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03100000025

第25章 德奥指挥学派的巨人们(2)

在英国指挥比彻姆和理查出版商罗德的倡议下,1947年10月在伦敦举行了理查·施特劳斯音乐节。理查亲自到场指挥并获得了丰厚的报酬。10月19日在皇家阿伯特大厅的音乐会是这一活动的高潮,理查指挥成立不久的爱乐乐团演出了《唐璜》《滑稽曲》和《家庭交响曲》,最后以《玫瑰骑士》中的圆舞曲作为返场曲目。

这是一场精彩的演出,爱乐乐团训练有素,尽管才成立两年,但已经与世界一流的指挥和独奏家合作过多次。八十三岁高龄的理查虽然已经有三年没有上过指挥台,但丝毫听不出任何龙钟之态。评论员称,那晚他的“棒下有无数的表情层次”“八十三岁的他对于乐团的控制力丝毫未见减弱”。这场音乐会的录音只有《滑稽曲》是完整的,而其他作品的录音由于是录制在78转唱片上,当唱片需要翻面时,就丢失了正在演奏的数个小节。这么重要的音乐会没有完整录下来实在令人费解。Testament的CD还收录了10月29日《蒂尔的恶作剧》实况录音,同样也是缺少数小节。即便如此,这也是非常值得一听的珍贵现场录音。

1920年前后的乐队录音,除了少数是完整的作品以外,大部分都是片段和删节版本,如删节版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和第七交响曲。1923年左右,新兴的《留声机》杂志发起抗议,反对肆意截断伟大的音乐作品。1924年诞生了第一个完整的马勒交响曲录音,指挥家是德国人奥斯卡·弗利德(OskarFried,1871—1941)。

弗利德最传奇的莫过于当**统治德国时期,其他音乐家都去了美国,而他却选择了苏联。他生于柏林一个犹太人家庭,1891年至1892年在高等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又在法兰克福跟随洪佩尔丁克学习了一段时间。弗利德1905年首次与马勒会面,当时他受邀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出作曲家的《复活交响曲》,而担任台下乐队指挥的正是克伦佩勒。1906年11月他又在圣彼得堡指挥该作品的演出。1913年他在柏林指挥了马勒第九交响曲的第二场演出。1922年,弗利德成为首个访问苏联的西方指挥家,列宁亲自在车站站台上迎接他。1924年他录制了好几个交响曲的历史首次录音——贝多芬“英雄”、布鲁克纳“第七”和马勒的“复活”。弗利德指挥的曲目非常丰富,德国传统曲目自然不需赘言,在Arbiter公司列出的1905年至1937年他的音乐会记录中,包括马勒、理查·施特劳斯、欣德米特、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布索尼、德彪西、拉威尔、普费茨纳、巴托克的作品,而且曲目都是重量级的。举个例子,1912年10月8日柏林爱乐乐团的音乐会曲目是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和马勒的《大地之歌》,1927年巴黎音乐会的曲目竟然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作曲家在场)!弗利德于1934年去了苏联,先后在第比利斯和莫斯科指挥,他最终成为苏联公民,1941年卒于莫斯科。

虽然弗利德的声誉在今天并不是很高,但事实上他在德奥系统中举足轻重,霍伦斯坦曾提到“尼基什和弗利德是我在柏林时的偶像”这样的话。弗利德是一位客观主义者,和上面几位一样,拥有理智而清醒的头脑,很幸运的是他留下了不少录音可以作为明证,每个录音都具有高度的个性和戏剧张力。弗利德在交响曲录音史上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好几部交响曲的首次录音都是由他完成的。

1924年马勒第二“复活”交响曲的录音动用了22面78转唱片。弗利德在职业生涯顶峰的1920年,在维也纳指挥了所有马勒交响曲,评论员们都注意到他那夸张的手势越来越接近马勒本人。柏林和维也纳的乐手觉得他是绝对的天才,而同时又对他在排练时制造的紧张气氛感到抓狂。其实在马勒去世时已经有不少音乐家都开始录音了,但马勒本人没有留下任何唱片录音,只有一个自动钢琴的纸卷;因此弗利德的录音无疑是早期马勒交响曲录音中最重要的部分。电气录音发明之前,录制乐队作品难度极大,录音公司通常使用一个巨大的号筒来拾音,而乐队必须都挤在号筒附近。与正常演出相比,人数大量削减,低频通常都很差,大号经常被用来代替低音提琴;打击乐器也是大麻烦,不能奏得太响,一般也是把它削减了事。但马勒的交响曲没有打击乐器就没法听了,更麻烦的是这部交响曲的末乐章还有合唱。

