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慕尼黑会议上,希特勒郑重声称,苏台德区是他对西方最后一次领土要求。张伯伦对此深信不疑。他在回到伦敦后曾兴高采烈地表示,他从德国带回来“时代的和平”。然而,张伯伦太天真了,现实和他开了一个大的玩笑。
马德里的枪声
1937年2月6日拂晓,寂静的西班牙雅拉玛山谷被“隆隆’”的炮声和“轰轰”的飞机马达声惊醒。杀气腾腾的佛朗哥叛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直扑山口,向马德里发起了第三次疯狂的进攻。
西班牙人民军和国际纵队的战士们愤怒了。他们端着机枪吼叫着,手榴弹像长了眼睛似的直扑敌人。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和滚木;给养用完了,就用野草和树皮代替。几天之中他们打退了上万敌人数十次冲锋。
这就是西班牙内战时期,马德里保卫战中最危险、最激烈的雅拉玛山谷的战斗。
故事可以追溯到一年前的西班牙国会选举,由共产党、社会党和左派进步力量组成的人民阵线取得了胜利。接着,成立了以左翼共和当人为首的共和国政府。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进步政策,这些措施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却引起了反动势力的恐惧和憎恨。于是,1936年7月,以弗朗哥为首的法西斯分子在德、意法西斯的支持下,悍然发动叛乱。
内战初期,由于佛朗哥叛军装备精良,给养充足,很快占领了南部的大片土地。不久,德、意军队登陆西班牙,与佛朗哥叛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直逼首都马德里。
新生的共和国已经处在危险的境地。“保卫马德里!”“保卫人民共和国!”一时成为马德里人民的普遍心愿。
与此同时,全世界进步人士、进步力量纷纷向西班牙人民伸出援助之手。战争爆发还不到一个月,就有来自全世界54个国家3万多名优秀的反法西斯民主人士,不顾本国政府的阻扰和迫害,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躲过法国边防警察的搜捕,突破了海上封锁线,从不同的途径陆续进入到西班牙边境。他们沿途目睹西班牙的种种暴行,满腔愤怒,一分田勇,立即着手组织“国际纵队”,与西班牙人民并肩投入反法西斯战争。国际纵队的志愿军战士在入伍的时候,都要在一份誓言书上签名,誓言书的结尾写道:“我自愿来到这里,为了拯救西班牙和全世界的自由,如果需要,我将献出最后一滴血!”
1936年11月8日,马德里街头响起了用法语、英语、德语等不同语种演唱的《国际歌》。支援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第一支国际纵队——第十一旅来到马德里。此时正是佛朗哥进攻最猖狂,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他们顾不上休整,直接投入了战斗。在连续一个多月的艰苦战斗中,他们和西班牙人民军只能在断壁残垣的掩体里睡觉,在硝烟弥漫的掩体里就餐。战士们衣衫褴褛,脸上乌黑,许多人的头发、胡子都被战火烧焦了。
在国际纵队的有力支援下,西班牙人民军和马德里市民同仇敌忾,英勇奋战,终于顶住了叛军对马德里城市的正面进攻,打破了佛朗哥军最精锐的外籍部队不可战胜的神话。国际纵队进入马德里后一个月,佛朗哥叛军不得不放弃了正面夺取马德里的计划。
第二节二战中的事
二战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首先从波兰点燃。波兰处于欧洲大陆的东部,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东接苏联,南靠捷克,北临波罗的海。波兰不仅有丰富的煤矿,而且工业也很发达。这让法西斯垂涎很久。
希特勒有自己的打算,对波兰已经虎视眈眈。他想进攻苏联,但一直苦于没有基地,而波兰正合他意。于是,一个阴谋酝酿很久了。希特勒秘密地把150万大军派往波兰边境。“出师无名”是不行的,于是希特勒精心制造了一场闹剧。
1939年8月31日,一群“波兰”士兵趁着夜色,突然向靠近波兰边境的德国格雷威茨市开火。一名德国士兵被他们打死,除此之外,他们还“占领”了该市的电台,并用波兰语广播,向德国“挑战”。
第二天早晨,希特勒在广播上公开发表演说,声明为了抗击波兰,德国一定会诉诸武力。随后,紧密锣鼓地动用飞机、坦克,对波兰发动了规模巨大的“闪电战”。就在这天的10点钟,希特勒的军队“凯旋而归”。
人们把希特勒的诡计看得一清二楚,心知肚明。“侵略”德国的“波兰人”实际上是德国的党卫军,“打死”的德国人是德国集中营的一个死囚。多么可笑的伎俩!这只是西方人噩梦的开始!
