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的讲话通篇贯穿着对于人民的挚爱之情。在这篇讲话中多次出现的“人民”,让讲话有了浓郁的“人情味”:住房、工作、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居住条件、环境、孩子,这些都是普通中国人日常面对的大事,有些还是急事、难事。人民的大事、急事、难事,就应当是中国共产党的大事、急事、难事!共产党的任务就是解决这些大事、急事、难事。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奋斗的目标,承担起对人民的责任,是中国共产党义不容辞的主要责任。
——对党的责任: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党领导人民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因此而自豪,但我们自豪而不自满,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全党必须警醒起来。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中国的事关键在党,解决中国的问题非依靠党的领导不可。党领导人民在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值得我们自豪。但那自豪不等于自满,党在新的执政条件下还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和消极腐败的危险,这些考验和危险都时刻威胁着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都时刻提示着党对于“历史周期律”应保持的警惕。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实现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关键在于有一个领导坚强、作风过硬的党。对党的责任,就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扫除党长期执政所产生的积弊,深入探索破解“历史周期律”的办法,更好地为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服务。对于党的责任,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承担起对民族、对人民责任的关键。
习近平同志的讲话平实、朴素,体现了中国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务实的亲民作风,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新的风采,也表现出对于民族、人民和党的高度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新一届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完美亮相,让人们有理由期待一个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美丽的中国。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目标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些生动体现党的群众路线的论述,都体现出党与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都深刻地回答了“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党建核心问题。习近平同志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重大责任,知晓人民群众对党的热切期盼,明晰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始终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更好的教育。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是传承与延续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方法,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数以万计的建设者的途径,更是实现家庭与个人梦想的桥梁。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享有更好的教育服务,获得更加公平的教育机会,是人民群众的企盼,也寄托了无数家庭的梦想。教育一直是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教育改革是中国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在教育领域仍有一些突出问题。从幼儿入幼儿园难,到中小学择校问题,再到高考改革的踌躇,及至高等教育的困境,还有教育公平、教育高收费、师德师风建设、校园校车安全、终身教育等一系列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教育问题都没有获得最终解决,有些问题在现阶段还比较突出。要实现“学有所教”依然任重道远。
——更稳定的工作。十八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着力解决就业问题,是党和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核心环节。“就业难”、“用工难”,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民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党和政府为解决就业问题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基本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就业保障机制。但是,就业门槛的不当设置,实际存在的城乡差别、性别差别、地域差别,就业过程中的权益保障,再就业政策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等问题,依然困扰着就业人群。如何让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能够将所学回馈于社会和家庭;已经从业多年的职场人士,能够通过人才市场跃上更适合发展的平台;再就业人员能够重新获得工作机会,重燃对事业的希望;进城务工人员能够找到合适的职业,顺利融入陌生的城市;建立体制机制,保障劳动者在就业中的合法权益……这些都需要不断地加强就业工作,解决就业领域的各项问题。
——更满意的收入。十八大报告指出,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收入既是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和生产因素投入所获得的合理报酬,也是实现个人、家庭多元发展经济基础,更是保障人格完整的财力保证。孟子云:“有恒产者有恒心。”让人民有满意的收入,是人民享有社会发展成果的必须途径。千方百计增加人民群众,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众的收入,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长期工作:国家连续多年为企业退休人员“涨工资”,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各地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一些地方推行集体谈判工作机制……这些措施都有力地保证了人民获得更加满意的收入的权利。但是,中下层民众收入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率,部分行业和企业职工的收入畸高、分配不公所导致的贫富悬殊现象严重等问题,仍然需要加以妥善解决。
——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对美好社会的想象。这些想象在现代社会的实现,都有赖于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建立了由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社会保险体制,已经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城市职工社会保障体制,并在农村建立起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体制,并实现了城市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合并。“养儿防老”的老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为“社会养老”所代替。社会保障制度在解决人民群众后顾之忧,实现社会发展成果为全体人民共享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社会保障体制还存在着诸如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回报率都较低、异地保障存在制度障碍、各类社会保险基金缺口大等问题,这些都制约着人民群众享受“更可靠的社会保障”。
——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十八大报告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人民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从过去的“赤脚医生”,再到医疗体制的综合改革,老百姓无处看病、看不起病的局面获得了改观。但是,也必须注意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中低收入家庭依然存在着“看不起病”的现象。诸如过度的医疗、高昂的药费、紧张的医患关系、不平衡的医疗资源分布,也制约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同时,人民群众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从过去单一的“看病”向着更加多元的“预防”、“养生”、“保健”等方面发展。这些都要求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更加重视人民对医疗服务的期待,为人民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十八大报告将“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之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住有所居”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梦想,一个房子问题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心结”。与房子有关的事,也都成为了社会热点、焦点,也是党和政府执政过程中的难点。房价高,房价贵,买不起房的人怎么实现“住有所居”?房屋质量问题严重,“楼倒倒”、“楼歪歪”时有所见,如何解决?
安居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这些名目繁多的保障性住房如何公平分配,让真正需要住房的人获得住房?新建小区大量出现无人居住的现象,被群众戏称为“无人区”,如何解决住宅小区的交通、医疗、购物等配套建设?又如何让房地产企业走出靠单纯炒作房价生存的模式,推动房地产的转型升级?这些问题,都涉及人民群众能否真正地享有“更舒适的居住条件”,还需要下大力气去解决。
——更美好的环境。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环境问题已经从过去的美学问题,变成了生存问题。几乎弥漫全国的雾霾天气,引发了人们对于空气质量的思考;日益严重的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引发了人们对于土壤安全的担忧;越来越多的城市因为水源污染而身陷水危机,又使得人们不得不重视水环境安全;频发的极端气候和灾难性天气,又引起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发展为了什么?何处再寻青山绿水?要给子孙留下什么?如何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享受更美好的环境,呼吸更新鲜的空气,喝上更清洁的水,吃上更安全的食品,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也已经引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深度思考。“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五位一体”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于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然而,如何解决已经日渐常态化的雾霾天气,如何克服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带来的环境安全问题,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都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难题。
十八届二中全会公报指出,不断在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目标上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实实在在”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决心,也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目标虽并非高不可攀,但要实现也需付出艰苦的努力,需要一个有着铁一般战斗力的坚强政党,方能实现。而这既是人民群众对党的殷切期待,也是党自身作风建设的动力源泉。
理论链接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来进行,尤其要关注各方面困难群众。群众生产生活遇到了什么困难,要千方百计加以解决,能解决的要抓紧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要创造条件加以解决。“知屋漏者在宇下。”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要搞那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劳民伤财、吃力不讨好的东西。
——2013年2月2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
四、八项规定: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历史已经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管好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提性条件。只有管好了党,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才有了根本保障。如何管好党?这又是一个常问常新的老问题。
毛泽东同志说:“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邓小平同志说:“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
江泽民同志说:“党的作风建设,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等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抓住作风建设,就抓住了新形势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抓住了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