抛开录音效果,弗利德的演释整体感非常好,虽然那是22面唱片拼接起来的,但接近八十五分钟的演奏还是一气呵成。他的速度与今天的演释相比没有什么差别,第四乐章的速度稍慢一些;女中音埃米·莱斯内的演唱带有庄严的表情,丰满的嗓音立刻让人想起后来的费里尔。末乐章合唱的效果非常出色,独唱的层次也很清楚。

在细小节奏的变化上——比如句尾的渐慢——弗利德要比现代的演释运用的多得多,弦乐的滑音也很有那个时代的特色。

同年七月录制的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听者一定要有排除噪音干扰的能力,数码转制后留下的噪音和乐音差不多大。和所有声学录音一样,演奏感觉上是在一个罐子里进行的。撇开噪音你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录音,除了弦乐偶尔会出现滑音以外,一切都非常现代。弗利德的处理非常细腻,他的音乐总是让人回味,尤其是第二乐章,虽然在安静的时候噪音大得吓人,但乐器透出来的音色似乎更有生命力;第三乐章的速度快得惊人,而末乐章错综复杂的织体实在不是声学录音能胜任的。和现代录音不同,乐队中独奏声部的乐器通常会非常突出,而且音色自然,富有质感,在乐队全奏的时候动态压缩得很厉害。

史上第一个布鲁克纳交响曲的录音是1924年三个录音中最难令人接受的一个,干巴巴的效果很难对布鲁克纳应有的丰满共鸣产生说服力。速度比所有的版本都要快,除了谐谑曲乐章干净利落外,其他绵长悠远的旋律都没能很好地表现出来;尤其离谱的是第二乐章比原调高了半个音,不知道这是原来的转速不对,还是后期转录时的问题。

1928年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录音是电气录音发明后该曲的首次录音,也是Polydor公司纪念贝多芬逝世一百周年录音计划的一部分,由柏林国家歌剧院乐团演奏。弗利德的诠释很接近现代指挥家,速度适中,音乐处理完全按照乐谱行事。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匈牙利指挥家弗里柴的风格,简洁明快,线条清晰,尤其是弦乐的处理非常细腻;乐团的合奏能力在他的手里有了质的提高,在节奏保持严格的同时又带有充沛的能量和准确的表情。第二乐章表现出一种敏捷的弹性;第三乐章处理得非常流畅;末乐章的诠释结构完整,开头大提琴的“宣叙调”很有质感,节奏处理的也是抑扬顿挫,四位领唱和合唱团的发挥也是高水准的。由于是电气录音,音响效果比声学录音要高明很多,完全可以和三十年代的录音媲美,从总体上来说要胜过魏因加特纳的版本。在富特文格勒1937年版本之前,这是最重要的“合唱”交响曲的录音。

三位伟人

二十世纪前五十年绝对是指挥家的黄金年代,德奥系统中的三位伟人——瓦尔特、克伦佩勒和富特文格勒尤其受到世人的膜拜。在三人之中,富特文格勒是浪漫派极致的代表,克伦佩勒具有高度的严肃性,瓦尔特正好处在两人之间,他的音乐就是美的化身。无论三人的风格有多大的差异,他们的演释都毫无浮夸和哗众取宠之感,永远可靠、真实、朴素地表现音乐。他们的曲目也都是以德奥传统交响曲为核心——贝多芬、勃拉姆斯、布鲁克纳是他们共同而永恒的目标。瓦尔特在莫扎特领域最为成功,富特文格勒和克伦佩勒是贝多芬音乐的代言人。而对于马勒的交响曲,瓦尔特是坚定的追随者,克伦佩勒也录制了其中的几首,尤其是对“复活”的诠释在晚年达到了顶峰;富特文格勒则一直持谨慎态度,除了在战前指挥过为数不多的演出外,没有留下什么录音,他似乎更青睐马勒的艺术歌曲。

