的品牌越来越强势,像海尔、联想、华为、CCTV和长虹,这些是中国进入世界500强最具有品牌优势的企业。
第三,生产能力敌不过供应链的管理能力。随着中国入世的深入,经济进一步开放,如果中国产业供应链的管理能力得不到提高,那么资源垄断型产业最后很可能会演变为外资作为战略投资者控制这些产业。甚至我国的银行业、保险业也将随着银行改制和金融开放出现这样的情况。现在很多外资企业愿意出高价并购中国的企业,这个企业本来值10个亿,它愿意出15亿、20个亿,而实际上对它来说,这个价值远超过20个亿,因为它为自己的企业增加了供应链,并且消灭了一个竞争对手。因此中国优秀的企业也仍然面临着被外国企业收购或者控股的威胁,比如法国达能集团欲强行收购娃哈哈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能力比较差,有些企业靠自己做还能支撑,外包就没有办法控制质量和最终的服务了。中国的企业要提高供应链管理的能力,但供应链管理能力不是一家企业可以提高的,它需要很多企业的合作,所以中国的企业要学会合作和价值分享。实际上,在一个行业里,主导行业发展的大企业说到底就是一个“包工头”。它所销售的绝大部分是别人生产的东西。越是成功的企业,自己的附加价值越小。通常一个成功的大企业的销售额中只有10%~30%才是自己创造的。而中国的企业太习惯于独享蛋糕,不愿意和别人分享。企业和银行之间的矛盾,制造商和零售商的矛盾都来源于这里。然而要想成为行业中最大的“包工头”,先进的管理决定着资源的有效配置,没有出色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也就没有能力主导资源的配置。
现在中国企业已经意识到整合资源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很多企业也走出去并购国外的企业,但是,整合资源特别是整合国际资源的能力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还是一个软肋,即使购并了国外企业,也难以把国外的资产和资源有效地和自己原有的资产合为一体,一时难以掌控国外企业的原有管理层和工会,最后成为难以收拾的烂摊子。
龙永图说:“实际上,现在全世界的竞争,不是一个企业和一个企业的竞争,而是一个产业链和另外一个产业链的竞争。所以,企业能不能够使自己具有强大的竞争能力,除了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以外,还要有整合整个产业链各方面的能力,把它变成自己的竞争力。”
培养整合资源的能力,是中国企业日后发展的一个方向。要实现整合,中国企业就要逐渐拥有自己的品牌和核心技术,具备供应链的管理能力,如此才能完成资源的整合,在产业的价值链上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