1939年的9月3日,英、法被迫宣战,很无奈的举措,这是因为他们必须根据法波盟约和英法互助条约来实行,就这样,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开始后,波兰军队由于装备落后,受到重创,但英法并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只是静观。
英、法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行为呢?原来他们也有他们的打算。他们对德宣战完全是无奈之举。他们一边宣战,一边心存幻想,希望美国政府能够从中斡旋。法国自认为“马其诺防线”是铜墙铁壁,固若金汤,再加上和德国毗邻,自求自保,不敢得罪德国。其实德军只有23个师在西线,而法军就有就有100多个师,如果真的对抗起来,也许战争会发生逆转。但历史是没有如果的。法国人坐以待毙,没有援助波兰。
在英、法的“静观”下,在德军的猛烈进攻下,不到两个星期,波兰就被德军占领。英法以为德军会把矛头指向苏联。希特勒绝顶聪明,略施小计,声称只要英法承认德国吞并波兰,德国就不会与英法发生冲突。为了自保,英法答应了。等待他们的不是安宁,而是灾难。
1940年4月,希特勒调转进攻的对象,突然向丹麦和挪威发起进攻,之后又连扫中立国荷兰、卢森堡和比利时。5月,德军不辞辛苦,绕过马其诺防线攻打法国。在德军的猛烈进攻下,6月20日,法国贝当政府不得不投降,就这样,法国被德军占领了。
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年5、6月间,法国西北、英吉利海峡对岸的敦刻尔克海滩,空中不断有轰炸机盘旋、俯冲,投弹轰炸;地上、火光冲天,炮声和炸弹的爆炸声隆隆,海滩上被鲜血染红的海水、泥沙,被炸弹炸起,高高地抛向天空。一批批疲惫不堪的英法联军士兵,冒着德军飞机、潜艇和大炮的猛烈轰击,艰难得撤至海滩;军舰、驳船、货轮、汽艇、渔船,甚至是游艇和内河船只,往返穿梭与海峡之间,将一批批联军官兵送到海峡对面。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西线战场的着名战役,世纪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大撤退——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场面。
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军136个师在3000多辆坦克引导下,染过马其诺防线进攻比利时、荷兰、法国、卢森堡相继亡国。20日,德国装甲不多横贯法国大陆,直插英吉利海峡岸边,切断了英法联军与南翼法军的联系,英法联军三个集团军约40个师被分割包围在发、比边境的佛兰德地区。24日,德军攻占布伦、包围加莱,并收缩包围圈,将英法军队挤压到敦刻尔克海滨的一块窄长三角形地带,德军的先头坦克部队已经抵达距离敦刻尔克仅10至30公里。英法军队完全陷于绝境:左、前、右三面受敌,后面则背临大海,进退维谷。唯一的希望就是经敦刻尔克港横渡多佛尔海峡,从海上撤退到对面的英国。
当德军军队从西、南、东三个方向敦刻尔克步步紧逼之际,5月24日,德军接到了希特勒亲自下达的一道停止前进的命令。希特勒究竟为何下令停止进攻,至今还是个历史之谜,但命令带来的结果是,三面围攻中,距离敦刻尔克更近并截断英法联军退路的德国A集团军群,却在敦刻尔克以西地区突然停止了进攻,而没能迅速沿海岸实施包抄,这就给了英法联军一个绝处逢生的机会。虽然三天之后,德军就恢复了攻势,但英法军队已经布置了有效的防御阵地,延迟了德军的进攻,为主力部队撤离敦刻尔克赢得了时间。
早在5月19日,根据法国北部战局,英国战时内阁已经考虑撤退的可能性,指示海军部制定了一个英国远征军撤退的计划,代号为“发电机行动”。计划集中30艘船、12艘扫雷舰,用于必要时从法国沿岸的加莱、布伦和敦刻尔克三个港口撤退英国军队。但至5月下旬,英国海军部下令执行“发电机行动”之际,形势恶化,原计划使用的法国三个港口中,布伦与加莱港都被德军占领,只剩下敦刻尔克可以利用了。
5月26日,英国海军下令实施“发电机”撤退行动。在德国飞机和大炮的猛烈轰炸下,英法联军开始通过海滩登船撤退,但是由于海军军舰吃水深,无法靠近海滩,而又缺少小型船舶,不能迅速将人员从海滩接送到停泊在近海的大型船只,撤退速度十分缓慢,直到27日,只撤出了7000多人。英国政府只得通过广播呼吁平民提供一起诶可以利用的船只,调集所有能抽调的业余水手和私人船主,加入敦刻尔克前线的撤退救援行列。于是,多佛尔海峡上一时出现了壮观的“万船”竞渡的景象。
5月28日,英法联军主体部分乘着夜色跳出德军的合围,撤退到滩头阵地,组成一条“逃避走廊”,一边与猛烈的德军展开激战,一边陆续登船撤退。5月29日至31日,在陆上围攻的同时,德国空军不断加强对敦刻尔克滩头地区的轰炸,严重威胁着撤退,英国皇军空军将可以动用的战机都投入到敦刻尔克上空的战斗,尽管损失严重,但有效掩护了撤退的进行。
6月2日,英法联军的防线越来越小,由于德军逼近敦刻尔克海滩,白天的撤退被迫停止,改为夜间进行。在其后的三天内,联军利用夜色的掩护,将剩余的英军和6万多法军撤离敦克尔克。5月4日,德军攻克敦刻尔克,担任后卫来不及撤离的法国军队约4万人被俘。至此,敦刻尔克大撤退结束。
从5月26日到6月4日,敦刻尔克大撤退历时9天,英法联军约34万人撤到英国。尽管在大撤退中,英法连狙遗失大量的装备和军需物资,但却保留下坚持战争的一批最珍贵的有生力量。
莫斯科保卫战
德军于1941年9月30日投入180万军队进军莫斯科。
这场战役苏军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直到10月20号,苏军就有66.3万人被俘,坦克损失1242辆大炮和迫击炮5412门。可以说,苏军的有生力量被德军消灭了,但并不是处处都是德军占上风。进入10月,恶劣的天气帮助了苏军,德军无奈只能放慢进攻德军的步伐。
德军的暂时停止进攻,帮助了苏军,为他们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领导人斯大林为了鼓舞士气,增强士兵的信心,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准备在德军的炮火中举行十月革命阅兵式。11月7日中午,天气阴冷,云层很低,整个红场一片安静。就在这样的天气,斯大林发表了一片热情洋溢的演说,鼓励苏联人们在伟大的列宁旗帜的引导下,苏联一定会最终取得胜利!