布鲁诺·瓦尔特(BrunoWalter,1876—1962)是二十世纪最伟大、最著名的指挥家之一,也是德奥传统的继承人。他生于柏林,原名布鲁诺·施莱辛格(BrunoSchlesinger),1896年改为瓦尔特,据说是受了瓦格纳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中的男主角瓦尔特·冯·施托尔津的启发。他八岁进入施特恩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九岁公开演出;1889年和1891年两次看了彪罗的指挥后,下决心要开展自己的指挥事业。1894年瓦尔特首次在科隆歌剧院指挥,同年他遇见了马勒;在汉堡,他成为马勒的助手,指挥合唱团。1900年,在经历了数个小职位后,瓦尔特来到柏林“菩提树下”国家歌剧院,成为卡尔·穆克和理查·施特劳斯的同事。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马勒,在二十世纪前十年,他们几乎都在维也纳一起共事。1912年瓦尔特接替莫特尔在慕尼黑待了十年。二十到三十年代初是德国音乐文化最繁荣的时期,顶尖的音乐家们都聚集在柏林。然而好景不长,希特勒上台后,瓦尔特不得不离开柏林,先去了维也纳,然后是巴黎。二战爆发后,他去了美国并成为永久居民。战后瓦尔特数次回到欧洲,参加爱丁堡、萨尔茨堡、维也纳的音乐节活动;1960年举行了告别音乐会。他最后的录音是1961年与哥伦比亚交响乐团录制的莫扎特序曲。

大多数乐迷接触瓦尔特的录音都是从他的晚期唱片开始的,其实那时他的状态已经过了巅峰期,而且哥伦比亚交响乐团的演奏水准也并非一流。

瓦尔特与马勒的特殊关系使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重要的、也可能是最重要的马勒作品的诠释者,马勒最后的重要作品如《大地之歌》和第九交响曲都是由瓦尔特指挥首演的。这两部作品的历史首次录音也是由瓦尔特指挥的,都是现场录音。其中《大地之歌》是1936年5月24日纪念马勒逝世二十五周年的音乐会,瓦尔特客席指挥马勒生前最喜爱的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这不但是瓦尔特首次录制他最钟爱的大师的作品,也是历史上首个马勒交响曲的电气录音,由哥伦比亚发行了14面78转唱片。这部没有编号的交响曲不仅是马勒情绪最私人的表达,恐怕也是所有音乐中最私人的表达。强烈的戏剧性主导了这次演出,瓦尔特的速度总体上比他后来的录音要快一些,在最疯狂的段落中让人觉得是马勒亲自在指挥;所有的细节都非常清晰明确。独唱家也得到充分的发挥:美国男高音库尔曼时年三十三岁,他和四十岁的瑞典女中音索尔伯格在美国大都会歌剧院展开职业生涯,前者具有非常抒情的嗓音,后者声音浑厚,气息悠长。1938年1月16日的第九交响曲录音同样来自音乐会现场,这个录音象征着瓦尔特战前维也纳时代的最后一次喘息;两个月后,**德国占领了奥地利。这次演出非常成功而感人,在二十六年前,正是瓦尔特在这里指挥了这部交响曲的首演。和后来的录音相比,瓦尔特早期的演释带有更多棱角,速度也更快——1961年他最后的一次录音比这个1938年的版本足足慢了十一分钟!

1948年,时隔十年重返维也纳以后,瓦尔特指挥了至少二十二场演出。Andante发行的维也纳爱乐乐团专辑是战后瓦尔特指挥马勒交响曲最珍贵的历史资料,包括1948年的“复活”交响曲、1952年的《大地之歌》和1955年的第四交响曲,全部都是现场!“复活”交响曲是他回到维也纳后的首次演出,担任独唱的女高音塞卜塔利1931年在萨尔茨堡与瓦尔特同台演出时年仅二十一岁,而1948年时的她已经是著名的莫扎特与施特劳斯歌剧的演释家了,有着完美平稳的气息和高贵的音色。

同类推荐
  • 杂剧艺术下(生命百科)

    杂剧艺术下(生命百科)

    有路在青霄内,又被那浮云塞闭。老兄也百忙里寻不见上天梯。(许达云)仲宣,你看那一林红叶,三径黄花。一林红叶傲风霜,如乱落火龙鳞。
  • 著名歌剧欣赏

    著名歌剧欣赏

    ,并对其进行了讲解与分析,包括《白毛女》、《江姐》、《费加罗的婚礼》、《茶花女》等。其中包含了歌剧的评论与指导性欣赏,《青少年艺术欣赏讲堂:著名歌剧欣赏》定位为歌剧欣赏入门普及型书籍,收集了世界著名的歌剧,及其创作的背景、故事等
  • 云朵中的宝藏:羌族艺术

    云朵中的宝藏:羌族艺术

    据甲骨文记载,羌族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夏商时代,被誉为“民族活化石”,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羌族带来了几乎毁灭性的灾难,羌族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给这个历史上本就灾难深重的民族和勤劳善良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抢救羌族文化成为当务之急,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历史任务。本书集中介绍了羌族的音乐、舞蹈、刺绣与建筑。共分五章:羌族概况,羌族音乐,羌族舞蹈,羌族刺绣与建筑,羌族民歌、歌舞谱例分析
  • 音乐杂谈(生命百科)

    音乐杂谈(生命百科)

    中国音乐发展音乐杂谈极其古老的艺术——音乐人类的历史,据最近的研究,已有数百万年。我国也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大约距今170万年以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在这块大地上生息、繁衍。经过世世代代的不懈的奋斗、努力,人类创造了今天我们享有的灿烂文明,创造了各种绚丽多姿的文化艺术。
  • 达·芬奇笔记

    达·芬奇笔记

    1651年,一位名叫拉斐尔·杜弗里森的法国出版商根据达·芬奇笔记手稿整理出版了《达·芬奇笔记》。笔记手稿非常随意,稿纸凌乱,没有排序和编码,有的甚至是达·芬奇用左手写成的反书——后人需拿镜子才能破解。手稿无所不谈,但中间不连贯,同一页稿纸上有可能开头说天文,中间谈声音原理,最后说色彩,许多文字写在稿纸边缘。这些即兴的议论,闪耀着真知灼见的光辉,给后人以无穷的智慧的启迪。配上达·芬奇手绘的图片,本书具有极高的欣赏和保存价值。
热门推荐
  • 错过的天堂

    错过的天堂

    【经典文学】今日风行,明日经典【流光飛舞】编辑旗下出品作品曾用名:《执子之手,赠你一世深情》无缘的你啊/不是来得太早/就是/太迟。——题记舒浅浅怎么也没想到,一不小心,她竟然成了人神共愤的“小三”。于是,一个转身。她以为,他就此沉入心的湖底,再也掀不起一丝波澜。然而……点点滴滴已悄然凝聚,就像缓缓流淌的指间沙,早已沙积成塔。——————————————————————————————林皓宇:浅浅,夕阳美则美矣,但太迟了,太悲凉了。你该画日出,朝气蓬勃的日出啊!长长的黑夜过后,黎明总会到来。苦难不止是消极的过去,美丽的人生会因你的信心而积极重建。浅浅,可记得我们的约定?——————————————————————————————尹若风:舒浅浅,我恨。我恨自己老是卑躬屈膝,却又乐此不疲。我恨自己老是摆脱不开,却又常招致“自取其辱”。我努力了那么久,挣扎了那么久,却始终挣不开这结果。浅浅,如果我在他之前出现,一切是不是都会不同?——————————————————————————————尹若尘:浅浅,每次牵着你的手,我都觉得幸福。我就想,这样一双手,我要一直牵到老,一直牵到死。只是,无论我怎样表白,对你,都是一种伤害。如果,你早一点出现,如果,当初我坚持,一切是不是会不一样?我不相信上帝,可是,应该是有一个天堂的吧。在那里,我将等到我的天使,上帝将还给我一个错过的天堂。******推荐我的新文《滚滚红尘舞天涯》http://m.pgsk.com/a/584897/推荐友友的文,希望亲们喜欢:寂静处《赠尔一曲兰若》http://m.pgsk.com/a/434194/小椏《狐狸先森莫轻狂》http://m.pgsk.com/a/486465/
  • 强扭的瓜也甜