斯大林讲完话之后,便是神圣的阅兵。走在最前面的是身穿呢大衣、头戴皮军帽的军校学员方队,接着便是穿着白色带帽雪的伪装服的摩托化步兵分队……仪式结束完,他们带着苏联人民的期望奔赴战场保家卫国。
11月27日这一天异常的寒冷,气温降至零下40度。人们呼出的热气立马结成冰。即使天气恶劣,但德军还是重新行动了。他们想早点攻占莫斯科,离开这个鬼地方。德国士兵步履维艰,渐渐地也丧失了斗志。而苏军此时热情高涨,为了自己的祖国、家园不被人蹂躏,他们个个奋不顾身。瞅准战机,苏军最高统帅也认为这是反攻的最佳时机。于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苏军军事最高领导层制定了一个将防御、反攻和总攻紧密结合的汁划。斯大林在12月5日命令展开自开战以来的首次反攻。科涅夫率领的军队在两天后收复克林;6日,朱可夫带领苏军从中路和南路向德军发起了反攻。一直持续到10日,苏军突破各路德军。
1942年初,苏军击溃了进攻莫斯科的德军,击毙和打伤德军16万8千人,把德军赶出莫斯科,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在1941年德苏战场的整个冬季战役中,德军的损失也很巨大,50个师被击溃,陆军伤亡达到83万多人。
由于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使得希特勒闪电战的计划不得不搁浅。德军遭受到了二战以来的第一次大失败。苏军的胜利,恰如一缕黑暗中的一律阳光,照亮了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的决心和斗志。
德黑兰会议
各盟国在不同战线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他们觉得非常有必要召开一次会议,这就是有名的德黑兰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主要是苏、美、英三国首脑。他们的目的是商讨对德作战的方针和战后欧洲的安排等问题。由于斯大林的坚持和处于安全的考虑,他们决定在伊朗首都德黑兰召开这次会议。
1943年11月28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德黑兰会面了,他们聚集在一起共商国际大事。德国点燃了二战的火焰,使人类遭受到了无尽的灾难和痛苦。英国首相丘吉尔认为对待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决不能心慈手软,必须要严惩,但可以适当宽容些。斯大林则坚持要分割德国,就必须公正。争论了很久,也没有结果。他们最终委派欧洲咨询委员会解决这件事。
关于战后怎么办,美国总统罗斯福考虑很久了,他认为应该建立一个组织,共同管理各国事务,即提出了“联合国家”的概念。其实在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时,罗斯福就应该开始宣传他的这一主张了。这一提议得到了斯大林的支持,斯大林认为如果建立这么一个组织,那么就应该是世界性的。但丘吉尔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应该建立一个地区委员会。由于有不同的意见,他们没有进一步讨论,而是准备会后讨论和商量。
在对待波兰疆界问题,斯大林和丘吉尔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斯大林坚持苏波的边界应该按照1939年的划分,那就意味着苏联继续拥有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而丘吉尔希望继续占有巴尔干。最后,两人一拍即合。
为了能够最快取得战争的胜利,斯大林表示打败德国法西斯后,马上参加对日的战斗。但并不是无偿的付出,他要求得到库页岛和干岛群岛。罗斯福提出将中国的大连港作为“自由港”,可以自由出行。
1943年12月1日,会议结束,苏、美和英签订了两个文件:《苏、美、英三国德黑兰宣言》和《苏、美、英三国德黑兰总协定》。由于后一个文件属于秘密文件,在当时并没有公布。
除此之外,他们还商讨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但他们争执不下,丘吉尔认为应该要把重点放在地中海战役上,但斯大林坚决反对,认为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从法国进攻德国。经过激烈的争吵,最后达成一致的意见,决定1944年5月在法国登陆,实施“霸王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