    强扭的瓜也甜

    你等着吧,总有一天你会是我儿子的妈!多么霸道的一句表白。有一种爱就是霸道得高调又不失甜蜜、可爱……好好珍惜这样对你的人吧,他们只不过想偏执地爱你一个人。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拜堂不洞房:王妃不给力

    拜堂不洞房:王妃不给力

    【本故事纯属虚构】他以为她费劲心思的想要嫁给他。。。没料想,她却是一门心思的想要逃离他,和自己的挚友厮守;天凉国高高在上的王爷,何曾受过这样的侮辱。。。他决定要征服她。。。暴力、抠门、性别抽象平胸女王小妃VS花心、冷血、男女通杀妖魅男乔禹一。茉:两方皆实力战将,输赢难料,欢迎大家下注。。。
  • 异能嫡妻:王妃我最大

    异能嫡妻:王妃我最大

    想她堂堂巫家继承人,二十一世纪最杰出的捉鬼师,竟然会栽在这个法力不高的艳鬼身上!莫名其妙穿越不说,还穿在一个爹爹不疼,娘亲不爱的女人身上!更过分的是,竟然要把她嫁给残废…
  • 恶魔超正义

    恶魔超正义

    星空王庭女王:“色狼哥哥别跑!今天你必须要跟我结婚!”黑色炼金术士:“达令,快试试我刚调配的魅药九三八号!”黄铜要塞新任矮人王:“少年仔,你跟偶女儿到底是是咋回事情?!”精灵王庭冠军武士:“宿敌呦!来决斗吧!”被大票传奇追逐的那人,冲向了已退休的吸血鬼领主丹尼尔·冯·莫卡维的城堡:“小白,吾家中过不下去了,快快随吾再去冒险哇呀呀呀……”仆人们看向丹尼尔,发现领主眼角有翔划过。然后他一咬牙,拿起一个药瓶直接灌了下去。紧接着露出吃错药的表情,对着众人跑远的方向喊:“队长莫慌,小白在此哇呀呀呀……”仆人捡起药瓶看了一下。只见上写着三个大字:脑残片这是一个神经病,带着一群神经病,把多元宇宙玩的神经病了的故事。书友群:160901212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约翰·克利斯朵夫(上)

    约翰·克利斯朵夫(上)

    主人公克利斯朵夫6岁就在乐坛上崭露头角,11岁担任宫廷乐师,并成为引人注目的青年音乐家。他正直、勇于反抗。这使他的音乐生涯充满了坎坷和不幸。世俗的偏见、权势的压迫、舆论的抨击,使他成为孤独的反叛者。在异国他乡,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以勇敢和乐观的态度面对逆境和挫折。
  • 中国如何拆解美国金融霸权

    中国如何拆解美国金融霸权

    ,走出一条金融强国之路。要么受困金融危机。《中国如何拆解美国金融霸权》通过清晰勾勒美国金融200多年发展轨迹,金融暗战在所难免!只有深刻理解美国金融体系的运行机理。身处一个谁也逃不开的金融盛世,要么搞懂金融逻辑,乃至广大民众都很有启示价值。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中国的迅速崛起,不可避免地会威胁到美元的霸权地位,帮助读者深刻认知国际金融体系,才能进行富有针对性的战略性思考,才能在正确应对金融威胁的同时,对金融从业者和各类投资者,揭开了美国金融霸权形成的深层原因;通过逐一剖析美国各种微观金融主体的作用逻辑,点出了美国金融体系的生门死门
  • 妖孽横行:暴妃不好惹

    妖孽横行:暴妃不好惹

    (日十更以上)她是21世纪特种佣兵,一朝穿越,成为丞相府可有可无的庶出小姐。他,皇朝三皇子之首,明明是男子,却被天下人评为‘第一美人’。一场皇宴,一句箴言。她成为天下人皆知的‘祸国’!他亦成了她名义上的丈夫。然而,阴谋与爱情接踵而至,他以她为棋子,深入敌后,横扫千军。她亦以他为棋子,培养暗军,执掌玉玺。棋子尽,棋局了。他说:“弱水三千,为汝倾尽又何妨?”她笑:“弱水三千,终不得吾欢颜。吾要的是天下无妃!”他与她,王王相见,究竟是携手天下,还是独占江山?